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 - 生平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國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興宗,后改現(xiàn)名元璋,漢族,大明王朝開國皇帝,也是繼漢高帝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統(tǒng)一全國的君主。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1368年至1398年在位,年號洪武,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于江蘇省南京市鐘山南麓玩珠峰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謚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謚“孝慈”,故名。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病逝,與馬皇后合葬于此陵。明孝陵的附屬工程一直延續(xù)到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順帝天歷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時,即:戊辰年壬戌月丁丑日丁未時,排行第四。父親朱五四(后改為世珍),母親陳氏,祖居泗州盱眙。
朱元璋幼時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xiāng)為游方僧。少時窮苦,一度入皇覺寺當和尚。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統(tǒng)率郭部,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接著以戰(zhàn)功連續(xù)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太祖高皇帝派廖永忠迎接小明王韓林兒至應天,途中在瓜步渡長江時,韓林兒所乘船只沉沒,韓遇難。后世多認為此乃朱元璋授意。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太祖高皇帝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同年閏七月,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覆亡。洪武十四年(1381年)云南安定。
洪武元年(1368年),在基本擊破各路農(nóng)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余勢力后,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洪武元年,大封諸將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wèi)國公鄧愈。而后又追填封胡大海為越國公、追封英勇戰(zhàn)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
洪武二年正月初十(1369年2月16日),太祖命于雞鳴山立功臣廟。當時他告諭中書省臣說:“元末政亂,禍及生靈。我倡義臨濠,以全鄉(xiāng)曲。繼率英賢渡大江,遂西取武昌,東定姑蘇,北下中原,南平閩廣,越十有六載,始克混一。每念諸將相從,捐驅(qū)戮力,開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其報。追思功勞,痛切我懷。因此,命有司立功臣廟,序其封爵,為像以祀。人孰無死,死而不朽,乃為可貴如諸將者,生建忠勇之命,死有無窮之榮;身雖歿而名永不磨滅”。六月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此位序?qū)医?jīng)刪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單位次。
明太祖 - 家族列表
父親 |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
母親 | 淳皇后陳氏 |
兄弟姊妹 | 朱興隆,南昌王。子朱文正 朱興盛,盱眙王 朱興祖,臨淮王 曹國長公主 朱佛女,下嫁李貞。子李文忠 太原長公主,下嫁王七一。 |
妻妾 | 孝慈高皇后馬氏馬秀英,宿州人,父馬公、母鄭媼(公與媼非正式名字),郭子興義女。卒于1382年,壽51歲,謚為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圣高皇后。 成穆貴妃孫氏,陳州人,卒于1374年,壽32歲。兄孫藩,元帥馬世熊義女。 淑妃李氏,壽州人,父李杰,有些資料認為她是懿文太子朱標生母。 寧妃郭氏,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興、郭英。 郭惠妃,郭子興親女 江貴妃 昭敬充妃胡氏 碽妃,高麗進貢的女子,有些歷史學家認為她是明成祖朱棣生母。 鄭安妃 莊靖安榮惠妃崔氏 達定妃 胡順妃 任順妃,高麗人 李婕妤,高麗人 崔美人,高麗人 韓氏,高麗人 張玄妙,朱元璋令殉46妃嬪,張因?qū)殤c公主免殉死 |
