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游學他鄉(xiāng)
管寧是春秋時期齊國 名相管仲 的后代, 他十六歲時失去了父親,中表兄弟們憐憫他孤獨貧困,都贈予他治喪的費用,管寧全都推辭沒有接受,根據(jù)自己的財力為父親送終。管寧成年后身高八尺 ,胡須眉毛長得很美。與平原人華歆 、同縣人邴原 為好友,都到其他郡學習,并且都敬重親善名士陳寔 。
避亂遼東
漢末 天下大亂以后,管寧聽說遼東太守公孫度 在海外推行政令,就與邴原及平原人王烈 等到遼東。公孫度空出館舍等候他們。管寧拜見公孫度,只談儒家經(jīng)典而不語世事,之后,管寧隨即就居住在山谷中。當時渡海避難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寧卻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沒有遷徙的意思,后來的人漸漸都來跟從他,一月之間就形成了村落,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jīng)》、《書經(jīng)》,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于接受管寧的教導,管寧于是頗受人們愛戴。曹操 任司空后征召管寧,公孫度的兒子遼東太守公孫康 截斷詔命,不對管寧宣布。中原地區(qū)稍稍安定后,逃到遼東的人都回去了,只有管寧安閑自在,就像要在遼東終老一樣。 當時公孫康對外以朝廷的將軍太守為號,但在內(nèi)確有稱王之心,想要謙遜的以禮授予管寧官職,讓他輔佐幫助自己,但最后還是不敢對他說,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曹操做司空后,下令征辟管寧入朝,公孫康把詔命壓下不宣布,管寧當然也不會知道了。中原局勢穩(wěn)定以后,許多流民都返鄉(xiāng)了。但管寧依然不動,安居遼東。可是,遼東的局勢也有了變化,公孫康死后,他弟弟公孫恭繼位,這個人身體有病,生性懦弱,沒有統(tǒng)治能力,而公孫康的私生兒子公孫淵偏偏是個雄才,不安于下位。管寧看到遼東快要亂了,這才帶著家屬乘船回中原。公孫康親自送他,贈送了許多禮物,管寧先收了,出發(fā)時,連同以前公孫度、公孫康的贈物,全部留下來,一芥不取,保持了清白本性。算起來,他在遼東整整生活了三十七年。船隊在海上航行時,曾經(jīng)遇到風暴,大部分船都沉沒了,管寧坐的這只船也很危險,但是管寧從容不迫,好像沒發(fā)生事情一樣。這時,奇跡發(fā)生了,夜幕中突然出現(xiàn)了一點亮光,給船只指引方向,到達了一處荒島,這才轉(zhuǎn)危為安。當時人們發(fā)現(xiàn),島上沒有居民,也沒有點火的痕跡,這光是從哪里來的呢?人們把它解釋為奇跡,并說這是管寧的“積善之應”。管寧的回鄉(xiāng),名義上是奉了魏文帝的征辟詔書,實際上是躲避即將到來了遼東之難。
屢辭辟命
公元223年(黃初 四年),魏文帝曹丕 詔令公卿大臣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司徒華歆舉薦了管寧,曹丕就專門用安車 前往征召 ,當時公孫康已死,因其兒子年幼而由其弟公孫恭 嗣位,但公孫恭因病喪失了生育能力,身體虛弱不能治理,而公孫康之子公孫淵 才智出眾。管寧擔心禍亂將起,于是帶著家眷部屬渡;氐奖焙?,公孫恭親自把他送到南郊 ,加倍贈給他服飾器物。自從管寧東渡,公孫度、公孫康 、公孫恭前后所給他的資助饋贈,他都接受后收藏起來。西渡之時,全都封好退還給了公孫氏。管寧在遼東,有三十多年,后來公孫淵果然襲奪公孫恭之位,最后蛇鼠兩端、反叛曹魏,僭號稱王,被司馬懿 攻滅。遼東人死亡上萬,如正如管寧所想。 管寧回到中原后,曹丕下詔任命管寧為太中大夫 ,管寧堅持辭讓沒有接受。
公元226年(黃初七年)五月,曹丕駕崩,明帝曹叡 即位,于十二月改任華歆太尉,華歆稱病請辭,愿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曹叡沒有同意。但還是下詔征召管寧為光祿勛。 當時司空陳群 也上疏舉薦管寧。華歆還提出把自己的太尉之位讓于管寧。管寧呢,則是一律推辭,到死也沒有答應出仕。
