鄭貞文 - 人物簡歷
1891年 3月2日出生于福建省長樂縣。1911年 任福建教育部專門科科長和三牧堂高等學堂教務長。
1915年 考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學習理論化學。
1918年 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畢業(yè),回國后在商務印書館先后任編輯、理化部主任。
1920—1921年 任廈門大學教務長、代理校長。
1921年 秋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
1932年6月 被聘為國立編譯館專任編審;8月中國化學會成立,被選為首屆理事,連任至1937年第五屆。
1932—1943年 任福建省教育廳廳長。
1953年 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并主編《小鳴》雜志。
1965年 福建歷史學會發(fā)起人,并被選為學會理事。
1969年11月24日 在福州逝世。
鄭貞文 - 生平概況
鄭貞文,字幼坡,號心南,福建省長樂縣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12歲時考取秀才,15歲赴日本留學。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5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攻讀理論化學,1918年畢業(yè),獲理學士學位。該校教授片山正夫稱贊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日本留學期間,鄭貞文與帝國大學的同學周昌壽、羅鼎等人一起,參考了多部英文、日文辭典,編成一部《綜合英漢大辭典》 ,后經黃士復、江鐵等人修訂,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共收入單詞、復合詞、外來語13萬條、成語7萬多條,內容豐富,編排得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918年秋,鄭貞文于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畢業(yè)后,應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張元濟之聘,到該所任編輯,1919年任編譯所理化部主任,負責主持化學及其它自然科學圖書的編審工作。
1920年10月,愛國華僑陳嘉庚到上海召開廈門大學第一屆董事會,選出鄧萃英為校長,并邀請鄭貞文任教務長,負責廈門大學的籌備工作。鄭貞文在集美與陳嘉庚先生毗鄰而居,曾共同對校舍建造及部、科設置等悉心籌劃。1921年4月,廈門大學成立,分師范部和商學部,師范部又分文、理科。5月初,鄧萃英校長辭職,陳嘉庚聘鄭貞文為代理校長。不久林文慶任校長,鄭貞文任教務主任兼秘書長,負責處理日常事務。1921年8月,鄭貞文離開廈大,仍回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
1932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編譯館,辛樹幟任館長,鄭貞文被聘為專任編審兼自然科學部主任和譯名審查委員會主任。1932年底,鄭貞文回鄉(xiāng)任福建省教育廳長,前后10年多,致力于發(fā)展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使當時福建省教育落后的面貌有所改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鄭貞文任省政協(xié)委員、省文史館館員和對臺廣播組編審。他雖年老多病,仍盡心致力于文史資料研究和對臺宣傳工作。
