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出生于奧地利布勞瑙,奧地利裔德國人,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發(fā)動者。

    1914年8月,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9年9月,加入德國工人黨(納粹黨)并擔任黨主席團委員。1921年7月,成為德國工人黨元首。1923年11月8日,發(fā)動啤酒館暴動失敗。1933年,成為元首。1938年3月11日,占領奧地利,掀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歐洲戰(zhàn)場的序幕。1939年至1941年,相繼占領歐洲14個國家,并把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變?yōu)槠蛷膰?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陷入蘇德戰(zhàn)爭的不利局面。1945年4月30日下午3點30分,在德國總理府地下室自殺。

    希特勒積極宣揚法西斯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反共產主義、反資本主義、反猶主義,改組并建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試圖在歐陸建立以納粹德國為首的新秩序,力主擴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并重新武裝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犯下種種罪行,并迫害和屠殺六百萬的猶太人。


    人物生平

    早年坎坷

    1889年4月20日18時30分許,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布勞瑙(Braunau)的一家名為波麥的小客棧里。他是奧匈帝國一個海關職員在第3次婚姻中所生的第3個孩子,有三個兄弟和兩個姐妹,均幼年夭折,只留下哥哥阿洛伊斯·希特勒和妹妹保拉·希特勒。希特勒年幼隨父親加入天主教成為信徒。

    1895年,父親把年滿6歲的希特勒送到一家公立學堂念書,他在小學的成績一貫良好。恰好這年正是希特勒的父親58歲從海關退休的時候。在今后的4年中,他在林茨附近的許多村莊里搬來搬去。直到希特勒12歲的時候,已經搬了7個地方,換了5所學校。希特勒在蘭巴赫附近的本篤派修道院學習了2年,他參加了唱詩班,選擇了唱歌課。根據他自己的記載,他夢想將來當個牧師。

    1900年,希特勒被送到林茨上中學。這需要他父親破費一點錢,也說明他父親有志讓兒子走自己的道路-當個公務員。但這卻是希特勒最不想做的事。他與父親發(fā)生爭執(zhí),希特勒想當畫家,這次沖突的結果是希特勒在學校里就不再好好念書。希特勒在林茨中學在還沒有得到應有證書時,不得不轉學到距林茨相當遠的希泰爾州立中學,他在那里呆了不久,沒有畢業(yè)就離開了。

    1905年,16歲的希特勒開始熱衷于政治,他對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境內的所有非日耳曼民族已經產生了強烈的憎恨,對于凡是日耳曼民族的一切,都有著同樣強烈的熱愛,成為了一個死不悔改的狂熱的日耳曼民族主義者,并忽然喜歡起讀書來。他參加了林茨的成年教育圖書館和博物館學會,大批大批地借閱圖書。他的少年友人回憶,他總是埋頭在書堆里,其中,最喜歡閱讀的是關于德國的歷史與德國的神著。

    1906年,希特勒過完17歲生日后,千方百計的勸說母親同意他到維也納藝術學院去就讀。

    阿道夫·希特勒

    1907年和1908年,他兩度被維也納藝術學院拒絕。父母雙亡之后,希特勒的生活日益窘迫,之后因為奧匈帝國這個他憎恨的多民族國家征兵,他逃到慕尼黑,不得不流浪到維也納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雇傭來掃雪、扛行李。

    1909年11月,他來維也納不到1年就不得不放棄在西蒙丹克胡同租賃的房屋,在今后的4年中,他一直住在只有鋪位的雞毛店里,或者位于多瑙河畔的維也納第二十區(qū)的默爾德曼街,幾乎同樣簡陋的單身宿舍里棲身,靠光顧施粥站打發(fā)饑餓的日子。希特勒稱他至少得當一陣子“畫家”,但他在自傳中沒有詳細說明這份工作的情況。

    1909年和1910年,他的情況略有改善,可以不必再當普通小時工。這時他開始當素描畫家和水彩畫家。

    1913年,希特勒遷居德國慕尼黑前無固定職業(yè),成為民族主義和反猶主義(Antisemitismus)的狂熱信徒。

    初入政黨

    奧匈帝國政府在戰(zhàn)爭爆發(fā)前要求在慕尼黑逗留的希特勒回國參軍,希特勒返回奧匈帝國后,裝病沒通過體檢,之后返回巴伐利亞。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Der Erste weltkrieg)爆發(fā),希特勒志愿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zhàn),先后參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戰(zhàn)役、索姆河戰(zhàn)役、阿拉斯戰(zhàn)役、巴斯青達戰(zhàn)役。

    1917年,他由“傳令兵”晉升為上等兵,且因作戰(zhàn)勇敢獲得一枚“一級鐵十字勛章”和一枚“二級鐵十字勛章”。曾跟他在一個部隊的士兵說他在軍中不愛與人交談,收到的信件寥寥無幾。希特勒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zhàn)役時,大腿被炮彈炸傷,在1917年3月1日返回戰(zhàn)場。

    1918年10月14日,在威爾維克村附近,希特勒遭芥子氣攻擊而短暫失明,在此養(yǎng)傷期間,德國向協約國宣布投降。

    1919年7月,希特勒奉命和其他“偵察員”一道前往萊希弗爾德的收容所,肅清那些曾在大戰(zhàn)期間被俘虜過的德軍戰(zhàn)俘們中間滋長的斯巴達克思想傾向。

    1919年9月,希特勒又接到陸軍政治部的一項命令,要他去調查一下一個自稱“德國工人黨”(Deutsche Arbeiterpartei)的小政治團體的情況。就這樣,希特勒以一個可以說是特務的身份第一次結識了當時只有54名黨員的這個黨。這個黨的綱領是社會主義、國家主義、反猶主義。由于希特勒在旁聽這個小黨的開會發(fā)言時,痛斥了一個主張巴伐利亞脫離普魯士,并跟奧地利組成一個南德意志共和國的言論,他立即引起了與會者的注意和興趣。兩天后,希特勒突然接到一張明信片,通知他已經被受邀加入了德國工人黨,開始他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希特勒決定成為這個黨的第96名黨員,并擔任了黨的主席團的第7名委員。希特勒邁出了他人生中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一步。

    在希特勒加入德國工人黨后,他在履行偵查員職責的同時,就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德國工人黨的工作中去。他從事多方面的社會交際,在國家主義者刊物《慕尼黑觀察家報》上刊登黨的啟事,組織群眾集會,發(fā)表演說宣傳自己,竭盡全力擴大黨的影響。希特勒在群眾集會上施展演說才能,竭力向到會的大學生、小業(yè)主、軍官們煽動對“凡爾賽和約”、“11月的罪人”、“猶太人的仇恨”。他的演說通俗易懂,因此其聽眾,特別是一次大戰(zhàn)中的士兵們倍感親切,從而也使他們始終保持高度的狂熱。

    就這樣,希特勒組織的群眾集會不久便聞名遐邇。他演講的內容、語言的才華、雄辯的論據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隨者,納粹黨對他頓時刮目相看,納粹黨的主席力排眾議,遂將希特勒任命為“宣傳部長”。希特勒大權在手,就著手進一步鞏固其在黨內的地位,他重新安排了工人黨的日常管理工作。接著又跟工人黨的主席起草了新的25條黨綱,基調是反猶主義、國家主義、社會要求,其內容,除了猶太人,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嘗到一點甜頭。為吸引群眾,他利用德國當時盛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股潮流,將德國工人黨正式改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Die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這便是納粹黨(Die nazi - Partei)。黨綱和黨名都是在1920年2月24日的群眾大會上向公眾公布的。

