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明 - 北京大學教授
學術簡介
著有《新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倫理學方法》(商務印書館2003年)、《人性論》(商務印書館2005年)、《公正與人道》(商務印書館2010年)、《名家通識講座書系:道德哲學原理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名校名師名課系列:倫理學與人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復旦博學系列:倫理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和北京大學哲學教材《倫理學原理》(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2004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了唐代興教授研究王海明《新倫理學》的學術專著:《優(yōu)良道德體系論:新倫理學研究》;2007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吳然教授研究和傳播王海明《新倫理學》的專著:《優(yōu)良道德論》。
學術信念
一個人不應該昧著良心追求虛榮;而應該憑著良心追求光榮,亦即追求真正的、名符其實的榮譽。但即便是追求這種真正的榮譽,卻也有兩種相反方式:自我異化和自我實現(xiàn)。自我異化方式的特點是:為了求得榮譽,便放棄自由、違背自我意志而屈從社會和他人意志,從而贏得社會和他人的贊譽。以這種方式追求榮譽者,容易如愿以償,得到社會的理解和盛贊;在他有生之年,便可望享有榮華富貴。自我實現(xiàn)方式的特點是:雖也追逐榮譽,卻仍然最愛自由、堅持自己意志而決不屈從社會和他人意志,無論如何也要實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潛能,成為一個可能成為的最有價值的人,最終贏得社會和他人的贊譽。以這種方式追求榮譽者——不論從名譽本性來看還是就歷史和現(xiàn)實來說——往往要在他死后才能得到榮譽;而在他有生之年,卻大都得不到眾人理解而備受輕蔑、恥辱與輿論譴責之苦。這恐怕就是為何古來圣賢大都蔑視榮譽的緣故。顯然,這種蔑視只意味榮譽往往導致自我異化;而并不意味不該追求榮譽。人無疑應該追逐榮譽;但他不應該以自我異化的方式,而應該以自我實現(xiàn)的方式。
——王海明《新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1480頁
學術專訪
22年寫就一部論著:
王海明替“為己利他”正名
。ㄎ恼聛碓矗罕本┩韴蟆懊摇睓谀,中國網(wǎng)“名人書話”欄目)
他用22年時間,完成了一部180萬字的理論著作——《新倫理學》;
他樹立起“為己利他”的全新理論大旗;
他接連在“給中國最好的學者出他最好的書”的商務印書館,出版了3部學術專著;
他潛心于學問的狀態(tài)讓人們看到,中國學術界并不都是浮躁。
可以想象,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海明這幾十年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心血。然而手捧論著,回望過去,歲月就在彈指一揮間……
在“公字化”困擾中尋求
我1950年生于吉林鎮(zhèn)賚。父親是鐵路工人,月薪50多塊養(yǎng)不起六個兒女,只好到處開荒種地。我常和二哥鋤地于烈日之下,揮汗如雨。一次,我問二哥:“怎樣才能逃此苦海,求得富貴?”二哥說:“唯有讀書。豈不知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聞?”我遂發(fā)憤讀書。但沒過多久,舉國上下便開始了對成名成家、個人奮斗的大批判,開始了大立“公”字、大破“私”字、狠斗“我”字、把自己從“我”字中解放出來的“公字化”運動。我悲哀、我困惑、我尋求:人能否無私?為什么只要目的利己,則不論手段如何利人,都是不道德的?從此我沉溺于倫理學研究。但很快我便意識到,不懂哲學,不知原因、結果、偶然、必然、本質(zhì)、規(guī)律為何物,便無法研究倫理學。于是我又潛心哲學。到1983年,經(jīng)過14年寒窗,七易其稿,完成了80余萬字的《新哲學》;其中有10余萬字是道德哲學。1984 年,我考上研究生,便在這10余萬字的基礎上,開始撰寫《新倫理學》。
