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 - 概述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臺灣譯作維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奧地利,后入英國籍。哲學家、數(shù)理邏輯學家。語言哲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
彼得·克里斯蒂安諾維奇·維特根斯坦 (德語: Ludwig Adolph Peter Fürst zu Sayn-Wittgenstein 俄語: Пётр Христиа?нович Ви?тгенштейн) ( 1769.1.17, Pereslavl-Zalessky - 1843.6.11, Lviv) ,俄國陸軍元帥,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將領。
維特根斯坦 - 俄國將領維特根斯坦
彼得·克里斯蒂安諾維奇·維特根斯坦 (德語: Ludwig Adolph Peter Fürst zu Sayn-Wittgenstein 俄語: Пётр Христиа?нович Ви?тгенштейн) ( 1769.1.17, Pereslavl-Zalessky - 1843.6.11, Lviv) ,俄國陸軍元帥,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將領。
他的封號是薩因-維特根斯坦-路德維希堡的路德維!ぐ⒌婪颉け说貌簦 Count Ludwig Adolf Peter of Sayn-Wittgenstein-Ludwigsburg),一個來自德國貝樂堡(Berleburg,今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利亞地區(qū))顯赫家族的獨立分支。父親是薩因-維特根斯坦-路德維希堡的克里斯蒂安·路易·卡西米爾伯爵(Count Christian Louis Casimir of Sayn-Wittgenstein-Ludwigsburg ),母親是艾米麗·路德薇卡·芬克·馮·芬肯斯坦女伯爵(Countess Amalie Ludowika Finck von Finckenstein)
1805年在奧地利作戰(zhàn)。1806年參加對土戰(zhàn)爭。1807年參加弗里德蘭戰(zhàn)役抵御拿破侖,后參加對芬蘭、瑞典的戰(zhàn)爭。
1812年戰(zhàn)爭中任俄軍右翼總指揮,指揮了兩次波羅茨克戰(zhàn)役(Polotsk),這兩次戰(zhàn)役改變了彼得堡乃至整個戰(zhàn)局的形勢(有點夸大了)。1813年戰(zhàn)爭中接替庫圖佐夫擔任俄軍司令,指揮了呂岑和包岑兩次會戰(zhàn),均遭失敗。之后降為軍團司令參加德累斯頓和萊比錫會戰(zhàn)。在1814年的Bar-sur-Aube戰(zhàn)役中受重傷。1823年晉升為陸軍元帥。1828年指揮俄軍對土作戰(zhàn),不久因傷病退休。1834年普魯士國王冊封他為薩因-維特根斯堡親王(Fürst (Prince) zu Sayn-Wittgenstein)
1798.6.27與安東尼婭·卡希琳·斯納斯卡女伯爵結婚,生有11個子女
1843.6.11死于雷姆堡(Lemberg (Lviv))
維特根斯坦 - 基本信息
姓名: 路德維!ぜs瑟夫·約翰·維特根斯坦
出生: 1889年4月26日 (奧地利維也納)
逝世: 1951年4月29日 (英國劍橋)
學派/流派: 分析哲學, 語言哲學
主要領域: 形而上學, 認識論, 邏輯學, 語言哲學, 數(shù)學哲學
著名思想: 語言的圖象論, “不可說”, “意義即使用”, 語言游戲, 家族相似, “私人語言”論證, 生活形式
受影響于: 祁克果, 叔本華, 弗雷格, 羅素, G.E.摩爾, 魏寧格, 拉姆塞, 斯拉法
施影響于: 羅素, 斯特勞森, 克里普克, 塞爾, 普特南, 戴維森, 達米特, 馮·賴特, 丹內(nèi)特, 羅蒂, 安斯康姆, 拉姆塞, 萊特, 皮特·?, 麥克道威爾, 奎因頓, 霍爾威奇, 麥克金, 戴蒙德, 柯南特, 列奧塔德
維特根斯坦 - 個人履歷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出生于奧地利的一個猶太工業(yè)家庭,父親為了把他培養(yǎng)成工程師,讓他來到英國學習航空工程。在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他想到數(shù)學基礎的問題,讀了羅素《數(shù)學的原理》一書,激起了學習邏輯和哲學的興趣。他于1911年到劍橋,以羅素為師學邏輯,羅素非常欣賞他的這位學生的才能,把他視為最理想的接班人,預言哲學下一步的重大發(fā)展將由維特根斯坦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之后,他自愿參加奧地利軍隊,任炮兵中尉,戰(zhàn)爭后期被俘。在戰(zhàn)俘營里,他總結長期醞釀的思想,完成了《邏輯哲學論》。他把書稿寄給羅素,羅素此時因為反戰(zhàn)被關在監(jiān)獄中,也完成了一部書(《數(shù)學邏輯導論》)的寫作。兩位朋友在戰(zhàn)后重逢,但終由意見不合而分手。在羅素的推薦下,《邏輯哲學論》于1919年出版,次年出版英譯本,立即在哲學界引起轟動。但維特根斯坦以為他已經(jīng)解決了一切哲學問題,退隱山林去當小學教師。他的早期著作還有《1914-1916年筆記》!【S特根斯坦于1928年重返劍橋,并于1936年接替穆爾成為哲學教授。經(jīng)過長期思考,他放棄了《邏輯哲學論》中以邏輯規(guī)則為意義標準的思想,轉而采用日常語義規(guī)則為意義的標準。他后期的主要著作為《哲學研究》,他在寫作、思考過程中寫了大量的筆記,被輯錄在《哲學評論》!墩軐W語法》、《藍皮書和褐皮書》、《關于數(shù)學基礎的議論》!蛾P于心理哲學的議論》、《片斷》等書中,臨死前寫了《論確定性》!【S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前言中說,這本書只有和《邏輯哲學論》相對照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這不僅是內(nèi)容上的對照,而且也是風格上的對照。