    壯大暴動

    1920年3月31日,希特勒退伍,之后他便把他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人黨的工作中去了。他籌劃了黨旗和黨徽,又在贊助者的支持下,買下了慕尼黑的《人民觀察家報》,使黨有了自己的機關報。在此期間有一批為希特勒的學識、膽量、驚人的口才所折服的各方人士加入到了納粹黨的隊伍中來,使納粹黨的勢力一下子增加了許多。由于希特勒的積極活動,一年之內,納粹黨就迅速壯大起來。

    1921年7月,希特勒前往柏林,準備同北德的民族主義者建立聯系,把納粹運動擴大到全國。這時,工人黨內有人反對他的領導,希特勒立即趕回慕尼黑以退出納粹黨相威脅,迫使工人黨同意他當元首,并享有指揮一切的權力。他還對黨章作了修改,取消了黨的委員會,廢除了選舉制度,確立了領袖原則,發(fā)展獨裁統(tǒng)治,并把黨名改為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黨。不久,希特勒為納粹黨的黨首。

    1922年1月22日,納粹黨在慕尼黑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至此,希特勒終于把一個原來專事清談的俱樂部,改造成了一個群眾組織,并成為其中最為重要和最為著名的成員之一。同年10月,巴伐利亞和柏林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激化,希特勒決心利用這一矛盾,他要求巴伐利亞邦政權趁柏林尚未向慕尼黑下手之時,就向柏林進軍。希特勒自認為時機對己有利,他執(zhí)意要效仿意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向羅馬進軍”奪取政權的榜樣,著手策劃“向柏林進軍”,以建立由他個人施行獨裁的專制政權。但巴伐利亞邦政府頭目優(yōu)柔寡斷,無意按希特勒的意愿行事。

    1923年11月8日晚,希特勒發(fā)動了啤酒館暴動(Bier - aufstand),最終以失敗告終,政府下令禁止納粹黨,封閉納粹黨報。

    狂熱元首

    1925年1月4日,出獄后的希特勒拜訪巴伐利亞總理,承認1923年的政變是一個錯誤,并保證今后一定循規(guī)蹈矩,遵紀守法。這樣,在2月份,巴伐利亞政府就撤銷了對納粹黨及其機關報《人民觀察家報》的禁令。2月26日《人民觀察家報》正式復刊。2月27日,納粹黨正式重建,希特勒又獲得了獨裁元首的身份,但被禁止在公開場合演說。1928年,納粹黨逐漸變成了一個“擁有一批具有接管政府事務能力的干部的政黨”。在經過了相當的困難之后,希特勒把沖鋒隊(Sturmtruppen)改組成為一個擁有幾十萬隊員的武裝團體,其任務是保護納粹黨舉行的集會,搗亂其他政黨的集會和一般地恫嚇那些反對希特勒的人。希特勒又建立了黨衛(wèi)隊(Der Waffen - SS),并要求他們特別宣誓效忠他。

    1929年10月,一場世界經濟危機給希特勒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希特勒稱經濟危機是“政府無能”,是政府接受《凡爾賽和約》和戰(zhàn)爭賠款及奉行“社會主義”政策的結果,是共和國和歷屆政府毀滅了德國的一切。

    希特勒任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后,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面包”,而且他的承諾在納粹德國初期(1938年)已實現了,從而使更多人擁護希特勒。納粹的政策鼓勵婦女生育并留在家。

    1934年9月,對國家社會主義婦女組織的演講上,希特勒認為“德國女性的世界是丈夫、家人、孩子以及家園!毕L乩毡O(jiān)督了德國歷史最大的建設工程,水壩、高速公路、鐵路及其他。然而這些并未對于魏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時期的大量失業(yè)有具體成效。希特勒政府贊助建立巨大宏偉的建筑,與國家首席建筑師施佩爾確立希特勒對德國古典文化的重新見解。

    擴軍備戰(zhàn)

    希特勒在政治上整肅內部時,又把全部經濟都納入受國家控制、適應政治需要、實行強制生產的軌道,以更有利于擴軍備戰(zhàn)。接著希特勒就開始將其計劃付諸實施。

    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達了一個重整軍備的秘密手令。

    1935年春,公開宣布:將國防軍由10萬擴充到30萬。這是公開違反《凡爾賽和約》,它立即引起西方國家的強烈反對。法、英、意都提出了抗議,并達成共同防御的協定,但一切只不過是停留在紙面上,從未去實施。希特勒確信:這里出現的又是一幫和他昔日國內政敵一樣不中用的家伙,只要他堅決、突然地把既成事實擺在這些家伙面前,他們勢必束手無策,聽之任之。

    1936年3月7日,悍然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不顧凡爾賽和約的規(guī)定竟派出3萬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qū)(Die rheinländer entmilitarisierte zone),并沿德國西部邊界建立起防御工事。此時,法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只要稍有動作,希特勒就會乖乖地縮回,但他們又只是滿足于提出抗議,并未采取任何切實的對抗措施,這就使希特勒更加膽大妄為,加快了向外擴張的步伐。

    1936年11月,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

    1937年9月,意大利加入此協定。德、意、日三國就正式結成法西斯集團,三國軸心(Die achsenmächte)正式形成。希特勒最終擺脫了《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和外交上的孤立處境,于是,希特勒于1937年11月5日召集國防部長、國防軍三軍總司令和外交部長等頭目,向他們宣布最遲在1943至1945年之間解決德國的生存空間問題,要占領與德國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間和原料基地。而征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是他的第一個目標。這時的德國軍事力量已有了相當的規(guī)模,經濟形勢也進一步好轉。所以希特勒自我感覺有了資本,就開始把他的計劃付諸實施了。

    橫掃西歐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在奧地利的親德份子和納粹份子的幫助下,兵不血刃占領了奧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歐侵略擴張的第一步。英法兩國對希特勒的這一行動又只是聽之任之。吞并了奧地利之后,希特勒就策劃向捷克斯洛伐克(Der Tschechoslowakei)開刀。他瞄準英法等國不愿承擔戰(zhàn)爭風險的心理,通過1938年9月30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國首腦簽署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Das Münchner ABKOMMEN),一槍未發(fā)地又把蘇臺德地區(qū)(Sudetenland)占為德國所有。

    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毀了《慕尼黑協定》,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對希特勒的這一行徑,英法除了提出口頭抗議,并沒有采取任何重大措施。蘇聯鑒于英法同自己的談判缺乏誠意,背地里還向德國大獻殷勤,繼續(xù)推行禍水東引的綏靖政策,斯大林為了保護蘇聯的安全及利益,決定放棄與英、法共同對抗納粹德國,反而與納粹德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關系,以爭取時間及空間應對納粹德國在日后可能進行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希特勒為了執(zhí)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避免過早地與蘇聯發(fā)生沖突,陷入兩線作戰(zhàn)的困難境地,所以也愿意與蘇聯簽訂非戰(zhàn)條約。終于在1939年8月23日同納粹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Deutsch-sowjetischer Nichtangriffspakt)。希特勒則由此去掉了擔心出現一場兩線作戰(zhàn)的心病并還能經常不斷地從蘇聯那里得到糧食和原料的供應。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向德國宣布德國遭到了波蘭的入侵,德國被迫予以還擊,隨后,英法兩國被迫對德宣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

