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惠帝 - 簡介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
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呂妃,父親懿文太子朱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因削藩,導致叔父燕王發(fā)動“靖難之役”。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國破人不知所向。清乾隆皇帝追謚恭閔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為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覲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是歷史上了不起的皇帝,他由一個放牛娃、寺廟里的小沙彌,經過十幾年的戎馬生涯,一舉掃蕩群雄、推翻元朝,開創(chuàng)了大明基業(yè)。他深知,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亦難,因此十分重視對接班人的培養(yǎng)。他登上皇位的同時,就冊立了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并延請名儒宋濂等人為太子之師,希望能將朱標培養(yǎng)成為一代明主。然而天有不測風云,洪武25年(1392年)四月,年僅38歲的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史稱“懿文太子”,這令朱元璋異常傷心。朱元璋制定的嫡長子繼承制受到了考驗,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他的繼承人。而若根據嫡長繼承制度,應該將皇位傳給太子的長子,也就是虞懷王朱雄英,但是雄英于洪武15年(1382年)5月薨,這樣朱標次子朱允炆就成為首選。
然而朱元璋擔心朱允炆儒雅仁柔,難以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此外,朱元璋也曾考慮過從幾個兒子中選擇。二子秦王朱樉此時最長,但他實在玉不琢不成器,荒唐成性。四子燕王朱棣文韜武略,有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是個不錯的人選。一次,朱元璋對幾個心腹大臣流露出立燕王的可能性時,翰林學士劉三吾認為不可,“立燕王,置秦、晉王于何地?且皇長孫四海歸心,皇上無憂矣。 ”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zhèn),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爭儲而出現內訌,后果將非常嚴重。朱元璋于是下定決心,9月,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
建文削潘
當時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藩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準備造反,對建文帝造成嚴重威脅。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為了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zhàn)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
即皇帝位后,建文帝依賴齊泰、黃子澄等人,將削藩付諸實際行動。建文帝削藩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周王朱橚。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備邊的名義兵臨開封,趁周王毫無準備之際突然將其抓捕,送至京師。建文帝將周王謫遣到“煙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后又把他召回京師禁錮起來。為什么首先選擇周王呢?周王朱橚,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十一年(1378)封周王,十四年(1381)就藩開封。這次削周王名義上是因為周王次子告發(fā)他“異謀”,其實還有另外一層原因。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實力最強、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為最大的對手,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為妃所生(在此問題上有異議),關系最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廢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隨后,建文帝又先后廢湘王、齊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標直指燕王朱棣。
在削藩問題上,朝臣本來有著不同的意見。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張采用漢代“推恩”的辦法曲線削藩。他們建議建文帝把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所有子孫而不僅僅是嫡長子一人,而且要異地分封,這樣藩王的權力就會逐漸削弱,不會再威脅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議建文帝立即將燕王遷封到南昌,既維護了親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認為很好,卻沒有去實行。以齊泰、黃子澄為首的大臣堅決主張削藩,但在具體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黃子澄認為燕王實力強大,應該先削弱小的周、齊、代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時機成熟再削燕王。齊泰則主張擒賊先擒王,只要先鏟除燕王,其他諸王自然無力反抗了?上У氖,建文帝聽取了黃子澄的意見。建文帝并未意識到他的行動實際上已經打草驚蛇,燕王朱棣正發(fā)展勢力,蓄勢待發(fā),一場大戰(zhàn)迫在眉睫!