子 | 朱標,長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一說李淑妃出),1392年逝,次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在明太祖死后繼位為明惠宗。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一說李淑妃出) 朱㭎,三子,晉恭王(孝慈高皇后出,一說李淑妃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初封燕王(孝慈高皇后出,一說碽妃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初封吳王(孝慈高皇后出,一說碽妃出) 朱楨,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齊王(達定妃出;永樂朝廢為庶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達定妃出;洪武朝自焚死) 朱杞,九子,趙王(幼殤) 朱檀,十子,魯荒王(郭寧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獻王(胡順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簡王,初封豫王(郭惠妃出) 朱楧,十四子,肅莊王,初封漢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遼簡王,初封衛(wèi)王(韓妃出) 朱?,十六子,慶靖王(余妃出) 朱權,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莊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郭惠妃出;永樂朝廢為庶人) 朱松,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簡王(趙貴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 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 朱?,二十五子,伊厲王(葛麗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未封王(幼殤) |
媳婦 | 太子朱標娶常遇春女; 成祖朱棣娶徐達女 潭王朱梓娶于顯女; 魯王朱檀娶湯和女;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擴廓貼木兒氏,元王朝皇族之女)為正妃,鄧愈女為次妃 代王朱桂娶徐達次女; 安王朱楹娶徐達幼女; 郢王朱棟娶郭英女 蜀王朱椿娶藍玉女 |
公主 | 臨安公主,1376年下嫁韓國公李善長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 寧國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從子梅殷(淮安總兵官),1434年卒。 崇寧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幾薨。 安慶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歐陽倫。 汝寧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陸仲亨子陸賢。 懷慶公主,母成穆貴妃孫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寧,子王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灤城侯李堅,1426年卒,子李莊。 福清公主,母安妃鄭氏,1385年下嫁鳳翔侯張龍子張麟。麟未嗣侯卒。永樂十五年(1417年)卒。 壽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穎國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東川侯胡海子胡觀(自縊死),1438年卒。 永嘉貞懿公主[9],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鎮(zhèn),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麗妃韓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后府都督事),1462年卒,壽82歲。 汝陽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2年)下嫁謝達(前府都督僉事)。 寶慶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時,年3歲),1413年下嫁趙輝(南京都督),1433年卒。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興。,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參政,后改福州衛(wèi)指揮使。 慶陽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壽春王之子)女,嫁黃。ɑ窗残l(wèi)指揮使)。 |
明太祖 - 休養(yǎng)生息
明朝建立伊始,中華大地經(jīng)過近二十年戰(zhàn)亂的破壞,一片凋敝。對此情形,朱元璋實行了發(fā)展生產(chǎn),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稱帝不久,外地州縣官來朝見,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困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現(xiàn)在重要的是休養(yǎng)生息”。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議,鼓勵開墾荒地,并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shù),全部免三年租稅。他還采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qū)的農(nóng)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qū);對于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nóng)具和種子;并規(guī)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guī)定,農(nóng)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fā)了農(nóng)民墾荒的積極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還有軍屯和商屯。