    1940年4月,希特勒開始把他在1939年10月10日發(fā)布的進攻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密令付諸實施。但他首先卻去攻占了丹麥、挪威以保證德國有海上的戰(zhàn)略基地和瑞典鐵礦沙的供應。接著,于5月10日至5月28日,命令德國軍隊攻占了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5月13日,德軍大舉入侵法國。6月22日,法國被迫在一戰(zhàn)結束時德國向其簽署投降書的貢比涅車站向德國簽署了投降書。在法國被占領后,希特勒的對手就只剩下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被嚴重削弱的英國了。希特勒首先對英國實行誘和,條件是英國必須承認德國在海上的霸主地位,但沒有成功,他下令實施在英國登陸的“海獅計劃”(Unternehmen Seelöwe),但未能實施。

    侵蘇潰敗

    1940年夏,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Unternehmen Barbarossa)。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指令德軍“必須準備在對英戰(zhàn)爭結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戰(zhàn)役擊潰蘇聯”。這時,希特勒看到蘇聯也在加緊備戰(zhàn)工作,為避免陷入兩線作戰(zhàn),他決定先解決蘇聯這個他稱霸歐洲的最大障礙。希特勒認為,英國已被逐出歐洲大陸,短期內不可能成為德國東進的后顧之憂,而且“蘇聯一旦被打敗,英國的最后希望就破滅了”。在進攻蘇聯之前,希特勒己占領了歐洲的14個國家,并且把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變?yōu)樽约旱母綄賴?/p>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軍兵分三路突入蘇聯。蘇聯在戰(zhàn)前雖然從多個渠道獲得過戰(zhàn)爭可能爆發(fā)的情報,但很多情報之間是互相矛盾的。希特勒狂言三個月滅亡蘇聯。北方戰(zhàn)線由德軍威廉·里特爾·馮·勒布元帥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負責進攻。蘇聯紅軍24個師被徹底擊潰,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很快進抵列寧格勒城下。迅速占領立陶宛全部,拉脫維亞大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一部分。中部戰(zhàn)線是德軍突擊的重點地區(qū),德軍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從格羅德諾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進攻,通過一個雙鉗攻勢完成了對蘇聯西部軍區(qū)(即西方面軍)的合圍,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淪陷,蘇聯紅軍敗退350公里,30個師被殲滅,70個師損失50%以上的人員。隨后,德中央集團軍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區(qū)展開了第二個鉗形攻勢,由于蘇聯紅軍有效地組織了防御,德軍進展很慢。但是戰(zhàn)役在歷經兩個月后,德軍還是完成了合圍,殲滅了蘇聯紅軍30萬人。南方戰(zhàn)線上由德軍倫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領蘇聯在烏克蘭的農業(yè)和工業(yè)基地,并獲得黑海港口作為補給站。

    1941年9月30日,德軍集中74個師約100萬人,在1700輛坦克,11000門火炮支援下,發(fā)起意在奪取莫斯科的攻勢,即莫斯科會戰(zhàn)。莫斯科會戰(zhàn)以蘇聯勝利而結束,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和大量的技術裝備,這也是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在二戰(zhàn)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損失,希特勒“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狂言徹底破滅。莫斯科局勢得以穩(wěn)定。

    1941年冬天,蘇聯紅軍在各條戰(zhàn)線上發(fā)動冬季攻勢。成功擊退了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后,德軍認為占領莫斯科十分困難,因此轉變進攻重點,改為向蘇聯的高加索地區(qū)展開進攻。進攻初期,德軍先在哈爾科夫殲滅了蘇聯紅軍20余萬人,并迅速南下,席卷整個高加索地區(qū)。但是,由于蘇聯紅軍在前一年的大潰敗中吸取了足夠的教訓,德軍沒能在高加索地區(qū)大規(guī)模殲滅蘇聯紅軍,蘇聯紅軍雖然無法抵擋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隨后,為掩護南下高加索的德軍,德軍意圖占領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隨之在斯大林格勒展開了與蘇聯紅軍曠日持久的大會戰(zhàn),即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Schlacht von Stalingrad)。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在300萬人以上,蘇聯紅軍堅強的抵抗,使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此時蘇聯上百萬的預備隊已經在兩側聚集,于1942年末在德軍兩側發(fā)動鉗形攻勢并包圍了德軍33萬部隊,并于1943年2月2日將其全部殲滅 ,蘇聯紅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1941年12月11日,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希特勒被迫向美國宣戰(zhàn)。

    1943年2月,德國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慘敗而開始節(jié)節(jié)敗退。

    1944年,他已從公共場合消失。

    飲恨自盡

    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逝世。希特勒得知此消息后,頓然又生出戰(zhàn)爭會出現轉折的希望,而且這種充滿希望的氣氛一直持續(xù)至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那天。4月22日,柏林已被蘇聯紅軍包圍了四分之三,這時希特勒才大夢初醒。他悲鳴道:“戰(zhàn)爭打敗了,我將留在柏林,只要時刻一到,我就用手槍結束我的生命。”但同時他也痛罵國人:“武裝部隊拋棄了我,我的將軍們全是草包,我的命令沒有得到執(zhí)行,一切全都完了,德國沒能完成我給整個民族提出的任務!4月27日,整個柏林完全被蘇軍包圍起來。4月28日,希特勒的戰(zhàn)時盟友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被游擊隊抓獲槍決。同一天,希特勒又獲悉,他的副手希姆萊企圖同西方列強進行談判;至此,希特勒完全泄氣,感到自己的末日已經來臨。他開始口授他的政治遺囑,但他仍然要痛罵猶太人,要求后繼者“必須竭盡全力恪守種族法律,無情地抵抗世界各民族的毒害者國際猶太集團!

    1945年4月28日午夜前不久,希特勒和他的情婦愛娃·布勞恩(Eva Braun)正式結為夫婦,接受洗禮。

    1945年4月29日,蘇聯坦克向火車站附近的動物園推進。

    1945年4月30日,蘇軍經過激戰(zhàn),終于攻占了國會大廈。此時希特勒的總理府已在炮火的射程之內。下午3點30分,希特勒回到地下室的避彈房間,開槍自殺。愛娃·布勞恩則與此同時吞下了毒藥。兩人的尸體被侍從用軍毯包上,抬至總理府的花園里,澆上汽油,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骨灰被埋進一個炮彈坑。

    主要舉措

    政治

    生存空間

    希特勒的目標是拿破侖式的:在德國控制之下,建立一個日爾曼大陸體系。同時,他的手段也與那位大皇帝的相差不遠:把德國從國際性資本主義的枷鎖之下解放出來,聯合所有的日爾曼民族共同組成一個第三帝國,在東歐建立一個所謂“生存空間”。他認為這對于德國的經濟安全是有必要性的,正好像拿破侖認為萊茵聯邦對于法國的戰(zhàn)略安全是有必要性的一樣。

