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概要
曹真,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官至大將軍、大司馬。大破羌胡聯(lián)軍,平定河西。曹丕病危時,受遺詔輔政。成功防御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平定三郡叛亂。判斷出諸葛亮必出陳倉,成功防御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曹真字子丹,魏武帝曹操的族子。據(jù)《三國志》記載,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時,曹真之父曹邵為曹操招募兵馬,后為豫州牧黃琬所殺害,曹操于是收養(yǎng)喪父的曹真。但另據(jù)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記載,曹真本姓秦,其父秦邵(字伯南)素來與曹操相善。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袁術(shù)部曲與曹操在豫州交戰(zhàn),曹操一次外出時偵察時,遭遇袁術(shù)部曲追殺,幸得曹真之父冒名頂替,袁術(shù)部曲誤以為他就是曹操,遂殺之而去,使曹操躲過一劫。由此曹操想到秦邵恩德,因此曹操收養(yǎng)曹真,變易其姓,才轉(zhuǎn)姓曹。兩種說法莫衷一是。
曹操收養(yǎng)曹真后,讓他與曹丕等一起生活。曹真力大勇猛,有一次射獵時被虎在后面追逐,曹真回馬射虎,虎應(yīng)聲而倒。曹操壯其鷙勇,讓他成為虎豹騎中的將領(lǐng),討伐靈丘黃巾軍后被封為靈壽亭侯。
漢中破劉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劉備率領(lǐng)諸將起兵攻漢中。曹真以偏將軍率領(lǐng)所部,與都護將軍曹洪、騎都尉曹休、雍州刺史張既等擊破劉備別將吳蘭于下辨,被拜為中堅將軍。九月,隨曹操親征至長安,被授予中領(lǐng)軍一職。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南渡沔水,于定軍山斬殺曹軍統(tǒng)帥夏侯淵。曹操十分憂慮漢中戰(zhàn)事,遂任命曹真為征蜀護軍,后督徐晃等于陽平關(guān)擊破劉備別將高翔。曹操從長安率軍進入漢中,但其后卻無法擊破劉備,遂決定放棄漢中。曹操命令各路軍隊陸續(xù)退出漢中,又令曹真到武都去迎接曹洪所部回屯陳倉。
鎮(zhèn)守河西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丕即位魏王,以曹真為鎮(zhèn)西將軍,都督雍州及涼州諸軍事,追錄其前后功勛,進封東鄉(xiāng)侯。當時曹丕開始置涼州刺史一職,任命安定太守鄒岐為刺史。張掖人張進挾持太守在酒泉反叛,率軍阻攔鄒岐赴任。曹真遣費曜進軍討平張進的叛亂。后回洛陽,升至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jié)鉞,成為曹魏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之一。
公元221年(黃初二年)十一月辛未,治元多、盧水、封賞等諸胡組成聯(lián)軍在河西作亂,時任鎮(zhèn)西將軍曹真率領(lǐng)眾將進討諸胡聯(lián)軍,大獲全勝,平定河西,據(jù)《魏書》記載,此戰(zhàn)“斬首五萬馀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破胡告檄傳到洛陽后,曹丕非常高興,大笑說:“吾策之於帷幕之內(nèi),諸將奮擊於萬里之外,其相應(yīng)若合符節(jié)。前后戰(zhàn)克獲虜,未有如此也!贝藨(zhàn)重新打通了西域和中原王朝往來的道路,次年二月,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曹魏恢復(fù)了漢朝在西域的統(tǒng)治。
南下敗吳
公元222年(黃初三年),魏文帝曹丕兵分三路南征孫權(quán),命曹真與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率領(lǐng)中路大軍攻打南郡江陵縣。曹真先是擊破吳將孫盛,又令夏侯尚擊退了前來增援的諸葛瑾,奪據(jù)江陵中洲,徹底包圍江陵城。曹真命令士兵堆土山、挖地道,在城邊立起樓櫓,向城中放箭。但吳軍守將朱然指揮得當,曾攻破兩個營壘。大軍圍城六個月,吳軍糧谷將盡,城破在望,但疫疾大起,孫權(quán)重新遣使納貢,魏軍撤退。之后曹真又轉(zhuǎn)為中軍大將軍,加給事中。
受詔輔政
公元224年(黃初五年),吳質(zhì)入朝,詔曹真與特進以下至吳質(zhì)所,吳質(zhì)酒酣,欲盡歡,召優(yōu)樂,使說肥瘦(曹真肥而朱鑠瘦,也就是暗有調(diào)侃二人之意),不止引起了雙方的嚴重口角,更險些釀成流血。
