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笛 - 個人簡歷
劉悅笛,男,1974年12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中華美學學會副秘書長,國際美學學會會員,大《美學》雜志主編助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1993年保送本科中文系就讀,1997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97年考入南開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yè),2000年獲得美學碩士學位,2000年保送繼續(xù)攻讀博士,2003年于南開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2002年借調(diào)到中國文聯(lián)《美術》雜志工作,2003年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工作。
劉悅笛 - 人物經(jīng)歷
1974年末生于遼寧省錦州市,正如“悅笛”之名有美的啟蒙之意,從小便酷愛藝術,但報考藝術高校未果,遂于1993年以會考全A成績保送本科就讀(從物理系轉到中文系),從此跨入美學之門。1997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南開大學哲學系(與東方藝術系合辦的)美學專業(yè),受到綜合的審美教育,創(chuàng)辦并主編哲學刊物《思路》,2000年獲得美學碩士學位;同年保送繼續(xù)攻讀博士,2003年于南開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2002年始借調(diào)到中國文聯(lián)《美術》雜志,廣結美術界善緣;次年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并積極推動80年代大《美學》的復刊。主要著作有《生活美學:現(xiàn)代性批判與重構審美精神》、《藝術終結之后:藝術綿延的美學之思》、《視覺美學史:從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代》(即出)、《復調(diào)文化時代的來臨:市場社會下中國文化的走勢》(與王南湜合著)、《夜半歌聲》、《文化巨無霸:當代美國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主編)、《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美學與設計》(與滕守堯等合著)等;翻譯專著有《美學與全球化》、《海德格爾、哈貝馬斯與手機》(合譯)、《喬姆斯基與全球化》、《環(huán)境與藝術》(合譯)。參編專著多部,在《哲學研究》等雜志發(fā)表論文60余篇。
劉悅笛 - 主要著作
1.劉悅笛:《生活美學:現(xiàn)代性批判與重構審美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32萬字(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基金資助)
2.劉悅笛:《藝術的綿延:“藝術終結”之后的美學和藝術》(插圖版),即出,26萬字
3.劉悅笛: 《夜半歌聲》 (插圖版),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5年版,15萬字(孟繁華主編“場景文化叢書”之一)
4.王南湜、劉悅笛:《復調(diào)文化時代的來臨——市場社會下中國文化的走勢》,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7萬字(天津“九五”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
5.李懷亮、劉悅笛主編:《文化巨無霸——當代美國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21萬字(金元浦主編“當代文化產(chǎn)業(yè)論叢”之一)
6.參編:滕守堯主編《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美學與設計》,南京出版社2005年版(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B類項目)
7.陶東風主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北京市重點教材項目)
8.李心峰主編《20世紀中國藝術理論主題史》 ,遼海出版社2005年版(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
9.王強、包曉光主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昆侖出版社2004年版
10.[英]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鮑德里亞與千禧年?導讀》之《鮑德里亞的思想譜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悅笛 - 翻譯著作
1. 《美學與全球化》(阿萊斯?艾爾雅維茨主編)2.《喬姆斯基與全球化》(杰里??怂,北京大學出版社)
3.《海德格爾、哈貝馬斯與手機》(喬治?邁爾森,北京大學出版社,合譯)
4.《哲學動態(tài)》“外刊學論”欄目翻譯稿7篇
劉悅笛 - 主要論文
1.《日常生活審美化與審美日常生活化——試論“生活美學”何以可能》,《哲學研究》2005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5年第3期轉載,8000字2. 《當代“大地藝術”的自然審美省思》 ,《哲學動態(tài)》2005年第8期,8000字
3.《試論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的內(nèi)在結構》,《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4年第5期,8000字,《中國哲學年鑒》摘要轉載
4.《實踐與生命的張力——從20世紀中國審美主義思潮著眼》,《人文雜志》2004年第6期,8500字,《中國學術年鑒》摘要轉載
5.《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綜述》,《哲學動態(tài)》2004年第9期,6000字《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4年第11期轉載
