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1815年4月6日偉烈亞力出生于倫敦, 曾先后在蘇格蘭德拉姆利希村(Drumlithie) 、金卡丁郡(Kincardineshire) 和倫敦切爾西區(qū)(Chelsea)的學(xué)校就學(xué)。
偉烈亞力后來在倫敦跟隨一位木匠當(dāng)學(xué)徒,在這期間,他從一本用拉丁文刊行的漢語文法書自修拉丁文。在掌握拉丁文之后,他又進一步學(xué)習(xí)漢語,頗有成效。偉烈亞力還通曉滿文、蒙文。
教會工作
1846年理雅各因偉烈亞力通曉漢語,派遣他前往上海協(xié)助麥都思管理倫敦傳道會設(shè)于上海的印刷局墨海書館。偉烈亞力在墨海書館翻譯《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1857年偉烈亞力創(chuàng)辦上海第一份中文月刊,《六合叢談》,自任主編。同年10月16日,偉烈亞力、裨治文、艾約瑟等傳教士發(fā)起成立上海文理學(xué)會(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Society),裨治文任主席,偉烈亞力任秘書。1858年7月20日改名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1858年偉烈亞力隨額爾金勛爵同去長江考察,并到武昌會見清朝官員;年底作為額爾金勛爵派出的三人代表團成員(還有威妥瑪、李泰國、俄理范),到南京會見太平天國官員。 1868年偉烈亞力與英國倫敦會駐中國華中區(qū)傳教士楊格非一同考察湖北、四川、陜西等地。偉烈亞力撰有《湖北四川陜西三省行程記》報告考察結(jié)果,發(fā)表于《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簡報》。從1863年開始,偉烈亞力成為英國慈善機構(gòu)圣經(jīng)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的代理人。 1867年,偉烈亞力在上海出版《在華新教傳教士紀念錄》 一書,對于自19世紀初以來,傳教士在中國出版的書籍作了總結(jié),這是一本研究基督教在華傳教歷史的重要文獻。偉烈亞力撰寫過一篇關(guān)于西安府景教碑的文章:The Nestorian Tablet of Si Ngan Fu。偉烈亞力在中國30年,前后共推銷一百萬部新約圣經(jīng)。
傳播西學(xué)
偉烈亞力在墨海書館結(jié)識王韜、李善蘭等中國學(xué)者。他們在墨海書館工余之暇,經(jīng)常在一起探討學(xué)術(shù)。有一次,王韜、偉烈亞力和李善蘭三人在一起討論問題,王韜問道:“西方自古以來有多少位天文學(xué)家?”偉烈亞力取出一本英國天文學(xué)家約翰·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1849年所著的《天文淺說》,并開始一邊口述內(nèi)容一邊比劃,王韜隨即在一邊用毛筆記錄;偉烈亞力用十天功夫講完全書,王韜將所得記錄整理成書,交由墨海書館出版,名為《西國天學(xué)源流》。偉烈亞力和王韜共同翻譯過介紹英國東印度公司歷史的《華英通商事略》,和介紹力學(xué)知識《重學(xué)圖說》。偉烈亞力又和李善蘭合作,將利瑪竇徐光啟在二百多年前翻譯了一半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繼續(xù)翻譯出來,成為續(xù)幾何原本。偉烈亞力與李善蘭合譯的書籍還包括《數(shù)學(xué)啟蒙》、《代數(shù)學(xué)》、和根據(jù)美國紐約州立大學(xué)數(shù)學(xué)教授伊萊亞斯·羅密士原著翻譯的《代微積拾級》!洞鷶(shù)學(xué)》和《代微積拾級》二書,第一次將解析數(shù)學(xué)引入中國,不但在中國影響很大,而且還經(jīng)日本數(shù)學(xué)家翻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漢學(xué)研究
偉烈亞力《中國文獻錄》1902年 上海- 偉烈亞力不但對西學(xué)東漸作出重要的貢獻,他在東學(xué)西漸方面的工作更是功不可沒,是公認的漢學(xué)家。偉烈亞力熱心中國文化,收羅大量中文古典文獻,有近二萬種。他在1867年在上海出版的 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中國文獻錄》),介紹了二千多部包括古典文學(xué)、數(shù)學(xué)、醫(yī)學(xué)和科學(xué)技術(shù)等方面的中國古典文獻,至今仍無人企及。
- 偉烈亞力最為西方學(xué)者推崇的著作,是他1852年在《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字林西報》前身),發(fā)表的論文:《中國數(shù)學(xué)科學(xué)札記》(Jottings on the Sciences of Chinese Mathematics)。偉烈亞力在文中詳述《通鑒綱目》、《書經(jīng)》、《周髀》、《九章算術(shù)》、《孫子算經(jīng)》、《數(shù)術(shù)記遺》、《夏侯陽算經(jīng)》、《海島算經(jīng)》、《五曹算經(jīng)》、 《周髀算經(jīng)》、《五經(jīng)算術(shù)》、《張丘建算經(jīng)》、《緝古算經(jīng)》、《數(shù)書九章》、《詳解九章算法》、《乘除通變本末》、《弧矢算術(shù)》、《測圓海鏡》等中國古代典籍和數(shù)學(xué)著作。偉烈亞力熟悉西方數(shù)學(xué)的發(fā)展史,能對中國數(shù)學(xué)和西方數(shù)學(xué)進行比較,他指出秦九韶作于1240年的《數(shù)書九章》已經(jīng)運用十進制和零,指出《數(shù)書九章》中的“玲瓏開方”法領(lǐng)先于英國數(shù)學(xué)家威廉·喬治·霍納(William George Horner)于1819年發(fā)表的解高次代數(shù)方程的方法。偉烈亞力此文深受歐洲學(xué)者推崇,1856年有學(xué)者將之翻譯成德文,1862年有法譯本。一百五十多年后,時至今日,研究中國數(shù)學(xué)史的書籍,仍然引用偉烈亞力《中國數(shù)學(xué)科學(xué)札記》,足見偉氏此篇論文的確是中國數(shù)學(xué)史研究方面的一個里程碑。
藏書
偉烈亞力在華期間,收集的漢文藏書約有二萬種,其中一千余種在1869年售與亞洲文會,其余在1882年售與牛津大學(xué)圖書館!皞ナ喜貢保ˋlexander Wylie Collection }是牛津大學(xué)圖書館博德利書庫的一批重要的館藏。偉氏藏書中有不少善本如《錢塘夢》、《園林午夢》、《圍棋闖局》、《新契梨園摘錦樂府菁華》、《新刻荔鏡奇逢集》、《荔鏡記戲文》等。
學(xué)術(shù)生涯
1 墨海書館時期(1847~1860) 1847年4月6日,偉烈亞力與倫敦會另外兩位牧師慕維廉(W.Muirhead, 1822~1900)、邵思韋(B.Southwell,1822~1849)一道從倫敦出發(fā),經(jīng)過4個多月的航行,于同年8月26日抵達上海[3~5]。他的工作是經(jīng)營倫敦會設(shè)在上海的印刷所——墨海書館。偉烈亞力為自己能成為傳教士而高興,他以極大的興趣憧憬著未來! 淼街袊螅瑐チ襾喠﹂_始努力掌握漢語,不久,他向巴夏禮(H.Parkes, 1828~1885)學(xué)習(xí)滿語,翌年又與艾約瑟(J.Edkins,1823~1905)一道學(xué)習(xí)蒙古語[6]。白天,墨海書館的印刷工作極為繁忙,但清晨和夜晚,他往往都是在學(xué)習(xí)中度過的。他精力充沛,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6小時。他又有驚人的記憶力,在墨海書館時期,所學(xué)語言還有法語、德語、俄語、希臘語、維吾爾語和梵語! 1848年6月,理雅各(J.Legge,1817~1890)夫婦、艾約瑟以及女教士漢蓀(M.Hanson,?~1849)、伊文斯(后來成了慕維廉妻子)同抵香港[7],后3人于9月2日來到上海[8]。漢蓀小姐幼年父母雙亡,曾被托付給一位牧師監(jiān)護[9]。1838年去非洲在霍屯督族中傳教,1845年因戰(zhàn)爭回國后,與偉烈亞力相識。來滬不久,她與偉烈亞力喜結(jié)秦晉之好,翌年不幸因難產(chǎn)而撒手人寰,拋下一女嬰。悲痛的偉烈亞力此后一直獨身,1853年,他把女兒瑪麗送回英國[2]! チ襾喠ι钪(jīng)典著作對中國人思想的深刻影響。因此,除了學(xué)習(xí)語言,他開始研讀四書五經(jīng),并為研究之便,對五經(jīng)作全文英譯,但他覺得這些譯文并不成熟,因而未將其出版[10]。逐漸地,他開始廣泛閱讀中國乃至東亞歷史、地理、科學(xué)、宗教、哲學(xué)和藝術(shù)等方面的書籍。他嗜好購書,尤好訪古舊書店,日積月累,形成了一個藏書豐富的中文圖書館。后來的《教會新報》稱: “先生平素不獨重外國書籍,而以中國書為至寶。西藏佛碑、回教經(jīng)軸、滿文諸集、五典三墳,無不俱備!保11] 1851年,偉烈亞力在中國文獻研究方面嶄露頭角,自12月至翌年2月間,陸續(xù)在上海的英文周報《北華捷報》上發(fā)表長文《徐光啟行略》[12],顯然,他對《幾何原本》翻譯者利瑪竇(M.Ricci,1552~1610)的合作者、天主教徒徐光啟(1562~1633)的生平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北華捷報》評論說: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我們的一些通訊員已把注意力轉(zhuǎn)向本地的人物傳記。如果勤奮地查閱該地區(qū)的史籍,那么無疑會有許多有關(guān)歷史名人的有趣論文投給我們。在更為熱心地從事特別研究之后,這樣的論文對于我們的許多漢學(xué)家來說將會是一種舒適的消遣!保13] 1852年6月,開始與新結(jié)識的中國數(shù)學(xué)家李善蘭(1811~1882)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后九卷。8月起,以“0”為筆名,陸續(xù)在《北華捷報》上發(fā)表他研究中國數(shù)學(xué)史的著名論文《中國數(shù)學(xué)科學(xué)札記》[14]!侗比A捷報》在刊完該文的最后一部分時評論說: “本周我們刊出u20180u2019的關(guān)于中國數(shù)學(xué)的最后一篇論文。