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泰 - 個人簡介
晉贈饒余敏親王,愛新覺羅·阿巴泰,明萬歷十七年已丑六月十六日午時生,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七子,側妃伊爾根覺羅氏出。初稱臺吉,天命十一年九月,封多羅貝勒。天聰五年七月,掌工部事。崇德元年四月,晉饒余貝勒。三年八月,副奉命大將軍多爾袞攻明。明年四月,凱旋。七年十月,授奉命大將軍,攻明入塞,大掠畿輔、山東。八年六月,凱旋。順治元年四月,晉饒余郡王。三年丙戌三月二十五日酉刻卒,年五十八?滴踉甓拢宰釉罉窌x封親王,贈如其爵。十年六月,追謚敏。乾隆十九年九月,入祀盛京賢王祠。四十三年三月,詔以阿巴泰與子岳樂俱有功績,賜其子孫輔國公一人,世襲罔替。
阿巴泰 - 生平概況
出生偏房
阿巴泰戰(zhàn)功卓著,自視甚高,但由于是側妃所生,在兄弟中地位比較卑微,論功行賞往往得不到公平對待,經(jīng)常滿腹牢騷。在皇太極當政期間(1627—1643),他多次受到羞辱和處罰。
努爾哈赤有16個后妃,因為滿族早期等級制度比較粗疏,后妃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如努爾哈赤第三個妻子葉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當初也是妃,后來生了第八子皇太極,母以子貴,皇太極稱帝以后,追尊她為“孝慈武皇后”,而對努爾哈赤的第一個妻子佟佳氏哈哈納札青(生有長子褚英、次子代善)、第二個妻子富察氏袞代(生有五子莽古爾泰、十子德格類、十六子費揚古)卻沒有追尊謚號,仍稱元妃、大妃。再如努爾哈赤第四個妻子烏拉那拉氏阿巴亥,生了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多爾袞權大勢盛,追尊她為“孝烈武皇后”,配享太廟。不久又因多爾袞獲罪罷謚出廟。以上4個妻子,地位雖略有差異,但在努爾哈赤生前都屬于最高的一等。
在她們之下,則是地位較低的側妃和庶妃。阿巴泰的母親伊爾根覺羅氏,明萬歷十四年(1586)與努爾哈赤成親,是他的第七房妻子。伊爾根覺羅氏出身一般,生前沒有受過努爾哈赤的寵幸,死后也沒獲過任何哀榮。她連生卒年月都沒有留下,在清朝史書中甚至沒有只言片語的記載。阿巴泰母親地位較低,直接影響到他日后在諸兄弟中的排位。不過,因為在年齡上的優(yōu)勢,阿巴泰比諸弟較早參與征戰(zhàn),較早建功立業(yè),所以努爾哈赤對他還是比較器重的。
然而,到了皇太極時代,阿巴泰的地位卻不升反降。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皇太極繼位之初,封賞諸貝勒并賜宴。赴宴的諸貝勒中,地位最顯赫是八和碩貝勒——代善(44歲)、莽古爾泰(40歲)、阿敏(41歲)、皇太極(35歲)、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岳讬(27歲)。阿巴泰雖已38歲,因只是個貝勒,座位排在了諸和碩貝勒以下。眼瞅著諸弟侄觥籌交錯、開懷暢飲,他深感臉上無光,心中郁悶不樂;氐礁冢唤麑傧麓蟀l(fā)牢騷:“今后我再不赴宴!”“戰(zhàn)則我披甲胄而行,獵則我佩弓矢而往,赴宴而坐于子弟之列,我覺可恥。”努爾哈赤生前,有蒙古親戚來訪,阿巴泰曾與四大貝勒一起出見,如今隨著諸弟侄逐漸長大,自己的地位每況愈下;侍珮O聽到他的牢騷話,未予理睬,只命臣屬做些說服工作。誰知阿巴泰的怨氣不僅沒消,反而越來越大。