    集權統(tǒng)治

    1933年1月,希特勒如愿以償成為內閣總理。希特勒上臺后成立的內閣,稱為“民族團結政府”,此時希特勒還是無法坐享獨裁之權力,他在內閣中要受到總統(tǒng)權力的限制和內閣聯合伙伴的制約。希特勒的內閣依然在憲法約束范圍內,盡管國會的權力受到了嚴重削弱,但是各黨派仍有可能利用憲法中規(guī)定的權利,反對希特勒政府,也有可能在民社黨違憲時,通過憲法程序表示反對。總理職位滿足不了希特勒的胃口。希特勒一心追求的目標是徹底廢除議會民主制,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希特勒手握行政大權后,要獨裁還須獲得立法權。但是要攫取全部權力并非易如反掌之舉。希特勒首先要獲得國會對他出任總理的認可,然后打破魏瑪憲法的約束,通過一項徹底改變國家體制、使自己不受限制地行使權力的法律,以“合法”程序建立法西斯獨裁統(tǒng)治--這就是“授權法”。希特勒上臺后不到兩天就決定解散國會,重新選舉,改變國會中政治勢力的格局。授權法通過后,希特勒公布法令,“取消各州議會,使各州政府完全服從中央。這樣,德國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政黨政策

    禁止政黨和工會,“剩下的只有‘唯一的政黨德國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及其附屬團體。并公布法律,這個黨被宣傳為‘同國家不可分地連在一起’”。

    納粹黨組織了一個混雜各種職能的“精英組織”--黨衛(wèi)隊(Schutzstaffel,縮寫SS,其標志為兩個閃電型的字母S),其中包含準宗教職能、情報機構職能、準警察職能和一支武裝力量(稱作“武裝黨衛(wèi)隊”等。這支部隊原本由經過嚴格挑選具有雅利安血統(tǒng)的人組成(但後期隨著局勢惡化而成分混雜),號稱納粹武裝力量中的精英,在戰(zhàn)爭後期常常充當戰(zhàn)場消防員的角色。

    警察是國家機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希特勒執(zhí)政后一心要把德國變成為一個警察國家,對德國人民進行嚴密控制和壓迫。他上臺后不久,戈林就以普魯士邦內政部長的身份接管了普魯士警察局的領導權,為了加強普魯士警察機構,戈林還命令成立了一支由5萬人組成的“輔助警察部隊”,其中4萬人是沖鋒隊員和黨衛(wèi)隊員,1萬人是鋼盔團成員,從而使納粹的暴力組織以警察的身份合法化。

    軍事

    擴軍動員

    為了奪取所謂的“生存空間”(Lebensraum),希特勒在統(tǒng)治的前六年中成功進行了德國的再武裝與擴軍。1933年到1939年,德國的軍工生產增加了7倍。1934年德國軍用飛機的產量是840架,到了1939年就達到了4733架,而德國的軍隊則從1931年的10萬擴展到了37年的36個師50萬。1938年德國一躍成了歐洲最強大的政治大國與軍事大國,大批的機場、國防公路和防御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運行,這為軍隊在戰(zhàn)爭初期階段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前后動員兵力大約在1500萬左右,其中1200萬左右是納粹德國軍隊,其他為附屬國士兵。納粹德國就是德國(1933-1945)。第三帝國的軍隊是有很多外籍士兵的,外籍軍士較多,外籍兵的軍裝是有袖章標志區(qū)分的。即使是在情況急劇惡化的1944年后期,第三帝國的軍隊仍然有900多萬(一說1100萬),執(zhí)行巴巴羅薩計劃閃擊前蘇聯之前,第三帝國總兵力大概是700-800萬,其中500萬是納粹德國士兵。

    對外戰(zhàn)爭

    在實戰(zhàn)中,希特勒不僅懂得武力,也懂得和平擴張。

    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戰(zhàn)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qū)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guī)定為“非軍事地帶”,由國際聯盟駐軍管理。希特勒經過一番折沖,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qū)、派兵占領了萊茵蘭,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后,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臺德地區(qū)納入了德國版圖。

    實戰(zhàn)中的德軍士兵也是成績斐然。1940年春,憑借優(yōu)秀的指揮,精良的裝備和有效的戰(zhàn)術,德軍只用6個星期就打垮了英、法聯軍,占領丹麥和挪威,主力向北實施迂回,幾天之后,荷蘭宣布投降。5月17日,布魯塞爾倫陷。德軍以“月牙型”攻勢展開對英法30萬遠征軍合圍。英軍被迫在6月4日前,撤離敦刻爾克,回到英倫三島。法國孤立無援。6月14日,巴黎陷落。6月22日,簽訂了德法停戰(zhàn)協定,法國向德國投降。在一連串的“ 閃電戰(zhàn)”中,德軍迅速占領了大半個歐洲。

    經濟

    經濟統(tǒng)制

    為加強對全國經濟的控制,納粹政府對全國經濟進行改組,淘汰中小企業(yè)和手工業(yè),加速資本和生產的積聚和集中。首先,消滅小業(yè)主。其次,強制卡特爾化。

    1933-1939年,希特勒在經濟上強化了行政效能,對國民經濟強化行政監(jiān)管,其經濟制度被后人稱作“命令經濟”。為了穩(wěn)定局勢,納粹政府經常援引魏瑪憲法第48條規(guī)定的緊急狀態(tài)法,發(fā)布管理經濟的法令:一是在經濟領域推行嚴厲的刑法;二是強制推行價格刑法,三是重建外匯管制;四是為維護正常經濟秩序而頒布卡特爾法;五是在證券法、銀行監(jiān)管和稅收豁免方面引進了銀行監(jiān)管制度;六是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重新規(guī)定了泄露商業(yè)機密的刑法條款。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fā)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蘇: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但是,納粹德國1913至1938年的經濟年均增長2.6%還是微不足道的,它低于1870一1913年的平均水平2.9%,更遠遠低于1950至1960年的7.6%或1950至1970年的6.2%。所以,納粹德國的經濟只能叫復蘇而不能叫騰飛。

    解決失業(yè)

    1933年1月,希特勒上任帝國總理的時候,德國有六百萬失業(yè)人員,兩年后,失業(yè)人數降至了四百萬,到了1936年就基本實現了充分就業(yè)。具體實現過程如下。首先,通過擴大財政支出解決就業(yè)問題(有傳言說政府甚至直接與各大企業(yè)秘密結算);其次,限制已婚婦女就業(yè),鼓勵婦女回家專營家務;第三,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民用和國防工程),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飛機場、兵營、齊格菲防線,甚至成就了后來享譽世界的汽車品牌大眾汽車等;第四,通過擴軍和實行勞動義務制解決失業(yè)問題。此外,黨和國家的官僚機構還大幅擴招公務員。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從蕭條到經濟繁榮的過渡不是通過通貨膨脹實現的,它的工資與價格完全穩(wěn)定。

    以9月30日為每年統(tǒng)計截止期限,德國1933年的失業(yè)率為20%;1934年為20.5%;1935年為9.6%;1936年為5.7%;1937年為2.5%;1938年僅為0.95%。德國失業(yè)人數1933年為五百五十萬,1935年為200萬,1937年不到100萬,1939年只有幾萬了,基本上“消滅”了失業(yè)現象,甚至出現了勞動力短缺。