軍屯由衛(wèi)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農(nóng)具。明軍士屯守比例是: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nèi)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基本上自給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邊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去了販運費用,獲利更豐。商屯的實行,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fā)了邊疆。
為了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在即位之初,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成績卓然。朱元璋出身農(nóng)民,深知災荒給農(nóng)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后,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zhàn)爭影響的地區(qū)的農(nóng)民的賦稅,或給以救濟。 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jié)儉。他即位后,在應天修建宮室,只求堅固耐用,不求奇巧華麗,還讓人在墻上畫了許多歷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按慣例,朱元璋使用的車輿、器具等物,應該用黃金裝飾,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銅代替。主管的官員報告說用不了很多黃金,朱元璋卻說,他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jié)儉,自己應作為典范。在朱元璋積極措施的推動下,農(nóng)民生產(chǎn)熱忱高漲。明初農(nóng)業(yè)發(fā)展迅速,元末農(nóng)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恢復發(fā)展,促進明代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朱元璋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tǒng)治,穩(wěn)定了農(nóng)民生活,促進了生產(chǎn)的發(fā)展。
明太祖 - 清除權臣
明初,官僚機構基本上沿襲了元朝,朱元璋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弊病,于是進行了改革。
首先是廢除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廢除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
在軍事上,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后、右五軍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fā)命令,但是不直接統(tǒng)帥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diào)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于皇帝之手。
在中央機構改革的重點是廢除丞相制。明初中書省負責處理天下政務,地位最高。其長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皇帝發(fā)生矛盾,明朝時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
明太祖 - 打擊貪官
朱元璋出身貧苦,從小飽受元朝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他的父母及長兄就是死于殘酷剝削和瘟疫,自己被逼迫從小出家當和尚。所以,在他參加起義隊伍后就發(fā)誓:一旦自己當上皇帝,先殺盡天下貪官。
后來他登基皇位不食言,果然在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他的辦法很特別:
首先,朱元璋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當他發(fā)現(xiàn)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關系拍馬屁私托求進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對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進行調(diào)查。結果顯示從上到下貪污腐敗現(xiàn)象極其嚴重,他龍顏大怒,立即詔令天下:“奉天承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并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其次,朱元璋敢于從自己身邊“高干”開刀。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們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朱元璋大膽對這些官員進行懲處。