第二年十二月,皇太極以蒙古察哈爾部首領昂坤杜棱歸附,在盛京皇宮八角殿設大宴,召諸貝勒做陪,阿巴泰拒不參加,借口是“沒有像樣的皮裘可穿,皇上原先賜的皮裘已改制成兩件,給兒子們穿了”。實際原因是“出席宴席,若坐于小貝勒之列,深感羞愧”;侍珮O聽了,大為不滿,說:“如果阿巴泰怨恨我個人,還可以姑息寬容,現(xiàn)在他蔑視諸子弟,我怎么可以保持沉默?”隨即把阿巴泰的話轉告給諸貝勒,集合起來討論對阿巴泰的處理。大貝勒代善首先教訓阿巴泰:“你先時連與五大臣一同議事的資格都沒有。德格類、濟爾哈朗、杜度、岳讬、碩讬,早已參與議政,你卻不在其中。因你在諸弟之列,父汗撥給你六個牛錄的屬民,才有了貝勒的身份。今天你想欺侮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都是父汗分給全旗之子,諸貝勒又比你先入八分之列。你今為貝勒,心猶不足,想與三大貝勒(指代善、莽古爾泰、阿敏)并列,擾亂朝政。如果你當了大貝勒,豈不更生稱汗的念頭嗎?”在諸大貝勒的齊聲斥責中,原先理直氣壯的阿巴泰顯得狼狽不堪,只好低頭認罪,甘愿受罰。這一次,他被罰了雕鞍馬、素鞍馬各八匹,甲胄四副。
崇德元年(1636)四月,皇太極稱帝改元,定宗室世爵,幼弟多爾袞、多鐸及子侄輩的豪格、岳讬都晉封親王,阿濟格也晉封為郡王。阿巴泰年齒徒長,仍封貝勒爵,只是在貝勒爵位前加上了“饒余”(滿語為富裕之意)的美號,以示差異。與親王比,貝勒爵位整低了兩級。對此,他心懷芥蒂,對皇太極總有抵觸。不久又發(fā)生了他“受制于妻,兩次違旨”的事件。
阿巴泰有一女長得楚楚動人,到了出嫁年齡,皇太極命將她嫁給外藩蒙古,阿巴泰執(zhí)意不肯;侍珮O不好強迫,又令嫁給本國大臣,阿巴泰仍不從命。清朝有一項恪守了幾百年的老規(guī)矩:宗室王公子女婚配,不得由父母自作主張,而必須由皇帝或皇太后(如慈禧太后執(zhí)政時代)指定,這就是所謂的“指婚”。阿巴泰依仗是皇太極兄長,兩次違旨,難免會招致皇太極的不滿。
阿巴泰的福晉迷信薩滿(女巫),盡管皇太極諭令在先:全國臣民,禁止薩滿跳神問卜求醫(yī)。她卻私下派官員找到薩滿,請她為自己的寶貝女兒占一卦,嫁給國人與外藩蒙古,究竟哪個吉利?阿巴泰明知這樣做違法,也不加阻攔。這件事很快被阿巴泰家的三個仆人舉報。刑部擬定:福晉擅自擇嫁,遣官問卜,不守婦道,與其女俱應論死;阿巴泰屢違帝命,私庇福晉,全無家法,應革爵,罰銀一千兩;薩滿及不吐實情的使女、太監(jiān),俱應處死。最后還是皇太極給阿巴泰留了點面子:阿巴泰免革爵,罰銀一千兩;其福晉免死,由其子博洛贍養(yǎng);其女亦免死,擇婿嫁之;不吐露實情的使女、太監(jiān),仍處死。