6.《“生活的”實踐與“實踐的”生活——從現(xiàn)象學解讀馬克思的經(jīng)典美學文本》,《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10000字,《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5年第10期轉載
7.《美與日常生活:一種現(xiàn)象學關聯(lián)》,《美學前沿》,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8.《在“文本間性”與“主體間性”之間——試論文學活動中的“復合間性”》《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第4期,8000字,《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第11期轉載
9.《從現(xiàn)代漢語反思文學理論的建構》,《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6000字
10.《深描20世紀中國藝術本體論》,《藝術:視像與后現(xiàn)代思潮》“藝術學”第三輯,學林出版社2005年版,10000字
11.《深描20世紀中國藝術文化學》,《民族藝術》2004年第4期,10000字
12.《百年中國美學反思的“再反思”兩題》,《美與時代》2005年第1期,6000字
13.《存在主義東漸與中國生命論美學建構》,《山西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8000字,《新華文摘》2005年第23期轉載
14.《美學研究的新進展》,《中國哲學年鑒2004~2005》,8500字(第二作者)
15.《透視美國流行音樂產(chǎn)業(yè)》,《文化產(chǎn)業(yè)評論》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0000字
16. 《論哈貝馬斯“生活世界”的意蘊》 ,《河北學刊》2002年第3期,8000字
17.《論文化全球化》,《學術論壇》2002年第1期,8000字
18.《交往方式的變革——互聯(lián)網(wǎng)的社會后果》,《學術研究》2003年第5期,《學術文摘卡?哲學》2003年第3期轉載,8000字(第二作者)
19.《商業(yè)設計文化的美學批判》,《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第4期,8000字
20.《設計應融合“審美自律”與“社會他律”》,《美術觀察》2004年第8期,3000字
21.《文化相對主義與東方美學建構》,《天津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1999年第11期轉載
22.《游戲本體、觀者參與和存在擴充——伽達默爾現(xiàn)代解釋學的藝術真理觀》,《錦州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23.《中國繪畫審美的“時間意識”》,《東方叢刊》2000年第3期
24.《〈活著〉兩種——從余華小說到張藝謀電影的審美嬗變》,《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25.《走向多元化的本土文學》,《鴨綠江》2000年第5期。
26.《文史古今的“視界融合”》,《錦州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5期。
27.《病樹前頭萬木春——評“藝術終結論”和“藝術史終結論”》,《美術》2002年第10期,《人大復印資料?造型藝術》2003年第1期轉載
28.《巍巍三峽史詩 拳拳愛國深情——記〈三峽史詩〉巨幅通景山水畫創(chuàng)作座談會》,《人大復印資料?造型藝術》2003年第2期轉載
29.《從“倫理實體”到“酒神沖動”——黑格爾與尼采悲劇美學比較》,《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30.《東方視野下的文化相對主義價值觀》,《新世紀價值觀——中日學者論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1.《重思“人文精神”》,《福建論壇》,2001年第5期(第二作者),《學術文摘卡?哲學》2001年第1期轉載
32.《文化“精神還鄉(xiāng)”的意蘊》,《社會科學輯刊》2002年第6期
33.《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審美主義思潮論》,《思想戰(zhàn)線》2001年第6期。
34.《個人?交互性?社會》,《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1年增刊
35.《“公域交往”與“私域交往”論》,《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36.《分析美學在中國》,《中華讀書報》2001年
37.《網(wǎng)絡美育》,《天津日報》1999年7月14日
38.《實踐唯物主義研究》,《中國哲學年鑒(2001)》,哲學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39.《2004:〈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報》2004年2月20日,1000字
40.《美國文化產(chǎn)業(yè)何以雄霸全球?:一種文化經(jīng)濟學的透視》,《中國文化報》2004年7月30日,3500字
41.《美國文化產(chǎn)業(yè)透視》,《今日信息報》2004年8月21日,3000字
42.《綜合的美感 綜合的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報》2004年10月26日
43.《后現(xiàn)代的一種視域:思想與文化的交鋒》,《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7月29日,3000字
44.《大學:行走在人文“殿堂”和學習“公司”的夾縫》,《中華讀書報》2005年9月21日,3000字
45. 《大學理念:新舊兩種版本》 ,《民主與科學》2005年第2期,4000字
46.《美學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文藝報》2005年9月22日,2000字
47.《師的“家”和他的“背景”——追憶王朝聞先生》,《藝術評論》2005年第3期,2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