可以說建文帝的削藩主要是針對燕王的。但建文帝的決策錯誤害了他,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這是他的第一個錯誤。他并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先從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下手,這樣不僅引起了親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在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為時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
在最初的戰(zhàn)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yōu)勢,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由于兵力所限,燕軍占領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棄,因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zhàn)。在此期間明軍中涌現出了一批比較優(yōu)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朱允炆的軟弱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最終將朝廷推向了深淵。經過四年的拉鋸戰(zhàn)之后,燕王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隊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趕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國之君,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tài)度。于是燕軍繞過大城市、一路南下,當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很快燕軍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內的親王與某些將領又擅自開門投降,南京終于被占領,朱棣到了皇宮,看見宮中熊熊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所謂“靖難之役”宣告成功,朱棣稱帝,改年號為“永樂”,朱棣便是明成祖。
明惠帝 - 家庭介紹
祖父 | 朱元璋,明太祖高皇帝,明朝的開國天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駕崩,享年71歲。 |
祖母 | 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馬氏,1331—1382,享年52歲。 |
父 | 朱標,即懿文太子。建文元年,被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遷興宗孝康皇帝主于陵園,仍稱懿文太子。 |
母 | 嫡母:常氏。建文元年,被追尊為孝康皇后。 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 |
子 | 長子:朱文奎。建文元年,立為皇太子,謚號和簡太子。 少子:朱文圭,潤懷王。 |
皇后 | 孝愍溫貞哲睿肅烈襄天弼圣讓皇后:馬氏 |
弟 | 朱允熥。建文元年,被封為吳王。建文四年(即洪武三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改封其為廣澤王。 朱允熞。建文元年,被封為衡王。建文四年(即洪武三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改封其為懷恩王。 朱允熙(偏旁火)。建文元年,被封為徐王。建文四年(即洪武三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改封其為敷惠王。 |
明惠帝 - 建文登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朱允炆即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從年號來看,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于柔弱,過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后會吃大虧。
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炆,22歲的時候被推上了權力的巔峰,承繼了朱元璋開創(chuàng)的一統天下,改年號為建文。然而,細心的大臣會發(fā)現,新君的臉上并沒有君臨天下的驚喜,更多的則是愁容。是啊,年輕的皇帝面前有兩道難解的題目:一是如何改變太祖建國以來形成的動輒殺戮的嚴峻政治氛圍;二是如何解決太祖分封宗藩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也許太祖朱元璋生前并沒有想到,外表仁弱的皇太孫登基伊始就開始著手變革他所開創(chuàng)的大明王朝。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chuàng)造了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建文帝實行惠民政策,減免租賦,賑濟災民,老弱病殘者由國家扶養(yǎng);重視農業(yè)生產,興辦學校,考察官吏,任用賢能,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訪史,分巡天下,以體察情。
明惠帝 - 建文新政
洪武年間,經過太祖朱元璋的整治,當時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吏治較以前大為清明。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殺”,屢次興起大獄,動輒殺戮,政治氣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建文帝對局勢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繼位伊始,就著手改革,改變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太祖朱元璋用武力奪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洪武時,軍事衙門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六部尚書卻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規(guī)定文官不許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劉基僅僅得封“誠意伯” ,而武將得封公侯者多,稱王者也不少。這種局面下,文官在議論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建文帝有意結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風,大力加強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寶之時,他自己確定新年號為“建文”,與乃祖父“洪武”剛好形成鮮明的對照,從中可見建文帝治國方略的改變。他還立即將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大開科舉考試,并下詔要求薦舉優(yōu)通文學之士,授之官職。
