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 - 人物簡介
年號:正統(tǒng)、天順廟號:英宗
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实
明宣宗的長子,1435年即位,年號正統(tǒng),即位時才九歲。即位時有三楊輔佐(楊士奇、楊榮、楊溥),社會尚算安定。
后寵信太監(jiān)王振,政治開始腐敗,塞外瓦刺南犯,在王振的慫恿下,英宗親征,用兵不當(dāng)導(dǎo)致“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
英宗被俘之后,北京的明眾臣為穩(wěn)定人心,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英宗被瓦刺釋放后,被景宗軟禁于北京。景泰八年,趁景宗病危,武清侯石亨等發(fā)動兵變,迎英宗復(fù)位, 改元天順。
明英宗 - 正統(tǒng)時期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出生四個月即立為皇太子,母妃孫氏遂冊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駕崩,皇太子朱祁鎮(zhèn)即位,以明年(1436年)為正統(tǒng)元年。隨著仁宣朝重臣“三楊”的相繼去世與引退,加之后宦官勢力的急劇上升,正統(tǒng)朝的政治日趨腐敗,太監(jiān)王振即為其中的代表人物。明英宗非常寵信王振,對他言聽計從。王振也依仗皇帝的威嚴(yán)排除異己,樹立朋黨。
在漠北,當(dāng)時的蒙古已經(jīng)一分為二——瓦剌與韃靼。兩個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強大了起來,并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邊,瓦剌部當(dāng)時的實權(quán)掌握在太師也先的手里,他經(jīng)常派人以向朝廷進貢為名,騙取賞賜,因為當(dāng)時明朝對進貢國家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要有非常豐厚的賞賜,而且是按人頭派發(fā)。也先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派出的使臣不斷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對此忍無可忍,下令減少賞賜,也先以此為名對明朝發(fā)動戰(zhàn)爭。英宗年少氣盛,想御駕親征,王振也想耀武揚威,名留青史,于是極力攛掇英宗親征,但是由于當(dāng)時朝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戰(zhàn),一時難以調(diào)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勸阻英宗不要親征,但最后還是沒有改變英宗的態(tài)度,于是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了50萬大軍,在英宗的指揮下浩浩蕩蕩開始親征。
由于連天大雨,加之糧餉接濟不上,軍隊的士氣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見被也先殺的尸橫遍野明軍尸體,英宗和王振都動搖了,于是決定撤軍。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離大同非常近,于是他決定大軍繞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議立即遭到群臣們的反對,認(rèn)為這樣會耽誤撤退的時機,但是王振哪里聽得進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給王振衣錦還鄉(xiāng)的機會,于是大軍開始朝蔚州方向移動。
這時王振又心血來潮,怕大軍經(jīng)過會踩壞家鄉(xiāng)的莊稼,自己就會背上罵名,于是建議按原路撤軍,就這樣寶貴的時間被耽誤了。當(dāng)大軍行到懷來附近時,由于輜重還沒有趕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駐扎等待。
英宗被俘后,也先覺得非常難辦,是殺是留無法決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認(rèn)為英宗奇貨可居,勸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議得到了也先的認(rèn)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時間,也先總是帶著英宗到處招搖撞騙,但都遭到了明朝邊將的回絕,不久之后的九月六日,孫皇后與朝廷重臣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這樣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來,同時皇帝也明發(fā)詔諭,不許私自與也先聯(lián)系。
也先想靠英宗大撈一把的計劃失敗后,便率領(lǐng)瓦剌精銳騎兵殺奔北京。明軍以逸待勞,在兵部尚書于謙的帶領(lǐng)下抵擋住了瓦剌軍的攻勢。此時,各地的勤王軍也陸續(xù)趕到京城,也先只能退回大漠。
北京大敗之后,瓦剌又在與明軍的多次交戰(zhàn)中慘敗。景泰元年六月,也先挾持英宗到大同。七月朝廷下令禁止山西民運糧大同。八月,也先釋放英宗。
明英宗 - 景泰時期
英宗回到北京,代宗尊他為太上皇,但英宗并沒有受到應(yīng)有的禮遇,短暫的儀式之后英宗被軟禁在南內(nèi),開始了他7年的軟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還是不放心,他將南宮的大門上鎖并灌鉛,加派錦衣衛(wèi)看守,食物由一個小洞遞入,就是這點食物有時還被克扣,英宗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紅,派人帶出去變賣了以補家用。景泰帝為了避免有人與英宗聯(lián)系,還派人將南宮的樹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驚恐與饑餓中度過了7年的軟禁生活。
明英宗 - 天順時期