于山野間癡迷狀思索
我每天都沉浸于倫理學思索之中:行路也思睡也思、吃飯也思病也思、樂時也思悲也思。就這樣癡癡迷迷一直寫到1993年9月,接近完成《新倫理學要義》,身體也垮下來了。我沉沉地對妻子孫英說:“此書若能出版,我便身患絕癥,死無憾矣!逼拮訃聡锣ㄆ。她1989年來到我身邊,像桑丘跟隨堂吉珂德,跟著我筑起人皆以為不可能的科學倫理學大廈。我終生感謝,她拋棄一切來陪伴我這么一個難以相處、整天寫作、已近不惑之年而仍默默無聞的書呆子。我永遠難忘,那一千多天海南島上椰子樹下,我倆就一個個倫理學難題的熱烈爭論!缎聜惱韺W要義》凝結著我倆多少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幸福的日日夜夜!1994年元月,我在病床上完成該書的最后寫作。
1994年2月,我完全康復,便潛心系統(tǒng)發(fā)揮、論證、增刪、修正該書的“科學的倫理學”部分,又幾乎每時每刻都沉浸于對其思索之中。細細思考時,是每夜一覺醒后的一兩個小時;走路和騎車時,是慢悠悠地想;談話、開會、娛樂或睡覺,則潛在地思索。
深思的主要場所,是頤和園。我差不多每天上午都在家里閱讀有關書刊資料,做好各種筆記;午睡起來,便帶上它們?nèi)ヮU和園深思、寫作。我先在湖里或運河游泳半小時,然后坐在頤和園西南角的十分偏僻安靜的團城湖邊。望著湖對面的玉泉山、玉峰塔及其后連綿起伏的西山,頓時俗腸掃盡,欣然命筆。寫到隱秘困惑之處,就再望望湖光山色、聽聽鳥語蟲鳴、聞聞草樹清香,思維總又活躍起來,充滿了探尋高深莫測的大力。
最妙的還是冬泳。漫長而又持續(xù)不斷絞盡腦汁的苦苦思索,使我常感大腦有如肌肉過累般的酸痛,一鉆進冰水,便酸痛頓消、頭清目明。出來穿上衣服,到昆明湖上小跑,但見冰天一色、上下交映、六合澄明,不覺思如泉涌。當此際,最易解開思辨的奧秘之結。
就這樣一直到2000年,終于完成了這部《新倫理學》。屈指算來,連我自己也不敢相信:這部書竟撰寫了16年!
對粗疏處沉一顆心修訂
可是,當清樣出來,在我慢慢地校對并陶醉于老牛舐犢之快樂時,我驀然發(fā)現(xiàn),該書的論證總體說來還相當簡單、粗疏和不充實。我立刻從第一頁開始修改、增刪、重寫。這一下又整整寫了6個春秋,于2007年初完稿,作為《新倫理學》修訂版,送交商務印書館。
整整22年,我?guī)缀踔x絕了一切社會交際和親朋往來而只做三件事:撰寫《新倫理學》、講課、鍛煉身體。吾師楊煥章先生早有警告:人是社會動物,如此心無旁騖獨往獨來,注定要前途坎坷多難。誠哉斯言!但我無論如何需要將一切時間都盡可能用到《新倫理學》的寫作上去!缎聜惱韺W》就是我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比我自己的性命還重要。
造術語替“魔鬼”正名
22年磨一劍,表明我對倫理學的愛,是純凈的科學之愛而無半點主觀任性實用逢迎之意。它的原動力,無非起因于將人們從各種“公字化”的利他主義金枷鎖中解脫出來的強烈渴望,也是我所深切感受到的偉大祖國之崛起對于新道德的呼喚。22年前我之所以決心撰寫《新倫理學》,是因為我深信,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科學的倫理學所確立的優(yōu)良道德。
研究中,我曾一直為找不到適當倫理學術語來稱謂“成名成家”、“個人奮斗”等通過造福社會和他人而求得自我利益的行為而苦惱。1987年在張家界開會,望著突兀的山脊、幽幽的白云,我又陷入新道德的沉思。突然,眼前奇峰異景化為四個字:“為己利他”。找到了!我終于為這個多少年來一直在我心中呼號著的“魔鬼”找到了名字!我想,我的新倫理學體系之初衷、它一以貫之的現(xiàn)實感,便是為這個忍辱負重、功勛無比的“魔鬼”正名!