曹叡又下詔給青州刺史說:“管寧堅守道德操守,潛隱海角,接連頒下詔書,違抗命令不來就職,逗留在他的居處,從事他認為高尚的事業(yè)。雖然有隱士高人的操守,而失卻考父增益恭敬的義蘊,使朕虛心等待已有年余,這怎樣說呢?他白白想要自安,朕一定要擴大他的志向,不想想古人也有幡然 改變節(jié)操為民造福的人嗎?日月流逝,時間將要過去,潔身自好,將干些什么呢?孔子 說過:u2018我不是這人的黨徒又會是誰的呢!u2019朕命令青州的別駕從事 、郡丞掾 :奉詔按禮節(jié)遣送管寧來京都,供給他安車、隨從、褥墊、路上廚司食物,上路之前先行奏聞 !惫軐幾苑Q草莽 之人并上疏辭讓。
高節(jié)始終
從黃初(220年-226年)年間到青龍(233年-237年)年間,征召管寧的命令接連不斷,常常在八月賜予牛酒。明帝又下詔書詢問青州刺史程喜 :“管寧究竟是守節(jié)自高呢,還是老病萎頓呢?”程喜上報說:“管寧有一個族人叫做管貢,現(xiàn)為州吏,與管寧是鄰居,臣常常讓他探聽消息。管貢說:u2018管寧常常戴黑色帽子,穿著布衣布裙,隨季節(jié)不同或單或夾,出入于內(nèi)室外庭,能憑借手杖走路,不須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總是自己強力支撐,改換衣服,著粗絲棉巾,穿著過去在遼東時所有的白布單衣,親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禮。管寧幼時就失去了母親,不記得母親的樣貌,常常特意加設酒觴,淚流滿面。另外他的住宅離水池有七八十步遠,夏天時到水中洗手洗腳,步行在園圃中。u2019臣下揣測管寧前后推辭謙讓的意思,只在于認為自己生長在隱居潛逸中,年紀老邁,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謙遜退讓。這是管寧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矯情以顯示自己的高尚。” 管寧自從避難遼東及后來回到中原后,常坐在一個木榻上,持續(xù)了五十多年沒有席地而坐,因為屈膝而坐,膝蓋頂起被褥,小床上的被褥與膝蓋接觸的地方都磨穿了。
公元241年(正始 二年) ,太仆陶丘一、永寧衛(wèi)尉孟觀、侍中 孫邕 、中書侍郎 王基 等人向曹芳 舉薦管寧,曹芳下詔,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禮節(jié)去聘請他,適逢管寧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歷史年表
183年(東漢光和元年),平原人華歆慕管寧之名,千里來訪,二人一見如故,成為好友。有一次,二人一起“鋤園得金”,管寧視之如瓦礫,棄于一旁,而華歆明知道金子不可取,卻還是停下來將金子拿起來看了看然后才丟棄。還有一次,二人“同席讀書”,有位達官顯貴坐著豪華的轎子從外面路過,他置若罔聞,照舊專心致志地讀書,而華歆卻面露慕色,跑出去看。華歆回來后,他把席割開,與華歆分開坐,并說“子非吾友也!贝思磦鳛榧言挼摹案钕瘮嘟弧薄ⅰ颁z園得金”。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漢王朝岌岌可危,社會動蕩不安。他與同縣好友邴原等避居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度熱情招待,多方資助他。在遼東,他經(jīng)常給人“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頗受人們愛戴。
223年(黃初四年),經(jīng)司徒華歆推薦,魏文帝曹丕下詔,召還他。在遼東居住達37年的管寧,立即同全家乘船還鄉(xiāng)。臨行前,將公孫度父子積年所贈禮物一并歸還。回來后,在山坡上建起一座小樓,整日閉門攻讀,勤奮著述。文帝詔封他為太中大夫,他托病不受。魏明帝曹睿即位,太尉華歆讓位給管寧。明帝下詔,說他“耽懷道德,服膺六藝。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欲授為光祿勛,但他上書委婉陳情,說自己德、功、才都不行,不能擔負“棟梁之任”,又加年老身弱,懇求還鄉(xiāng)。明帝只好讓他返歸田廬。