建文帝身邊幾個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飽讀詩書的才子。兵部尚書齊泰,洪武十七年(1384 )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一,次年進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洪武十八年(1385)會試第一,與齊泰同榜。翰林侍講方孝孺是建文帝身邊的主要謀士,幼時就以聰敏機警著稱,后師從當代名儒宋濂,詩文為時人所推崇。據說后來成祖入南京繼帝位時,怪僧姚廣孝怕成祖殺他,為之求情,說殺了方孝孺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正是因為建文帝所依賴的大臣多為這樣的文人,所以人稱新朝廷為“秀才朝廷”。這種情況下,文人獲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擔心像洪武朝那樣動輒以一言獲罪的情況,因此他們膽量也大了,對朝政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建文帝忠心耿耿,這也是后來大批文臣甘愿為建文帝殉難的原因。
寬刑省獄。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剛猛治國,亂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況嚴重。他認為:“法嚴則人知懼,懼則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寬則人慢,慢則犯者眾,民命反不能保!币蚨,屢興大獄,殺的人很多;還使用了許多恐怖的刑罰,如抽筋、剝皮、閹割、凌遲等,因此有獲罪的大臣跪求“臣罪當誅,謝主隆恩”,比較起來,能被砍頭也成了幸運的事。
建文帝在當皇太孫時就已經意識到太祖用刑過猛,因此登基后力圖改變這種情況。他在做皇太孫時就向祖父請求更定《大明律》。他以《大明律》與歷朝法律作比較,認為《大明律》用刑過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較重的部分律法。其父朱標生前曾練習處理國事,以寬大為懷。朱標死,太祖也叫朱允炆斷刑獄之事,朱允炆一如其父風格。那時,他就獲得了廣泛的稱譽。如今即位,他要全面改正洪武吏治,力圖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寬政。建文帝即位僅一個多月,下詔全國行寬政、平反冤獄。洪武時期的一些冤假錯案得到了糾正,一批無辜的官吏得以恢復自由,被發(fā)配遠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鄉(xiāng)。據記載,建文朝監(jiān)獄里的罪犯比洪武朝減少了三分之二。建文帝的這些措施實際上是對太祖朱元璋嚴刑峻法的一種調整,也反映了建文帝與太祖執(zhí)政風格的迥異。
減輕賦稅。建文元年(1399)正月,建文帝令減輕江浙地區(qū)的田賦。明初以來,江浙地區(qū)的田賦明顯重于其他地方,這是因為朱元璋憎恨江浙地區(qū)的縉紳當年依附張士誠而采取的懲治措施。另外,朱元璋特意規(guī)定江浙人不許擔任戶部的職位,目的在于防止江浙人偏袒家鄉(xiāng)。建文帝則認為江浙重賦只是用懲一時,不應該形成定制,既然田賦減輕了,浙東人自然也可以擔任戶部的官職。他還針對寺廟侵占民田的情況,下令僧道每人占田不得超過5畝,多余的要退官,分給農民。
然而,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長,接受的是儒家學說的熏陶,缺少對現實的了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讀書人,因此改革中難免有理想主義色彩。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議,甚至要恢復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度。他還使用一些《周禮》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職。中國后世的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崇古情結,言必稱三代,似乎那時的制度是完美的,那時的社會是理想的,今不如昔。其實,且不說井田制是否真正的執(zhí)行過還有爭論,即使有過井田制但在今天的情況下,復古這些制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發(fā)現,建文集團過重的文人氣息,成為他最后失國的一個主要原因。
銳意削藩。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為保證大明國祚綿長,親自設計、制定了多項重要政策,并以寶訓的形式固定下來,要求后代子孫嚴格遵守,大臣有敢輕議者嚴懲不貸。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政策。朱元璋先后于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為藩王,分鎮(zhèn)全國各地。朱元璋認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wèi)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zhèn)諸國”。 藩王的權勢很重,擁有自己的軍隊,少則三千,多則數萬。特別是北方邊防線的幾名“塞王 ”,擁有指揮軍隊的權力,如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連朵顏三衛(wèi)都要聽他調遣 。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來確保朱家江山,卻沒有想到雖然為繼任者去掉了驕兵悍將這根尖刺,卻留下了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這另一根尖刺。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宗藩為“三憂”之一(另兩憂為邊防和河患),多次上疏太祖。朱元璋不允許有人要改變這項政策,甚至加以殺戮。然而他沒有想到,在他剛剛辭世不久,他親立的皇太孫就因此而丟掉了皇位,真是莫大的諷刺。
明惠帝 - 改革削藩
藩王擁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勢成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難以入眠。建文帝知道,雖然自己貴為天子,但是以朱棣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挾重兵虎視眈眈,未必會把自己放在眼中。他還清晰地記得,一次只有燕王和他在的場合,燕王以手拍他的后背,以開玩笑的口吻對他說:“不意兒乃有今日!”這情景恰巧被太祖朱元璋看見了,責問朱棣怎敢如此無禮。建文帝急忙為朱棣開脫,但心里卻久久不能平靜,從那時就開始考慮如何處理宗藩問題了。