維特根斯坦 - 家族
維特根斯坦家族是歐洲最顯赫的豪門家族之一,有著超過數(shù)百年的悠久歷史。而這個家族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更是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哲學等諸多領域。在世界近代史上,很少能有哪個家族的影響力能夠如此之大,如此之廣。
當我們看著福布斯排行榜,以為比爾·蓋茨是世界最富有的人時,躲在某個城堡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和維特根斯坦家族的人肯定會覺得這太可笑了,他們才是世界上真正的最富有的人。當他們被稱為歐洲第六帝國的時候,美國還沒有建國,當他出錢給我們熟悉的高爾察克,鄧尼金去和列寧打仗的時候,整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竟然沒有一個國家在金錢上幫他,他們一個家族和列寧在戰(zhàn)斗。
巴爾扎克把他們家族的名字改為紐沁根男爵對他們極盡諷刺,但300年來在金錢上全世界還沒有哪個家族超過他們。
富裕后的這個家族還為我們貢獻了很多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特別是大哲學家維特根斯坦。
每每看到他們家族的事跡時都讓我想起我們古代的:謝安家族,中原的崔家等等千年大家。
維特根斯坦 - 生平
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奧匈帝國的維也納,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歐洲鋼鐵工業(yè)巨頭,母親萊奧波迪內(nèi),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銀行家的女兒。路德維希在八個子女中排行最小,有著四分之三的猶太血統(tǒng),于納粹吞并奧地利后轉入英國籍。
維特根斯坦自幼跟隨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結果卻無法使其達到正規(guī)高中的接納標準。直到1903年在通過入學考試后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術著稱的中學學習,與阿道夫·希特勒同學,不過尚未有確鑿的證據(jù)表明這兩位重要人物有過任何深入的交往。和一些偉大人物一樣,維特根斯坦在中學的成績并不好,大都處于中下水平,在度過了三年的不愉快后,更帶著高考的落敗離開了這里。少年路德維希愛好機械與技術,十歲時就制出過一臺簡單實用的縫紉機。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學,曾經(jīng)渴望師從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茨曼,然而,后者于1906年自殺,使得維特根斯坦的希望毀于一旦。隨后維特根斯坦又立志成為一名工程師。1906年,維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學習機械工程。1908年,進入英國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攻讀航空工程空氣動力學學位。期間,為了徹底搞清螺旋槳的原理,同時出于對數(shù)學基礎的興趣,維特根斯坦閱讀了伯特蘭·羅素與懷特海合寫的《數(shù)學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術基礎》。在1911年夏天拜訪了弗雷格后,維特根斯坦聽從了這位邏輯學家的推薦,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問學于羅素門下,后成為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這場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維特根斯坦作為志愿兵積極入伍,在戰(zhàn)場上完成了標志所謂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的《邏輯哲學論》(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德文版:Logische -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初稿。《邏輯哲學論》后他認為所謂的哲學問題已被解決,于是懷著貴族式的熱忱前往奧地利南部山區(qū),投入格律克爾倡導的奧地利學校改革運動,成為一名小學教師。有著理想主義追求的維特根斯坦在這里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對學生也充滿了熱情,然而卻被無法理解的家長們視為“瘋狂的家伙”,他們拒絕了這個古怪家伙提出的收養(yǎng)其中一個或兩個學生的要求。1926年,被證明總是與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維特根斯坦離開了“粗俗愚蠢的南部農(nóng)民”,結束了鄉(xiāng)村教師的職位。
