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王鳴岐

    王鳴岐

    王鳴岐,植物病理、植物病毒學家。他首次發(fā)現(xiàn)粟黑粉菌異宗配合,并突破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上完成其生活史的技術。他是中國糧食作物病毒病研究的先驅(qū),對糧食作物病毒的鑒定、診斷和防治的研究上取得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成果。晚年,他從事病毒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的研究,許多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對糧食安全貯藏和糧食微生物學的研究,他也做出了一些重要貢獻。

    王鳴岐 - 人物簡歷

    1906年2月17日 出生于河南省滑縣。
    1928—1932年 就讀河南大學農(nóng)學院森林系,獲學士學位。
    1932—1934年 任河南大學農(nóng)學院助教。
    1934—1937年 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院學習,獲碩士和博士學位。
    1937—1939年 任河南大學農(nóng)學院教授。
    1939—1946年 任河南大學農(nóng)學院農(nóng)學系主任。
    1946—1949年 任河南大學農(nóng)學院院長。
    1949—1951年 任東吳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1951年 至今任復旦大學教授,兼生物系主任、病毒研究室主任。

    王鳴岐 - 生平概況

    王鳴岐,又名鳳崗,號濟熙。1906年2月17日出生于河南省滑縣一個農(nóng)民家庭里。幼年常隨家人下地耕耘。1913年進鄰村蠶桑小學學習,畢業(yè)后,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回家務農(nóng),并在本村就讀私塾。在此期間,經(jīng)常聆聽老師教導:讀書要有益于天下;學習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這些話他雖然不甚理解,但在幼小心靈中卻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21年王鳴岐到開封一家平民工廠,一邊做工,一邊自學。經(jīng)過一年的艱苦努力,1922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中學。他深知學習來之不易,因而十分努力,成績優(yōu)異。1928年考入河南大學農(nóng)學院森林系,在半工半讀中度過4年學習生活。1932年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助教。

    1934年王鳴岐考取公費留學,進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院學習。他主修植物病理學,副修遺傳學,同時還選學了許多其他課程,尤其對導師斯托克曼開設的研究生專題討論課最有興趣。在校期間,他從事粟黑粉菌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致病性的研究,在這項工作中,他首次發(fā)現(xiàn)了粟黑粉菌的異宗配合,并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上完成其生活史。由于他研究工作成績突出,于1936年獲得碩士學位,翌年又獲得博士學位,并被推選為榮譽學會會員,參加了美國植物病理學會和真菌學會。結業(yè)后,導師建議他留校工作。當時國內(nèi)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內(nèi)憂外患,激發(fā)了他愛國主義熱情,王鳴岐

    婉言謝絕了導師的挽留,放棄了優(yōu)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決定回國。在回國途中,他用了3個多月時間,訪問了美國、墨西哥、英國、荷蘭、德國、法國、瑞士等國家的20多所著名大學和科研單位,會見了著名學者80余人,廣泛學習和吸取世界各國生物科學的最新成就。這次參觀訪問對他一生科學事業(yè)的成就具有深遠的影響。

    1937年11月王鳴岐回國后,應河南大學農(nóng)學院院長之邀任教授,1939年任農(nóng)學系主任,1946年任農(nóng)學院院長。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因戰(zhàn)爭威脅,河南大學多次搬遷,盡管他家里東西丟失殆盡,但他的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隨身攜帶,以便隨時隨地為學生上課和從事科研工作。1939年河南大學遷往豫西潭頭鎮(zhèn),王鳴岐為了認識和開發(fā)伏牛山區(qū)動植物資源,與其他教授一起3次深入山區(qū)考察。在考察中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食用和藥用菌類以及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同時也發(fā)現(xiàn)許多急待解決的農(nóng)作物病害問題。為此,他租用了近百畝耕地和千余畝山地,以便進行田間試驗。1942年當?shù)匕l(fā)生大旱,王鳴岐生活和工作遇到很大困難,他把從美國帶回來的照像機等僅有的一些值錢物品變賣,以維持研究工作。1944年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李約瑟博士代表英國文教界慰問河南大學時,高度贊賞王鳴岐等在如此艱苦條件下所取得的科研成就。