洪武十五年,戶部官員與地方官府勾結,采取預先空白報表蓋印后私自填充虛假支出數(shù)額營私肥己貪污財物。朱元璋發(fā)現(xiàn)后,立即將各地衙門管印的長官全部處死;副長官打百棍邊疆充軍。三年后,又查出戶部侍郎(相當今天的副部長)郭桓和各司郎中(司長)、員外郎(副司長)與各地到中央繳納課稅的官員結成貪污團伙,采取多收少納、捏報侵欺手段貪污國庫物資折合糧食達兩千四百萬石的犯罪事實。他將這些貪官統(tǒng)統(tǒng)處死,各省、府、縣牽連人員無一幸免,一時幾萬貪官人頭落地,受到不同處理的人就更多了。洪武二十五年,戶部尚書趙勉伙同老婆內(nèi)外受賄十幾萬銀兩東窗事發(fā),結果夫妻二人雙雙成了刀下鬼。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書開濟接受一死囚家賄銀萬兩,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他還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錢物,并導致一家20口人全部自殺的悲劇。洪武十九年,刑部郎中、員外郎受賄虛報死亡并私放兩死囚。這些大貪官都被朱元璋斬首。
洪武十八年,工部許多官員借營建宮廷之機,采取虛報工匠工役人數(shù)天數(shù)多領工銀,發(fā)放時克扣工匠銀兩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擊檢查中就查處侍郎韓鐸、李楨貪污受賄案,并且?guī)С鲋醒雽iT派去監(jiān)督工部的工科給事中。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把征兵之機當作生財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襲軍戶所送賄銀達23萬兩。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斷頭臺。
洪武十九年,禮部侍郎章祥,伙同員外郎辛欽,竟然私自侵吞皇帝賞賜公主婚禮的銀兩,也被朱元璋拿了個正著。
朱元璋為了監(jiān)督各級官吏行為,專設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職位。然而這些監(jiān)督部門也被腐敗了。洪武十九年,都察院御史劉志仁奉命去淮安處理一宗案件。到達后他故意拖著案子不審,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兩家許多錢物,還誘奸良家民女。后被朱元璋處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個給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貪污受賄行為,一一做了處理。
第三,朱元璋發(fā)明“剝皮實草”的殘酷刑法處置貪官。一天,朱元璋在翻閱一批處死貪官的卷宗時突發(fā)奇想:百姓痛恨的貪官一刀斬首太便宜了他們,何不采取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他還創(chuàng)造了“剝皮實草”刑法,把那些貪官拉到每個府、州、縣都設有的“皮場廟”剝皮,然后在皮囊內(nèi)填充稻草和石灰,將其放在處死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邊,以警示繼任之官員不要重蹈覆轍,否則,這個“臭皮統(tǒng)”就是他的下場。這種觸目驚心的舉措震懾了一批官員,使他們行為大為收斂。
第四,朱元璋對自己培養(yǎng)的干部決不姑息遷就。為了培養(yǎng)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專門成立了培養(yǎng)人才的國子監(jiān),為沒有入仕的年輕讀書人提供升遷機會。他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jiān)生厚愛有加,還經(jīng)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為私利所動。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進士和監(jiān)生下基層查勘水災,結果有141人接受宴請,收受銀鈔和土特產(chǎn)品。朱元璋在斬殺他們時傷心的連連嘆氣。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近兩年時間編纂的《大誥》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tài)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nèi)容。朱元璋下令全國廣泛宣傳這本書;他還叫人節(jié)選抄錄貼在路邊顯眼處和涼亭內(nèi),讓官員讀后自律,讓百姓學后對付貪官。
作為開國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舉”,借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極其殘酷的法律嚴懲貪官污吏。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收到了強烈震懾作用。朱元璋從登基到駕崩,他“殺盡貪官”運動貫穿始終沒有減弱,但貪官現(xiàn)象始終沒有根除。他晚年只能發(fā)出“為何貪官如此之多,早晨殺了,晚上又生一撥”的哀嘆。
明太祖 - 集權統(tǒng)治
由于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明初皇帝的力量比較強大,到了明朝中后期則文官的力量變的強大起來。朱元璋利用特務機構,派出大量名為“檢!钡奶貏杖藛T,遍布朝野,暗中監(jiān)視。有一次,學士宋濂上朝,朱元璋問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沒有,請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實回答。朱元璋聽后滿意地說:“你果然沒有騙朕!敝迨垮X宰被征參編《孟子節(jié)文》,一日散朝回家,隨口吟詩道:“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日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苯Y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問錢宰:“昨天的詩不錯,不過朕沒有‘嫌’遲,改作‘憂’字,如何?”錢宰一聽,嚇得忙磕頭請罪。
