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兆陽 - 生平簡介
秦兆陽,1916年11月15日出生于湖北黃岡一個貧苦的教師家庭,從小對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夢想著將來可以成為一名畫家。他先后就讀于漢口市立第一中學、武昌鄉(xiāng)村師范、陜北公學分校和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親身經歷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他曾任冀中《黎明報》社長,1945年至1948年先后任《前線報》副社長、《歌與劇》月刊主編、《華北文藝》編輯。1934年考入湖北武漢鄉(xiāng)村師范,同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曾在上海的《時代漫畫》等刊物上發(fā)表漫畫,在《武漢日報》上發(fā)表了《長城》、《祖先的開拓》、《松花江怒吼了》等宣傳抗日的詩歌。
1937年畢業(yè)后任教于黃岡縣中心小學。1938年赴延安,入陜北公學分校,后有進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美術,1939年隨部隊到晉察冀邊區(qū),在華北聯(lián)合大學文藝學院美術系任教。
1943年到冀中平、津、保地區(qū)先后擔任《黎明報》編輯及社長,1946年任冀中軍區(qū)《前線報》社副社長,1947年任冀中區(qū)文藝工作者協(xié)會常委,編過通俗刊物《歌與劇》。1946年發(fā)表第一篇短篇小說《俺們毛主席有辦法》。
1949年后曾任《人民文學》小說組組長、副主編,《文藝報》執(zhí)行編委。這期間發(fā)表的作品大多都反映敵后人民斗爭生活和解放后農村新面貌。
1950年發(fā)表的童話《小燕子萬里飛行記》曾獲1952年兒童文學一等獎。1956年發(fā)表長篇小說《在田野上,前進!》,以清新、抒情的文筆,描寫了50年代湖北農村的變化及老一輩農民走過的艱辛路程,受到讀者的歡迎。
1957年因發(fā)表署名何直的論文《現(xiàn)實主義——廣闊的道路》,受到批判,被下放到廣西柳州工廠勞動。
1979年得到平反,調回北京,煥發(fā)了更高的創(chuàng)作熱情,不斷有新作問世。
1984年發(fā)表長篇小說《大地》以義和團起義失敗到盧溝橋事變?yōu)闅v史背景,描寫了老一代英雄趙恭一家人的命運。小說曾獲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的首屆(1977—1984)人民文學獎。
秦兆陽 - 文學創(chuàng)作
新中國成立后,秦兆陽先后任《人民文學》小說組組長、《文藝報》執(zhí)行編委、《人民文學》副主編。20世紀50年代一大批頂梁柱式的作家的成名作,都是在他當時主持的《人民文學》上發(fā)表的,以至于中國文壇長期尊崇秦兆陽式的編輯,認為一名出色的編輯應以培養(yǎng)作家、出版好作品為最高目標。秦兆陽作為一個大型文學期刊的編輯,認識到自己有責任也有理由編輯出一本能夠真實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文學刊物,但不幸的是,1956年,秦兆陽發(fā)表了著名論文《現(xiàn)實主義———廣闊的道路》,對50年代以來的文藝政策所體現(xiàn)的越來越嚴重的教條主義傾向提出質疑和反思,在文藝界產生重大影響。他認為在堅持追求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這一現(xiàn)實主義的總原則的前提下,沒有必要再對各種“現(xiàn)實主義”作時代的劃分。秦兆陽因此受到批判,說他發(fā)表這篇文章目的在于暴露社會主義的陰暗面。這和他幫助修改、發(fā)表蕭也牧的小說《我們夫婦之間》一事,成為他被打為“大右派”的兩大罪狀。秦兆陽因而在文壇消失了長達22年。