阿巴泰長年征戰(zhàn)在外,出生入死,每回到家中,才能享受短暫的天倫之樂。他珍惜家庭的生活。在戰(zhàn)場上叱咤風云,在家務事上卻做不了老婆的主。所以在他的罪名中就有了“受制于妻”一條。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懼內(nèi)”。妻子被勒令交給兒子博洛贍養(yǎng),實際是強制阿巴泰與她離異。阿巴泰真算得上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在子女面前,阿巴泰永遠是慈父。對眾格格,他尤其憐愛。因為憐愛過度,有些子女難免有些驕縱。他的一個女兒嫁給了蒙古貴族色冷的兒子色爾古倫,婚后五年,夫妻不睦。該女依仗是郡王的格格,一點不把丈夫放在眼里,長期拒絕與他同居。色爾古倫越活越覺得窩囊,有一天終于爆發(fā)出來,對著格格竟以死相威脅。格格卻毫不示弱,對著他大喊:“你竟敢以殺人之詞逼我,我又豈能與你生活?你若不殺,算何好漢?我若不死,又算何人?”說罷一甩手,怒氣沖沖回了娘家。色爾古倫只好到阿巴泰的府上賠禮道歉。沒想到阿巴泰的仆婦在主人授意下,見到他擁上去就是一頓廝打。色爾古倫很沒面子,到岳父面前告狀。阿巴泰卻一味偏袒女兒,對這位女婿一點不講公道。
夫妻不睦事小,影響到滿蒙關系事大。盡管“清官難斷家務事”,這件事還是被交給諸王公大臣集體處理。會議的結果對阿巴泰很不利:他因袒護格格,被罰銀一千兩;格格本人,責打后交還色爾古倫;幫助格格打人的女仆全部處斬。結局最慘的是女仆,打不打人全由不得她們,她們卻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阿巴泰懼內(nèi)、袒女,為此受罰,也顏面喪失。
皇太極在位的18年中,阿巴泰因各種過失受到的處罰不少于10次。耐人尋味的是,他雖屢屢被罰,只是罰銀、罰物,銀子固然賠了不少,卻從來沒有受過降爵或削爵的重懲。原因在于:其一,阿巴泰一生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其二,他出身偏房,長期被排斥在最高權力核心以外,這反而成全了阿巴泰,一次次骨肉相殘的爭斗,從來沒有波及到他。其三,他身經(jīng)百戰(zhàn),戰(zhàn)功卓著,在朝中享有很高聲望。其四,對這位愛發(fā)牢騷的兄長,皇太極不能不有所寬容。當然,皇太極的寬容是有限度的,比如他對桀驁不馴的大貝勒阿敏、莽古爾泰就不講寬容,而是毫不留情地把他們置于死地。他對阿巴泰網(wǎng)開一面,是因為后者既出身偏房,又有勇無謀,對他從來構不成威脅。
戎馬半生
早在努爾哈赤建國前的辛亥年(1611),年僅23歲的阿巴泰第一次奉父命率軍遠征。當時,北方寧古塔地方(今黑龍江省寧安縣一帶)的首領僧格、尼喀禮到努爾哈赤居住的赫圖阿拉城(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進貢,努爾哈赤贈給他們鎧甲40副。這在當時,是非常珍貴的禮物。一副鎧甲,用一匹馬馱,40副鎧甲,需要40匹馬。 從赫圖阿拉至寧古塔,路途遙遠,而且途中原始森林密布,山川縱橫,地曠人稀,交通不便。 僧格、尼喀禮攜鎧甲行至綏芬路(今黑龍江綏芬河流域),被烏爾固宸(在今俄羅斯境內(nèi)比金河一帶)和穆棱(今黑龍江省穆棱河流域)二地的部落搶走。努爾哈赤幾次派人追索未成,便派遣阿巴泰和大將費英東、費揚古率兵一千攻取烏爾固宸和穆棱二地。這是阿巴泰參加的第一次遠征。 這次遠征往返用了多少時間?戰(zhàn)爭進程如何?都沒有留下詳細記載,在《滿文老檔》中也只用了短短一句話:“往略烏爾固宸、穆棱路,俱克之,共俘獲一千!边@次遠征,對青年阿巴泰來說,無疑是一次難得的歷練。從此,開始了他30余年的戎馬生涯。