0這個符號在一篇數(shù)學(xué)論文里一般說來起著十分顯著的作用,因而它自然是個很貼切的署名。雖然,就其自身而言,它體現(xiàn)不出作者有多大的功績,但幸運的是,我們可以查閱本報其他號的論文,它們將顯示出我們的通訊員燈下刻苦鉆研的重要價值。如果他繼續(xù)投給本報有價值的文章,那么他在科學(xué)與文獻領(lǐng)域的辛勤耕耘對于公眾的價值還將大大增加!保15]由此可見,此時的偉烈亞力已經(jīng)因刻苦鉆研中國科學(xué)史和中國文獻而出名! 1853年6月間,在墨海書館工作閑暇,偉烈亞力和慕維廉一道裝扮成中國人,由水路離開上海到常州、無錫和蘇州布道,并散發(fā)《圣經(jīng)》。在蘇州城中心對上千人布道后被人尾隨,最后被捕。當(dāng)時,鎮(zhèn)江已被太平軍占領(lǐng),因此他們被懷疑是太平軍派來的奸細。慕維廉挨了打,偉烈亞力的假辮子被拉脫。當(dāng)?shù)毓賳T反復(fù)審問,在確信他們不是奸細后于當(dāng)夜釋放他們回船,但警告他們不得再去蘇州[5,16]。9月起,偉烈亞力陸續(xù)在《北華捷報》上發(fā)表《中國的秘密會社》[17],對三合會等作了描述,對其若干印章作了研究。又發(fā)表了一些清政府地方官員和太平天國軍事首領(lǐng)文告的譯文[18]。這一年,他出版了用中文寫成的數(shù)學(xué)入門課本《數(shù)學(xué)啟蒙》,作為計劃中的系列數(shù)學(xué)教科書的第一本。 同時,中國金石文字研究課題擺到了他面前。發(fā)現(xiàn)于明天啟五年(一說天啟三年)、證明基督教于公元7世紀即已流傳中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曾引起國外學(xué)者極大的興趣。自從1636年意大利耶穌會士基歇爾(Kircher,1602~1680)第一次使西方知道中國的景教碑之后,西方學(xué)者中一直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它是真實的,另一種則認為它是耶穌會士偽造的。到了19世紀,偽造說占了上風(fēng)。1852年10月14日,耶魯大學(xué)阿拉伯文和梵文教授薩爾斯伯里(E.E. Salisbury,1814~1901)在美國東方學(xué)會宣讀題為《關(guān)于所謂的西安府景教碑的真實性問題》的論文,文中考察了西方不同學(xué)者的相關(guān)論述,分析了法國漢學(xué)家雷慕沙(A.Rémusat,1788~1832)和德國漢學(xué)家牛曼(Neumann,1793~1870)正反兩種觀點的論據(jù),介紹了景教碑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以及碑文的內(nèi)容。在論文最后,他呼吁對景教碑作進一步研究,以便最終確定它的真?zhèn)危?9]。翌年,重返中國的美國公理會傳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1801~1861)將薩氏的論文交給偉烈亞力,希望他能對景教碑作進一步研究。偉烈亞力對此深感興趣,即著手研究。1854年10月至翌年12月間,他在《北華捷報》上陸續(xù)發(fā)表著名論文《西安府的景教碑》[20]。該文英譯了碑文,引用大量的中國文獻,令人信服地證明了景教碑的真實性,徹底反駁了景教碑偽造論,成了后來景教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文獻。1856年3月,裨治文將此文寄給了薩爾斯伯里。美國東方學(xué)會在重刊此文時評論道: “此文對于我們了解這一課題是一個極有價值和饒有趣味的貢獻。它十分徹底地并以豐富的知識討論了碑的真實性(可以通過研究碑上的文字及內(nèi)容得出)的證據(jù),使其昭然若揭。我們覺得,除了重刊全文以外,沒有別的途徑可以為那些對此課題感興趣的人提供更大的幫助了……知識界將感謝偉烈亞力為終止人們對此文獻長期持有的懷疑所提供的出色幫助。我們相信,知識界亦將感謝我們讓更多的人知道他的研究成果!保21] 1854年,偉烈亞力在上海城內(nèi)一座孔廟里發(fā)現(xiàn)一塊刻有蒙古文和漢文的石碑,他拓印一部分碑文,對其作了研究[22]。他的論文在香港皇家亞洲學(xué)會中國分會上宣讀。所拓部分碑文后由包令(J.Bowring,1792~1872)送往倫敦皇家亞洲學(xué)會[23]。12月的一個深夜,偉烈亞力陪同英國傳教醫(yī)生雒魏林(W.Lockhart,1811~1896)穿過法軍崗哨,進入上?h城,勸說小刀會首領(lǐng)投降,但未如愿[24]! 1855年,偉烈亞力出版滿文文法著作《清文啟蒙》的英譯。在前言里,他給出了滿文著作的目錄。他還把法國耶穌會士錢德明(J.J.M.Amiot,1718~1793)的法文《滿語語法》(Grammaire Tartare-Mantchou)譯成英文,但沒有出版。偉烈亞力一生中對滿文頗多研究,后來他撰有《關(guān)于滿族及其文字起源之探討》[25],還打算編一本滿文文集,可惜這一計劃未能實現(xiàn)[10]! 1856年,《幾何原本》譯成。此時,偉烈亞力和李善蘭所合作的《代數(shù)學(xué)》和《代微積拾級》翻譯工作也在進行之中。翌年2月,偉烈亞力創(chuàng)辦中文期刊《六合叢談》,陸續(xù)發(fā)表他與王韜合譯的《西國天學(xué)源流》、《華英通商事略》和《重學(xué)淺說》;又發(fā)表自撰的《造表新法》一文,從八線和對數(shù)兩方面介紹中國新近出版的數(shù)學(xué)著作,此文經(jīng)擴充又發(fā)表在《北華捷報》上[27]!读蠀舱劇饭渤15期,翌年3月?H毡救酥赜×顺诮桃酝獾膬(nèi)容,并為它的?械酵锵В28]! 1857年,偉烈亞力為倫敦會圖書館編寫了目錄。這年9月24日,在上海舉行了由18人參加的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上海文學(xué)與科學(xué)學(xué)會”。會上,裨治文被推選為學(xué)會主席。10月16日召開第二次會議,裨治文作就職演說。亞洲文會的創(chuàng)建是偉烈亞力和艾約瑟在一次共進早餐時提出來的,偉烈亞力是創(chuàng)始人之一[29~31]。偉烈亞力因不在上海而未參加前兩次會議,但在11月17日召開的第三次會議上,他被選為會員,并向會議提交了描述清朝錢幣的論文[32]。該文對232種清朝錢幣作了描述,糾正了西人的錯誤看法! 1858年,偉烈亞力撰《石棉在中國》[37]一文,在亞洲文會3月16日召開的例會上宣讀。該文引用了大量的中國史籍,證明“火浣布”在中國早已有之。在4月份的例會上,偉烈亞力擔(dān)任了學(xué)會的臨時通信秘書。約在此時,偉烈亞力又對女真古銘文作了研究[38]! ≡缭1854年,英國一位名叫詹姆斯(J. A. James)的牧師看到太平天國的宗教性質(zhì)十分有利于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于是建議大英圣書公會募集資金,印刷100萬冊中文《圣經(jīng)》向中國發(fā)行。資金很快募得,墨海書館增添了新的印刷機,開始大量印刷《圣經(jīng)》。然而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很快阻礙了發(fā)行工作,到了1858年,《圣經(jīng)》庫存開始積壓[39],墨海書館被迫停止《圣經(jīng)》的印刷。另一方面,由于《天津條約》的簽定導(dǎo)致了中國更多地區(qū)的開放,因此需要有人專門從事《圣經(jīng)》的發(fā)行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大英圣書公會決定委任偉烈亞力為代理人(偉烈亞力的薪水一直是該會支付的),負責(zé)其在華事務(wù),先試用一年! 1858年11月7日,英公使額爾金(Elgin,1811~1863)率艦隊沿長江去漢口申畫通商界址,偉烈亞力隨行,他還讓錢蓮溪同去[33]。中途,偉烈亞力在安徽繁昌舊縣鎮(zhèn)(今新港鎮(zhèn))停留了3周時間。他登山涉水,走訪了舊縣附近的很多地區(qū),考察了各處的植被、水利、農(nóng)業(yè)、戰(zhàn)時清軍、太平軍以及當(dāng)?shù)剞r(nóng)民的情況。他描述舊縣周圍的秋景:“山谷間長著成排的烏臼,果子成熟,葉子染紅,構(gòu)成了極為美麗的風(fēng)景畫!保40]雖然,他看到更多的是戰(zhàn)爭帶來的荒涼。12月20日,所乘之艦返航,次日抵蕪湖,他和錢蓮溪登岸入城。在那里,他收集了太平天國發(fā)行的部分書籍。當(dāng)時外國人普遍認為太平天國的安息日與西方并不一樣。為此,他考察了太平天國1853、1854和1858年3年的歷書,發(fā)現(xiàn)他們的安息日與西方的相合,干支和二十八宿也正確不誤,只是在二十四節(jié)氣上存在誤差[40]。這次長江之行,偉烈亞力證明自己完全勝任大英圣書公會的新職! 1859年是偉烈亞力學(xué)術(shù)上碩果累累的一年。由他和李善蘭合譯的《代微積拾級》、《代數(shù)學(xué)》和《談天》相繼出版,前兩書標(biāo)志著符號代數(shù)學(xué)和微積分傳入中國,是中國數(shù)學(xu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篇章。偉烈亞力一生眾多著述中,對中國知識界影響最大是天文學(xué)和數(shù)學(xué)譯著。后來《教會新報》轉(zhuǎn)載《香港新報》的文章稱: “英國偉烈亞力先生,當(dāng)今之畸人碩士也。精于疇人家,著作等身,風(fēng)行海內(nèi)。海內(nèi)之談天算學(xué)者皆仰之……”[41] 這一年偉烈亞力還編寫了滿文和漢文的馬太和馬可福音書,名為《吾主耶穌基督新遺詔書》;又在《北華捷報》上發(fā)表《指南針在中國》[42]一文,引用中國文獻證明至遲在公元8世紀初中國人已有磁偏角知識。另外,由于艾約瑟于上一年回國,偉烈亞力接替他編寫了這一年以及下一年的《中西通書》。約在此時,偉烈亞力還和李善蘭合譯了牛頓《自然哲學(xué)之?dāng)?shù)學(xué)原理》的一部分[43,44]。 1860年2月,太平軍攻破杭州,旋退。5月間,偉烈亞力與另外幾個傳教士去了杭州。但見10座城門關(guān)了6座;城內(nèi)外四處是兵燹后的廢墟;古玩店和百貨店都關(guān)了門;昔日僧人數(shù)百、香火旺盛的昭慶寺已是頹垣殘壁、冷冷清清;臨湖一些著名寺廟中的佛像被毀;全城死者據(jù)報道達5~7萬,其中很多是自盡的[45]。5月30日回上海,與墨海書館的同事們描述了在杭州的所見所聞[33]。這年8月間,偉烈亞力又與別的傳教士一道去了長江沿岸的鄉(xiāng)間,覺得起義軍尚未顯示出治理占領(lǐng)區(qū)的能力[46]。不久,偉烈亞力決定回英國,他將自己的中文圖書館轉(zhuǎn)讓給了亞洲文會。