    1944年河南大學向陜西搬遷途中,在趙川暫息,王鳴岐利用短短休息時間對當?shù)匦←溔~銹和稈銹病的轉主寄主問題進行了考察。學校到達陜西關中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nèi),多次調(diào)查關中植物病害情況,整理出《陜西關中植物病害名錄》 。對當?shù)剞r(nóng)業(yè)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

    1945年底,河南大學農(nóng)學院準備遷回開封。王鳴岐為了創(chuàng)造和擴大農(nóng)學院的辦學條件,他一面組織整修院址,一面與國民黨政府農(nóng)林部病蟲藥械專門委員會、糧食增產(chǎn)委員會,國民黨河南省政府建設廳等單位聯(lián)系籌措資金。為了活躍學術氣氛,在學院里建立農(nóng)學會,辦起十幾種不定期墻報和油印《農(nóng)人導報》 ,讓師生發(fā)表論文和推廣農(nóng)業(yè)技術。在此期間,他還兼任聯(lián)會國善后救濟總署中國河南救濟分署顧問,籌建黃泛區(qū)農(nóng)場,對河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做出了重大貢獻。

    王鳴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王鳴岐任東吳大學教授、江南大學教授。1951年受聘于復旦大學,先后任教授、生物系主任等職。在擔任行政工作的同時,積極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一直活躍于國內(nèi)外植物病理學術界上。1960年他以教育部專家代表名義赴民主德國參加歐洲真菌菌根學術會議;1979年代表中國農(nóng)業(yè)部赴美國參加小麥、玉米檢疫病害學術會議;1984年赴日本參加第六屆國際病毒學術會議;1989年參加在中國南京市舉行的國際食用菌學術會議。為中國植物保護事業(yè)躋身于世界科學之林作出了貢獻。

    王鳴岐 - 研究黑粉菌

    1934年王鳴岐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習期間,在導師斯托克曼指導下,就開始從事粟黑粉菌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工作。粟黑粉菌是粟黑穗病原體,是一種對粟危害甚大的病害。前人對其致病性機理研究甚少。王鳴岐從生物學和細胞學入手發(fā)現(xiàn)粟黑粉菌異源菌絲細胞的異宗配合,明確了核配及減數(shù)分裂是黑粉病菌有性繁殖的基本特征。這為研究粟黑粉菌分化和新生理小種形成提供了科學依據(jù)。根據(jù)這一發(fā)現(xiàn),他第一次鑒定出中國粟黑粉菌有6個生理小種。同時首次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上完成該菌生活史,從此結束了粟黑粉菌不能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上完成生活史的時代。另外,他還發(fā)現(xiàn)該菌生活力極強,在室內(nèi)保存62年的菌孢子,還有1%的發(fā)芽率。這些成果都是國際上首次報道,其論文在植物病理學界廣為引用。1937年在他訪問德國哈雷大學時,V.H.Beekev博士稱贊這是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1947年河南小麥黑穗病流行,王鳴岐結合粟黑粉菌的研究成果,提倡推廣藥粉拌種方法進行防治,取得了很好效果,受到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中國河南分署的表彰。

    王鳴岐 - 生物學貢獻

    1954年,王鳴岐受糧食部的委托,與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合作,領導了稻谷安全貯藏和糧食微生物的研究工作。他通過室內(nèi)外大量實驗資料分析,查明稻谷含水量與稻谷安全貯藏有密切關系,并制定出稻谷安全貯藏水分含量指標為13.5%以下。這一研究成果30多年來一直還在國內(nèi)采用。