天命三年(1618),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征伐明朝,阿巴泰隨征。攻克撫順城時收降明游擊李永芳。李永芳官職雖低,卻是第一個公開投降后金的明將。努爾哈赤極力籠絡,授予他三等副將,統(tǒng)轄撫順降民,并將阿巴泰的女兒嫁給他。此后,李永芳對內(nèi)對外稱“撫西(即撫順)額駙”,竭盡忠誠報效后金。李永芳的9個兒子,后來都做了清朝的高官。
天命八年(1623)阿巴泰又參加了遠征蒙古扎魯特部。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后,他參加了一系列對明朝的征戰(zhàn),主要有:征錦州之役(1628),征北京之役(1629),征大凌河之役(1631),征山海關之役(1633),征宣府之役(1634),征北京、昌平、定興之役(1636),征明之役(1638),錦州、松山之役(1640),征直隸(今河北)、山東、江蘇之役(1642),以及征朝鮮之役(1636)。
每一次大的征戰(zhàn),都穿插著一場場殊死的廝殺。天聰十年(1636),他同其弟阿濟格率兵征明,深入內(nèi)地,連破昌平、定興等12城,大小戰(zhàn)斗58次,掠獲人畜18萬,大獲全勝。
崇德七年(1642)十月,阿巴泰被任命為奉命大將軍統(tǒng)軍征明。這是他第一次以主帥身份大規(guī)模出征。清軍自長城黃崖口南下,急風暴雨般沖入內(nèi)地,在60天里縱貫直隸、山東,并蹂躪江蘇一部。據(jù)報,一共攻克城鎮(zhèn)94座,俘虜36萬人,掠獲黃金1 2萬兩,銀220萬兩。這次遠征前后歷時7個多月,第二年六月,阿巴泰才率軍返回遼東。據(jù)朝鮮史書《沈陽狀啟》記載:返回的清兵“所著衣服破盡無形,皆作鬼形”,因“死亡甚多”,“比上年入去之數(shù)僅滿其半”。許多軍人家屬望穿雙眼,盼來的卻是父死子亡的噩耗。一時間,“城門內(nèi)外,哭聲連屋”。帶著沉重的心情,阿巴泰率師進入了盛京城。盡管如此,皇太極對戰(zhàn)果仍很滿意,獎賞阿巴泰白銀萬兩,并敕諭朝鮮國王,炫耀這次遠征“所向無敵”。這次遠征,清軍固然付出了沉重代價,但給明朝造成的物質(zhì)和人心上的損失則是致命的,特別是暴露出明朝腐朽透頂、不堪一擊的真相。
拙于行政
阿巴泰長于統(tǒng)兵作戰(zhàn),卻拙于治理行政事務。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仿照明朝制度設立六部,阿巴泰奉命執(zhí)掌工部。在二年里,他的工作多有疏漏,使皇太極大失所望;侍珮O批評說:自設六部以來,禮、刑、工三部辦事多有缺失,至于工部更不及他部。這都是貝勒才短,承政(當時各部最高長官稱“承政”,即后來的尚書)疏忽,啟心郎(輔佐貝勒、尚書的官員,后裁撤)怠惰所致。 對阿巴泰來說,櫛風沐雨的軍旅生涯,刀槍劍戟的陣前廝殺,是他人生的主旋律,而在衙門中正襟危坐,應對煩瑣的公務,卻令他英雄氣短。工部負責工程建筑,少不了銷算各種賬目,這令阿巴泰感到頭痛。他甚至連工部的衙門都懶得去,至多在府第中敷衍了事。皇太極的批評,說明阿巴泰在工部少有建樹,很不稱職。此后,一直到死,他在政治上再沒有什么作為。