“文革”結束后,1979年,秦兆陽“右派”改正后,回到北京,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兼《當代》雜志主編。次年,在共和國成立后第一次召集的全國文學期刊編輯工作會議上,他列舉“文化大革命”對文藝界危害最大最烈的事實,鮮明有力地指出揭露“文革”的罪過和撥亂反正,正是人民的希求、時代的需要。多年后,仍有作家撰文回憶,當時秦兆陽以洪亮的、帶有濃重黃岡口音的普通話在大會講臺上一板一字地說道:“真正的歌德派,應該是我們,我們,我們!對于黨中央新的方針路線,我們是要做真正的歌德派!我們通過批判來歌頌,通過歌頌來批判!我們歌頌三中全會路線之德、撥亂反正之德、實事求是之德、干部和人民不可撲滅的正氣之德、民族生機之德……這也就是思想解放!”。1987年離休后繼續(xù)擔任《當代》主編直至1994年去世。
秦兆陽 - 編輯思想
秦兆陽的編輯思想:1.做文壇托星人,推出新人新作。“有遠見的編輯和文藝部門的領導者,他們的目光決不會僅僅局限于少數(shù)幾位名家,他們高瞻遠矚的眼光更多地注視著蓬勃成長的、有一定潛力的青年一代,給文學青年以更多的信任、關懷、扶植、幫助,他們這樣做是有戰(zhàn)略意義的!痹谇卣钻枔巍懂敶分骶幤陂g,公開宣布每期必發(fā)新人新作,他也是這一口號的積極實踐者。在他的努力之下,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出現(xiàn)了一顆顆耀眼的明星。路遙的中篇處女作《驚心動魄的一幕》,兩年間先后投寄給當時幾乎所有的全國大型文學刊物,但都被退稿,最后投寄給《當代》。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他不久就收到了《當代》主編秦兆陽的長信,對稿件給予熱情肯定。在秦兆陽指導下,路遙對這篇小說進行修改,并最終發(fā)表,并在秦的力爭下獲得了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由秦兆陽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的當代作家,經秦兆陽之手發(fā)表的優(yōu)秀作品還可以開列出一大串,如瑪拉沁夫的處女作《科爾沁草原的人們》,孫峻青、白樺發(fā)在《人民文學》的第一篇小說,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等。
2.尊重作者權益,審慎修改稿件。編輯作為一個“把關人”,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對作者的稿件進行加工和修改,秦兆陽對稿件加工修改的仔細認真態(tài)度和嚴謹作風是一般編輯難以比擬的,而且他始終把尊重作者權益放在第一位。他修改稿子,往往愿意花費時間與作者當面交談,具體指導,實在不能面談,或者是外地作者來信詢問什么事情,他常常親自復信。在葉文玲所寫的悼念秦老的一篇文章中,有這樣的記述:“再過十年八年乃至瞑目謝世,我都忘不了兆陽老師您在《心香》稿末的批注,忘不了您讓朱盛昌同志殷殷轉告的修改意見,就是您傾心注血的扶掖,《心香》終于問世,并且得到了文學界的嘉許。”他20世紀50年代編《人民文學》時,若干篇稿子實際上是改出來的,否則是不夠發(fā)表水平的。
對中篇小說《代價》的修改和出版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一位老編輯家尊重作者著作權益的謙虛與高貴品格!洞鷥r》發(fā)稿之后,秦兆陽給作者陳國凱寫了一封長信,信上詳細說明哪些地方他做了改動,還說明由于發(fā)稿時間匆促,改動時來不及預先和作者商量,表示歉意,他說,如果作者對改動的地方有不同的意見,到出版單行本時還可以按作者的意見改過來。在《代價》單行本三校已完畢,作為該社的重點圖書即將付印之時,陳國凱赴京參加文學講習所學習,秦兆陽又熱情地約請他到家里談《代價》的進一步修改問題,該不該再作較大幅度的修改?陳國凱頗有顧慮。秦兆陽堅決主張修改,這顯示了他作為一位老編輯家的風范和氣派。