    扶助外貿

    1933年德國的外貿出口僅是1928的39%,到了1938年外貿出口也沒達到1932的水平。面對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德國別無選擇,只能進行貿易保護。進口被限制在糧食和原材料等有限的項目上,凡是國內能生產的盡量由國內生產或替代。為了擴大出口,國家支持資本家為獲取新投資市場而斗爭,乃至訴諸武力,使用軍事手段。在德國并不存在國家對外貿的壟斷,除了某些產品(特別是谷物)以外,對外貿易一般由私人資本經營。納粹德國對外貿易的重點是戰(zhàn)略物資的進口。為了保證進口,政府又大量提供補助金和提倡對外傾銷政策,以使進出口平衡。從1935年起,德國的外貿連續(xù)三年出超。

    德國的國外投資在1938年僅為6.76億美元。如果把專利權、隱蔽資本和其它財產頁計算在內,德國的國外資本在二戰(zhàn)將近結束時約為62億美元。德國在亞洲各國(中國、日本、伊朗等)的投資也很大。1937年,德國在中國的投資達1.37億美元。

    金融政策

    納粹德國政府采取緊縮銀根,強化金融創(chuàng)新。首先,加強對外國資本的管控。其次,實行新貨幣政策。第三,健全銀行監(jiān)管。第四,加強外匯管制。第五,對進口進行管理。第六,松財政,緊貨幣;松財政,即由國家大量投資,興辦公共工程(修筑道路,興建機場、建造住宅,改良農田等),以刺激需求;緊貨幣,就是采取以借債為主的籌資方法,嚴格控制貨幣流通量。此外,帝國政府發(fā)行了總計約80億帝國馬克的中長期債務,長期債券是由投資機構(保險公司、儲蓄所)安排的,即從儲戶和保險者身上籌措資金。這調動了未動用的生產因素,增加了國民收入。國家通過執(zhí)行這些經濟政策促進了信用膨脹,盡管這會使德國經濟面臨危機,但卻能為發(fā)展軍事工業(yè)和進行戰(zhàn)爭開辟財源。

    農業(yè)政策

    納粹德國確信,一戰(zhàn)中英國封鎖引發(fā)的食品短缺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崩潰。所以,納粹將追求農業(yè)的自給自足作為戰(zhàn)爭與延續(xù)和平的目標,對農業(yè)的監(jiān)控比工業(yè)嚴厲。有學者認為,當時德國的經濟結構像歐洲絕大多數國家一樣非常落后,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有29%在農業(yè)領域。為解決困擾德國的農業(yè)問題,納粹政權采取如下措施以確保糧食安全:一是控制農業(yè)和農產品,在“自給自足”口號下減輕國家在糧食和其它原料上對國外市場的依賴;二是為解決糧食問題出臺多項優(yōu)惠政策;三是實行農業(yè)組織的一體化;四是將農民固著于土地,制止農業(yè)人口外流;五是推行農業(yè)義務勞動制度。通過一系列措施,納粹政府基本遏止了德國農業(yè)形勢的進一步惡化,使德國的農業(yè)生產趨于穩(wěn)定并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是,德國每年仍要進口1/5所需糧食,德國為進口脂肪、動物飼料、食用油等仍需擴大財政赤字以擬補不足。

    經濟信息控制

    希特勒非常重視經濟情報保密,曾在《我的奮斗》(Mein Kampf)一書中說道:“我國的國民經濟,時因任意泄露工業(yè)上的秘密而蒙受損失”。1933年4月10日,德國創(chuàng)建戈林研究所,并成為當時世界上效率最高、準確性最強的情報機構。創(chuàng)建后的12年里,它監(jiān)聽的電話和破譯的電報將近50萬份。這些“產品”影響了德國的經濟發(fā)展。戈林研究所能破譯從梵蒂岡到瑞士的密碼;能破譯美國波恩公使館的密碼。直到1942年,美國才堵住了這一漏洞。通過上述措施,納粹政府使20年前慘敗的德國重新崛起為歐洲的經濟和軍事強國。

    文化

    思想控制

    希特勒對文化思想領域的控制也是前所未有的,充斥著法西斯的專制精神,推行一條摧殘科學文化事業(yè)的愚昧反動政策。1933年3月13日,戈培爾(Joseph Goebbels)被任命為教育和宣傳部長,統(tǒng)管教育、文化和新聞出版工作。為貫徹“領袖原則”和德意志民族精神”,在文化領域實行文化生活總體制。必須使各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藝術家都集會在國家領導下的一個統(tǒng)一的組織中。不僅必須由國家決定思想方面的精神方面的發(fā)展路線,而且還必須由國家領導和組織各種專業(yè)”。在所謂純潔德意志文化的旗幟下,法西斯還大張旗鼓地對“非德意志文化”開展大規(guī)模的清理運動。首先是焚燒非德意志著作,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及30多所大學所在城市舉行一次“焚書日”活動,僅柏林就焚燒了近兩萬冊圖書,被焚燒的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盧森堡、李卜克內西、倍倍爾、梅林等人的著作,還有著名作家海涅、亨利希·、托馬斯、愛因斯坦等人的著作。其次是舉辦所謂“蛻化”藝術展覽,對全國民間圖書室、圖書館和博物館進行“清理”,列出禁書、禁畫書目,編造成冊,一律被取締。猶太藝術家的作品、表現主義風格和現代的藝術流派作品,均作為“蛻化作品”,在被取締之列。

    迫害文人

    納粹分子對科學文化工作者進行打擊和迫害。至1938年,有45%的官方學術機構徹底被改組,重新換人;有2800多大學教師和科學家被解雇或開除。世界聞名的畫家、普魯士藝術學院院長馬克斯·利貝曼被迫辭職,諾貝爾獎獲得者托馬斯·曼被波恩大學取消榮譽博士稱號。被貶黜的科學家、藝術家命運是很悲慘的,不少人遭受歧視和迫害。愛因斯坦在柏林的住宅被查抄,家產被沒收,并趕出科學院,剝奪了德國的公民權。有的人被送到軍火工廠受苦役;有的被逮捕,甚至慘遭殺害;有的不滿納粹文化專制主義而憤然辭職。在納粹文化專制主義統(tǒng)治下,一大批學者憤然流亡國外。

    傳媒控制

    希特勒對新聞、廣播、電影同樣實行嚴格控制。報紙不再是公共輿論工具,而是一種政治領導機構。戈培爾聲稱:“宣傳只有一個目標:征服群眾,所有一切為這個目標服務的手段,都是好的。”根據法律規(guī)定,只有符合政治和種族條件的人才獲得編輯資格,從事報刊出版工作。為實行輿論一律,戈培爾親自過問新聞的編發(fā)。新聞界每天舉行“德國政府記者招待會”,通過“語言訓令”和“每日指示”發(fā)布新聞報道方針,指導全國新聞宣傳工作。如果違背政府精神,刊物被勒令停辦,編輯將被關進集中營。希特勒上臺后一年內,有一千多種非法西斯報刊被迫停辦,財產被沒收。納粹政府把廣播列為“每日活動的中心,他們有意識地使廣播具有傾向性,使它積極地、無條件地為新政權服務”。為此,學校、企業(yè)和機關實行集體收聽廣播。電影事業(yè)也完全置于納粹控制之下,決策大權由戈培爾一手把持,完全成為希特勒政治宣傳的工具。