1382年,出于監(jiān)控官員的需要,朱元璋將管轄皇帝禁衛(wèi)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wèi),并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這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監(jiān)獄,俗稱“詔獄”,詔獄里采取剝皮、抽腸、刺心等種種酷刑。朱元璋還讓錦衣衛(wèi)在朝廷上執(zhí)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慘死杖下,工部尚書薛祿就是這樣被活活打死的。
在地方上,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置了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奸偽。
1370年,朱元璋下令設科取士,規(guī)定以八股文作為取士的標準,以“四書”、“五經(jīng)”為題,不允許有自己的見解,必須依照古人的思想。這種考試的內(nèi)容比較僵化,限制了人們的思想。
同時,對于不肯合作的地主知識分子,朱元璋則想盡辦法加以鎮(zhèn)壓 。他出生貧寒,并且早年做過和尚,所以十分忌諱“光”、“禿”等字眼,就連“僧”也不喜歡,甚至連和“僧”讀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樣厭惡;他曾參加過紅巾軍,因此不喜歡別人說“賊”、“寇”,連和賊讀音相近的“則”也厭惡。有好多人因此送命,如浙江府學林元亮替海門衛(wèi)官作《謝增俸表》,其中有“作則帝憲”一語,杭州府學徐一夔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為世作則”等語,朱元璋便硬說文中的“則”是罵他做“賊”,“光”是光頭,“生”是僧,是罵他做過和尚。據(jù)說,有一年元旦夜里,朱元璋外出,發(fā)現(xiàn)一則燈謎:上畫了一個女人,手里抱著一個西瓜,坐在馬背上,其中馬蹄畫得特別大。對此,朱元璋大怒,認為這是暗諷馬皇后是個大腳,于是即命查緝,將作燈謎的人杖責至死。
文字獄從1384年一直延續(xù)到1396年,長達十三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筆的局面,以致文官們不得不請求設計出一種標準的文牘的措辭,以免犯忌。
明太祖 - 教育改革
朱元璋在創(chuàng)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認識到,元朝之所以滅亡,除了統(tǒng)治者本身的素質(zhì)以外,整個社會失于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強制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并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為了選拔能聽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規(guī)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jīng)范圍內(nèi)命題,考生只能根據(jù)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fā)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里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nóng)興學之績而長于督運”。針對這個鑒定,朱元璋的批示是:農(nóng)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著分內(nèi)的事不做卻長于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了。
除了政府官員要大力抓教育以外,朱元璋還要求直接擔任教育工作的各級“教師”必須負起責任。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吳颙為國子監(jiān)祭酒!皣⒋髮W”的生源一部分是公侯、功臣子弟,一部分是從全國范圍內(nèi)選拔出來的有才華的人,因此,對這些人的管理有很大的難度。朱元璋對吳颙說,要搞好教育必須師道嚴而后模范正,師道不立則教化不行,天下學校就無從效仿。意思就是要大膽管理、嚴格教育。(同上,卷144)然而吳老先生卻沒有按照皇帝的旨意辦事,任祭酒不到一年,因為治紀不嚴,放縱不愛學習的武臣子弟,朱元璋就把他罷免了。
朱元璋認為,教育不僅是以文辭為務、記誦為能,從事教育的人要關心時事,關注國計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國各地到了任職年限的學正、教諭、訓導(不同級別的教師)進京考績,等待升遷。朱元璋借機向他們詢問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其中嵐州(屬山西)學正吳從權、山陰(今紹興)教諭張恒都說不知道,聲稱這不是他們的職責,他們的任務只是教書。朱元璋聽罷十分生氣,舉了宋朝儒士胡瑗的故事,并說,圣賢之道是用來濟世安民的,你們連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么東西呢?結果可想而知,這兩個人被流放到邊疆去了。