241年(正始二年),侍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等人向齊王曹芳推薦管寧,齊王下詔,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禮節(jié)去聘請他,而他正在這時病故。
史籍記載
《三國志·管寧傳》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也。年十六喪父,中表愍其孤貧,咸共贈赗,悉辭不受,稱財以送終。長八尺,美須眉。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相友,俱游學于異國,并敬善陳仲弓。天下大亂,聞公孫度令行于海外,遂與原及平
原王烈等至于遼東。度虛館以候之。既往見度,乃廬于山谷。時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居北,示無遷志,后漸來從之。太祖為司空,辟寧,度子康絕命不宜。
中國少安,客人皆還,唯寧晏然若將終焉。黃初四年,詔公卿舉獨行君子,司徒華歆薦寧。文帝即位,征寧,遂將家屬浮海還郡,公孫恭送之南郊,加贈服物。自寧之東也,度、康、恭前后所資遺,皆受而藏諸。既已西渡,盡封還之。詔以寧為太中大夫,固辭不受。明帝即位,太尉華歆遜位讓寧,遂下詔曰:“大中大夫管寧,耽懷道德,服膺六藝,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囊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魏受命,則襁負而至,斯蓋應龍潛升之道,圣賢用舍之義。而黃初以來,征命屢下,每輒辭疾,拒違不至。豈朝廷之政,與生殊趣,將安樂山,往而不能反乎!夫以姬公之圣,而考德不降,則鳴鳥弗聞。以秦穆之賢,猶思詢乎黃發(fā)。況朕寡德,曷能不愿聞道于子大夫哉!今以寧為光祿勛。禮有大倫,君臣之道,不可廢也。望必速至,稱朕意焉!
又詔青州刺史曰:“寧抱道懷貞,潛翳海隅,比下征書,違命不至,盤桓利居,高尚其事。雖有素履幽人之貞,而失考父茲恭之義,使朕虛心引領歷年,其何謂邪?徒欲懷安,必肆其志,不惟古人亦有翻然改節(jié)以隆斯民乎!日逝月除,時方已過,澡身浴德,將以曷為?仲尼有言:u2018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哉!u2019其命別駕從事郡丞掾,奉詔以禮發(fā)遣寧詣行在所,給安車、吏從、茵蓐、道上廚食,上道先奏!
寧稱草莽臣上疏曰:“臣海濱孤微,罷農(nóng)無伍,祿運幸厚。橫蒙陛下纂承洪緒,德侔三皇,化溢有唐。久荷渥澤,積祀一紀,不能仰答陛下恩養(yǎng)之福。沈委篤疴,寢疾彌留,逋違臣隸顛倒之節(jié),夙宵戰(zhàn)怖,無地自厝。臣元年十一月被公車司馬令所下州郡,八月甲申詔書征臣,更賜安車、衣被、茵蓐,以禮發(fā)遣,光寵并臻,優(yōu)命屢至,怔營竦息,悼心失圖。思自陳聞,申展愚情,而明詔抑割,不令稍修章表,是以郁滯,訖于今日。誠謂乾覆,思有紀極,不意靈潤,彌以隆赫。奉今年二月被州郡所下三年十二月辛酉詔書,重賜安車、衣服,別駕從事與郡功曹以禮發(fā)遣,又特被璽書,以臣為光祿勛,躬秉勞謙,引喻周、秦,損上益下。受詔之日,精魄飛散,靡所投死。臣重自省揆,德非園、綺而蒙安車之榮,功無竇融而蒙璽封之寵,楶棁駑下,荷棟梁之任,垂沒之命,獲九棘之位,懼有朱博鼓妖之眚。又年疾日侵,有加無損,不任扶輿進路以賽元責。望慕閶闔,徘徊闕庭,謹拜章陳情,乞蒙哀省,抑恩聽放,無令骸骨填于衢路!弊渣S初至于青龍,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賜牛酒。
詔書問青州刺史程喜:“寧為守節(jié)高乎,審老疾尪頓邪?”喜上言:“寧有族有人管貢為州吏,與寧鄰比,臣常使經(jīng)營消息。貢說:“寧常著?皂?帽、布襦?褲?、布裙,隨時單復,出入閨庭,能自任杖,不須扶持。四時祠祭,輒自力強,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親拜饌饋,跪拜成禮。寧少而喪母,不識形象,常特加觴,泫然流涕。又居宅離水七八十步,夏時詣水中澡灑手足,窺于園圃。臣揆寧前后辭讓讓意,獨自以生長潛逸,曹艾智哀,是以棲遲,每執(zhí)謙退。此寧志行所欲必全,不為守高!