    教育政策

    教育是被希特勒作為鞏固政權、實現其政治目標的重要工具,學校完全被納粹化。取消了各邦的教育自主權。納粹黨規(guī)定學校教育主要是側重政治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忠實于希特勒、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領袖意志的馴服工具。為此,納粹教育部成立了不少“國家政治教育學!,側重從政治上培養(yǎng)法西斯骨干;進行高層次政治教育的是三所“騎士團城堡學!保@三所學校沒有具體教學目標,只注重體育鍛煉,訓練學生對領袖命令的絕對服從。在法西斯統(tǒng)治下,德國教育受到極大的摧殘。

    民族

    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后的對內政策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政策則使德國以不流血的外交征服,走出了戰(zhàn)敗的陰影,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

    希特勒早年在維也納受到反猶主義(Antisemitismus)的深刻影響,加之政治需要,所以他對猶太人產生了強烈的仇恨,完全成為一個極端反猶太人分子。自1933年起,德國納粹黨開始獨裁執(zhí)政,隨后,一個大規(guī)模的反猶行動逐漸發(fā)展起來。在同一年,納粹德國政府褫奪了所有猶太裔公務員的職務,并從軍隊、警察、司法機關中剔除那些被認為是劣等人的猶太成員。1935年通過的《紐倫堡法案》對“猶太人”作出了定義--凡有一個猶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國人都會被視為“猶太人”。到了1938年,納粹德國已經禁止猶太人從事絕大多數的職業(yè)。

    1938年11月9日,由納粹黨策劃的一個反猶事件“水晶之夜”(Novemberpogrome)爆發(fā),大量屬于猶太人的商店和會堂被破壞,許多猶太人被毆打,猶太人的社會地位更加低落。隨著戰(zhàn)爭的不斷擴大,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更加瘋狂地屠殺猶太人。在1942年起德國采用了氰化氫來有效地殺死最多猶太人。尤其在臭名昭著的奧斯威辛集中營(KZ Auschwitz)中,就多達300萬人死于其中。在整個屠殺猶太人的浪潮中,德國在這種族清洗活動中屠殺了近600萬猶太人。這是希特勒上臺之后諸多對內措施中的一個,根本目的是為發(fā)動戰(zhàn)爭贏得民心支持。

    社會

    福利政策

    納粹德國政府為博取工人的支持,也出臺了許多社會福利政策。首先,開展歡樂產生力量運動。其次,組織“勞動美化”運動。第三,舉辦各類公益活動。各地每年在固定日子舉行的“大鍋飯日”活動更具納粹特色。希特勒一上臺就宣稱,5月1日是國家的法定工人節(jié)日,并且提出了口號:“工作光榮,尊重工人!”在全國各地,男女工人都放假一天,進行野餐或集會來慶祝。工人領袖則被邀請去柏林郊外的國際飛機場參加集會,希特勒也會親自到場致辭。

    人口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使德國失去了180萬人。為了使德國人口增長,納粹政府提出“每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進程就是選擇配偶”,“假如你有生育能力,你則不應該過獨身生活”,“結婚的意義在于生殖和養(yǎng)育后代”的口號。為鼓勵增加人口,德國以證書形式向每對夫婦發(fā)放1000馬克婚姻貸款用來購買家具和居住物資。納粹政府認為,“每個家庭至少得有三至四個孩子才能保障一個民族的存在”。同時,對低收入的多子女家庭給予經濟上的資助,包括發(fā)放多子女生活補貼、提供多子女教育津貼、減免多子女家庭稅收、為孕婦和嬰兒提供社會救濟和幫助等。納粹政府還頒發(fā)《德意志多子女母親榮譽證書》和勛章,證書封面上醒目地標出“世界上最美好的名字是母親”,“保護德意志母親是每一位德意志同胞的祟高義務”。在此政策的鼓舞下,德國人口從1933年的0.66030億人增加為1939年的0.69460億人。

    人物評價

    負面評價

    希特勒的影響幾乎完全惡毒有害,他的主要作用是使大約三千五百萬人喪失了性命。我無意為這個人樹碑立傳,但是事實不容回避:希特勒對許許多多人的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希特勒在掌權期間,實行歷史上無與倫比的種族滅絕政策。他是一個狂熱的種族主義者,特別惡毒地憎恨猶太人。殺掉世界上每一個猶太人是他公開明確的目標。在他執(zhí)政期間,納粹分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建造了龐大的集中營,營內設有巨大的毒氣室。在他所征服的每塊領土上,無辜的男女老幼就被捆綁起來,裝上畜車,投進毒氣室活活毒死。僅在幾年期間,幾乎有6百萬猶太人就這樣慘遭殺害。

    希特勒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是極端負面與惡劣的。即便是從德國自身的角度去看,希特勒的領導雖然一度給民眾帶來過難以言表的激情與狂躁,但最終卻招致毀滅性的打擊,使這個很早就步入工業(yè)化行列的國家在二戰(zhàn)結束的時候變成了一片廢墟,德國人對于這場戰(zhàn)爭付出的物質與精神代價難以計數。

    希特勒顯然會留名于世,其理由有以下幾點:第一,眾所皆知,他是整個歷史上罪惡最大的人。如果說象尼祿和喀利古拉這樣的人物──已經作為殘酷的象征聞名于世長達二十個世紀之久──他們所犯下的罪惡同希特勒相比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似乎可以有把握地預言希特勒作為歷史上罪惡最大的人是無可爭議的,所以他在未來的許多世紀中都會留有名氣的。此外他當然還會作為世界曾經歷過的最大戰(zhàn)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主要發(fā)動者而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核武器的出現使將來再發(fā)生這么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可能性大為減少。因此,即使從現在到今后的兩千多年內,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也許都會被認為是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的事件。而且希特勒還會為他整個生平十分古怪有趣而將繼續(xù)留名。一個外國人沒有政治經驗,沒有金錢,沒有政治背景,但是卻在不到十四年的時間就爬上了一個主要的世界強國的元首寶座,這確實是令人瞠目。他具有杰出的演說才能,從希特勒鼓動人們采取重大行動的能力來判斷,他可能是整個歷史上最精湛的演說家。最后希特勒一獲得政權就行使惡魔般的手段,這當然也不會很快被世人遺忘。

    正面評價

    如果當年沒有希特勒,就不會有當今世界之格局。從一個普普通通的美術學院學生躋身到世界霸主,而人們崇拜他的,就是他那種敢于冒險、敢于征服世界的精神。他身前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強大自己的祖國--德國。

    其他評價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如果沒有阿道夫·希特勒,那就幾乎可以肯定絕不會有第三帝國。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希特勒不停頓地進行斗爭并逐漸作為一個全國性的人物而顯露頭角,但這并不怎么引起各戰(zhàn)勝國的注意,因為它們?yōu)樽约旱穆闊┦潞忘h派斗爭所苦惱和困擾。約翰·托蘭:阿道夫·希特勒也許是屬于亞歷山大、愷撒、拿破侖這一傳統(tǒng)的大冒險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個,由他主導的這段二戰(zhàn)歷史也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最恐怖的夢魘。