公元226年(黃初七年),曹丕駕崩,曹真與鎮(zhèn)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四人受遺詔輔政,魏明帝曹叡即位后,進封邵陵侯,遷為大將軍,地位僅次大司馬曹休。
力挫諸葛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皆投降蜀漢。曹叡于是親征至長安,遣曹真為督,左將軍張郃進軍援救,于街亭大破馬謖,同時,曹真在箕谷擊敗趙云、鄧芝的偏師,增援部隊開進隴右,諸葛亮為避免遭受夾擊,于是退兵。起初,安定人楊條等劫持官吏據(jù)守月支城響應(yīng)諸葛亮,曹真軍至安定,楊條對其眾說:“大將軍自來,吾原早降耳。”遂自縛出降。于是陸續(xù)收復(fù)三郡。
戰(zhàn)后,曹真認為諸葛亮必攻陳倉,于是命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修筑城池。翌年春天諸葛亮果然攻打陳倉,郝昭早已有備而戰(zhàn),諸葛亮不能攻克,同時蜀漢軍隊兵糧不足,致使諸葛亮無功而還。曹真因功被增加食邑,并前二千九百戶。
位極人臣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曹真接替曹休,遷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曹真上表認為蜀漢多次犯境,建議數(shù)路大軍攻伐蜀漢。魏明帝采納,但司空陳群反對從斜谷進軍的計劃,曹真再次上書要求從子午道進攻漢中,陳群有陳述不能出兵的理由,且認為大規(guī)模征戰(zhàn)軍事用度花費甚巨。魏明帝下詔將陳群的意見提供給曹真參考,但曹真卻據(jù)此詔書隨即出發(fā),改從子午道入;另遣大將軍司馬懿經(jīng)漢水進軍,郭淮、費曜等部或從斜谷入、或從武威入。后因漢中艱險,會逢雨季,棧道遭雨水沖刷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朝中大臣華歆、楊阜、王肅等都上疏勸魏明帝下詔撤軍,至九月,曹真只得受詔撤退。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曹真薨,謚曰元侯。長子曹爽繼承爵位。魏明帝追思曹真之功,下詔曰:“大司馬蹈履忠節(jié),佐命二祖,內(nèi)不恃親戚之寵,外不驕白屋之士,可謂能持盈守位,勞謙其德者也。其悉封真五子羲、訓(xùn)、則、彥、皚皆為列侯!
曹真年輕時與同宗曹遵、同鄉(xiāng)朱贊一同仕于曹操。曹遵、朱贊早亡,曹真同情他們,上表將自己的食邑分封給他們的兒子,得到準許。曹真每次征伐,都能與將士同甘共苦,軍費不足,就用自己家的錢財賞賜,所以士兵都愿為他效力。
公元243年(正始四年),七月,魏帝曹芳下詔在太祖曹操的宗廟祭祀已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群、太傅鐘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征西將軍夏侯淵、后將軍朱靈、文聘、執(zhí)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等二十位對魏朝功勛卓著的大臣。
家庭成員
宗親
父:秦邵,字伯南,據(jù)《魏略》記載,曹真本姓秦。
弟:曹彬、曹璠。
妹:曹氏,名缺,出嫁夏侯尚。
子:曹爽、曹羲、曹訓(xùn)、曹則、曹彥、曹皚。
侄:曹文叔;侄媳:夏侯令女(夏侯文寧之女,曹文叔之妻)。
族孫:曹熙,曹爽兄弟被誅殺后,在嘉平年間授封為新昌亭侯,作為曹真的后嗣。
姻親
外甥:夏侯玄,母親是曹真妹妹。
軼事典故
驚帆馬
曹真有匹名馬,名字叫做驚帆,言其奔跑時如同劇猛的風(fēng)卷起帆船一般。[26]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曹真曾用此馬與司馬懿打賭。
屠幾上肉
魏文帝黃初五年(224年),振威將軍吳質(zhì)入朝,文帝詔曹真與特進以下的大臣都到吳質(zhì)家中宴飲。吳質(zhì)酒酣后,召來伶人,讓他們表演說肥瘦(曹真肥而朱鑠瘦,也就是暗有調(diào)侃二人之意),曹真認為自己是宗室重臣,恥于被戲弄,怒責(zé)吳質(zhì)。曹洪、王忠也出來勸說。吳質(zhì)大怒按劍怒責(zé)曹真,朱鑠站起來勸說吳質(zhì),也被吳質(zhì)斥責(zé)回到座上。朱鑠本來性子就急,越想越氣,拔出劍怒斬在地上,于是眾人不歡而散。
人物評價
曹叡:“大司馬有叔向撫孤之仁,篤與平久要之分;詔曰:大司馬蹈履忠節(jié),佐命二祖,內(nèi)不恃親戚之寵,外不驕白屋之士,可謂能持盈守位,勞謙其德者也。”
曹植:“知慮深奧,淵然難測。執(zhí)節(jié)平敵,中表維藩。恭以奉上,愛以接下。納言左右,為帝喉舌。曹大將軍也。”
楊條:“大將軍自來,吾原早降耳。”
桓范:“曹子丹佳人!”