2 第二次來華(1863~1869) 1860年11月,偉烈亞力離開上;赜。回國后,他正式轉(zhuǎn)入大英圣書公會。這期間,他收集了大量西人論中國的書籍,并撰寫了關(guān)于蒙古銘文以及在華猶太人的論文,前者于1862年被譯為法文發(fā)表[48],后者則于1863年發(fā)表于倫敦《實事求是》(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Repository)雜志的創(chuàng)刊號上[49]。該雜志的宗旨是介紹東亞(尤其是中國和日本)科學(xué)、藝術(shù)和歷史,偉烈亞力是其贊助人之一。由此可見偉烈亞力對于向西方介紹中國之舉的熱心支持! 1863年9月,偉烈亞力作為大英圣書公會在華代理人,第二次告別家鄉(xiāng),踏上通往遙遠東方的漫漫征途。這次他選擇了陸路,由倫敦出發(fā),經(jīng)法國、比利時、德國、俄國、蒙古,越中國的長城,最后到達北京,歷時68天[50]。北京的艾約瑟還去蒙古迎接偉烈亞力,可惜早去了兩個星期,沒接到人。他在張家口留言(偉烈亞力后來并未見到),告訴偉烈亞力過居庸關(guān)時留意一下拱門上的銘文[36]。其實,偉烈亞力早在1858年就在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續(xù)》里知道居庸關(guān)拱門上有含6種文字的佛教銘文,心向往之。這次來到這里,當(dāng)然不會放過機會。銘文在拱門兩側(cè),其中梵文和藏文是橫刻的,在最上面;蒙古文、維吾爾文、女真文和漢文則是豎刻的。由于當(dāng)時條件不好,偉烈亞力只能在拱門西側(cè)拓印一部分,回滬后在1864年5月6日亞洲文會月會上展出。偉烈亞力又撰文對此銘文作了說明[51]! ∽鳛榇笥⑹珪谌A代理人,偉烈亞力第二次來華后,在上海設(shè)立了一個《圣經(jīng)》倉庫,他還經(jīng)常走訪已建有差會的各港口,并到內(nèi)地發(fā)行《圣經(jīng)》。他創(chuàng)用低價出售的方法,因為他發(fā)現(xiàn)這比免費散發(fā)效果更好。他為此到過18省中的15個[52]。1864年8月,他去了湖北,作了數(shù)月的旅行! 1866年4月,偉烈亞力向亞洲文會贈送了大量有關(guān)中國的珍貴書籍以及15部有關(guān)1830~1832年間東印度公司事務(wù)的書[53]。9月,發(fā)生月食。由于他對中國科學(xué)史深有研究,月食后沒幾天,亞洲文會的一位會員向他提出如下問題:“中國人對于日月食有沒有一個科學(xué)的看法?他們記錄了多少?”當(dāng)時,偉烈亞力正準備離滬西行,于是匆匆回信闡述自己的看法[54]。此信后來在10月13日的亞洲文會例會上宣讀,又略經(jīng)改動發(fā)表在會刊上。偉烈亞力認為,決不能以一般未受教育的大眾作為標(biāo)準來評價一個民族在日月食方面的成就,中國人對日月食的記錄約在公元前8世紀就已開始,且除了非常時期以外一直持續(xù)至今。不僅如此,作為一個熟知墨冬周(“章”)和卡利普斯周(“”)的民族(遠比墨冬和卡利普斯早),他們還能對月食作出預(yù)測[55]。偉烈亞力感到,渴望學(xué)習(xí)科學(xué)知識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因此他在信中還建議亞洲文會多贊助出版標(biāo)準科學(xué)著作,并創(chuàng)辦一本介紹各門科學(xué)概貌及所有新發(fā)現(xiàn)的年刊。10月,偉烈亞力離滬,在中國西部和北部作了長達7個月的旅行,一方面完成本職工作,另一方面從事他的漢學(xué)研究。1867年春,他二度去居庸關(guān),將佛教銘文中豎刻的4種全部拓印下來,可惜橫刻的梵、藏文太高,夠不著。后來艾約瑟設(shè)法將其拓印,并讓一中國人摹寫了一份送給他[36]。偉烈亞力因此得以對東側(cè)銘文作全面研究。他在創(chuàng)刊不久的《教務(wù)雜志》上發(fā)表這次長途旅行的見聞,其中有對武當(dāng)山的描述[57]! 1867年5月,有人在《中日釋疑》(Notes and 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上撰文,針對偉烈亞力關(guān)于中國人對日月食看法的觀點提出質(zhì)疑[58],剛回滬的偉烈亞力知道后對此作了解釋[54],不久發(fā)表《中國典籍中的日月食記錄》[59],從各種中國史料中收集出925次日食和574次月食記錄,以確鑿的證據(jù)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吨腥蔗屢伞穭(chuàng)刊于1867年,偉烈亞力回滬后才看到。針對該雜志上刊登的一些疑難問題,他撰文分別作了解釋[60~63]。 這一年,偉烈亞力在上海出版《中國文獻解題》[47]和《在華新教傳教士紀念錄》[64]!吨袊墨I解題》按照《四庫全書》的四部分類法,以《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為基礎(chǔ),對兩千多部中國著作作了題解。這是他在歐洲最為出名的著作,俄國漢學(xué)家貝勒(E.Bretschneider,1833~1901)認為它“無疑是西人論中國的科學(xué)出版物中最重要者之一”[65]。貝勒在研究中國植物學(xué)時就參照過此書[66]。實際上,對于所有漢學(xué)研究者來說,此書是“一般中國文獻的唯一指南”[10]。90多年后,英國著名科學(xué)史家李約瑟(J.Needham,1900~1995)仍稱它是“研究中國文獻的最好的英文入門書”[67]。《在華新教傳教士紀念錄》收錄了338位新教傳教士的簡歷及所出版的書目,《教務(wù)雜志》稱它是“一部珍貴的著作”,它的作者是“熱愛工作、不知疲倦的人”[68]! ∵@年冬,偉烈亞力與中國學(xué)者徐壽(1818~1884)合譯《汽機發(fā)軔》,于翌年2月譯成,1871年由江南制造局出版。這是制造局中最早翻譯的與輪船制造相關(guān)的西書,“翻譯館友”稱: “同治七年春,上海制造局……延中西之士專譯西人格致之學(xué),維此學(xué)之興于西國,乃制器之綱領(lǐng)。而本局之制器則以輪船為先務(wù),故首譯《汽機發(fā)軔》(偉烈亞力口譯),以明汽機之致用……”[71]后來他還在制造局翻譯館譯《分光求原》一書,但只完成了原書的四分之一左右,未出版[69]! 1868年2月,偉烈亞力撰文論述了《圣經(jīng)》在中國翻譯與發(fā)行的歷史[72],該文于4月在上海的傳教士季度大會上被宣讀,后發(fā)表于《教務(wù)雜志》。3月,偉烈亞力去了漢口。4月3日,由楊格非(G.John,1831~1912)牧師陪同,帶著所雇用的《圣經(jīng)》推銷員以及多箱《圣經(jīng)》,從漢口出發(fā),乘舟溯長江而上。一月后抵宜昌,易舟繼續(xù)前進,到敘州府后改沿岷江而行,7月22日抵成都。停留數(shù)日后,又從成都出發(fā),穿越四川和陜西廣袤的鄉(xiāng)間地區(qū),最后沿漢水回到漢口。這次旅行長達5個月之久,行程近9000里[73]。在長江和岷江,一個又一個的險灘、暗礁和旋渦使旅途險象環(huán)生,有兩次船在旋渦中打轉(zhuǎn),幾乎傾覆。然而偉烈亞力絲毫沒有被嚇倒,沿途他以極大的熱情對兩岸城鎮(zhèn)、山川河流、自然景觀、文化古跡、風(fēng)俗傳說等作了大量的考察和記錄。他對成都的印象很深,認為它是自己見過的最好的中國城市,雖然當(dāng)時那里正流行霍亂。他還發(fā)現(xiàn)馬可.波羅對成都府的描述與自己所見是一致的[35,73]。偉烈亞力的這次旅行引起傳教士們的極大關(guān)注,在上海,人們一度訛傳他在途中受到中國人的驅(qū)逐和迫害,《教會新報》在沒有事實根據(jù)的情況下刊登消息說(文獻[3]首先引用): “偉烈先生,大英人也。自今年正月動身至漢口,與大英楊教師周游中國十八省宣道。分而至各處,有純善接待之區(qū),有狼毒殘害之境,大受窘逐。惟照主之道理忍耐,任受勞苦,于二十三日又回上海,與上海會中人見之,不勝喜躍矣!保74]對此,偉烈亞力回上海后澄清了事實,他說:“吾由蜀至楚北,方知有此訛傳,可見主之恩佑莫大也。而人以訛聞登諸《新報》,亦眾友之愛念心切,感荷之至!保11]他在游記中寫道: “我覺得他們(成都人)對我們驚人地友好,我想不起在與他們交往期間發(fā)生過任何相冒犯之事。實際上,自從我們進入四川以來,一路上幾乎都是這樣……我們自由而公開地以西人的身份與人們交往,并被他們接受,而沒有遇到任何聚眾示威之事。我相信,我們此行將加強以前或許業(yè)已存在的對于外國人的有利傾向!保73]在翌年3月1日的亞洲文會例會上,偉烈亞力對這次旅行作了介紹,其中對四川境內(nèi)蠻子洞的描述,尤令與會者感興趣。自湖北回上海后,又撰《古今才士匯錄》一卷[75]! ∵@一年早些時候,偉烈亞力作出回國決定。亞洲文會理事會決定購買他的私人圖書館,并任命了一個委員會來安排具體事宜。偉烈亞力第二次來華后,在多年學(xué)術(shù)研究生涯中,又收集了大量有關(guān)中國的中西文書籍,許多都是珍本。偉烈亞力頗為自己的新圖書館自豪。他的亞洲文會同事、好友考狄(H.Cordier,1849~1925)認為,在華西人中,只有威妥瑪(T.F.Wade,1818~1895)的藏書量能夠超過它[10]。亞洲文會的決定得到廣泛的支持。《北華捷報》評論說: “該會十分幸運(或至少即將如此)地獲得偉烈亞力的圖書館。這個圖書館是多年收集的結(jié)果,所藏西人論中國的書籍以及中文書籍的譯本或許是最為完全的。偉烈亞力行將返英,我們因此得以獲此恩惠。但遺憾的是,他不可能再回來了。從公眾的角度來講,象偉烈先生這樣一位博大精深的漢學(xué)家退出他那長期的、有價值的、滿是收獲的和已臻成熟的勞動的舞臺,是一件不幸的事。然而,如果不盡全力把他的經(jīng)過如此耐心收集、有關(guān)西人論中國方面文獻如此詳盡的圖書館留在上海而讓它搬走的話,那就會是雙重的不幸。不可能會有誰再去費力收集成這樣一個有關(guān)中國和中國人著作的完備的圖書館,即使容易得到這些著作。而實際上許多珍本已不可再得,因此眼前這一收藏具有極高的價值。亞洲文會同意以偉烈亞力所提出的低價購買該圖書館,乃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76] 1869年,偉烈亞力被選為亞洲文會榮譽會員(這一職位一直保持到1885年)。4月,亞洲文會募集到資金,完成了購館工作。該館成了亞洲文會圖書館的核心部分。3年后,任該館館長的考狄按宗教、科學(xué)與藝術(shù)、文學(xué)、歷史和期刊5大類為其編寫了目錄[77]。后來考狄編著《西人論中國書目》,即是以偉烈亞力的圖書為基礎(chǔ)的[10]。偉烈亞力于4月21日起程。行前,亞洲文會曾授權(quán)他返歐后,全權(quán)代表該會,從事任何旨在促進該會目標(biāo)的工作[78]。偉烈亞力這次回國,人們都認為他不可能再來中國了[79],因此一些中國朋友如錢蓮溪、張雨樵等都賦詩相贈。錢蓮溪的贈詩寫道:
“同是西來擔(dān)道人,心持新誡獨全真。追隨不覺和風(fēng)化,四座常教萬物春。講帷不下課三余,探索精微著異書。除卻利湯諸子外,天文數(shù)學(xué)問誰如!覽勝山川浪跡游,皇初碑記好窮搜。我華多少才名佚,端賴先生筆底留。三才妙理一胸羅,著述刊傳卷帙多。微獨洛陽矜紙貴,西方無處不揣摩。拆節(jié)相交貌藹然,情關(guān)勸勉不勝憐。時將清俸分河潤,道體原來和愛先。驪歌唱罷黯銷魂,分袂難堪老學(xué)生。惟賴主名晨夕禱,只求萬福蔭長行!保75]
偉烈亞力是個十分謙遜、淡泊的人,他力阻將贈詩登報。《教會新報》描述了他登舟待發(fā)時岸上送別者的心情:“浦江舟次,送別行蹤,真u2018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u2019無二也!保11]。所乘之舟由福州、廈門、汕頭、香港等地繞中國沿海而行,所到之處,與各地傳教士們話別。偉烈亞力到香港時,還將李善蘭幾天前記在他(偉烈亞力)的筆記本上的一種判別素數(shù)的方法譯成英文投到《中日釋疑》上發(fā)表[3]。
3 第三次來華(1870~1877) 出人意料的是,偉烈亞力并未從此告別中國。對基督的無比虔誠和對于中國的深厚情感使他于1870年12月重新踏上這片他生活了20年的熟悉土地。這次他乘輪船經(jīng)過美國加利福尼亞來到香港,還雇用了兩名年輕的德國人分別去廣州和福州幫他發(fā)行《圣經(jīng)》并監(jiān)督中國的推銷員[81]! 〔痪茫麖南愀廴B門,參加12月22日舉行的大英圣書公會廈門英國新教傳教士委員會會議。這次會議決定成立一個旨在保護《圣經(jīng)》委辦譯本經(jīng)文純正性并為將來的修訂收集和篩選材料的委員會,偉烈亞力和委辦譯本唯一健在的譯者施敦力(J.Stronach,1810~1888)被確定為該委員會的成員,其余7位成員則由大英圣書公會各地委員會以及美國圣書公會各地使用委辦譯本的委員會推選,最后由偉烈亞力來確定和宣布。會議規(guī)定該委員會成員收到任何人在《圣經(jīng)》新近版本中發(fā)現(xiàn)的印刷錯誤后必須呈交給偉烈亞力[81]! 1871年,偉烈亞力在《教務(wù)雜志》上發(fā)表《論中國的安息日知識》[82],探討安息日在中國的起源問題;在皇家亞洲學(xué)會會刊上發(fā)表《居庸關(guān)古代佛教銘文》[36]。11月,偉烈亞力來到北京。16日,參加了在艾約瑟居所舉行的學(xué)術(shù)座談會,到會的還有包爾騰(J.S.Burdon,1826~1907)、丁韙良(W.A.P.Martin,1827~1916)、柏卓安(J.M.Brown,1842~1926)、卜世禮(S.W.Bushell,1844~1908)等,包爾騰主持會議。偉烈亞力在會上提出了在北京創(chuàng)建一家中文報紙或雜志以及采用別的方法向中國人傳播實用知識的可行性問題。與會者一致贊成他的這一計劃。在丁韙良的提議以及偉烈亞力的支持下,包爾騰任命了一個委員會來考慮實現(xiàn)該計劃所必須采取的措施。委員會成員有:艾約瑟、丁韙良、柏卓安、卜世禮、包爾騰和偉烈亞力,其中偉烈亞力是唯一不住在北京的成員。一個星期后,該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艾約瑟被選為主席,卜世禮為秘書。會議正式?jīng)Q定成立一個協(xié)會,稱作“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83],并決定出版月刊。鑒于英國“實用知識傳播會”出版的刊物《便士雜志》(Penny Magazine)等對提高公眾文化素質(zhì)的貢獻,人們對這一月刊——中國的《便士雜志》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成為物質(zhì)和精神進步的先鋒[84]。翌年8月,月刊的第一號在京出版,刊名為《中西聞見錄》! 1872年1月11日,亞洲文會在圓明園路新建了大樓,在這年的第一次會議上,偉烈亞力被選為文會副主席,并一直擔(dān)任此職到1876年。任副主席后,偉烈亞力擔(dān)任了該會會刊的大量編輯工作。這年,美國公理會傳教士盧公明(J. Doolittle,1824~1880)在福州編寫《英華萃林韻府》,偉烈亞力為其撰寫了英漢力學(xué)和汽機詞匯表[85]、英漢數(shù)學(xué)和天文學(xué)詞匯表[86]以及恒星表[87]。該書“中國錢幣”的清代部分也取材于他1857年所寫的文章。這一年,他還作了從汕頭到廈門的陸路旅行[88]。 6月12日,偉烈亞力在亞洲文會例會上宣讀英國傳教士慕稼谷(G.E.Moule, 1828~1912)的一篇介紹《幾何原本》曾國藩、徐光啟和利瑪竇序的論文[89],宣讀論文之前,他向與會者介紹了利瑪竇和徐光啟[90],之后,又介紹了中國古代數(shù)學(xué)的成就[91]。 1873年,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委任偉烈亞力為該會在上海的代理人。作為該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偉烈亞力對此盡心盡力。在《中西聞見錄》創(chuàng)刊一周年之際,他為這本雜志作了一則廣告,向各地傳發(fā),旨在增加它的發(fā)行量。廣告中,他闡述了該刊的目的:激發(fā)中國人對健康世俗知識的愿望,為他們之間自由的思想交流提供媒介,并向他們介紹西方國家的各門學(xué)科[92]。他希望《中西聞見錄》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上海晚郵》稱:“光偉烈亞力這個名字就是一封有說服力的推薦書。”[93] 這一年,亞洲文會失去了兩位榮譽會員,一位是法國著名漢學(xué)家儒蓮(S. Julien,1797~1873),另一位是英國傳教醫(yī)生合信(B.Hobson,1816~1873)。偉烈亞力在4月8日的例會上講話,對他們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他還編寫了前者的著作目錄[94]。不久,又編寫了法國另一位著名漢學(xué)家鮑狄埃(G.Pauthier,1801~1873)的著作目錄。 從5月起,偉烈亞力在《上海晚郵》上陸續(xù)發(fā)表《前漢書》卷94的譯文:《匈奴與中國關(guān)系史》[95]。翌年,皇家人類學(xué)院院刊發(fā)表同一譯文。在中國的眾多史書中,《前漢書》被歐洲的漢學(xué)家們認為是最有價值和最有趣的。在此前召開的首屆東方學(xué)家大會上,與會者曾呼吁翻譯此書,并將譯文分發(fā)給各地的漢學(xué)家[96]。偉烈亞力的譯文正順應(yīng)了這種要求。 1874年,偉烈亞力在《教務(wù)雜志》?鼉赡旰蟪鋈尉庉嫛T撾s志最早由美國美以美會傳教士維勒(L.N.Wheeler)于1867年3月創(chuàng)辦于福州,原名The Missionary Recorder,同年12月?R钅5月,同會的傳教士保靈(S. L. Baldwin,1835~1902)將其復(fù)刊,并更名為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70年1月,保靈回國,盧公明接任編輯。1872年5月因盧公明將離福州,該雜志無人接任編輯而再次?。此后兩年間,傳教士們普遍對它的停刊表示惋惜。在這種情況下,偉烈亞力將其復(fù)刊于上海,將原來的月刊改為雙月刊。他在第一期的前言中表示,復(fù)刊后的雜志將不僅僅局限于宗教內(nèi)容,而同時歡迎與中國及其周邊國家相關(guān)的各種知識的稿件[97]。在偉烈亞力任編輯的數(shù)年里,《教務(wù)雜志》上發(fā)表了許多歷史與地理方面的論文,這與偉烈亞力不把宗教和科學(xué)分離開的思想是完全相一致的! ⊥瑫r,偉烈亞力積極參加亞洲文會博物館的籌建工作。建一座自然博物館是該會的目標(biāo)之一[98],在2月13日的亞洲文會年會上,任主席的美國人福勃士(F.B.Forbes,1840~1908)作就職演說,提出建館計劃[99],得到兩位副主席宓吉(A.Michie,1833~1902)和偉烈亞力的支持。不久,任命了一個委員會,貸銀1500兩,籌備工作開始啟動。所收集的展覽品含動物(爬行類、鳥類、獸類、魚類、昆蟲)、植物、地質(zhì)、貝殼、考古、錢幣、人種、工業(yè)產(chǎn)品等,偉烈亞力負責(zé)其中的考古和錢幣類[100]。 2月28日,在上海戒酒公所,偉烈亞力根據(jù)玄奘(602~664)的游記作了關(guān)于釋迦牟尼圣物(舍利、牙齒、頭發(fā)、指甲、腳印等)的演講[101],引起聽眾極大的興趣。這是戒酒公所舉辦的系列演講之一。《字林西報》評論說: “但愿偉烈亞力的演講已在亞洲文會上作過,因為那樣的話,演講內(nèi)容就會發(fā)表并保存下來;在戒酒公所作演講,將是u2018稍縱即逝u2019的,其中許多奇特的知識片斷將會失傳!保102] 3月7日,英國駐上海領(lǐng)事麥華陀(W.H.Medhurst,1823~1885)在《字林西報》上發(fā)表格致書院章程[103,104]。24日,偉烈亞力參加了在亞洲文會會議室舉行的格致書院“良好祝愿者會議”,到會的還有麥華陀、傅蘭雅(J.Fryer,1839~1928)、瑪高溫(D.J.MacGowan,1814~1893)等13人。會前,偉烈亞力和傅蘭雅為麥華陀準備了一份已譯西書的目錄。麥氏在會上對建書院的緣由、宗旨和具體備置哪些書刊作了解釋,明確提出:該書院純粹是世俗性質(zhì)的,將不引進宗教書籍[105]。偉烈亞力發(fā)言說,他贊同書院具有世俗性質(zhì),但他不希望將宗教書籍一概排除在書院之外,無論如何,《圣經(jīng)》是必須置于書院中的。他認為,從文獻角度來講,如果沒有《圣經(jīng)》,中國人是不可能對歐洲文獻作出正確評價的。他認為,神學(xué)也是一門科學(xué),如果書院是為一般科學(xué)教育服務(wù)的,為什么要排斥它呢?他還認為,將《圣經(jīng)》排除在外,與拋開五經(jīng)去學(xué)習(xí)中國文獻十分相象[106]。最后會議商定由董事會來決定書刊的取舍。會議推選出5位董事,外國人有麥華陀、福勃士、偉烈亞力和傅蘭雅,中國人有唐景星(廷樞)。