正始二年,太仆陶丘一、永寧衛(wèi)尉孟觀、待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薦寧曰:“臣聞龍鳳隱耀,應德而臻,明哲潛遁,候時而動。是以鸑鷟鳴岐,周道隆興,四皓為佐,漢帝用康。伏見太中大夫管寧,應二儀之中和,總九德之純懿,含章素質(zhì),冰潔淵清,玄虛淡泊,與道逍遙;娛心黃老,游志六藝,升堂入室,究其閫奧,韜古今于胸懷,包道德之機要。中平之際,黃巾陸梁,華夏傾蕩,王綱弛頓。遂避時難,乘桴越海,羈旅遼東三十余年。在乾之姤,匿景藏光,嘉遁養(yǎng)浩,韜韞儒墨,潛化傍流,暢于殊俗。黃初四年,高祖文皇帝疇諮群公,思求俊乂。故司徒華歆舉寧應選,公車特征,振冀遐裔,翻然來翔。行遇屯厄,遭罹疾病,即拜太中大夫。烈祖明皇帝嘉美其德,登為光祿勛。寧疾彌留,未能進道。今寧舊疾已瘳,行年八十,志無衰倦。環(huán)堵篳門,偃息窮巷,飯鬻糊口,并日而食,吟詠《詩》、《書》,不改其樂。困而能通,遭難必濟,經(jīng)危蹈險,不易其節(jié),金聲玉色,久而彌彰。揆其終始,殆天所祚,當贊大魏,輔亮雍熙。袞職有闕,群下屬望。昔高宗刻象,營求賢哲,周文啟龜,以卜良佐。況寧前朝所表,名德已著,而久棲遲,未時引致,非所以奉遵明訓,繼成前志也。陛下踐阼,纂承洪緒。圣敬日躋,超越周成。每發(fā)德音,動諮師傅。若繼二祖招賢故典,賓禮俊邁,以廣緝熙,濟濟之化,侔于前代。
寧清高恬泊,擬跡前軌,德行卓絕,海內(nèi)無偶。歷觀前世玉帛所命,申公、枚乘、周黨、樊英之儔,測其淵源,覽其清濁,未有厲俗獨行若寧者也。誠宜束帛加璧,備禮征聘,仍授幾杖,延登東序,敷陳墳素,坐而論道,上正璇璣,協(xié)和皇極,下阜群生、彝倫攸敘,必有可觀,光益大化。若寧固執(zhí)匪石,守志箕山,追跡洪崖,參蹤巢、許。斯亦圣朝同符唐、虞,優(yōu)賢揚歷,垂聲千載。雖出處殊涂,俯仰異體,至于興治美俗,其揆—也!庇谑翘鼐甙曹嚻演,束帛加璧聘焉。會寧卒,時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后為博士。初,寧妻先率,知故勸更娶,寧曰:“每省曾子、王駿之言,意常嘉之,豈自遭之而違本心哉?”