    王鳴岐結合糧食安全貯藏的研究,還開展了對糧食微生物區(qū)系及其演變規(guī)律的探討。他發(fā)現(xiàn)糧食微生物活動與糧食發(fā)熱、變質(zhì)、變味、變色和種子生活力強度有密切關系,從而進一步找出控制糧食微生物的有效方法,為糧食、種子微生物與種子生理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在50年代末,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植物生理學教授B.A.Rubin稱贊王鳴岐為中國研究糧食微生物學、種子生理科學的帶頭人,為此還經(jīng)兩國政府批準,簽訂了互訪留學和合作研究協(xié)議。

    王鳴岐 - 作物病研究

    王鳴岐一生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在作物病毒病的研究上。1937年王鳴岐回國到河南大學任教,目睹河南省棗區(qū)棗瘋病嚴重,王鳴岐開展了棗瘋病的防治研究。他通過病株和健株嫁接試驗,發(fā)現(xiàn)棗瘋病原體可以通過嫁接傳毒。因此提出砍除病株,以保護健株的建議,在生產(chǎn)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1960年,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他開展了蔬菜病毒病的研究,并在復旦大學建立了病毒研究組。1964年又接受華東局科委的委托,開展糧食作物病毒病、花卉病毒病、食用菌病毒病以及病毒分子生物學協(xié)作研究。

    首次揭示了江、浙、滬稻麥玉米矮縮病大流行的奧秘60年代初中國江、浙、滬一帶水稻、小麥、玉米發(fā)生矮縮病,并逐年加重。王鳴岐所領導的稻麥玉米矮縮病防治研究協(xié)作組,經(jīng)過通力協(xié)作,在國內(nèi)首次鑒定出矮縮病原體為水稻黑條矮縮病毒,小麥、玉米都是該病毒的寄主。矮縮病的流行主要是由該病毒引起的。其傳毒媒介為稻飛虱。鑒于這種情況,王鳴岐提出了治蟲防病的措施。1965年在上海召開全國稻麥玉米病毒病防治學術討論會上,王鳴岐印發(fā)了論文,并繪制了一套供推廣應用的《糧食作物病毒病防治》彩色掛圖,這對推動中國稻麥玉米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起了積極的作用。這項成果獲得了華東局科委、農(nóng)委的表彰。

    王鳴岐還發(fā)現(xiàn)小麥黃化卷葉病是由類立克氏體引起的病害;鑒定出為害大麥、小麥、玉米、谷子、水稻等作物病毒主要有大麥黃化花葉病毒、條紋花病毒、黑條矮縮病毒等8種。這些病毒是通過真菌、昆蟲和種子傳毒。這些成果都是國內(nèi)外首次報道。

    提出采用生態(tài)控制植物病毒病的方法王鳴岐通過對糧食作物病毒病防治工作的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了在改變農(nóng)業(yè)生態(tài)體系時,病毒及傳毒媒介也發(fā)生變化的規(guī)律。他運用這個規(guī)律,提出了用改變生態(tài)條件來控制植物病毒病的方法。在華東及其他地區(qū)采用這個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某些病毒的流行。如在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qū),改冬麥為春麥,錯過糜子、小麥生長期,有效地控制了小麥黃矮病和糜瘋病的流行;南方稻區(qū)改變耕作制度和控制傳毒媒介,有效地控制了水稻病毒病的流行。這種用改進生態(tài)條件的方法來控制病毒病的危害,不僅開辟了防治病毒病的新途徑,也促進了糧食作物的增產(chǎn)。

    王鳴岐還根據(jù)植物與病毒相克相生的辯證關系,創(chuàng)造性地把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和表面活性物質(zhì)結合起來,把促進植物生長發(fā)育和控制植物病毒病統(tǒng)一起來,研制出TA(TS)劑,在華東、西北、華北、中南等地區(qū)應用于防治作物病毒病取得良好效果。1989年在國際第二屆農(nóng)業(yè)化學助劑大會上報告后,受到與會專家們的贊許,并獲得協(xié)作試驗推廣榮譽。