其實,類似的事很久以前就發(fā)生過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后,朱元璋召儒臣談論治國之道,大家暢所欲言,只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朱元璋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了。之后,在下發(fā)給國子監(jiān)的“通報”中說:身為人師,應該“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發(fā)世之良能,不隱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現(xiàn)在能與皇帝議論國是,皇帝這么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愿說,對皇帝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們盡心盡力教學生嗎?
顯然,對待“高級教師”(國子學官),朱元璋的標準更高了,除了關注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zhì)。呵呵,可以想見,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師,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國子學官們,日子真是如履薄冰呀!
明太祖 - 保皇制度
朱元璋吸取元朝前期不立太子造成多次宮廷政變的教訓,在稱吳王時,就立了長子朱標為世子,稱帝后立為太子,聘用著名文人和朝廷重臣教導他。太子成年后,就讓他處理政事,學習治國,還常常教訓他要仁、明、勤、斷,這樣才能保住天下。但是,朱標卻溫文爾雅,儼然是個儒生。他生性忠厚,不贊同父親大殺功臣。每當朱元璋要殺功臣時,他總是要加以勸阻,要求父親以仁慈為本,顧及親戚情誼和兄弟友愛。為此父子經(jīng)常發(fā)生爭執(zhí)。據(jù)說一次朱元璋要懲處太子的老師宋濂,朱標哭著求情。朱元璋發(fā)怒說等你做了皇帝赦他,太子聽后惶恐不安,竟投水自殺而被左右救起。又有一次,朱標勸諫父親。朱元璋不言語,第二天故意將一條棘條扔在地上,叫朱標拿起來。朱標因為杖上有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說:“你是怕有刺而不敢拿,我把刺拔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敝鞓苏f:“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聽后大怒,抓起一把椅子朝他扔了過去,嚇得朱標逃入內(nèi)室,從此驚嚇成病,抑抑而死。
由于整日忙于國政,朱元璋50歲以后就感體力不支,心動過速,又常發(fā)高熱,好幻想,作怪夢,有時喜怒無常。太子一死。他又傷心過度,身體愈益衰弱,發(fā)須全變白了。他立朱標次子(朱標長子早亡),十六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又怕太孫駕馭不了重臣宿將,便再次誅殺功臣,將傅友德、馮勝等幾位開國元勛借故殺了。他又怕兒子們與太孫爭奪皇位,特地編了《皇明祖訓》,要子孫們遵守宗法制,并規(guī)定誰更改祖制,就以奸臣論處,格殺匆論,希望以此使大家都服從小皇帝,保持朱家王朝的平安長久。
明太祖 - 身葬孝陵
同任何一個皇帝一樣,朱元璋在生前也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將自己的陵墓修在了鐘山南麓,稱為孝陵。明孝陵方圓四十五華里,規(guī)模宏偉。1398年6月24日,71歲的朱元璋駕崩,葬于孝陵,謚號“圣神文武欽明應運俊德成功統(tǒng)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謚“孝慈”,故陵名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
孝陵是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陵,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紫金山巍峨峻秀,從六朝以來就流傳有“鐘阜龍盤,石城虎踞”的詩句,所以有“虎踞龍盤”之說。玩珠峰下泉壑幽深,紫氣蒸騰,云氣山色,朝夕多變。朱元璋登基不久,就選中這里為陵址。
孝陵規(guī)模宏大,建筑突出了獻殿,以示推崇皇權,企圖達到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
陵園最前面是下馬坊,碑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是陵寢威嚴的標志,陵前的神道兩側(cè)排列著石像生十二對,有石獅子、石獬豸、石駱駝、石麒麟、石向和石馬各兩對,相立對峙,造型生動,比唐宋帝陵的石雕體態(tài)顯得更為壯觀。其中石象和石駱駝最為高大,是明初石雕藝術的代表作。陵前還有四對石翁仲,體態(tài)高大,身手不及腰。它們和石獸一起威然列隊,長達一公里,象征著朱元璋生前擁有的儀仗和侍衛(wèi),有"石馬嘶風翁仲立,猶疑子夜點朝班"的詩句。
孝陵的神道,由石望柱開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小山,名曰“孫陵崗”。神道轉(zhuǎn)彎,這在帝王陵寢中是不多見的。明孝陵的神道之所以饒過孫陵崗,是因為崗上有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根據(jù)史籍記載,修陵時,有人曾建議將孫權墓遷走,但朱元璋未準,說:“孫權也是條好漢子,留為門主。”這樣,神道只好繞行而過。
孝陵在清軍入關的時候被毀掉了,只留下臺墓和柱墓。
明太祖 - 功績過錯
功績
為了鞏固明王朝的統(tǒng)治,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后,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許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