在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藩,當時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藩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準備造反,對建文帝造成嚴重威脅。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為了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zhàn)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
即皇帝位后,建文帝依賴齊泰、黃子澄等人,將削藩付諸實際行動。建文帝削藩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周王朱橚。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備邊的名義兵臨開封,趁周王毫無準備之際突然將其抓捕,送至京師。建文帝將周王謫遣到“煙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后又把他召回京師禁錮起來。為什么首先選擇周王呢?周王朱橚,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十一年(1378)封周王,十四年(1381)就藩開封。這次削周王名義上是因為周王次子告發(fā)他“異謀”,其實還有另外一層原因。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實力最強、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為最大的對手,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為妃所生(在此問題上有異議),關系最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廢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隨后,建文帝又先后廢湘王、齊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標直指燕王朱棣。
在削藩問題上,朝臣本來有著不同的意見。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張采用漢代“推恩”的辦法曲線削藩。他們建議建文帝把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所有子孫而不僅僅是嫡長子一人,而且要異地分封,這樣藩王的權力就會逐漸削弱,不會再威脅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議建文帝立即將燕王遷封到南昌,既維護了親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認為很好,卻沒有去實行。以齊泰、黃子澄為首的大臣堅決主張削藩,但在具體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黃子澄認為燕王實力強大,應該先削弱小的周、齊、代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時機成熟再削燕王。齊泰則主張擒賊先擒王,只要先鏟除燕王,其他諸王自然無力反抗了?上У氖牵ㄎ牡勐犎×它S子澄的意見。建文帝并未意識到他的行動實際上已經打草驚蛇,燕王朱棣正發(fā)展勢力,蓄勢待發(fā),一場大戰(zhàn)迫在眉睫。
可以說建文帝的削藩主要是針對燕王的。但建文帝的決策錯誤害了他,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這是他的第一個錯誤。他并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先從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下手,這樣不僅引起了親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在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為時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
明惠帝 - 婦人之仁
在最初的戰(zhàn)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yōu)勢,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由于兵力所限,燕軍占領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棄,因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zhàn)。在此期間明軍中涌現出了一批比較優(yōu)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朱允炆的軟弱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最終將朝廷推向了深淵。
仁孝評說
朱元璋在遺詔中說朱允炆“仁明孝友”,這是為史家所認同的。朱允炆16歲時,他的父親太子朱標患有重病 ,身上有個大肉瘤,苦不堪言。朱允炆盡心伺候,日夜守在身邊。朱標去世后,朱允炆將三個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對他們的飲食起居照顧得十分周到,并沒有讓他們覺得孤獨。朱元璋病逝前,脾氣異常暴躁,許多人擔心因此遭到禍患,朱允炆親自服侍,常常整夜無法入睡,但他也沒有一句怨言。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yōu)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做皇帝不一樣,皇帝注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
有很多人也認為,建文帝的新政,是符合作為一位守成之君的。例如朱元璋是一個陰沉、猜忌之主,刑法很嚴,到了建文帝的時候,刑法寬松了很多。如果朱棣不造反的話,那大家是不是會說他是一個好皇帝呢?歷史是全面的,不能因為他是一位仁柔之君,就說他注定失去江山。建文帝手下有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一班忠臣,相信是可以做開明仁德的好皇帝的。
明惠帝 - 燕王進京
經過四年的拉鋸戰(zhàn)之后,燕王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隊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趕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國之君,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tài)度。
于是燕軍繞過大城市、一路南下,當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很快燕軍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內的親王與某些將領又擅自開門投降,南京終于被占領,朱棣到了皇宮,看見宮中熊熊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所謂“靖難之役”宣告成功,朱棣稱帝,改年號為“永樂”,朱棣便是明成祖。
