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公 - 基本介紹
姬高(前?~前?)周文王第15子姬高(周武王的弟弟)受封于畢。畢位于今天的陜西咸陽北部,又名畢 陌、畢原或咸陽原。姬高被分封到畢以后,在那里建立了畢國,姬高就是畢國公,史稱畢公高。魏氏的祖先是畢公高的后代。畢公高和周天子同姓。武王伐紂之后,高被封在畢,于是就以畢為姓。他的后代中斷了封爵,變成了平民,有的在中原,有的流落到夷狄。春秋時期,畢國公的后裔畢萬,做了晉獻公的大夫,被封在魏地,于是成了后世魏姓的始祖。公元前661年也有不屬于魏國王室成員的魏姓人任城魏氏的始祖即魏無知,魏衡則是魏無知的17世孫。傳統(tǒng)上魏國的始祖是畢公姬高,周武王伐紂之后,姬高被封在畢,后代于是就以畢為姓。周王朝建立后,畢公高及其后裔便以畢地為中心繁衍生息,逐漸因地為氏,號畢氏。畢公高封其子季孫于潘,附庸于畢國。其地在今陜西省北部,后遷河南固始,子孫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時,姬姓潘國被楚國吞并,亡國后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
畢公高,其后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戰(zhàn)國時魏惠王遷都大梁為梁惠王,子孫以梁為氏。與魏姓有淵源的還有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叫魏顆的人屢立戰(zhàn)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為姓。據(jù)《元和姓纂》載,畢萬封魏,支孫食采于馮為氏,季孫食采于潘為氏,故魏、畢、馮、潘、藩氏同宗。
畢公有后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無忌是魏昭王子,魏安厘王之弟,封于信陵(今河南寧陵),號信陵君,為“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史書稱他“仁而下仕,食客三千!彼O法竊得兵符,擊殺將軍晉鄙,奪取兵權,援趙勝秦,后為上將軍。其子14人於魏安釐王孫「魏王假」時,魏國國都大梁被秦將王賁屢攻不下,後引黃河之水灌大梁,舉城投降魏王子及家眷數(shù)百人均招殺害,信陵君無忌公之十四子因遠離國都倖免于難,全數(shù)逃往山西太行山躲藏,改姓為「王」。
畢公 - 王姓來源
是出 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其中一支為畢公所流傳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于畢(今陜西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稱為王家。
姬姓在先秦時期是著姓、大姓,武王滅商后,延續(xù)三個半世紀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記載的后稷。傳說后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么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后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后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只大鳥,它臥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yǎng)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谷,在帝堯時被舉為農師。舜繼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賜姓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fā)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顫-頁)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shù)厝值抑私洺G謹_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fā)生沖突,古公(顫-頁)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陜西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guī)模。
古公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tǒng)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發(fā)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陜西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fā)的時候,終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后,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開殷商的監(jiān)獄,釋放出關押在那里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于畢(今陜西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后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shù)民族居住區(qū)。只有 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后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tǒng)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爭中,魏氏協(xié)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后終于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魏國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統(tǒng)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畢公 - 現(xiàn)代發(fā)現(xiàn)
畢公龜甲刻辭西周早期卜甲。1977年岐山鳳雛村西周甲組宮室(宗廟)建筑基址西廂2號房11號窖穴出土。長2厘米,寬1.3厘米。卜辭1行2字,辭為:“畢公”。畢公乃畢高公,公為爵名。
畢公 - 相關詞條
白帝 比干 畢公 帝辛 老童 虐鬼 送窮鬼畢公 - 參考資料
http://read.xsydw.com/files/article/html/52/52182/2229309.htmlhttp://user.qzone.qq.com/175690203/blog/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