阿巴泰 - 個人年表
饒馀敏郡王阿巴泰,太祖第七子。
初授臺吉。歲辛亥,與費英東、安費揚古率師伐東海窩集部烏爾固辰、穆棱二路,俘千馀人,還。
天命八年,偕臺吉德格類等伐扎嚕特部,渡遼河,擊部長昂安。昂安攜妻子引牛車遁,師從之,昂邦章京達音布戰(zhàn)死。阿巴泰繼進,還,太祖郊勞,并賚從征將士。斬昂安及其子,俘其
太宗即位,封貝勒。阿巴泰語額駙揚古利、達爾漢曰:“戰(zhàn)則擐甲胄,獵則佩弓矢,何不得為和碩貝勒?”語聞,上曰:“爾等宜勸之,告朕何為?”天聰元年,察哈爾昂坤杜棱來歸,與宴。阿巴泰不出,曰:“我與諸小貝勒同列。蒙古貝勒明安巴克乃位我上,我恥之!”上以語諸貝勒,貝勒代善與諸貝勒共責之曰:“德格類、濟爾哈朗、杜度、岳讬、碩讬早從五大臣議政,爾不預焉。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先帝時使領全旗,諸貝勒皆先爾入八分。爾今為貝勒,得六牛錄,已逾分矣!乃欲與和碩貝勒抗行,得和碩貝勒,不更將覬覦耶?”阿巴泰引罪,罰甲胄、雕鞍馬四、素鞍馬八。
二年,與岳讬、碩讬伐錦州,明師退守寧遠,克墩臺二十一,毀錦州、杏山、高橋三城,還。
三年,從伐明,自喀喇沁波羅河屯行七日,偕阿濟格率左翼四旗及蒙古軍攻龍井關,夜半克之。明將易愛自漢兒莊赴援,擊斬之,取其城。會上克洪山口,逼遵化,敗明山海關援兵,克之。復趨通州,明總兵滿桂、侯世祿屯順義,阿巴泰偕岳讬擊走之,獲馬千馀、駝百,順義亦下。時袁崇煥、祖大壽以兵二萬屯廣渠門外,阿巴泰偕莽古爾泰等率師攻之。聞敵伏兵于右,諸貝勒相約入隘必趨右,若出中路,與避敵同。豪格趨右,敗伏兵,轉戰(zhàn)至城壕。阿巴泰出中路,亦破敵,與豪格師會。罷戰(zhàn),諸貝勒議違約罪,阿巴泰當削爵。上曰:“阿巴泰非怯,以顧其二子,與豪格相失,朕奈何加罪于吾兄?”宥之。徇通州,焚其舟,略張家灣。
四年,從上圍永平,與濟爾哈朗邀斬。從上至薊州,明兵五千自山海關至,奮擊,殲其叛將劉興祚。尋命守永平。明兵攻灤州,偕薩哈璘赴援,明兵引退,代還。
五年,初設六部,掌工部事。從上圍大凌河,正黃旗圍北之西,鑲黃旗圍北之東,阿巴泰率巴牙喇兵為策應。大壽降,阿巴泰偕德格類、多爾袞、岳讬以兵四千易漢裝,從大壽夜襲錦州,二更行,發(fā)不絕聲。錦州人聞之,謂大凌河兵逸,爭出應之,師縱擊,斬馘甚。霧,兩軍皆失伍,乃引還。
七年,筑蘭磐城,賜御用蟒衣一、紫貂皮八、馬一。詔問征?明及朝鮮、察哈爾三者何先,阿巴泰請先伐明。八月,略山海關,俘數(shù)千人還。上迎勞,責其不深入。八年,從征宣府,至應州,克靈丘及王家莊。九年,阿巴泰病手痛,上曰:“爾自謂手痛不耐勞苦。不知人身血脈,勞則無滯。惟家居佚樂,不涉郊原,手不持弓矢,忽爾勞動,疾痛易生。若日以騎射為事,寧復患此?凡有統(tǒng)帥之責者,非躬自教練,士卒奚由奮?爾毋媮安,斯克敵制勝,身不期強而自強矣!