在政治上,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除了元代行省制度,在全國設置了13個承宣布政使司,設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錦衣衛(wèi)),提刑按審使司分管行政、軍事和司法。這三個部門合稱“三司”,統(tǒng)屬中央省轄;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借胡惟庸謀反案,對中央機構進一步改革,革除中書省和廢除丞相一職,由六部分理政務,聽命于皇帝,在政治上增強中央集權。同時朱元璋分封諸皇子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實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于加強對北方蒙古的防御,一是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奪皇位。朱元璋規(guī)定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舉兵清君側(cè)”。同時為防止諸王跋扈難制,朱元璋又允許后世皇帝在必要時可以下令“削藩”。從而為后來的皇位之爭埋下了禍根。
在吏治上,朱元璋大力整頓吏治,制定嚴刑峻法,對貪官污吏的懲治采取了空前絕后的嚴酷手段!洞竺髀伞芬(guī)定凡是發(fā)現(xiàn)有貪贓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師。若是有敢阻擋者,即行滅家滅族。凡是監(jiān)守自盜倉庫錢糧等物者,若贓至六十兩銀子以上者,一律斬首示眾,并處以剝皮之刑。他把府、州、縣衙門左面的土地廟作為剝?nèi)似さ膱鏊,稱為皮場廟。又在官府公座的兩側(cè)各懸掛一個塞滿草的人皮袋,使辦公的官員隨時提心吊膽,不敢再犯法。他還采用挑斷腳筋、剁手指、砍腳、斷手、鉤腸、割生殖器等酷刑。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設立錦衣衛(wèi),作為皇帝侍衛(wèi)的軍事機構,并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zhèn)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且不經(jīng)司法部門,以此朱元璋先后懲辦了不少貪官污吏。如僅在洪武九年(1376年),將有罪官吏發(fā)往安微風陽屯田者,即至萬余人。在其所處理的一系列貪污案件中,最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戶部侍郎,征收浙西秋糧貪贓枉法,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發(fā),結果被追贓糧七百萬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處死,供詞牽連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殺者又有數(shù)萬人,追贓還牽連到全國許多富戶,以致中產(chǎn)之家大抵皆破產(chǎn)。像這樣地使用嚴刑峻法懲治貪官污吏和如此大規(guī)模地誅殺貪官污吏,可以說從古以來所未有。
在經(jīng)濟上,朱元璋采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普查戶口,清丈土地,建魚鱗圖冊,興修水利,推行屯田,獎勵農(nóng)耕,減免賦稅,使疲憊的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有利地推動了社會生產(chǎn)的恢復和發(fā)展,使得國家的租稅額比元朝增加了三倍之多。洪武二十六年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明初全國戶數(shù)增長近10倍,耕地面積擴大4倍,農(nóng)業(yè)、工業(yè)、手工業(yè)都有較快發(fā)展,明初的15年中,新墾田數(shù)共達1.8億多萬畝,占當時全國可耕地的一半。
在軍事上,朱元璋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在全國設立衛(wèi)所制度,將軍權也集中于上。
在司法上,朱元璋了設立大理寺,都審院,刑部,合稱三法司,主管刑獄之事。通過這些改革,朱元璋集大權于一身,有利于明初政治的統(tǒng)一和政權的鞏固。
在水利上,朱元璋十分注重水利工程的整治和興修。明初共修陂渠,堤岸5000多處;疏浚河道4100多條;開掘堰塘4.09萬多處。
過錯
朱元璋屢興大獄,大殺功臣。其中最大的兩次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胡惟庸是左丞相,深得朱元漳的寵信,因而權勢日盛,遂專權跋扈,不知自忌。如朝中有人命生死及官員升降等大事,往往不奏徑行。凡內(nèi)外諸衙門上奏章,有不利于己者,輒匿不奏聞。一時四方鉆營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莫不爭投門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狀殺了胡惟庸,又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涂節(jié)等數(shù)人。十年之后,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以胡黨為題大開殺戒。于是太師韓國公李善長被賜死,家屬七十余人被殺。同時被殺者,又有陸仲亨等列侯多人。總計先后株連蔓延被殺者共三萬余人。
藍玉是功勛卓著的大將,被封為涼國公,同樣不知自忌,侵占民田,鞭打御史。又北征歸來,夜扣喜峰關,關吏不即開門,遂縱兵毀關而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被告謀反,朱元璋也將他殺了,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人。所有勇武的元功宿將幾乎在這一案中被殺光。在兩案之外,開國功臣死于非命的還有不少。明朝開國功臣僥幸得以善終者,惟有湯和、耿并文等寥寥數(shù)人。