人物典故
古文
割席分坐
管寧和華歆 一同在菜園里刨地種菜,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寧不理會,舉鋤鋤去,跟鋤掉瓦塊石頭一樣,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再扔出去。還有一次,兩人同坐在一張坐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jīng)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就割開席子,分開座位,說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白話
管寧和華歆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相處得很和諧。
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去勞動,在菜地里鋤草。兩個人努力干著活,顧不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就鋤好了一大片。
只見管寧抬起鋤頭,一鋤下去,“當”一下,碰到了一個硬東西。管寧好生奇怪,將鋤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過來。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fā)光。管寧定睛一看,是塊黃金,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么硬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苯又辉倮頃,繼續(xù)鋤他的草。
“什么?金子!”不遠處的華歆聽到這話,不由得心里一動,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塊捧在手里仔細端詳。
管寧見狀,一邊揮舞著手里的鋤頭干活,一邊責備華歆說:“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的。”
華歆聽了,口里說:“這個道理我也懂!笔掷飬s還捧著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來,他實在被管寧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丟下金子回去干活?墒撬睦镞在惦記金子,干活也沒有先前努力,還不住地唉聲嘆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么,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著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于是管寧和華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
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這里經(jīng)過。一大隊隨從佩帶著武器、穿著統(tǒng)一的服裝前呼后擁地保衛(wèi)著車子,威風凜凜。再看那車飾更是豪華:車身雕刻著精巧美麗的圖案,車上蒙著的車簾是用五彩綢緞制成,四周裝飾著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
管寧對于這些很不以為然,又回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對外面的喧鬧完全充耳不聞,就好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一樣。
華歆卻不是這樣,他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著人群尾隨車隊細看。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嘆惋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后,管寧就拿出刀子當著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布:“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后,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斗目標上,一起追求、一起進步。如果沒有內(nèi)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親熱,這樣的朋友是無法真正溝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義了。
個人軼事
東漢末年,自董卓亂政為始,天下諸侯相戩,民不聊生。管寧為避戰(zhàn)亂,與邴原同往遼東,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度。
當時,公孫度見天下大亂,群雄并起,亦思成就大事,因此留意招攬人才。聞管寧、邴原至,知二人皆為當世賢士,心中高興,親自出迎,為其安置館舍,賞賜二人錢物,并向管寧請教治國平天下之計。但管寧出語皆儒家經(jīng)典、道德仁義,絕口不及世事,半天,公孫度不得要領。有久,管這辭別公孫度,來到鄉(xiāng)下山區(qū),因崖結(jié)廬,鑿丘為室,開荒種田,隱居于此。中原避難者聞管寧之名,亦多來居之,未及一年,此地即成邑鎮(zhèn)。
管寧所居近井。來汲水者或男女錯雜,或為爭水而吵,管寧時為此事憂慮。后來他買來多具水桶,汲水以待。來取水者見此怪而部問之,方知是管寧所為,皆為感動。昔日爭水者更加內(nèi)疚,從此,相互謙讓,汲者有序,不再爭吵。鄰有耕牛,時常放于田處,陷壞村民及管寧糧田。一日,其牛又在管寧田地啃吃莊稼。管寧見后,將牛牽至樹下拴好,割草打水相飼。牛主遇之十分羞愧,以后從未再犯。
此地經(jīng)管寧言傳身教,講詩書,陳俎豆,飭威儀,明禮讓。人人守禮謙讓,戶戶和睦相處,此風在遼東漸而相傳,管寧在百姓中聲望日高。
不違本心
當初,管寧的妻子先死去了,知心故友勸他再娶,管寧說:“每次閱讀曾子、王駿的話,心里常常表示贊許,哪里能自己遇到了這種事而違反本意呢?”
歷史評價
陳群:“伏見徵士北海管寧,行為世表,學任人師,清儉足以激濁,貞正足以矯時!
曹叡:“太中大夫管寧,耽懷道德,服膺六藝,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
程喜:“臣揆寧前后辭讓之意,獨自以生長潛逸,耆艾智衰,是以棲遲,每執(zhí)謙退。此寧志行所欲必全,不為守高!
桓范 :“①竊見東莞管寧,束修著行,少有令稱,州閭之名亞故太尉華歆,遭亂浮海,遠客遼東。于混濁之中,履潔清之節(jié),篤行足以厲俗,清風足以矯世,以簞食瓢飲,過于顏子;漏室蔽衣,逾于原憲!薄阿阼徟鞫,養(yǎng)德顯仁。堯舜在上,許由在下;街,于是復顯。嚴平鄭真,未足論比。清聲遠播,頑鄙慕仰!