    個人作品

    時間作品名稱
    1925年《我的奮斗》
    1926年《第二本書》

    軼事典故

    風雨愛情

    希特勒的情婦愛娃在1929年海因里希·霍夫曼的照相店中工作,幫助售貨、照相、沖洗照片。當時霍夫曼是納粹黨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專用攝影師。由此,愛娃認識了希特勒,并逐漸跟其發(fā)展成為戀愛關系。

     1934年,戀愛關系向父母公開。

    1935年希特勒贈予她一棟小樓,從此鞏固其希特勒唯一情婦的地位。

    1938年,愛娃成為希特勒遺囑的第一繼承人。即使愛娃出席了1935年紐倫堡黨代會和1936年奧運會等重要活動,公眾從不知道她的存在,她長期居住在慕尼黑自己的小樓以及希特勒在巴伐利亞的別墅貝格霍夫內,很少出現在柏林。

    1945年4月,愛娃乘汽車返回處于巷戰(zhàn)狀態(tài)的柏林,并拒絕回到相對安全的貝格霍夫。

    1945年4月28日午夜至4月29日凌晨,希特勒與愛娃在地堡內舉行婚禮,公證人名叫瓦格納,證婚人為約瑟夫·戈培爾和馬丁·鮑曼。

    1945年4月30日下午三時半左右,希特勒與愛娃在地堡內結婚后雙雙自殺于地堡,尸體隨即被火化。

    素食禁酒

    在1930年代早期,希特勒大致上遵行素食飲食,雖然偶爾食肉。馬丁·鮑曼為希特勒在貝格霍夫建了一間溫室以確保在戰(zhàn)時提供新鮮蔬菜、水果。希特勒是個講究健康與自律甚謹的人,他不吸煙、基本上不太飲酒,偶飲啤酒,極少飲用烈酒。平時,他的飲料是淡茶、牛奶、熱巧克力。他尤其反對吸煙。不過希特勒少年時煙癮相當重,多時一日可抽至四十支煙,后來因覺得太浪費金錢而戒煙。在當政時,希特勒由學者口中得知吸煙對于健康的危害,基于保證國民健康的立場,他提倡納粹德國的禁煙運動。據傳希特勒痛斥過他的情人愛娃暗自抽煙的行徑,他甚至承諾,如果她能戒煙一周就獎勵一只金表。

    舉辦奧運

    1936年舉辦柏林奧運會,希特勒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他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并下令用16噸銅鑄了奧林匹克巨鐘,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勒鐘塔,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游泳池,并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以此來展現德國的“繁榮與昌盛”。為了開好1936年柏林奧運會,希特勒不但允許一些德國猶太人優(yōu)秀運動員代表德國參加競賽,甚至還任命猶太人沃爾夫岡·菲爾斯特納爾負責管理奧林匹克村。

    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以一種王者之風在耗資7700萬馬克壯麗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臺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當時,希特勒完全有理由稱這是歷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奧運會。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體育政治和體育民族主義的狂熱,被希特勒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諾獎風波

    1939年,瑞典一個國會埃里克·勃蘭特提名阿道夫 希特勒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負責評獎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考慮了這一提名,但最終把當年的獎項授予綜合研究機構南森研究所。

    穿著和服

    納粹德國頭目阿道夫·希特勒身穿日本和服的一張照片曝光。在這張已經發(fā)黃的黑白照片中,希特勒留著標志性的分頭和小胡子,身穿深色和服站立,右手拿著一把看似扇子的物品,目光嚴肅地看著鏡頭。和服上還能見到納粹的鷹徽和萬字徽。

    這張老照片由英國《每日快報》網站作為“獨家”發(fā)表,也出現在英國《每日郵報》網站上。兩家報紙說,這張照片拍攝于上世紀30年代,具體拍攝背景和時間不詳,也許是1936年11月納粹德國與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之后所攝。

    《每日郵報》評論道,希特勒慣以身著納粹軍服示人,這張身穿寬松和服的照片讓他看上去顯得古里古怪,滑稽可笑。希特勒非常注意形象,對他不滿的照片都予以封殺。今年4月曝光一批遭希特勒禁止公開發(fā)表的照片,包括他穿短褲和及膝白色長襪的照片,被這名“第三帝國元首”認定為“有損尊嚴”。不過,《每日快報》認為,這張和服照可能是人們所見過的希特勒最不同尋常的著裝照片,他永遠不想讓它在世人面前曝光。

    穿著藝術

    希特勒對于穿著比較隨意,他的衣服不多,而且毫不考究,時尚對他來說沒有意義。鞋子不要夾腳,西裝不要妨礙活動,這就是他的全部要求。由于習慣在講話時做大幅度的激烈手勢, 希特勒上衣的袖子都裁得很寬。他不喜歡到裁縫那里去試衣服。為了避免麻煩,他總是一次讓人做三四套西裝,按同樣的方式剪裁,料子也常常相同。

    對于領帶,他也沒有任何講究。他發(fā)現自己喜歡的領帶時,便立即買上半打,并且都是同樣的花色。在他上臺的初期,大家總看見他穿著土黃色的有腰帶的風衣,戴著灰色的天鵝絨帽子。后來,希特勒習慣穿一件毫不挺括的加拿大式風衣,顏色是顯得很臟的灰色,戴一頂灰色軍帽,黑色的帽檐大得夸張,幾乎遮住了他的半張臉,賓客們常常感到吃驚。每次他身邊的人和親密的朋友建議他穿得考究點時,希特勒都會面露不悅,不加掩飾地表現出他的不滿。對希特勒來說,只有穿起來舒適的衣服有意義,為此他還厭惡為舉行正式儀式而穿的燕尾服。他不明白,為什么非得穿上這種硬挺刻板的衣服聳肩縮背地接見外國外交官不可。在實用主義面前,就連無尾常禮服也不會受到他的青睞。

    親屬成員

    關系備注
    家世祖父約翰·格奧爾格·希特拉(后改名約翰·希特勒)
    祖母瑪麗婭·安娜
    父親阿洛伊斯·希特拉(阿洛伊斯·施克爾格魯勃)
    母親安娜·格拉斯爾-霍勒
    兄弟姐妹哥哥阿洛伊斯·希特勒
    弟弟埃得蒙·希特勒
    姐姐安吉拉·希特勒
    妹妹保拉·希特勒
    配偶配偶愛娃·布勞恩

    人物爭議

    獲獎爭議

    1939年,瑞典一個國會成員提名阿道夫·希特勒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該提名隨后便被取消。

    死亡爭議

    1945年,當蘇聯軍官把希特勒的顱骨給牙醫(yī)看時,他認出了自己給希特勒做的幾顆假牙。但是,1972年他在同德國作家馬澤爾的談話中推翻了這個說法。

    提起德國納粹頭目希特勒,有關歷史資料都說他在蘇聯紅軍攻入德國柏林以后,于1945年4月30日服毒并開槍自殺。但是60歲的阿根廷作家、檔案學家阿貝爾巴斯迪在其所著的《希特勒在阿根廷》中卻認為,希特勒在1945年花了大約相當于1000億美元的黃金贖得性命,攜帶情婦埃娃布勞恩成功地從柏林逃走,并且在阿根廷隱藏多年,直到1964年75歲時才死去。