明太祖 - 誅殺大臣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大爭議的人物,可說是位賢君,也可稱暴君。持正面評價者通常都是從其大力打擊貪污,恢復經(jīng)濟著眼,歷史記載朱元璋是少見勤政的皇帝;而持負面評價者則多從其高壓統(tǒng)治著眼,如殺戮功臣、文字獄及廷杖。
洪武三年(1370年),殺中書左丞楊憲。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鑒于開國元勛多倚功犯法,虐暴鄉(xiāng)閭,特命工部制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zhàn)國時代的“鑄刑鼎”,已經(jīng)隱約透露了日后屠戮的信號。后來的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借口。
洪武八年(1375年),德慶侯廖永忠因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廖曾沉船淹死小明王,為朱元璋稱帝掃清障礙。劉伯溫蹊蹺病逝。劉曾參與暗害小明王的密謀。
洪武九年(1376年),空印案發(fā)。
洪武十二年(1379年),貶右丞相汪廣洋于廣南,旋賜死。
洪武十三年(1380年),誅殺左丞相胡惟庸。
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錦衣衛(wèi),加強明朝特務統(tǒng)治。
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發(fā)。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fā)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xù)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余人,連“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章溢、葉。┮嗖荒苊狻V煸斑特地頒布《昭示奸黨錄》。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被錦衣衛(wèi)指揮蔣獻誣告謀反,牽連到十三侯、二伯,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將領幾乎一網(wǎng)打盡,此時又頒布《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殺江夏侯周德興,以及殺穎國公傅友德,與他同時被殺的還有藍玉的副將,在捕魚兒海戰(zhàn)役中立功的定遠侯王弼,藍玉死后不久,定遠侯王弼就對傅友德說:“帝晚歲峻誅殺,我輩幾無噍類矣”,朱元璋知悉后,賜死王弼。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開國六公爵最后一位僅存者馮勝被殺。至此,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殺盡,開國六公爵除了鄧愈外,可以說無一善終。這時朱元璋說:“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敝煸巴砟晔葰ⅲ蟪紓兊o要觀察皇帝當日臨朝的穿戴,即悉皇帝心情好不好,“太祖視朝,若舉帶當胸,則是日誅夷蓋寡,若按而下之,則傾朝無人色矣。”
總括而言,朱元璋誅殺功臣是鐵的事實,這也造成靖難之役時,能勤王衛(wèi)主的老臣已經(jīng)不多見,僅存者只剩下武定侯郭英、長興侯耿炳文等人。曾經(jīng)向朱元璋建議“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洪武三年告老還鄉(xiāng),特地向皇帝請求賞賜“免死券”,但他的兒子朱同最后被賜自縊。清代學者趙翼說朱元璋:“借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
除大誅功臣外,太祖也殺文人,吳晗《朱元璋傳》中開列了被殺文人的名單:“處州教授蘇伯衡以表箋論死;太常卿張羽坐事投江死(注,不是他跳江自殺,而是綁起來扔到長江里);河南左布政使徐賁下獄死;蘇州經(jīng)歷孫右;曾為藍玉題畫,泰安州知州王蒙嘗謁胡惟庸,在胡家看畫,王行曾作過藍玉家館客,都以黨案被殺;郭奎曾參朱文正軍事,文正被殺,奎也論死;王彝坐魏觀案死;同修《元史》的山東副使張夢兼、博野知縣傅恕、福建僉事謝肅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趙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張士誠處作客,打算投奔擴廓帖木兒的戴良,畏罪自殺。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張宣,謫徙濠州;楊基罰作苦工;烏斯道謫役定遠;顧德輝父子在張士誠亡后,并徙濠梁,都算是十分僥幸的了!
有個別說法稱,明太祖雖標榜復古,但有部分制度是學習元朝的,例如廷杖與責打臣下,有人稱其違反了“刑不上大夫”的古訓。另外,其為了動員全社會,他十分重視戶口普查,每個人有固定的義務,每個大臣首先是家臣,然后才是大臣。人民分為軍戶、匠戶、民戶,不允許隨便轉(zhuǎn)換工作,這與成吉思汗的十戶非常相似。從前大臣上朝是不用跪?qū)Φ,明朝則要。 相關傳說
由于出身民間,有關朱元璋之傳說眾多,如出生時,身上有蟲子在爬,故原名蟲扒,后至皇覺寺才改重八,不久改為朱興宗。其中以其天生有天子相、天子金口等為多。著名的例子,便是在皇覺寺當小和尚時,老師傅要求朱元璋清理廟堂大殿,朱元璋趁著師傅不在寺內(nèi),開金口對著眾尊佛像,要諸佛自行清洗干凈,并且也要打理大殿內(nèi)一切。話剛說完,諸佛便慌慌張張行動起來。
另外,傳說朱元璋曾為明教徒,故立國后以“明”為國號(小說倚天屠龍記亦曾以此為題材)。值得推薦的傳記有吳晗1949年出版白話文朱元璋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