明惠帝 - 叔侄大戰(zhàn)
據永樂年間《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建文帝繼位后,即用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謀,定策削藩。
建文元年七月,領兵在外的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等人游說下以“清君側”為名舉兵起事,從而拉開了長達四年的叔侄戰(zhàn)爭,史稱“靖難之役”。“靖難”,就是削平禍亂的意思。這是燕王方面的用詞。對于建文帝來說,這個詞是很可笑的。燕王打著為朝廷“靖難”的幌子,卻是來跟自己作戰(zhàn),這不是造反又是什么?(須知,這時的朝廷不是他燕王的,而是建文帝的。)有一部佚名史書,叫《奉天靖難記》,寫的就是這四年戰(zhàn)爭的歷史。這部書是燕王方面的人寫的,后來的《太宗實錄》卷一至卷九燕王即位前的內容就是以此書為藍本增改而成的!短趯嶄洝飞辖印短鎸嶄洝,中間沒了建文帝的實錄,建文朝在明代官方歷史中成了一個不存在的朝代——燕王即位以后,宣布革除建文年號,建文元年稱作洪武三十二年,建文朝只稱作“革除年間”。這顯然是成者王侯敗者寇的演繹邏輯了。于是,“靖難”就成了正經的官方歷史名詞。但這里既然以建文帝為主角,自然不宜以他所反對的名詞來概括他的歷史,所以這節(jié)就叫“叔侄大戰(zhàn)”,實際上確實是做叔叔的奪了侄子的皇位。
建文帝原本以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天羅地網,擒拿朱棣只是早晚的事,但他明顯低估了燕王的能力。戰(zhàn)爭開始之前,建文帝以防邊為名,調走了燕王的護衛(wèi)士兵,又派張昺(bǐnɡ) 、謝貴到北平監(jiān)視燕王的一舉一動,宋忠統兵3萬駐軍開平,另在山海關、臨清皆有軍隊協防,將燕王緊緊包圍起來。只是建文帝沒有想到,朱棣有統兵作戰(zhàn)的經驗,臨危不亂,先后蕩平了周圍的軍隊。八月,建文帝命耿炳文將兵13萬伐燕,兵敗退守真定。九月,命李景隆將兵50萬出征。李景隆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際作戰(zhàn)經驗,失敗在所難免。建文帝知道李景隆的平庸后,啟用保衛(wèi)濟南的功臣盛庸為將,取得了東昌之役的勝利,但這也無法改變燕王勢力逐漸增強的事實。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反守為攻,率軍直趨南京。六月十三日,李景隆和谷王打開金川門迎降,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
應該說,建文帝在位的4年,所積極推行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也是深得民心的,那又為何以失敗而告終呢?
這與他削藩策略失誤有直接關系。他一直視燕王朱棣為最大的威脅,然而他并沒有果斷地直指燕王而是先削了其他五藩,給了朱棣充分的準備時間。當初戶部侍郎郭任認為先削五王在戰(zhàn)略上犯了錯誤,主張盡快用兵燕王:“天下事,先本后末則易成。今南京朝天宮日儲糧粟、備軍實,果為何者?而北討周,南討湘,削燕之舉則經年無期,實為舍本而圖其末。用兵貴乎神速,銳氣既竭,姑息隨之,正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臣恐朝廷將坐而自困耳。”郭任這段話在今天看來無疑是正確的,但建文帝當時并沒有意識到。
明惠帝 - 建文下落
雖然朱棣宣稱在宮中找到明惠帝的尸體,并為他舉行葬禮,但朱棣對建文未死的傳言不敢掉以輕心。溥洽是建文帝主錄僧,《明史·姚廣孝傳》記載“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胡濴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馀年!敝钡揭V孝病危時請求朱棣釋放溥洽,溥洽才獲釋。有野史記載,建文帝離宮后出家為僧,云游四方。有詩云:“閱罷楞言磐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疃尉猛w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眰餮源嗽娮髡呤墙ㄎ牡,但未證實。
另有一說建文帝逃到東南亞,野史傳聞鄭和下西洋其中任務之一便是尋找建文帝。
建文帝的結局到底怎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明史第一謎案。因為建文帝在太祖嚴苛統治之后,力行寬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種野史、戲劇里可以看到人們無盡的猜測和演繹。下臺后的建文帝下落,卻又成了千古疑案,眾說紛壇。主要有:
1.自焚說!短趯嶄洝分杏涊d,燕王進入金川門后,建文帝也想出來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嘆道:“我何面目相見耶!”,不得已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建文帝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后,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內侍人都說建文帝已自焚,并從火堆里扒出一具燒焦的尸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尸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朱棣不勝悲戚,撫尸痛哭,說他只是前來幫助皇帝學善,你又何必自尋死路呢?其繼位稱帝后,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燕王事后,遣官致祭,輟朝三日。《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近人孟森等學者也持建文帝自焚說。
2.出亡說!短趯嶄洝返目煽啃詾槿藗兯|疑,因為朱棣就曾經三次修改《太祖實錄》,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為自己奪取皇位尋找冠冕堂皇的理由!短趯嶄洝匪浀慕ㄎ牡圩苑偈拢陀泻芏嗳顺謶岩傻膽B(tài)度。由于永樂朝的政治高壓、文網嚴密,對建文帝出亡之事沒有留下記載。天順、正德朝之后,嚴峻的政治環(huán)境有所好轉,關于建文帝出亡說的史料開始多起來。
我們發(fā)現,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體。萬歷二年十月,13歲的神宗曾向張居正問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張居正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發(fā)披緇,從間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無知者!笨梢娛纵o張居正也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說。值得注意的是,民間傳聞已經入天子耳中,而且這時談論建文帝出亡已經不再是禁忌話題。