不久中國的王榮和與徐壽相繼被增選為董事。在8月31日的董事會上,諸董事請麥華佗和偉烈亞力為書院租賃房屋[107,108]。在10月16日的董事會上,偉烈亞力和傅蘭雅被授權(quán)為書院采購書籍[109,110]! 1875年,偉烈亞力和徐建寅(1845~1901)在初版基礎(chǔ)上合作新譯的《談天》在上海出版[3,111]。偉烈亞力在《教務(wù)雜志》上對此書作了介紹[112]! ∵@一年,荷蘭漢學(xué)家施古德(G.Schlegel,1840~1903)出版了一部研究中國古代星圖起源的著作《星辰考原》。該書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結(jié)論是:中國星圖產(chǎn)生于公元前17000年!這部40年后被趙元任稱作“星名考據(jù)之富礦”[113]的力作出版后受到許多西方學(xué)者,如法國科學(xué)院終生秘書、數(shù)學(xué)家貝特朗(J.Bertrand, 1822~1900)、德國科學(xué)史家岡特(S.Günther,1848~1923)等的嚴厲攻擊。偉烈亞力則在《教務(wù)雜志》上對此文作了客觀的介紹和評價[114]。數(shù)年后,施古德發(fā)表《給〈星辰考原〉批判者的答復(fù)》一文,對貝特朗等進行了駁斥,甚至對理雅各、艾約瑟、湛約翰(J.Chalmers, 1825~1899)等也進行了毫不留情地批評。唯獨偉烈亞力受到他的衷心感謝[115]。約在同一年,偉烈亞力還作了關(guān)于歐洲人傳說中東方一富裕基督教國家國王普雷斯特*約翰(Prester John)的演講[116]! 1876年8月,第三屆國際東方學(xué)家大會在圣彼得堡召開。偉烈亞力向大會提交題為《北京的元代天文儀》[117]的重要論文。西方學(xué)者普遍認為,當(dāng)時置于北京觀象臺下花園內(nèi)的渾天儀和簡儀是17世紀末來華耶穌會士的作品。偉烈亞力此文則根據(jù)《宸垣識略》、《元史》等中國文獻以及利瑪竇日記等西方文獻之記載,證明它們是元代的天文儀器,從而反駁了西方學(xué)者的上述說法。實際上,偉烈亞力早在數(shù)年前就已對這一課題作了深入研究。1874年8月,他在寫給英國東方學(xué)家玉爾(H.Yule,1820~1889)的長信中稱:這兩種天文儀乃是馬可.波羅旅華那個時代的作品,與耶穌會士毫無關(guān)系。信中他給出同樣的證據(jù),消除了玉爾的懷疑 。偉烈亞力此文對后來的西方科學(xué)史家如查特利(H.Chatley)、史密斯(D.E.Smith, 1860~1944)、薩頓(G.Sarton,1884~1956)、李約瑟等都有影響。這一年,偉烈亞力仍擔(dān)任格致書院董事之職,繼續(xù)為書院購買書籍。在12月15日舉行的董事會上,因麥華陀即將離華,有人要求偉烈亞力接任主席之職,他因經(jīng)常外出而謝絕。 這期間,偉烈亞力還致力于文獻方面的工作。在這年的美國費城國際書展上,中國海關(guān)所收藏的1000余冊圖書被展出。作為這些圖書目錄的一個附錄,偉烈亞力按語種編寫了在華新教傳教士出版著作的詳盡目錄[125]! 1877年1月,已決定回國的偉烈亞力在亞洲文會年會上被選為理事。5月10日,偉烈亞力參加了在上海戒酒公所舉行的在華傳教士大會。這次大會的組委會成立于1875年,偉烈亞力是七位成員之一[125]。大會開了兩周時間,共有126位傳教士參加。大會討論了基督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guān)系、宣教方法、教務(wù)建設(shè)、《圣經(jīng)》翻譯、教會自給等問題。偉烈亞力就基督教與儒教的優(yōu)劣、傳教與格致之學(xué)的關(guān)系、翻譯規(guī)則等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值得我們注意的是16日的集會,會上討論傳教與科學(xué)的關(guān)系,一些傳教士反對從事科學(xué)著述,而偉烈亞力則堅持自己的一貫主張,認為“格致之學(xué)有與圣道相符”[126],還贊揚林樂知所辦《萬國公報》:“歷年專心搜羅,真不愧為好學(xué)力行者矣!薄 1877年7月8日,偉烈亞力乘坐英國郵輪離開上;貒。很長時間以來,他一直受到眼疾的困擾,曾多次對朋友慕維廉說,他的雙眼會全瞎。這與他常年校對《圣經(jīng)》清樣不無關(guān)系。正因為如此,他在離開中國以前,讓人給《圣經(jīng)》委辦譯本制作了鉛版,以避免他的后繼者們重復(fù)他的勞動[39]! チ襾喠Φ幕貒o他的中外朋友們帶來了無盡的思念。行前,中國文人沈毓桂賦詩相贈[127]。他任編輯三年半之久的《教務(wù)雜志》說:“所有認識他的人都會深深想念他,那些最了解他的人則最想念他!保128]亞洲文會主席金斯密(T.W.Kingsmill,1837~1910)在1878年1月年會和1879年2月例會的講話中,都對偉烈亞力的離去表示深深的惋惜[129,130]。
4 回國以后(1877~1887) 回國后,偉烈亞力并未因眼睛不好而足不出戶,如當(dāng)年11月9日,他參加了大英圣書公會組織的一次有關(guān)中國的演講[131]。翌年,偉烈亞力應(yīng)亞洲文會理事會的要求,代表該會參加了在佛羅倫薩舉行的第四屆東方學(xué)家大會,會上宣讀了關(guān)于朝鮮的論文[132]。這年,偉烈亞力還撰文介紹了兩位好友新出版的著作,一是艾約瑟的《宗教在中國》[133],一是考狄的《西人論中國書目》[134]。 1879年,有人在《中國評論》上發(fā)表《景教在廣州》[135]一文,文中引用法國神父胡克(E.R.Huc,1813~1860)《基督教在中國》[136]一書中關(guān)于西安府金勝寺的一段譯文,說明中國15世紀仍存在景教。偉烈亞力見文后于12月10日在自己的居所撰文對此提出批評,指出:這段譯文是錯誤的,且純粹抄自鮑狄埃的著作。他改正了譯文,并舉例說明胡克書中錯誤百出,不足為憑[137]! 1880年,艾約瑟的《中國佛教》在倫敦出版。出版前,由于作者本人不在倫敦,偉烈亞力看了全書的校樣,并為其編寫了詳盡的索引[138]。這一年,他在皇家人類學(xué)學(xué)院院刊上發(fā)表《前漢書》中《西南夷傳》和《朝鮮傳》的英譯;翌年又發(fā)表《西域傳》的英譯。1882年,他在考狄的《遠東雜志》上發(fā)表《后漢書》中《東夷列傳》、《南蠻西南夷列傳》以及《西羌傳》的英譯。這是他的絕筆! チ襾喠Φ淖詈髱啄晔窃趥惗貪h普斯特德的基督教堂路18號度過的。在那里,他可以“呼吸純凈的空氣,欣賞美麗的灌木林”[39]。1883年2月6日,他雙眼全瞎,身體變得十分虛弱。在生命的最后兩年里,他完全是在臥室中度過的。他深深地懷念中國,有時會產(chǎn)生身在中國的幻覺[139];雖已神智不清,就連多年前老朋友的聲音也辨認不出,但當(dāng)他聽人提到中國,特別是上海時,臉上立刻就會現(xiàn)出喜悅之色[140]。女兒瑪麗一直在身邊細心照料他。 1887年2月6日,偉烈亞力的心臟停止了跳動。2月10日,葬于海格特公墓。理雅各、雒魏林、麥克斯韋(Maxwell)、托馬斯(J.Thomas)等生前好友以及大英圣書公會和倫敦會的代表們參加了他的葬禮。 偉烈亞力在中國時與歐洲許多漢學(xué)家或東方學(xué)者保持通信聯(lián)系,向他們提供慷慨無私的幫助。戴南(J.E.Tennent,1869~1904)爵士撰寫《錫蘭》(Ceylon:An Account of the Island,Physical,Historical,and Topographical)、玉爾譯注《馬可.波羅行記》、郝沃斯(H.H.Howorth,1842~1923)爵士著述《從9世紀到19世紀的蒙古史》,都得到偉烈亞力文獻方面的幫助。無論在上海還是在倫敦,都經(jīng)常有求教者登門拜訪。偉烈亞力耐心解答疑難、慷慨提供資料,無不使來者滿意而歸。金斯密曾稱贊他道:“再也沒有比偉烈亞力更好更和藹可親的人了,他總是樂于為初學(xué)者提供幫助,給他們漢學(xué)研究中的許許多多資料。”[129]許多初學(xué)者在他的影響下對漢學(xué)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 チ襾喠θナ篮,皇家亞洲學(xué)會在所刊訃告中稱:“艾里奧特(W. Elliot)爵士于3月1日逝世,偉烈亞力于2月6日逝世,歐洲東方學(xué)家們失去了他們集體中兩位引人注目的、在各自領(lǐng)域內(nèi)出類拔萃的成員!保141]同一刊物還發(fā)表考狄的紀念文章,文章說:由于鮑乃迪客死馬賽,貝勒重返俄國,偉烈與世長辭,“在中國,歷史與地理的研究遭受無法彌補的損失”。文章盛贊偉烈亞力:“他不僅為傳教士,而且亦為一般的科學(xué)研究者樹立了榜樣;偉烈亞力的名字應(yīng)該成為他的職業(yè)和他的國家的驕傲!保10]考狄于翌年又撰文紀念他。亞洲文會在5月份例會上對他的逝世表示哀悼,并緬懷他的功績[142]!秮喼尬臅䲡、《教務(wù)雜志》、《北華捷報》、《字林西報》等報刊雜志上均發(fā)表他的生前好友慕維廉的紀念文章[140,143,144],大英圣書公會月報上則發(fā)表托馬斯的紀念文章,對偉烈亞力作為學(xué)者和傳教士的成就和品格都作了很高的評價。 數(shù)年后,托馬斯等決定出版一本偉烈亞力論文選集,他們從偉烈亞力留下的多箱文稿中選出了文獻、歷史、科學(xué)和語言4個方面有代表性的17篇論文的手稿。然而,出版并不順利。后來慕維廉把手稿帶回上海,通過兩家印刷所,終于趕在1897年偉烈亞力逝世10周年之際,出版了這部名為《中國研究錄》的文集。然而,該集所收論文只占了偉烈亞力全部手稿的三分之一左右,另外三分之二仍有待出版[145]。