崇德元年,封饒馀貝勒。偕阿濟格等伐明,克雕鶚堡、長安嶺堡,薄延慶,分兵克定興、安肅、容城、安州、雄、東安、文安、寶坻、順義、昌平十城。五十六戰(zhàn)皆捷,俘十數(shù)萬。師還,上出城十里迎勞,酌以金。上伐朝鮮,留防噶海城。三年,上伐喀爾喀,阿巴泰與代善留守,筑遼陽都爾弼城,復治盛京至遼河道,道廣十丈,高三尺,濬壕夾之。副多爾袞率師伐明,毀邊墻入,越明都趨涿州,直抵山西。復東趨臨清,克濟南。略天津、遷安,出青山關,還。賜馬二、銀五千。四年,偕阿濟格略錦州、寧遠。
五年,偕多爾袞屯田義州,分兵克錦州城西九臺,刈其禾;又克小凌河西二臺。偕杜度伏兵寧遠,截明運道,奪米千石。移師敗明杏山、松山兵。時大軍更番圍錦州,阿巴泰屢往還其間。六年,坐從多爾袞去錦州三十里為營及遣士卒還家,論削爵,奪所屬戶口。詔寬之,罰銀二千。尋從上破洪承疇援兵十三萬。
七年,錦州降,偕濟爾哈朗圍杏山,克之,還守錦州。?功,賜蟒緞七十。十月,授奉命大將軍伐明,內(nèi)大臣圖爾格副之。自黃崖口入邊,敗明將白騰蛟等于薊州,破河間、景州。趨兗州,擒斬明魯王以派等。分徇萊州、登州、青州、莒州、沂州,南至海州。還略滄州、天津、三河、密云。凡克城八十八,降城六,俘三十六萬,得金萬二千、銀二百二十萬有奇。
八年五月,師還,上遣濟爾哈朗、多爾袞等郊迎三十里,賜銀萬。
順治元年四月,進郡王。
二年,統(tǒng)左右兩翼兵鎮(zhèn)山東,剿滿家洞土寇,尋還。
三年,薨。
康熙十年,追謚。
阿巴泰 - 妻妾子嗣
第一子,追封固山賢愨貝子尚建,丙午年九月二十六日子時生,母嫡福晉納喇氏,男三坦之女。天聰四年庚午七月二十九日丑時卒,年二十五歲,追封貝子,謚賢成。嫡夫人瓜爾佳氏,吳裕齊之女。二子:長子固山悼愨貝子蘇布圖(初封輔國公。順治三年,進貝子。五年,卒于軍,謚悼愍。顏齡,蘇布圖子,封鎮(zhèn)國公。卒。無子,爵除。),次子固山介潔貝子強度(封貝子,謚介潔,不予襲。)。
第二子,固山溫良貝子博和托,庚戌年正月二十四日酉時生,母嫡福晉納喇氏,男三坦之女。初封輔國公。順治元年,破李自成,進貝子。順治五年戊子九月二十七日寅時溘逝,年三十九歲,予謚。嫡夫人舒穆祿氏,公楊古里之女。六子:長子奉恩輔國懷愨公翁古,次子奉恩輔國懷義公錦注,三子固山介潔貝子佛克齊庫,四子固山貝子彰泰,五子邦泰,六子額布赫宜。
第三子,追奪和碩端復位親王博洛,癸丑年三月初四日亥時生,母嫡福晉納喇氏,男三坦之女。順治元年,封端重郡王,再進親王。順治九年壬辰三月十六日巳時卒,年四十歲,謚定。十七年,追論前罪,革爵。嫡福晉佟佳氏,參領李山之女;側福晉博爾濟吉特氏,男袞濟之女;庶福晉瓜兒佳氏,裴新之女;妾吳氏,吳大之女。九子:長子噶普世賢,次子庫祿克,三子根齊痕,四子追削多羅敏思郡王塔爾納(封郡王,卒,謚敏思。坐博洛罪,追奪爵。),五子和圖懇,六子特蘇,七子郎柱,八子多羅懷思貝勒齊克新(順治十一年襲端重親王。十七年,降貝勒,謚懷思。無子,爵除。),九子猛庫。