作小學教師“失敗”之后維特根斯坦先是在一個修道院里作過短時間的園丁助手,后來其姊瑪格麗特由于擔心他的精神狀態(tài)而設法要求其協(xié)助設計并負責建造了自己的一處宅第。這個后來曾被用作保加利亞使館的建筑物使維特根斯坦獲得了建筑師的身份。1927年,維特根斯坦結識了奉《邏輯哲學論》為圭臬的“維也納小組”成員并應邀參與一些活動,與石里克、魏斯曼等成員有過交往,然而維特根斯坦拒絕加入他們的圈子。1928年春在聽了數(shù)學家布勞維爾在維也納有關“數(shù)學、科學和語言”的一次講演后,維特根斯坦重新萌發(fā)了強烈的哲學探索的興趣。1929年,維特根斯坦重返劍橋,以《邏輯哲學論》作為論文通過了由羅素和G.E.摩爾主持評審的博士答辯后,留在三一學院教授哲學,并于1939年接替摩爾成為哲學教授。1947年,堅信“哲學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維特根斯坦從劍橋辭職,以專心思考、寫作。
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維特根斯坦在好友比萬(Edward Bevan)醫(yī)生家中與世長辭。去世后由弟子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和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認為是引導了語言哲學新的走向的《哲學研究》(英文版: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文版: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維特根斯坦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對人類生存本質(zhì)有著深刻的感知[3]。早年維特根斯坦家族有著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長期的藝術捐助商,勃拉姆斯、馬勒等是這個被音樂充滿的家庭里的?汀>S特根斯坦家族成員中音樂天賦不算突出的路德維希其單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詣,同樣,被認為是有書面表達障礙的維特根斯坦的文筆卻也十分精湛。另外維特根斯坦十分喜愛奧地利文藝評論家卡爾·克勞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卻很早就與這位哲學家如影隨形,孤獨和抑郁充滿了維特根斯坦的一生。據(jù)其傳記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證,維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本人在內(nèi)共有三名是同性戀者,這其中的兩個兄長漢斯和魯?shù)婪蛟缒攴謩e自殺,此后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雖然放緩了對子女們的嚴厲,青年路德維希卻仍然常常有令羅素擔心的自殺傾向,據(jù)稱其本人參加一戰(zhàn)就是為了“體面地自殺”。他的另一個兄長庫特·維特根斯坦在戰(zhàn)場上被俘前自殺,在戰(zhàn)爭里幸存但致殘的最后一位兄長,保羅·維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單臂鋼琴家。
維特根斯坦 - 哲學簡介
維特根斯坦是語言學派(大約相當于分析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來自弗雷格的現(xiàn)代邏輯學成果、羅素與懷特海寫的《數(shù)學原理》和G.E.摩爾的《倫理學原理》。他的哲學主要研究的是語言,他想揭示當人們交流時,表達自己的時候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他主張哲學的本質(zhì)就是語言。語言是人類思想的表達,是整個文明的基礎,哲學的本質(zhì)只能在語言中尋找。他消解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唯一本質(zhì),為哲學找到了新的發(fā)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分別代表了橫貫其一生的哲學道路的兩個互為對比的階段。前者主要是解構,讓哲學成為語言學問題,哲學必須直面語言,“凡是能夠說的事情,都能夠說清楚,而凡是不能說的事情,就應該沉默”,哲學無非是把問題講清楚。后者又把哲學回歸哲學,在解構之后是建構,創(chuàng)造一套嚴格的可以表述哲學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因為日常生活的語言是生生不息的,這是哲學的基礎和源泉,所以哲學的本質(zhì)應該在日常生活解決,在“游戲”中理解游戲。
維特根斯坦的前后期思想轉變很大,他在《哲學研究》序言中說明前期著作犯了嚴重的錯誤,當然,他也說過要把前后期著作對比,以前期著作作為背景來理解后期哲學。維特根斯坦思想轉變來源于他自己的長期的獨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師或朋友的幫助。他的獨立思考焦點在于如何成為一個“形而上學的自我”,一個可與世界進行不斷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師或朋友,如經(jīng)濟學家皮耶羅·斯拉法則使他接觸到語言社會性的一面,他們的觀點對于純正安靜的邏輯世界是一種沖擊,因而也有助于維特根斯坦走出純凈的邏輯世界,面向喧鬧的日常語言交流世界。
維特根斯坦 - 著作