*本文是博士畢業(yè)論文《偉烈亞力與中西數(shù)學(xué)交流》的一部分,筆者在該文寫作過程中得到導(dǎo)師何紹庚研究員的悉心指導(dǎo),韓琦博士在文獻方面的無私幫助以及郭書春、劉鈍、王渝生、艾素珍諸研究員的熱情支持。王揚宗、鄒大海、馬軍、寧曉玉等師友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或建議,謹此表示深深的感謝。作者單位:中國科學(xué)院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參考文獻 1 王揚宗.偉烈亞力.見:杜石然主編.中國古代科學(xué)家傳記(下).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3.1336~1338. 2 馬軍.偉烈亞力與中西文化交流.上海研究論叢(11),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1997.255~281. 3 韓琦.傳教士偉烈亞力在華的科學(xué)活動.自然辯證法通訊,1998,20(2):57~70. 4 Chinese Repository,1847,16(9):464. 5 W.Muirhead. China and the Gospel, London,1870.161,165~168. 6 J.Edkins. The Value of Mr. Wylie’s Chinese Researches,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1897.1~3. 7 Chinese Repository,1848,17(6):373. 8 E.Box. In Memoriam-Rev. Joseph Edkins, D.D.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905,36(6):282~289. 9 E.C.Bridgman. What I have seen in Shanghai, Chinese Repository,1850,19(6):330~343. 10 H.Cordier.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Alexander Wylie, Agent of the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in China. A Memoir. JRAS,1887, N.S.19,351~368.Repr. in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1897.7~18;中譯見:馬軍譯注.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8,(5):18~27. 11 教會新報,1868~1869,1:151~152. 12 A.Wylie. Notice of Seu Kwang-Ke, North-China Herald, 1851,Dec. 13,20,27;1852, Jan. 10,17,Feb.7,21. Repr. in the Shanghae Almanac and Miscellany for 1852. 13 North-China Herald,Dec.13,1851. 14 汪曉勤.偉烈亞力對中國數(shù)學(xué)的評介.中國科技史料,1998,19(2):10~23. 15 North-China Herald, Nov.20,1852. 16 A.Wylie. A Letter to the Editor of the North-China Herald, North-China Herald, Aug.6,1853. 17 A.Wylie. Secret Societies in China, North-China Herald,1853, Sept.24; Oct.1,15;Nov.12,19,26; Dec.10.Repr. in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1897.110~146. 18 North-China Herald, Aug.13,Sept.24,Oct.1,15,29,Nov.5,12,1853; May 20,1854. 19 E.E.Salisbury. On the Genuineness of the So-called Nestorian Monument of Singan-Fu,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853,3:399~419. 20 A.Wylie. The Nestorian Tablet in Se-gan Foo, North-China Herald, 1854, Oct.28,Nov.25, Dec.2;1855,Jan.6,Nov.24,Dec.15,22,29.Repr. in the Shanghae Almanac and Miscellany for 1855 and 1856;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5:275~336, and Chinese Researches,24~77. 2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856,5:277~278. 22 A.Wylie. On an Ancient Inscription in Chinese and Mongol, from a Stone Tablet at Shanghai. Read before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May 21st,1855.Transaction of the China Branch of the R.A.S.,1856,(5):65~81. 23 North-China Herald, Aug.23,1856. 24 W.Lockhart. The Medical Missionary in China,London,1861.316~317. 25 A.Wylie. A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Manchus and Their Written Character, Repr. in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1897.239~271. 26 North-China Herald, Jan.24,1857. 27 A.Wylie. Notice of New Mathematical Works, North-China Herald, Aug.1,1857. 28 North-China Herald, March 19,1859. 29 North-China Daily News, June 4,1873. 30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 June 4,1873. 31 North-China Herald, June 7,1873. 32 North-China Herald, Nov.21,1857. 33 王韜.王韜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8. 34 A.Wylie. Rare Coins, China Review,1874-5,3(2):127~128. 35 H.Yule. 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 the Venetian, concerning the kingdoms and marvels of the East. New Dehli,1993.Vol.1,xi;Vol.2,38,169,449~454. 36 A.Wylie. On an Ancient Buddhist Inscription at Keü-Yung-Kwan,in North-China. JRAS,1871,N.S.,5,14~44. 37 A.Wylie. Asbestos in China. Read at the Monthly Meeting of the 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Society, March 16,1858. Repr. in Chinese Researches,140~154. 38 A.Wylie. On an Ancient Inscription in the Neuchih Language, JRAS,1860,17:331~345. 39 J.Thomas. Biographical Sketch of Alexander Wylie,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1897.1~6. 40 A.Wylie. Extract from a Journal of a Cruise up the Yang-Tsze Keang, North-China Herald, Feb.19, 26,1859. 41 教會新報,1868~1869,1:70. 42 A.Wylie. Magnetic Compass in China, North-China Herald, June 11,1859. Repr. in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1897.155~157 . 43 王揚宗.晚清科學(xué)譯著雜考.中國科技史料,1994,15(4):32~40. 44 韓琦.《數(shù)理格致》的發(fā)現(xiàn).中國科技史料,1998,19(2):78~85. 45 North-China Herald,June 2,1860. 46 North-China Herald,Sept.1,1860. 47 A.Wylie. 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 Shanghai,1867. 48 A.Wylie. Sur une inscription mongole en caractères Pa-sse-pa, Journal Asiatique,1862,19:461~171. 49 A.Wylie. Israelites in China, Chinese and Japanese Repository,1863,1. 13~22;2. 43~52.Repr. in Chinese Researches,1~23. 50 A.Wylie. The Overland Journey from St Petersburg to Peking, JRAS/NCB,1864,N.S.,1:1~20;North-China Herald, May 14,21,1864. 51 A.Wylie. Remarks on Some Impressions from a Lapidary Inscription at Keü-Yung-Kwan, on the Great Wall near Peking, JRAS/NCB, 1864,N.S.,1:133~136. 52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77,8(4):319~320. 