陶丘一、孟觀、孫邕、王基:“伏見太中大夫管寧,應二儀之中和,總九德之純懿,含章素質(zhì),冰絜淵清,玄虛澹泊,與道逍遙;娛心黃老,游志六藝,升堂入室,究其閫奧,韜古今於胸懷,包道德之機要!
陳壽 :“管寧淵雅高尚,確然不拔;寧以衰亂之時,世多妄變氏族者,違圣人之制,非禮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論》以原本世系,文多不載。每所居姻親、知舊、鄰里有困窮者,家儲雖不盈擔石,必分以贍救之。與人子言,教以孝;與人弟言,訓以悌;言及人臣,誨以忠。貌甚恭,言甚順,觀其行,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溫,因其事而導之于善,是以漸之者無不化焉。寧之亡,天下知與不知,聞之無不嗟嘆。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
《傅子》:“管寧是齊相管仲之后。在遼東因山為廬,鑿戶牖為室,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因此公孫度安其賢,民化其德。”
皇甫謐:“寧凡徵命十至,輿服四賜,常坐一木榻上,積五十五年未嘗箕踞。榻上當膝皆穿,常著布裙貉裘,唯祠先人,乃著舊布單衣加首絮巾。遼東郡國,圖形於府殿,號為賢者。 ”
伏滔:“鄧禹卓茂無敵于天下,管幼安不勝龐公,龐士元不推華子魚,何鄧二尚書獨步于魏朝,樂令無對于晉世!
杜甫 《嚴中丞杜駕見過》:“川著東西瞻使節(jié),地分南北任流萍。扁舟不獨如張翰 ,白帽還應似管寧!
蘇軾:“管幼安懷寶遁世,就閑海表,其視曹操父子,真穿窬斗筲而已。既不可得而用,其可得而殺乎!予以謂賢于文若、文舉遠矣。”
蘇轍:“幼安少而遭亂,渡海居遼東,三十七年而歸。歸于田廬,不應朝命,年八十有四而沒,功業(yè)不加于人。而予獨何取焉?取其明于知時,而審于處己云爾!
章如愚:“至于三國,各自據(jù)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詡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曄之才策謀畧,管寧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凌統(tǒng)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于治國,費祎、董允之志慮忠純,向?qū)欀孕芯纾砸粫r之人杰也!
陳普:“中州白日虎狼嗥,越海鯨鯢更浪高;粘邥鴼w故里,依然逃董不逃曹。”
王應麟:“管幼安如郭林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蘇文定(蘇轍 )贊之曰:u2018少非漢人,老非魏人,何以命之?天之逸民。u2019”
文天祥 《正氣歌》:“或為遼東帽,情操厲鬼冰。”
王夫之:“世之亂也,權(quán)詐興于上,偷薄染于下,君不可事,民不能使,而君子仁天下之道幾窮。窮于時,因窮于心,則將視天下無一可為善之人,而拒絕唯恐不夙,此焦先 、孫登 、朱桃椎之類,所以道窮而仁亦窮也。夫君子之視天下,人猶是人也,性猶是性也,知其惡之所自熏,知其善之所自隱,其熏也非其固然,其隱也則如宿艸霜凋而根荄自潤也。無事不可因,無因不可導,無導不可善,喻其習氣之橫流,即乘其天良之未喪,何不可與以同善哉?此則盎然之仁,充滿于中,時雨灌注而宿艸榮矣。惜乎時無可事之君,而寧僅以此終;非然,將與伊、傅而比隆矣。嗚呼!不得之于君,可得之于友,而又不可得矣;不得之薦紳,可得之于鄉(xiāng)黨,而又不可得矣;不得之父老,可得之童蒙,而又不可得矣;此則君子之抱志以沒身,而深其悲閔者也。友之不得,君錮之;鄉(xiāng)黨之不得,薦紳熒之;童蒙之不得,父老蔽之;故寧之仁,終不能善魏之俗。君也,薦紳也,父老也,君子之無可如何者也。吾盡吾仁焉,而道窮于時,不窮于己,亦奚忍為焦先、孫登、朱桃椎之孤傲哉?”
李光地:“其人未免雜些黃老氣,本傳中載他一篇文字,細檢便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