關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的記載最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建文帝并未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護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建文帝知金川門失守,燕軍破城后,長吁短嘆,無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時少監(jiān)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里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睋,建文帝三人剃了頭,換上了憎衣,只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彎著身子出了鬼門,其他八人隨之出了鬼門后,就看見水道上停放著一只小船,船上站著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們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稱萬歲,建文帝問他怎么知道我有難,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觀為僧。”乃乘舟至太平門,等到黃昏時才到觀里。不久楊應能、葉希賢等13人同至。
上面這段文字的真實性的確讓人有所懷疑,可谷應泰偏偏講得栩栩如生,至此,建文帝似削發(fā)為僧,繼承了祖業(yè)。真是令人真假難辨,清代名人呂安世和近人蔡東藩等則采信之。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還是由密道逃離南京?史學家對此各持一說,尚無定論。當年清朝編修《明史》之時,明史館中諸史臣即對此意見不一。撰寫《明史·恭閔帝本紀》的徐嘉炎認為建文帝未死于火,而是遜國外逃。而同在明史館的著名學者朱彝尊則相信《明實錄》的記載,認為建文帝已死于火。于是,正如我們所見,《明史·恭閔帝本紀》便有如下的表述:“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笨磥懋敃r誰也拿不出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只好選擇這種折中的意見。
現在,隨著對建文帝出亡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史料掌握的不斷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焚而是出亡的人漸多。那么,明成祖朱棣禮葬的是建文帝嗎?有人認為當時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馬皇后。朱棣在廢墟中找到的尸身面目全非,難以分辨真?zhèn)。而且,史料沒有發(fā)現安葬馬皇后的記載。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后期竟然沒有人知道建文帝葬于何處,可見當時的人也都不認為真的安葬過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掃墓,時間久遠就變得無人知曉了。其實,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禮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但這并不影響舉行禮葬儀式,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順地坐上皇帝的寶座。
另外的一個疑點就是城破時沒有發(fā)現建文帝的長子。當時建文帝有兩個皇子:長子朱文奎,7歲,次子朱文圭,2歲。朱文圭,史稱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廣安宮,直到英宗天順年間才被放出來,當時已經57歲了。由于一直被關在宮內,出來時連牛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為建文帝長子的朱文奎卻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說“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脫,沒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謂的“靖難之役”長達4年,并非朝夕之間,建文帝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朱棣進入南京時,江南、西北、西南、東南等大部分還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組織有效的反攻。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歷史真實,因為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把紫禁宮團團圍住,建文帝想逃也來不及了,更何況經考查也無鬼門、御溝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決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燕王朱棣也絕不會讓建文帝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遜國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綜合各種資料,有如下幾種說法:
2.1.遜國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建文帝從南京逃出后,帶著楊應能、葉希賢、程濟兩比丘一道,隱名易服,云游天下。學者根據地方志、遺跡、遺址等資料考證,認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貴州、四川、湖北、江浙、廣東等地,《明史紀事本末》說他為逃脫追捕,“西游重慶,東到天臺,轉入祥符,僑居西粵,中間結庵于白龍,題詩于羅永,兩入荊楚之鄉(xiāng),三幸史彬之第”。
西南數省,留有很多有關建文帝的遺址和傳說。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記》中記載有建文帝曾在貴州白云山修行時遺留的遺跡:“有巨杉二株,爽立磴(dènɡ)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為火傷其頂,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為白云寺,則建文君所開山也;前后架閣兩重。有泉一坎,在后閣前檻下,是為‘跪勺泉’。下北通閣下石竅,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龍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龍?zhí),時有金鯉出沒云。由閣西再北上半里,為流米洞。洞懸山頂危崖間,其門南向,深僅丈余,后有石龕,可旁為榻。其右有小穴,為米所從出流以供帝者,而今無矣。左有峽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橫板,猶云建文帝所遺者,皆神其跡者所托也。洞前憑臨諸峰,翠浪千層,環(huán)擁回伏,遠近皆出足下。洞左構閣,祀建文帝遺像(閣名‘潛龍勝跡’,像昔在佛閣,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運所建,前瞰遙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門,其后即山之絕頂!