53 North-China Daily News, May 1,1866. 54 A.Wylie. Correspondence to the Editor of Notes and Queries, Notes and 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1867,1(7):94~95. 55 A.Wylie. Notes on the Opinions of the Chinese with Regard to Eclipses, JRAS/NCB, 1866,N.S.,3:71~74. 56 North-China Herald, Oct.27,1866. 57 W.Scarborough. Notes of a Visit to the Famous Wu-Tang Shan,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74,5(2):77. 58 Meton, Callippus. Lunar Eclipses, Notes and 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1867,1(5):57. 59 A.Wylie. Eclipses Recorded in Chinese Works, JRAS/NCB, 1867,N.S.,4:87~158.Repr. in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 1897.29~105. 60 A.Wylie. Advance of a Chinese General to the Caspian, Notes and 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1868,2(10),153~154.Repr.in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1897. 78~79. 61 A.Wylie. Steaks from Living Cattle, Notea and 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 1868,2(10):155~156. 62 A.Wylie. The Jewish Roll from Kai-Fung-Foo,Notes and 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1868,2(10):159~160. 63 A.Wylie. Movable Type, Notes and 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1868,2(10):160. 64 A.Wylie. Memorial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 Shanghai,1867. 65 E.Bretschneider. Botanicon Sinicum. JRAS/NCB,1881,N.S.,16:133. 66 A.Wylie. Notes on Dr. Bretschneider’s Articles,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71,3(12):361. 67 J.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I, Cambridge,1954,45;Vol.Ⅲ, Cambridge,1959,339~354. 68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69,1(1):9~11. 69 傅蘭雅.江南制造局翻譯西書事略.格致匯編,1880,5:10~12. 70 王揚宗.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史略.中國科技史料,1988,9(3):65~74. 71 翻譯館友.上海制造局譯書記.教會新報,1873,6:146~147. 72 A.Wylie. The Bible in China,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68,1(7):121~128; (8):145~150. Repr. in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1897.81~109. 73 A.Wylie. Itinerary of a Journal Through the Provinces of Hoo-pih, Sze-Chuen, and Shen-Se, JRAS/NCB, 1868,N.S.,5,153-258. 74 教會新報,1868~1869,1:18. 75 錢蓮溪.贈偉烈先生回國送行詩序,教會新報,1869~1869,1:59. 76 North-China Herald, Nov.28,1868. 77 China Review, 1872~1873,1(4):270. 78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JRAS/NCB, 1871, N.S.6:ii. 79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69~1870,2(1):56. 80 李儼.李善蘭年譜.見:中算史論叢(4),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55.354. 81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71,3(8):231. 82 A.Wylie. On the Knowledge of a Weekly Sabbath in China,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1871,4(1):4~9;(2):40~45;Repr. in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1897.86~ 101. 83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 Feb.19,1872.156. 84 North-China Herald, Feb.22,1872. 85 A.Wylie. Terms Used in Mechanic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team Engine, In J.Doolittle: A 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Vol.Ⅱ), Foochow & Shanghai,1872.175~178. 86 A.Wylie. Mathematical and Astronomical Terms. In J.Doolittle:A 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Vol.Ⅱ), Foochow & Shanghai,1872.354~364. 87 A.Wylie. List of Fixed Stars. In J.Doolittle:A 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Vol.Ⅱ), Foochow & Shanghai,1872.617~632.Repr. in Chinese Researches,110~139. 88 H.L.Mackenzie. Itinerancy of the Swatow Presbyterian Mission,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76,7(1). 89 G.E.Moule. The Obligations of China to Europe in the Matter of Physical Science Acknowledged by Eminent Chinese, JRAS/NCB,1873,N.S.,7:147~164. 90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June 14,1872. 91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 June 17,1872. 92 A.Wylie. The Peking Magazine,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 Jan.24,1874. 93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 March 19,1874. 94 A.Wylie. Works of Professor Stanislas Julien,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 April 23,1873;Shanghai Budget, April 26,1873. 95 A.Wylie. History of the Heung-Noo in their Relations with China, translated from the Ts’een-Han-Shoo, Book 94.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1873,May 21;June 10;July 7,31;Aug.12,15, 25,29;Sept.4,13,14. 96 H.H.Howorth. History of the Mongols from the 9th to the 19th Century. London, 1876.1,506,530~531. 97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74,5(1):1~2. 