蔣濟:“曹真之勛,不可以不祀!
陳壽:“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并以親舊肺腑,貴重于時,左右勛業(yè),咸有效勞!
《曹真碑》:“施陸議于嚴霜、奮朱然于雷霆!
藝術(shù)形象
文學(xué)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為了強調(diào)司馬懿與諸葛亮兩名英杰對壘的激烈,而將曹真成功擊退諸葛亮兩次北伐的功績轉(zhuǎn)記予司馬懿,曹真的實力被大大弱化,面對諸葛亮屢戰(zhàn)屢敗,最后更在征蜀失敗后因為諸葛亮的信活活氣死。不過,曹真在演義中也有當諸葛亮以離間計制造司馬懿謀叛消息時加以識破,以及臥病時主動將都督印讓與司馬懿的描述,仍表現(xiàn)出相當?shù)牟胖桥c氣量,在蜀將魏延的評價中,也是個“頗識兵法”的人物。
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類型 | 劇名 | 飾演者 |
---|---|---|---|
1994年 | 電視劇 | 《三國演義》 | 鄭強 |
2010年 | 電視劇 | 《三國》 | 趙晉 |
2012年 | 電影 | 《銅雀臺》 | 王羽錚 |
2013年 | 電視劇 | 《新洛神》 | 孫昊宸 |
2017年 | 電視劇 |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lián)盟》 | 章賀 |
2017年 | 電視劇 | 《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 | 章賀 |
其父之謎
僅按《三國志》陳壽的記載,曹真之父應(yīng)為曹邵,初平年間追隨曹操。后豫州牧黃琬欲圖謀害曹操,將曹邵殺害。
但另據(jù)《魏略》記載:其父名伯南,與曹操相善。為保護曹操而被袁術(shù)所殺,曹操遂變其姓為“曹”。
按:《魏略》中記載“真本姓秦……或云其父伯南夙與太祖善”,此句有歧義,有人認為曹真之父名叫“伯南”,而有人則推斷此句應(yīng)斷為“其 父伯 南”,也就是曹真的“父伯”(伯父)名叫“南”。
《魏略》原本想表達的意思是:曹真的父親名叫伯南。因為緊隨其后的文字即提到“袁術(shù)部黨與太祖攻劫,太祖出,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開門受之”。如果曹真的伯父叫“南”的話,這里不會仍然寫“伯南開門受之”而應(yīng)該是“南開門受之”了。
另外,古人一般將伯父寫作從父的。如《三國志.周瑜傳》: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所以假如秦某是曹真的伯父,則應(yīng)該寫作“從父南”而不是“父伯南”,即為“真本姓秦……或云其從父南夙與太祖善”。
綜上可以推斷《魏略》所載保護曹操的人是“伯南”,而不是“南”;之前的文字意思是“曹真的父親叫伯南”,而并非某人所推斷的“曹真的伯父名叫南”。更加上當時雙字名甚少,伯南應(yīng)為字號,與陳壽三國志所述“真父邵募徒眾,為州郡所殺!毕嘟Y(jié)合則得出最終結(jié)論:曹真之父姓秦名劭字伯南。
此外,隋朝時大臣鮑宏曾有“秦真父能死難,魏武賜姓曹氏”之語,可以相佐證。
然按《三國志》載,真父被黃琬殺害,而《魏略》言真父死于袁術(shù)部黨。疑二書所載有一為誤。
且《三國志》、《魏略》記人物,并無在第三人稱敘述時稱字的它例,蓋伯南應(yīng)非其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