2.2.漂洋出海,不知所終有傳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個小島上過著自食其力的恬然隱居生活。當時中國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據說張士誠失敗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證建文帝避難泉州開元寺,并在開元寺揚帆出海,最終隱居印尼蘇門答臘島東海岸,然而沒有更多的證據,僅僅是猜測而已。
成祖朱棣擔心建文帝糾集當地的中國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號召南洋諸國興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鄭和數下西洋,一為宣揚國威,一為蹤跡建文帝。據《明史》載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痹卩嵑偷拇犂,還有一部分是錦衣衛(wèi),專門負責偵緝,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蹤跡,就不得而知了。
2.3.北京西山說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和鄭曉《吾學篇》中,記載有正統七年,建文帝因年紀已老,就到廣西思恩州官府,自稱是建文帝。當地官員急忙上報朝廷,將其送至京師。朝廷派老宦官吳亮前去辨認。建文帝一見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吳亮否認。建文帝又說當年他進膳時,扔一片鵝肉到地上,吳亮像狗一樣趴下去吃掉。吳亮聽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內,老死于宮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樹。
其實這是謠言,不過還是有一定根據的!队⒆趯嶄洝份d正統五年(1440年)十一月,有個僧人從云南到廣西,自稱是建文帝,年90余歲。當地官員將其遣送到京師,大臣們懷疑他是假冒的。經過究問,他承認本名叫楊行祥,河南人,洪武17年為僧,受到別人的蠱惑才假冒建文帝的。于是英宗將其押入大牢,過了4個月就死在獄中了,同謀的12名僧人被發(fā)配到遼東守邊。
2.4.江蘇吳縣說 《文匯報》的記者徐作生通過查閱文獻和親自到江蘇吳縣去考察,發(fā)現了建文帝出亡時遺留下的一些遺跡、遺物,并結合文獻資料,認為建文帝當年離開紫禁宮后,削發(fā)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游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于江蘇吳縣普濟寺內,此后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不多久姚廣孝歸隱禪寺,在姚廣孝的監(jiān)護下,建文帝隱藏于穹窿山皇駕庵,直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病殞于此,終年47歲,葬于庵后山坡上。這也自成一說。
2.5.四川望京寺說 有人則認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羅寺躲藏過,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選擇佛羅寺,是喜歡這里偏僻難尋,不容易被發(fā)現。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羅寺改稱望京寺。
2.6.還有一種說法,據《江油縣志》記載: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兵敗歸隱此山。不詳。
2.7.另外,近幾年有人自稱建文帝后人,獻出《讓氏家譜》,稱建文帝通過地道逃離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隱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當然,這一說法還有待于進一步的驗證。
對建文帝出亡謎案的解釋、傳說、附會決不是上面列出的幾種,有許多凄美的故事在許多書籍、口頭上流傳開來,而且也必將流傳下去。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尋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歷史疑案,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機。
綜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尋建文帝,這是歷史事實。但他的真實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和結局到底怎樣,誰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至今仍是一個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各類詞書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