98 Rules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JRAS/NCB, 1875,N.S.,9:xvii~xx. 99 F.B.Forbes. President’s Address. Delivered,February 13th,1874.JRAS/NCB,1875,N.S.,9:xxv~xxxiii. 100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JRAS/NCB,1875,N.S.,9:xi~xiv. 101 A.Wylie. Buddhist Relics,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 March 9,13,17,18,1874; Shanghai Budget, March 19,1874.Repr. in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1897.43~80. 102 North-China Daily News,March 7,1874. 103 W.H.Medhurst. Prospectus of a Chinese Reading Room which it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in Shanghai. North-China Daily News, March 7,1874. 104 西國總領(lǐng)事麥公擬設(shè)書院規(guī)條.申報,1874-03-18. 105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 March 25,1874. 106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 April 1,1874. 107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 Sept.3,1874. 108 申報,1874-09-04. 109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 Oct.20,1874. 110 申報,1874-10-21. 111 徐振亞.近代科學(xué)家徐建寅和他的譯著.中國科技史料,1989,10(2):20~27. 112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75,6(3):239. 113 趙元任.中西星名圖考.科學(xué),1917,3(1):43. 114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75,6(6): 442~447. 115 China Review,1879~1880,8(6):385~386. 116 A.Wylie.Lecture on Prester John,Repr.in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1897.19~43. 117 A.Wylie.The Mongol 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in Peking. In Travaux de la 3e Session,Congrès Internat.Des Orientistes, 1876. Repr. in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1897.1~27. 118 梅NFDAE成. 操縵卮言.見:梅氏叢書輯要.卷62. 119 薄樹人.試探有關(guān)郭守敬儀器的幾個懸案.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1982,1(4):320~326. 120 潘鼐.現(xiàn)存明仿制渾儀源流考.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1983,2(3):234~245. 121 H.Chatley. Science in Old China. JRAS/NCB,1923,54:65~80. 122 張奠宙.李儼與史密斯通信始末.中國科技史料,1991,12(1):75~83. 123 D.E.Smith. History of Mathematics (Vol.I). Boston,1923.272. 124 G.Sarto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Vol.Ⅱ,PartⅡ. New York,1975.1022. 125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 10~24,1877.Shanghai,1878.ii,205. 126 艾約瑟.各省教師集議記略.萬國公報,1877,7:30~31. 127 申報,1877-06-30. 128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77,8(4):347~348. 129 North-China Herald, Jan.24,1878. 130 JRAS/NCB,1879,13:xiv~xxxi. 131 London and China Express, Nov.16,1877. 132 A.Wylie. The Subjugation of Chaou-seen[Corea], read at the 4th Congress of Orientalists Held at Florence in 1878.Repr.in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1897.80~85. 133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78,9(2):152~156. 134 China Review,1878~9,7(5):339~342. 135 G.Phillips. Nestorians at Canton,China Review,1879~1880,8(1):31~34. 136 E.R.Huc. Christianisme en Chine, en Tartarie et au Thibet, Paris,1857.87~88. 137 A.Wylie. Nestorians in China, China Review,1879~1880,8(3):190~192. 138 J.Edkins. Chinese Buddhism:A Volume of Sketches, Historical, Descriptive, and Critical. London,1880. Advertisement. 139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87,18(4):163. 140 W.Muirhead. The Late Alexander Wylie. North-China Daily News, March 25,1887;North-China Herald, Mar.30,1887. 141 JRAS, 1887, N.S.,19:320. 142 North-China Herald, May 13,1887. 143 W.Muirhead. In Memoriam-Alexander Wylie, JRAS/CB, 1886, N.S.,21:305~308. 144 W.Muirhead. In Memoriam-Alexander Wyli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1887,18(5):199~203. 145 J.Thomas. Preface to Chinese Researches. 1897.
著作
偉烈亞力著:《在華新教傳教士紀念錄》- 《華英通商事略》偉烈亞力口譯,王韜筆錄。
- 《西國天學(xué)源流》赫歇爾原著,偉烈亞力口譯,王韜筆錄 《重學(xué)淺說》偉烈亞力口譯,王韜筆錄 《續(xù)幾何原本》 《數(shù)學(xué)啟蒙》 《數(shù)學(xué)啟蒙》 《代數(shù)學(xué)》》(英)德·摩根著,李善蘭、偉烈亞力譯,墨海書館出版。
- 《代微積拾級》(美國)羅密士原著,李善蘭,偉烈亞力翻譯,墨海書館出版,1859年。 《匈奴中國交涉史》 《滿蒙語文典》 Jottings on the Sciences of Chinese Mathematics, 1852, North China Herald? 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 (《中國文獻紀略》) 1867 Itinerary of a Journey through the Provinces of Hoopih, Sze-chuen and Shen-se; 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ew Series, No. V, S. 153 - 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在華新教傳教士紀念錄》) 1867 The Nestorian Tablet of Si Ngan Fu。(《景教紀事》) Chinese Researches, Shanghai: Mission Press, (1897).
參考文獻
- ^ God's Chinese Son,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uan, J.D.Spence ISBN 0393038440
- ^ 見《西國天學(xué)源流》王韜序
- ^ Paul A. Cohe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p63 ISBN 0674068769
- ^ Fleeting Footsteps:Tracing the Conception of Arithmetic and Algebra in Ancient China;by Lam Lay Yong and Ang Tian Se ISBN 9812386963
- ^ 向達:《記牛津所藏中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