    王鳴岐 - 主要論著

    1 王鳴岐.河南植物病害名錄.華北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編譯委員會出版:研究?1950(2):1—32.
    2 趙同芳,王鳴岐.稻谷貯藏期間的安全水分.植物學報,1955,4(4):347—360.
    3 王鳴岐等.稻谷含水量與稻谷安全貯藏.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56(2):227—252.
    4 王鳴岐.種子微生物及種子生理的現(xiàn)狀與展望.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59(2):197—205.
    5 王鳴岐.種子微生物及種子生理的現(xiàn)狀與展望(續(xù)).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60(1):(缺頁).
    6 王鳴岐.真菌生理生化進展現(xiàn)狀.微生物學專題報告集,科學出版社.1964,157—169.
    7 劉國士,王鳴岐.四川小麥梭斑花葉病毒病的研究.四川農(nóng)業(yè)科技,1978(5):1—8.
    8 于善謙,王鳴岐等.種傳大、小麥病毒病的研究(I)—大麥條紋花葉病毒在中國的證實.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80,19(4):370—378.
    9 吳友呂,王鳴岐等.水稻黃矮病毒與雜交水稻黃矮病流行初析.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80,19(4):379—389.
    10 郭惠民,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上海分離株外殼蛋白功能的研究.實驗生物學報,1981,14(3):309—312.
    11 郁操國,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上海分離株外殼蛋白賴氨酸殊基的修飾對感染及重組的影響.實驗生物學報,1981.14(4):331—336.
    12 朱培坤,王鳴岐等.用酶標試紙檢測青菜葉片內(nèi)的長葉車前花葉病毒.科學通報,1982(4):242—243.
    13 孫光榮,王鳴岐等.從美人蕉上分離的黃瓜花葉病毒.自然雜志,1982,5(10):799—800.
    14 朱培坤,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蛋白亞基不同聚集形態(tài)對抗原專化的作用.科學通報,1982(24):1525—1528.
    15 吳小潔,王鳴岐等.大麥條紋花葉病毒在大麥植株內(nèi)運轉的研究.中國科學B輯(中文、外文),1983(1):41—46.
    16 郭惠民,王鳴岐等.煙草花葉病毒幾個分離物的比較研究.實驗生物學報,1983,16(1):31—35.
    17 徐來升,王鳴岐等.蕪菁花葉病毒——崇明大白菜分離株的鑒定.植物病理學報,1983,13(2):21—29.
    18 朱培坤,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在青菜葉片葉柄內(nèi)的免疫酶標定位.植物病理學報,1983,13(1):41—44.
    19 朱培坤,王鳴岐等.血清凝膠組織封埋法檢測植物葉片內(nèi)的病毒.植物病理學報,1983,13(3):45—47.
    20 張翰文,王鳴岐等.葡萄縮葉病病原物研究.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83,22(2):230—235.
    21 吳小潔,王鳴岐等.類立克次氏體的鑒定及其在系統(tǒng)感染小麥植株中的胞間轉移.中國科學B輯(中文、外文),1983(8):707—712.
    22 黃素珍,王鳴岐等.番茄“烏心果”病毒病原的鑒定.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83,22(3):333—338.
    23 孫光榮,王鳴岐等.建蘭環(huán)斑病毒和建蘭花葉病毒鑒定.自然雜志,1983,6(10):789—799.
    24 孫光榮,王鳴岐等.從菊花上分離出番茄無籽病毒.自然雜志,1983,6(11):874—875.
    25 朱培坤,王鳴岐等.蕪菁花葉病毒在上海市郊縣蔬菜等植物上分布范圍的血清學測定.植物病理學報,1984,14(2):101—106.
    26 朱培坤,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在上海市郊縣蔬菜等植物上分布范圍的血清學測定.植物病理學報,1984,14(1):59—60.
    27 朱培坤,王鳴岐等.膠膜炭末凝集反應測定植物病毒.植物病理學報,1984,14(3):188—189.
    28 吳爾福,王鳴岐.玉米紅葉病鑒定診斷及其化學防治.自然雜志,1984,7(2):84—87.
    29 王鳴岐等.大麥黃矮病在甘肅河西地區(qū)的流行與生態(tài)防治.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1984(3):65—70.
    30 朱培坤,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雞蛋蛋黃免疫球蛋白的制備及其某些性質(zhì).科學通報,1984(21):1344—1345.
    31 孫光榮,王鳴岐等.從翠菊黃化病株中觀察到類菌原體.自然雜志1984,7(10):798—799.
    32 朱培坤,王鳴岐等.蟾蜍長葉車前花葉病毒抗血清的制備.上海農(nóng)業(yè)學報,1985,1(1):87—88.
    33 吳小潔,王鳴岐等.大蔥黃矮病毒的分離純化及其初步鑒定.科學通報,1985(1):64—68.
    34 朱培坤,王鳴岐等.通過特殊嫁接技術自發(fā)傳導外源遺傳物質(zhì)獲得遠緣無性雜種的研究——甘蘭目間無性雜種當代的鑒定.上海農(nóng)業(yè)學報,1985,1(1):43—51.
    35 朱培坤,王鳴岐等.酶標醋酸纖維膜免疫電泳技術定量檢測青菜病毒.科學通報,1985(4):318.
    36 孫光榮,王鳴岐等.泡桐環(huán)斑病毒的鑒定.自然雜志,1985,(1):76.
    37 于善謙,王鳴岐等.黃瓜花葉病毒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及其對株系特異性的研究.中國科學B輯(中文、外文),1986(12):1266—1270
    38 于善謙,王鳴岐等.發(fā)生在中國的小麥黃花葉病毒。参锉Wo學報,1986,13(4):217—220.
    39 吳小潔,王鳴岐等.類病毒侵染后寄主小麥的細胞學病變.病毒學報,1987,3(2):173—176.
    40 郭惠民,王鳴岐等.青菜原生質(zhì)體三砱酸腺苷酶的特性及在病毒感染后的變化.病毒學報,1987,3(2):203—206.
    41 繆剛,王鳴岐.植物基因工程的新突破——植物RNA病毒作為基因工程載體系統(tǒng)的現(xiàn)狀與展望.自然雜志,1987,10(5):323—328.
    42 王鳴岐.菌根理論與研究進展.世界科學,1985(2):13—16.
    43 吳紹骙,王鳴岐譯.遺傳及其變異.商務印書館,1950,(缺頁).
    44 王鳴岐.基礎微生物學專題選.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196.
    45 馮德培,王鳴岐等主編.簡明生物學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王鳴岐 - 相關詞條