鄭貞文除了從事地方文史資料搜集和整理外,還關心全國政協(xié)的文史資料工作。1963年,當他看到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征集文教稿件時,便選擇了“上海商務印書館”和“王云五”兩個題目,經過多方收集資料和回憶,撰寫了當年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以及有關王云五、張元濟、高夢旦等人情況的珍貴史料。他先后在《光明日報》 、 《文匯報》和《文史資料選輯》等報刊上發(fā)表過《鄭成功收復臺灣》 、 《榴花夢與鏡中夢》和《國民黨的反共特種教育》等文章,他還撰寫和編審了不少對臺宣傳的廣播文稿,熱情宣傳祖國建設大好形勢,努力爭取臺灣早日回歸大陸,為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貢獻了力量。
“文化大革命”中,鄭貞文幾經折磨,因患腎臟病于1969年11月24日在福州逝世,享年78歲。
鄭貞文 - 傳播知識
商務印書館是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由夏瑞芳、鮑成思等人在上海集資創(chuàng)辦的中國當時最大的出版印刷公司,以出版各類教科書、科學叢書和《東方雜志》 、 《教育雜志》等書刊著名,對推進中國近代科學、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較大。其間,大量書刊的編譯、審閱工作,是由商務印書館的編譯所來完成的。鄭貞文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職期間,勤奮治學,廣為涉獵,翻譯和編著了多種自然科學著作,積極將近代科學知識向國內廣為傳播,內容涉及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氣象學等多種學科。這些書籍,對二三十年代中國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起了較大作用。特別是鄭貞文寫過一篇名為《愛之光》的科學戲劇作品,用通俗有趣的形式,介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劇中有4個人物:一個是“理學博士”,另一個是“泰漠”,即英文time的譯音,還有一個叫“石佩茹”(女),即Space的譯音,最后一個是光神。描寫從前把時、空理解為絕對無關的理學博士,在光神揭開了泰謨和石佩茹的衣紗后,使觀眾對時間、空間的相對關系恍然大悟,這種用戲劇的形式宣傳科學、普及科學的嘗試,頗具匠心。
商務編譯所成立初期,以編輯小學教科書為主。鄭貞文任職后,轉為側重中學教科書的編輯。為了適應當時各中等學校教學需要,他除組織理化教科書的選編外,還親自編寫一系列中學化學教科書,特別是1929年出版的新時代高中教科書《化學》是中國化學家自編的第一本高中化學教科書。該書提綱挈領,深淺適度,循序漸進,深受中學師生歡迎。該書出版后,風行全國,連續(xù)再版多次,成為三四十年代中國廣泛使用的高中化學教材之一。
鄭貞文還主編了《學藝》 、 《百科》 、 《少年自然科學》等叢書。這些叢書,內容豐富、深淺依讀者層次而定,很受歡迎。他編著的《人》 、 《自然界和生物》 、 《火和爆發(fā)》 、 《化學與我們》等書,深入淺出,趣味盎然,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便于讀者理解和體會。鄭貞文主編的《少年自然科學叢書》 ,全書共12編,幾乎包括了近代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不僅內容豐富、體裁新穎,而且文筆流暢、敘述生動,是當時流行頗廣的一套青少年科技讀物。
鄭貞文 - 化學名詞
自19世紀近代化學傳入中國以來,化學各詞的中文譯名,一直是一個重要而復雜的問題。中國近代化學先驅徐壽及化學界前輩俞同奎、虞和欽、杜亞泉等曾對化學名詞的譯音做過一些工作,并提出過有關命名草案,但尚不夠系統(tǒng),有些譯法尚不成熟,未能廣泛推行。鄭貞文在日本留學期間,就開始注意化學名詞的命名問題,回國后更對此做了較系統(tǒng)的研究。他搜集了許多結構已定、且有代表性的化合物,擬定了百余條規(guī)則,以中國原有文字為主,或采用中國文字的特點,另創(chuàng)新字。在他的專著《無機化學命名草案》中,除繼承徐壽所定的部分命名外,還有所發(fā)展。他按照元素的物理狀態(tài),將氣態(tài)元素加“氣”字頭,液態(tài)加“氵”的部首,非金屬元素加“石”字旁,金屬元素加“钅”字旁以示區(qū)別。在他所著的《有機化學命名草案》中,針對有機化學中名詞復雜、譯音冗長的特點,摒棄了單純譯音方式,以自創(chuàng)新字為原則。選用新字的部首,如“艸”、“火”、“酉”、“月”等,這種方法可以拼成成千上萬種有機化合物所用的化學名詞,將錯綜復雜的外國有機化學名詞,譯成統(tǒng)一的中文用語。這是鄭貞文的一大創(chuàng)造。李喬蘋1926年所撰的《有機化學工業(yè)》一書,是中國采用這種新法譯名后的第一部著作。