    另據英國《每日郵報》2014年01月25日報道,巴西馬托格羅索州首府庫亞巴市新聞系研究生西莫尼雷內格雷羅迪亞斯在新書《希特勒在巴西:他的生與死》中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點,認為希特勒沒有于1945年4月20日自殺在柏林地堡中,希特勒實際上假死逃生,其逃到馬托格羅索州的一個村子化名生活,最后于1984年在巴西與玻利維亞邊境小村去世,終年95歲。

    后世影響

    政治

    復興德國

    希特勒初執(zhí)政時正是德國一戰(zhàn)戰(zhàn)敗簽下苛刻至極的凡爾賽條約、受到列強壓迫的時代。若不是希特勒撕毀凡爾賽條約、重新建設德國。今天德國或許仍只是個仰人鼻息的小國罷了。

    宣揚民族主義

    希特勒所提倡的大德國主義實際上就是民族主義的激進派。二戰(zhàn)期間這個思想隨著戰(zhàn)爭新聞的流通傳到了全世界,造成戰(zhàn)后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成立民族國家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受到這個思潮的影響。

    間接促成以色列建國

    這點幾乎算不上啥有意義的貢獻,因為希特勒屠殺猶太人根本不可能會想讓他眼中的劣等民族繼續(xù)生存。然而成千上萬的猶太人為了躲避屠殺而逃離家園移居世界,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進而促成猶太人建國,這絕對是希特勒當時始料未及的。

    文化

    膾炙人口的軍歌

    希特勒發(fā)動戰(zhàn)爭期間,為了提振部隊士氣,命令政戰(zhàn)人員譜出許多傳頌至今的經典名曲。例如裝甲兵之歌、非洲軍戰(zhàn)歌等等都是令許多軍事迷傾心不已的大作。這種曲風也影響了世界各國的軍樂。

    影響中國軍事思想

    納粹德國在二戰(zhàn)正式爆發(fā)前與中國相當友好,當時國民政府就聘請了不少德軍顧問在中央軍部隊中服務,也送了許多軍官到德國留學,如裝甲兵司令、蔣委員長的公子蔣緯國先生便是在德國留學歸國的軍事人才。這些德軍顧問及留學軍官帶來了現代西方國家的軍事思想,對抗日戰(zhàn)爭及我國現代陸軍影響不可謂不大。

    軍事

    全新的戰(zhàn)術思想

    閃擊戰(zhàn),或譯作閃電戰(zhàn)。這種新的戰(zhàn)術完全打破了戰(zhàn)爭的模式。以陸空軍同時進擊并相互掩護的戰(zhàn)法使得制空權成為現代戰(zhàn)爭中相當重要的致勝條件。也將戰(zhàn)爭真正的由平面帶向立體。

    協助中國建軍備戰(zhàn)

    在中德兩國關系上交好時,納粹德國除了派遣軍事顧問來華、代訓華軍指揮人員外,更外銷了大量軍火來華。這些軍械裝配給了最精銳的中央軍,并使其成為抗戰(zhàn)初期華東戰(zhàn)場的主力。

    交通建設

    興筑高速公路:希特勒為了作戰(zhàn)需要,下令建造了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這條高速公路不但改善了德國的交通,也產生了新的交通運輸模式,影響了全世界。

    打通中西歐地區(qū)交通:希特勒占領中歐期間,為了治理上的方面,建筑了跨越國界的鐵公路網。今天歐洲地區(qū)的交通能結合成一體,絕對少不了希特勒一功。

    科技

    研究噴氣式飛機

    國防工業(yè)是一切現代工業(yè)的火車頭。二戰(zhàn)末期德國戰(zhàn)事吃緊,使得德國必須研發(fā)出更精良的武器來扭轉戰(zhàn)局。于是全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zhàn)斗機Me-262就在這種時代背景中亮相了。德國當局并接連研發(fā)了各種新式噴氣式戰(zhàn)斗機。促成了航空科技的進步。

    發(fā)明導彈

    希特勒下令生產的V系列是世界上最早的導彈。這也創(chuàng)造了一種風險極低的新攻擊方式。戰(zhàn)后許多技術流到美蘇兩國手中,造成了后來的冷戰(zhàn)太空競賽。

    核工業(yè)

    談到了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大家都知道那是美國人造的。但是真正積極的研發(fā)、生產核武卻是希特勒下令德國科學家進行的。后來情報不慎外泄,核武即將完成之際卻遭盟軍特工竊走原料及設計圖等。美國也是以此為基礎開始搞核武的。

    內燃機及煉鋼工業(yè)

    德軍最出名的兵種就是裝甲兵,為了提升裝甲兵的戰(zhàn)力,德國不斷研發(fā)更好的內燃機及更好的煉鋼技術。戰(zhàn)后這些工業(yè)技術流出,造就了更偉大的民生工業(yè)。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電影名稱飾演者
    《帝國的毀滅》布魯諾.甘茨
    《行動目標希特勒》戴維·鮑姆伯
    《大獨裁者》查理·卓別林
    《希特勒:惡魔的復活》羅伯特·卡萊爾
    《拜見希特勒》烏爾里希·穆埃
    《奧林匹亞》阿道夫.希特勒
    《彩色第三帝國》阿道夫.希特勒
    《意志的勝利》阿道夫.希特勒
    《攻克柏林》V. Savelyev
    《希特勒回來了》奧利弗·馬祖奇

    游戲形象

    游戲名稱登場人物
    《狙擊精英V2》阿道夫.希特勒
    《狙擊精英3》
    《狙擊精英:納粹僵尸部隊》
    《狙擊精英:納粹僵尸部隊2》
    《僵尸部隊三部曲》
    《鋼鐵雄心》

    TAGS: 世界軍事 軍事人物 軍事家 各國政治人物 國家元首 德國總理 德國政治人物 總理 戰(zhàn)爭相關人物 政治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風云人物
    名人推薦
    •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АндрейИвановичЕременко1892-1970),二戰(zhàn)結束時的蘇聯十大方面軍司令員之...
    • 彼得留拉
      西蒙·瓦希爾耶維奇·彼得留拉,烏克蘭政客,蘇聯國內戰(zhàn)爭時期白軍彼得留拉匪幫的頭目。1879年5月10日生于沙皇俄國波爾塔瓦,原為烏克...
    • 巴茲爾·亨利·利德爾·哈特
      巴茲爾·亨利·利德爾·哈特(Basil Henry Liddell Hart) ,1895-1970 英國 ,上尉 , 1895年,利德爾·哈特出生于法國...
    • 曹玉清
      曹玉清(1906——1991)湖南省新晃縣人。又名曹光銘、曹金聲。侗族?谷諔(zhàn)爭時期,參加和領導了開辟洪湖根據地的活動。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參加和領導...
    • 蔡鍔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人 ,是中華民國初年的杰出軍事領袖。蔡鍔一生中,做了兩...
    • 段德昌
      段德昌(1904—1933),字裕后,號魂,1904年8月19日出生于湖南南縣南洲鎮(zhèn)火箭村,是一名中國工農紅軍指揮員、軍事家。1924年,段德昌創(chuàng)辦新華中學...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