景泰八年春正月,景泰帝重病,眾大臣請求皇帝早日建儲,不許。同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迎太上皇(明英宗)復(fù)位,改元天順。二月乙未,廢景泰帝為郕王,遷西內(nèi)。癸丑,景泰帝薨于西宮,年三十。謚號戾。以親王禮葬西山,給武成中衛(wèi)軍二百戶守護。
天順元年,英宗論奪門迎復(fù)功,封石亨忠國公,其余功臣皆各有賞賜。又清算擁立景泰帝的舊臣,殺于謙、王文等。
經(jīng)歷了土木堡之變及八年的軟禁后,英宗在天順年間開始任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亂,顯現(xiàn)了英主的風(fēng)采。明英宗曾對首輔李賢說過他每天的起居情況:“吾早晨拜天、拜祖畢,視朝。既罷,進膳后閱奏章。易決者,即批出,有可議,送先生處參決!庇⒆谶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文圭,靖難后被幽禁宮中逾五十年),恢復(fù)宣德朝胡皇后的稱號,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嬪妃的殉葬,《明史》贊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天順八年正月(1464年),英宗駕崩,兩次共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三十八歲,葬于裕陵。有子九人,女八人。廟號英宗,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侍又煲娚罾^承皇位。
明英宗 - 明十三陵之裕陵
位于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zhèn)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順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監(jiān)黃福、吳昱,撫寧伯朱永,工部尚書白圭,侍郎蒯祥、陸祥奉命督工。參加營建的軍民工匠共達8萬余人。陵園從營建到完成,僅用了近四個月的時間。天順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宮人葬;六月二十日,陵寢工程全部告竣!睹鲬椬趯嶄洝酚涊d當(dāng)時裕陵的規(guī)制為:“金井寶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樓、花門樓各一座,俱三間,香殿一座五間,云龍五彩貼金朱紅油石碑一,祭臺一,燒紙爐二,神廚正房五,左右?guī)苛咨ひ,墻門一,奉祀房三,門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宮監(jiān)前堂五間、穿堂三間、后堂五間、左右?guī)克淖g、周圍歇房并廚房八十六、門樓一、門房一、大小墻門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馬房馬房二十、磚石橋。周圍包砌河岸溝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樹二千六百八十四株”。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繕,情況同獻陵。民國年間,祾恩殿在戰(zhàn)亂中被拆毀,祾恩門則于民國六年(1917年)被焚,F(xiàn)該陵殿門均成遺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明英宗 - 被俘
明英宗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明英宗受到太監(jiān)王振慫恿,率師親征“瓦剌”,行至大同班師,在土木堡被瓦剌軍團團圍住。
十五日,瓦剌首領(lǐng)也先主動遣使到明軍方面聯(lián)系和談事宜,一面又下令瓦剌軍佯裝撤退。明英宗派遣二位使者隨瓦剌使者前往瓦剌軍營談判,之后急令開拔撤軍,瓦剌軍立即從四面掩襲過來,明軍潰不成軍。在刀光劍影的紛亂中,明英宗已無路可走,干脆盤腿面南而坐。這時,有一瓦剌士兵過來要剝掉明英宗的衣甲,被明英宗拒絕。該士兵及其后趕來的哥哥看到明英宗氣度不凡,知道他不是個小人物,將情況報告了也先的弟弟賽刊王,賽刊王又把這一情況報告了也先。也先令將此人帶入他的帳內(nèi),讓曾經(jīng)前往明朝當(dāng)過使臣的哈巴國師、哈者阿里平章來辨認(rèn)是不是大明皇帝。明英宗來到也先帳內(nèi),見到哈巴、哈者阿里,就叫他們的名字,他們二人忙跪下給明英宗叩頭,并告訴也先,這正是大明皇帝。當(dāng)時,也先知道確實俘虜了大明皇帝,甚是高興。帳內(nèi)的眾頭領(lǐng)開始討論如何處置明英宗,有人口發(fā)惡言傷害,一位名為伯顏帖木兒的知院則建議利用明英宗從明朝方面獲得政治利益。也先聽后說道:伯顏帖木兒,你就把皇帝領(lǐng)了去養(yǎng)活他吧!此后,明英宗就被置于他的監(jiān)管之下。
翌日,也先要把明英宗送還明朝并借機要挾明朝獲利,便攜帶明英宗至宣府,要宣府守將開門來迎,明宣府守將堅閉城門不出。二十一日,也先又?jǐn)y明英宗至大同,要求守將接回明英宗,奉獻金銀彩緞,圍城兩日未果,后帶著明英宗撤到邊外。十月三日,也先聚會眾首領(lǐng),殺馬筵席,舉行復(fù)立明英宗為皇帝的儀式,眾首領(lǐng)對明英宗表示慶賀,并給他獻了一匹大白馬。兩天后,也先率將士起營,送明英宗回北京。七日,也先擁明英宗到達大同。這時,明朝早已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皇帝(景泰帝),無意接納明英宗,大同守將閉城門不出。也先轉(zhuǎn)而攻破紫荊關(guān),長驅(qū)直入北京城下。明朝主戰(zhàn)派將領(lǐng)于謙指揮20余萬軍隊奮起抵抗。也先等瓦剌首領(lǐng)看到無望攻克北京,自己損失也不小,只好撤兵,退出邊外。也先帶著明英宗駐屯于東勝州(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豐州(今呼和浩特一帶)及今天的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一帶。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瓦剌與明朝議和,八月送還明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