1932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編譯館,該館成立了化學譯名審查委員會,由教育部聘鄭貞文任主任委員,負責起草化學譯名草案。
鄭貞文根據(jù)他多年對化學譯名研究的成果,寫成了《化學命名原則》 (草案)。1932年8月,在南京中國化學會成立大會上,進行了討論修訂,同年11月由教育部公布實施。1937年該草案修訂過一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化學會化學名詞審查小組對《化學命名原則》組織了修改,呈請文化教育委員會核準,改稱《化學物質命名原則》,于1951年公布實施。鄭貞文對中國化學名詞的健全和系統(tǒng)化,以及由此對教學與科研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沒。
鄭貞文 - 古籍搜集
精選中國古代善本的珍貴書籍影印行世,是商務印書館的重要業(yè)務之一。有些古籍珍本,在中國久已失傳,而在日本卻有收藏。1928年10月,中華學藝社第5次學術視察團前往日本,出席日本學術協(xié)會第四屆大會。著名版本家、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以學藝社名譽社員名義,鄭貞文以東方文化事業(yè)委員會中國委員的名義,同時赴日本訪求散佚其地的中國孤本、善本古書。
他們到日本東京各著名公、私立圖書館,翻閱了大量的中國古籍珍藏。當時,中國駐日本公使汪榮寶和宮內省接洽,張元濟、鄭貞文曾為此進入日本皇室圖書館查閱其中珍藏的漢籍。
張元濟側重經、史、子、集,鄭貞文側重古代文藝、小說方面。在日居留3個多月,精選并拍攝了中國宋、元、明等時代的珍貴古書46種,如《宋刊論語注疏》 、 《宋刊平齋文集》 、 《元刊全相平話》 、 《明刊醒世恒言》 、 《明刊古今小說》 、 《影本鈔本群經音辨》等。他們將所拍各書的底片帶回上海,由商務印書館照相部修整擴大后,作為中華學藝社《輯印古書》陸續(xù)出版。該館又從中選采影印,與中國原有殘缺不全的一些古籍分別配成全套印行,對保存和留傳中國古籍做出了重要貢獻。
鄭貞文與張元濟這次赴日本,不僅影印了中國已經佚失的古籍數(shù)千冊,同時還獲得了中國科技史上最有價值的《周易參同契》和《天工開物》兩書,這使鄭貞文喜出望外,視若珍寶,由此引起了他研究中國化學史的興趣。他閱讀了大量的中國古籍,搜集了《周易參同契》的各種不同版本達17種之多,并以現(xiàn)代化學的觀點解釋和闡明魏伯陽、葛洪等中國古代煉丹家及煉丹術與化學的關系。他用了3年多的時間,寫出了一部《中國化學史》專著。遺憾的是,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印刷廠及鄭貞文住處的書稿、校樣和副本全被日軍炮火焚毀,化為灰燼。這是鄭貞文一生中的一大憾事,也是中國化學史界的一大損失。
鄭貞文 - 學術團體
鄭貞文一生參加過不少學術團體,與他關系最密切并作出較大貢獻的是中華學藝社和中國化學會。中華學藝社是1916年中國留日學生在東京創(chuàng)立的學術團體,其宗旨是:“研究真理,昌明藝術,交換知識,促進文化”。中華學藝社原名“丙辰學社”,鄭貞文是該社發(fā)起人之一,郭沫若是該社社員,蔡元培、范源濂、梁啟超等為該社名譽社員。該社1917年創(chuàng)刊《學藝雜志》 ,發(fā)表研究成果及介紹東西方科學文化。
鄭貞文在中華學藝社,擔任總干事和編輯主任多年,對社務和刊物出版工作頗多貢獻。1918年,因絕大多數(shù)社員反對北洋軍閥段棋瑞與日本軍閥締結中日軍事協(xié)定,輟學回國,社務停頓。1920年,在北京和上海的社友推舉鄭貞文為臨時總干事,組織恢復社務。他當即與商務印書館協(xié)商,將《學藝雜志》改為月刊,由學藝社負責編輯供稿,歸商務印書館排印發(fā)行。學藝社同仁公推陳承澤和鄭貞文為編輯主任(陳負責社會科學,鄭負責自然科學),于是《學藝雜志》第2卷第1期于1920年4月繼續(xù)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