第四子,追奪和碩安和親王(多羅安郡王)岳樂,天命十年乙丑九月十九日午時生,母嫡福晉納喇氏,男三坦之女。初封鎮(zhèn)國公。順治六年,封貝勒。八年,襲爵,改號安郡王。十四年,進親王?滴醵四昙核榷露娜招鐣r薨,年六十五歲,予謚。二十九年,追降郡王,削謚。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扎薩克貝勒董戴清之女;繼福晉納喇氏,輕車都尉達爾呼他之女;三繼福晉赫舍里氏,輔政大臣、公索尼之女;側福晉烏亮海濟爾莫特氏,萬且他布囊之女;側福晉伊爾根覺羅氏,子宋郭圖之女;側福晉博爾濟吉特氏,頭等侍衛(wèi)錫喇之女;庶福晉劉氏,劉芳聲之女;庶福晉卞氏,卞化鳳之女;庶福晉周氏,周雅住之女;庶福晉博爾濟吉特氏,達穆巴禮之女;庶福晉張氏,張賽褚之女;庶福晉納喇氏,恩特之女;媵妾詹氏,詹綬交之女;媵妾俞氏,俞大之女;媵妾張氏,張元聰之女。二十子二十三女,有爵者三:蘊端、瑪爾渾、經(jīng)希,敔枩,襲爵。
阿巴泰 - 兄弟姊妹
愛新覺羅·褚英,長子,皇太子(后來被廢,清太宗即位后封其為廣略貝勒)。
愛新覺羅·代善,次子,禮烈親王。
愛新覺羅·阿拜,三子,鎮(zhèn)國勤敏公。
愛新覺羅·湯古代,四子,鎮(zhèn)國克潔將軍。
愛新覺羅·莽古爾泰,五子,原封貝勒。
愛新覺羅·塔拜,六子,輔國愨厚公。
愛新覺羅·阿巴泰,七子,饒馀敏郡王。
愛新覺羅·皇太極,八子,清太宗。
愛新覺羅·巴布泰,九子,鎮(zhèn)國恪僖公。
愛新覺羅·德格類,十子。
愛新覺羅·巴布海,十一子,已革鎮(zhèn)國將軍 。
愛新覺羅·阿濟格,十二子,原封英親王。
愛新覺羅·賴慕布,十三子,輔國介直公。
愛新覺羅·多爾袞,十四子,睿忠親王,后被清世祖追溢為成宗。
愛新覺羅·多鐸,十五子,豫通親王。
愛新覺羅·費揚果,十六子。
阿巴泰 - 《清史稿》列傳
饒馀敏郡王阿巴泰,太祖第七子。初授臺吉。歲辛亥,與費英東、安費揚古率師伐東海窩集部烏爾固辰、穆棱二路,俘千馀人,還。天命八年,偕臺吉德格類等伐紥嚕特部,渡遼河,擊部長昂安。昂安攜妻子引牛車遁,師從之,昂邦章京達音布戰(zhàn)死。阿巴泰繼進,斬昂安及其子,俘其眾,還,太祖郊勞,并賚從征將士。
太宗即位,封貝勒。阿巴泰語額駙揚古利、達爾漢曰:“戰(zhàn)則擐甲胄,獵則佩弓矢,何不得為和碩貝勒?”語聞,上曰:“爾等宜勸之,告朕何為?”天聰元年,察哈爾昂坤杜棱來歸,與宴。阿巴泰不出,曰:“我與諸小貝勒同列。蒙古貝勒明安巴克乃位我上,我恥之!”上以語諸貝勒,貝勒代善與諸貝勒共責之曰:“德格類、濟爾哈朗、杜度、岳讬、碩讬早從五大臣議政,爾不預焉。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先帝時使領全旗,諸貝勒皆先爾入八分。爾今為貝勒,得六牛錄,已逾分矣!乃欲與和碩貝勒抗行,得和碩貝勒,不更將覬覦耶?”阿巴泰引罪,罰甲胄、雕鞍馬四、素鞍馬八。
二年,與岳讬、碩讬伐錦州,明師退守寧遠,克墩臺二十一,毀錦州、杏山、高橋三城,還。三年,從伐明,自喀喇沁波羅河屯行七日,偕阿濟格率左翼四旗及蒙古軍攻龍井關,夜半克之。明將易愛自漢兒莊赴援,擊斬之,取其城。會上克洪山口,逼遵化,敗明山海關援兵,克之。復趨通州,明總兵滿桂、侯世祿屯順義,阿巴泰偕岳讬擊走之,獲馬千馀、駝百,順義亦下。