    魏曦,陳志潛,許世瑾,楊銘鼎,童村,姜達衢,李承祜,曾廣方,裴鑒,朱任宏,湯騰漢,陳克恢。

    王鳴岐 - 參考資料

    http://www.bioon.com/biology/chinese/169865.shtmlhttp://mall.sina.com.cn/Product_1413249.htm
    http://www.bioon.com/biology/chinese/169865.shtml

    TAGS: 中華名人 中國人 教授 文化人物 植物病理學家 王氏人物
    名人推薦
    • 王兆俊
      王兆俊,寄生蟲病學家。在寄生蟲病防治研究工作中,堅持以科研指導防治、以防治促進科研的指導思想,通過大量調(diào)查證明了黃淮平原黑熱病的流行與犬關...
    • 王公衡
      王公衡,造船學家和教育家,是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和交通大學造船系創(chuàng)始人之一。代表中國政府參與制訂《一九四八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建成中國第...
    • 王守仁
      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漢族,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
    • 王昭君
      王昭君(約前52年—約8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與貂蟬、西施、楊玉環(huán)(楊貴...
    • 王棟
      王棟,出生于1981年9月10日,是中國足球職業(yè)運動員,現(xiàn)效力于青島黃海。2001年進入長春亞泰足球俱樂部一線隊,司職后腰。曾擔任長春亞泰的隊長,中...
    • 項立剛
      項立剛,中國通信業(yè)知名觀察家。長期觀察、研究中國IT業(yè)和通信業(yè),對于電信業(yè)的發(fā)展、電信管制政策、電信業(yè)的發(fā)展趨勢、SP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策略、 3G技術...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