邏輯哲學論(初作《名理論》),張申府 譯,陳啟偉 校
哲學研究,陳嘉映 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1
論確實性,張金言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文化與價值(維特根斯坦筆記)
藍皮書和棕皮書
關于數(shù)學基礎的評論
哲學評注
哲學語法
維特根斯坦劍橋講演集
藍皮書
一種哲學的考察
論數(shù)學的基礎
心理學哲學評論
雜評
紙條集
關于顏色的評論
關于倫理學的講演以及其他
論色彩
心理學哲學最后著作
維特根斯坦 - 研究文獻
外文原著
馬爾康姆:《回憶維特根斯坦》(Norman Malcolm, Ludwig Wittgenstein: A Memoir),李步樓、賀紹甲 譯,商務印書館,1984
范·皮爾森:《維特根斯坦哲學導論》(C.A.Van Pearson, Ludwig Wittgenstein: An Introduction to His philosophy),劉東、謝維和 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艾耶爾:《維特根斯坦》,陳永實、許毅力 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威廉·巴特利:《維特根斯坦傳》,杜麗燕 譯,東方出版中心,2000
皮爾斯:《維特根斯坦》,王成兵 等譯,昆侖出版社,2000
中文原著
《維特根斯坦哲學述評》,舒煒光 著, 三聯(lián)書店,1982
《尋找家園──多維視野中的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尚志英 著,人民出版社 1992
《維特根斯坦哲學之路》,韓林合 著,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臺灣,1994
《維特根斯坦:一種后哲學的文化》,江怡 著,社科文獻出版社,1996,1998,2002
《維特根斯坦傳》,江怡 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維特根斯坦》,江怡 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走出語言的迷宮:后期維特根斯坦哲學概述》,王曉升 著,社科文獻出版社,1999
《〈邏輯哲學論〉研究》,韓林合 著,商務印書館,2000
《〈邏輯哲學論〉導讀》,江怡 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維特根斯坦”,《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續(xù)編下卷),徐友漁 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哥白尼式”的革命》,徐友漁 著,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
《維特根斯坦: 走出語言囚籠》,張學廣 編著,根據(jù)Ray Monk 著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遼海出版社,1999
《維特根施坦》,趙敦華 著,香港,1987
《維特根斯坦哲學──他的前期哲學的詮釋,批判和探索》,劉福增 著,臺灣,1987
《哲學分析的天才──維根斯坦》,陳榮波 著,臺灣,1982
《維根斯坦》,陳榮波 撰, 波爾森 原著,臺灣,1982
維特根斯坦 - 語錄
羅素: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邏輯,還是自己的罪?
維特根斯坦:兩者。
維特根斯坦在其博士論文答辯會上對羅素與摩爾說:別擔心,我知道你們永遠也懂不了我在說什么。
維特根斯坦說:“你誤解我的意思了,羅素。你總是誤解我。”
羅素說:“你混淆了問題,維特根斯坦,你總是把問題越搞越糊涂。”
維特根斯坦舉起撥火棍指向波普:“請你給出一個真正的道德問題。”
波普反唇相譏:“請不要用撥火棍威脅一個受到邀請的客人!”
羅素:“維特根斯坦,立刻放下?lián)芑鸸!?
一個人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的時候,他的一切理智就失去了應有的正常,顯出各種病態(tài)。只有讓他回歸本性,才會有良好的結果,使一切顯出正常。
哲學家處理一個問題如同治療一個疾病。
哲學是針對借助我們的語言來蠱惑我們的智性所做的斗爭。
哲學的結果是我們發(fā)現(xiàn)了我們的理智在沖撞語言的界限時所留下的腫塊和由此引起的直截了當?shù)暮f。而正是這些腫塊使我們看到了這種發(fā)現(xiàn)的價值。
陷入哲學困境就像這樣一種情況:一個人在房間里想要出去,卻又不知道怎么辦。想從窗跳戶出去,可是窗戶太小;試著從煙囪爬出去,可是煙囪太高。然而只要一轉過身來,他就會發(fā)現(xiàn),房門一直是開著的!
什么是哲學?──就是給蒼蠅指出逃出捕蠅瓶的道路。
使我們感到迷茫的混亂,產(chǎn)生于語言像機器空閑的時候,而不是它正常工作的時候。
真正的發(fā)現(xiàn)是,當我想搞哲學時使我能夠停止這樣做。
哲學只是把一切擺在我們面前,它既不解釋什么,也不推演什么!驗橐磺卸家压_地擺在那里了,沒有什么要解釋的。
哲學的對象是對思想的邏輯闡明。哲學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活動。
不要想,而要看!
凡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不能談論的,就應該保持沉默。
如果你們以為我是個老處男,那就錯了!
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