《新倫理學》關于“為己利他”的論述
人的倫理行為可以歸納為無私利他(最高的善、至善)、為己利他(基本善、最重要的善)、單純利己(最低的善)三大善原則及純粹害己(最低的惡)、損人利己(基本惡、最重要的惡)和純粹害他(最高的惡、至惡)三大惡原則。
一切利益一致行為所應遵循的道德原則只應該是“為己利他”或為己利他與無私利他的混合:“人己兼為”、“己他兩利”。
一方面,在一切惡行中,唯有損人利己才可能是恒久的,而純粹害他只能是偶爾的。所以,損人利己給予社會和他人的損害必定最大、最多,必定遠遠多于純粹害他給予社會和他人的損害。因此,純粹害他是最高的惡,卻不是最大的惡,不是最重要的惡,不是最重要的惡原則,不是最重要的不道德原則;損人利己不是最高的惡,卻是最大的惡,是最重要的惡,是最重要的惡原則,是最重要的不道德原則。另一方面,在一切善行中,唯有為己利他才可能是恒久的,而無私利他只能是偶爾的。所以,為己利他給予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必定最大、最多,必定遠遠多于無私利他給予社會和他人的利益。所以,無私利他是最崇高的善,卻不是最大的善,不是最重要的善,不是最重要的善原則,不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則;為己利他雖然并不崇高而被康德貶為巧于算賬的原則,卻是最大的善,是最重要的善,是最重要的善原則,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則。
1.《22年寫就一部論著:王海明替“為己利他”正名》,孫紅(整理),北京晚報,2009年5月18日,第44版,編輯:孫紅。
2.《22年寫就一部論著:王海明替“為己利他”正名》,中國網(wǎng),2009年5月20日,責任編輯:雨悅。1
社會評價
王海明《新倫理學》的部分反響
2010年9月25日,新京報發(fā)表吳思先生文章《閱讀是我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他所推薦的圖書為王海明的《新倫理學》(詳見參考資料2)。
2004年3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四川師范大學唐代興教授研究王海明《新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出版)的學術專著《優(yōu)良道德體系論——新倫理學研究》。(詳見參考資料3)
2002年海南出版社出版湖南師大公共管理學院周仲秋教授的《平等觀念的歷程》。該書第八章第十一節(jié)標題是“王海明的平等新論”。(詳見參考資料4)
華東師范大學高瑞泉先生在其終身教授報告會上的演講“平等如何可能:一個古老理想的現(xiàn)代困境”中,采用了王海明在《新倫理學》中所創(chuàng)立的“基本權利完全平等和非基本權利比例平等”的平等理論。高瑞泉:“平等如何可能一個古老理想的現(xiàn)代困境”,解放日報,2006年9月3日(詳見參考資料5)
中國《倫理學研究》雜志2007年第四期發(fā)表孫志海博士批評王海明《新倫理學》的論文:《“論‘行為事實屬性’是一個錯誤概念”》(詳見參考資料6)。第五期發(fā)表王海明的回答:《“行為事實屬性與行為應該屬性:孫志海批評之批評”》(詳見參考資料7)。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于2009年第一期開始連載唐代興教授研究王海明《新倫理學》(修訂版,全三冊,商務印書館2008年出版)的學術專著:《當代新功利主義:新倫理學研究》(詳見參考資料8)
《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編輯部2007年4月21日舉辦了“王海明《新倫理學》研討會”;并將其中3篇論文發(fā)表在該雜志第2期,組成一個專欄。(詳見參考資料9)
2005年,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南開大學哲學博士門里牟的博士論文:《當代中國道德教育研究》。該書28萬字,引用王海明《新倫理學》的引文共計61條,其中一章這樣寫道:“人性問題異常復雜,幾千年來一直眾說紛紜,在中外哲學史上形成很多觀點,直到今天王海明先生的劃時代巨著《新倫理學》問世后,圍繞人性和道德等許多千百年來令人困惑的問題才一個個被他破解!保ㄩT里牟:《當代中國道德教育研究》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頁。)
2003年,著名學者雷永生先生論及王海明《新倫理學》時這樣寫道:“新世紀的第一個年頭,我國倫理學界出了一本新書:王海明先生的《新倫理學》。它以與眾不同的框架、內(nèi)涵及方法,特別是許多新穎的觀點,引起了學界的廣泛注意……王海明《新倫理學》的最大貢獻,就是沖破了倫理學的僵化結構,打破了傳統(tǒng)倫理學統(tǒng)治的幾十年的格局,為倫理學的建設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引自唐代興:《優(yōu)良道德體系論:新倫理學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北京大學哲學系樓宇烈教授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人文學科學術研究史叢書·哲學專輯》中的《倫理學研究》寫道:“在倫理學的基礎原理研究方面,2001年商務印書館推出了王海明著的《新倫理學》………該書無論體系結構還是基本觀念,均有自己的獨特見地,是六經(jīng)注我之作! (譚忠誠陳少峰:《倫理學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頁)
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料室2006年統(tǒng)計20年來本系教師著作轉引率,王海明的《新倫理學》排名第一。
王海明部分學術論文及其轉引率情況(數(shù)據(jù)來自中國知網(wǎng)2011年3月,(詳見參考資料10),部分學術論文電子版請見擴展閱讀。
其他參考資料與擴展閱讀請見下方“參考資料”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