時袁崇煥、祖大壽以兵二萬屯廣渠門外,阿巴泰偕莽古爾泰等率師攻之。聞敵伏兵於右,諸貝勒相約入隘必趨右,若出中路,與避敵同。豪格趨右,敗伏兵,轉戰(zhàn)至城壕。阿巴泰出中路,亦破敵,與豪格師會。罷戰(zhàn),諸貝勒議違約罪,阿巴泰當削爵。上曰:“阿巴泰非怯,以顧其二子,與豪格相失,朕奈何加罪於吾兄?”宥之。徇通州,焚其舟,略張家灣。從上至薊州,明兵五千自山海關至,奮擊,殲其眾。四年,從上圍永平,與濟爾哈朗邀斬叛將劉興祚。尋命守永平。明兵攻灤州,偕薩哈璘赴援,明兵引退,代還。
五年,初設六部,掌工部事。從上圍大凌河,正黃旗圍北之西,鑲黃旗圍北之東,阿巴泰率巴牙喇兵為策應。大壽降,阿巴泰偕德格類、多爾袞、岳讬以兵四千易漢裝,從大壽夜襲錦州,二更行,炮發(fā)不絕聲。錦州人聞之,謂大凌河兵逸,爭出應之,師縱擊,斬馘甚眾。霧,兩軍皆失伍,乃引還。七年,筑蘭磐城,賜御用蟒衣一、紫貂皮八、馬一。詔問征明及朝鮮、察哈爾三者何先,阿巴泰請先伐明。八月,略山海關,俘數(shù)千人還。上迎勞,責其不深入。八年,從征宣府,至應州,克靈丘及王家莊。九年,阿巴泰病手痛,上曰:“爾自謂手痛不耐勞苦。不知人身血脈,勞則無滯。惟家居佚樂,不涉郊原,手不持弓矢,忽爾勞動,疾痛易生。若日以騎射為事,寧復患此?凡有統(tǒng)帥之責者,非躬自教練,士卒奚由奮?爾毋媮安,斯克敵制勝,身不期強而自強矣!
崇德元年,封饒馀貝勒。偕阿濟格等伐明,克雕鶚堡、長安嶺堡,薄延慶,分兵克定興、安肅、容城、安州、雄、東安、文安、寶坻、順義、昌平十城。五十六戰(zhàn)皆捷,俘十數(shù)萬。師還,上出城十里迎勞,酌以金卮。上伐朝鮮,留防噶海城。三年,上伐喀爾喀,阿巴泰與代善留守,筑遼陽都爾弼城,復治盛京至遼河道,道廣十丈,高三尺,濬壕夾之。副多爾袞率師伐明,毀邊墻入,越明都趨涿州,直抵山西。復東趨臨清,克濟南。略天津、遷安,出青山關,還。賜馬二、銀五千。四年,偕阿濟格略錦州、寧遠。
五年,偕多爾袞屯田義州,分兵克錦州城西九臺,刈其禾;又克小凌河西二臺。偕杜度伏兵寧遠,截明運道,奪米千石。移師敗明杏山、松山兵。時大軍更
番圍錦州,阿巴泰屢往還其間。六年,坐從多爾袞去錦州三十里為營及遣士卒還家,論削爵,奪所屬戶口。詔寬之,罰銀二千。尋從上破洪承疇援兵十三萬。七年,錦州降,偕濟爾哈朗圍杏山,克之,還守錦州。敘功,賜蟒緞七十。
十月,授奉命大將軍伐明,內(nèi)大臣圖爾格副之。自黃崖口入邊,敗明將白騰蛟等於薊州,破河間、景州。趨兗州,擒斬明魯王以派等。分徇萊州、登州、青州、莒州、沂州,南至海州。還略滄州、天津、三河、密云。凡克城八十八,降城六,俘三十六萬,得金萬二千、銀二百二十萬有奇。八年五月,師還,上遣濟爾哈朗、多爾袞等郊迎三十里,賜銀萬。順治元年四月,進郡王。二年,統(tǒng)左右兩翼兵鎮(zhèn)山東,剿滿家洞土寇,尋還。三年,薨?滴跏,追謚。
阿巴泰子五,有爵者四:尚建、博和讬、博洛、岳樂,而岳樂襲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