3.感知體驗生活,融生活于審稿。秦兆陽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決定了他有著豐富深刻的生活體驗,這為他審理稿件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基礎!盾饺劓(zhèn)》的終審過程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的生活體驗對編輯審稿、取舍稿件的重要性。當時,秦兆陽聽了龍世輝的口頭匯報后,便決定把《芙蓉鎮(zhèn)》發(fā)《當代》頭條。秦兆陽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他參加過解放初期的土改,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對作品中涉及的內容可以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找到原型。秦兆陽曾說過:“編輯鑒審,關鍵是編輯要有生活,要懂創(chuàng)作。龍世輝匯報時談到,李國香與芙蓉姐談話算她賺了多少錢,這種生活我見得多了。這寫得很真實,我發(fā)表作品都從生活出發(fā)……像這些,是生活經驗的問題!闭窃谶@種意義上,文學編輯鑒審實質上是對社會生活的鑒審,發(fā)現(xiàn)作品的含義在于發(fā)現(xiàn)生活。
4.認真對待稿件,堅持“沙里淘金”。編輯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締構者,在人類文化的締構過程中,承擔著將優(yōu)秀的文化傳播給讀者的任務,所以編輯對待每篇稿件都要認真謹慎,不能輕易肯定,也不能輕易否定,對準備采用的稿件要千琢萬磨!澳ジ鍍|萬字,多少悲歡淚;休云編者癡,我識其中味!边@是秦兆陽幾十年編輯工作的真實寫照。他常常為了編稿子,忘記回家,忘記吃飯,而且從不輕易放掉任何一篇稿子,有時很容易被別人忽視的稿子經他救治都會成為經典之作。肖平的小說《三月雪》是編輯下班后,秦兆陽從一個編輯案頭堆積的稿件中挑選出來的,這篇小說很快發(fā)在《人民文學》當年第8期,并受到讀者好評,影響很大。秦兆陽的“沙里淘金”“起死回生”救活了一篇篇稿件,也救活了一個個作者。
秦兆陽 - 作家軼事
秦兆陽的父母都葬在棗樹店,墓很簡單。1992年,秦兆陽的侄兒秦桂林到北京出差時,表示想代他重新為父母立塊碑,秦兆陽卻拒絕了。他說:“我是共產黨員,不要在農村帶這個頭!10年后的今天,秦桂林回憶起這件事,仍不由感慨:“叔叔太‘馬列’了!“我是共產黨員”,這是幾十年來一直激勵秦兆陽的心聲。當初他被蒙冤受屈時,更使他痛苦的還不在于戴上右派的帽子,而在于被取消黨籍。這令他感覺到自己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似乎心被摘掉了,靈魂無依了!即使在“脫帽”后,他想到的仍是何時能重新入黨。
秦兆陽曾自嘲是一個“板大先生”,說自己從小較真、認死理,參加革命后,共產黨又培養(yǎng)了他認真的性格。其實秦兆陽的“呆氣”,正體現(xiàn)了一種堅定的信念和執(zhí)著的追求。這使他的人生因背負太多的歷史責任感而顯得格外沉重,卻也成為他不折不撓、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動力。在他的遺作《最后的歌》中,就作出了一段精彩的總結:“在魂夢中我獨自旅行在祖國的大地上,詢問追求想找到一個人生的答案:為什么我這一生極少哈哈大笑,而痛苦有時也是感動的眼淚卻流了許多許多……在我蘇醒的時候,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卻涌現(xiàn)在我的心頭:畢竟,你是笑在最后,雖然是帶點苦澀的,當然也是慶幸的微笑!
50多歲的秦桂林現(xiàn)住在回龍山鎮(zhèn)上。他曾當過回龍機修廠廠長,后來又一度把石制品加工抓得有聲有色,在鎮(zhèn)上也算是個小有名氣的人物,當?shù)厝硕加H熱地叫他“苗子”。他對秦兆陽是非常敬仰的。在他家里,他小心翼翼地攤開一幅秦兆陽親筆繪就的國畫給我們看,并講述了和叔叔來往中的一些故事。
秦桂林之父是秦兆陽的堂兄,戰(zhàn)亂前住在武漢。秦兆陽少時在漢求學時曾寄住他家,受到資助。秦兆陽成名后并未忘記堂兄的深厚情誼,每月都會寄來10元錢,一直持續(xù)到1957年前。那時秦桂林就很崇拜這位聞名已久的叔叔了,經常寫信給他,不會寫的字就空著,為此沒少挨叔叔的罵。但直到1967年秦兆陽到黃石去探望胞弟秦會濤,秦桂林才第一次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見到叔叔。只是他沒想到,遭受許多磨難的叔叔竟會看起來這么年輕,這么樂觀。那幾天,秦桂林關在房里,跟叔叔學了幾天的圍棋,這成為他記憶中永不褪色的一個片段。
秦兆陽 - 秦兆陽與劉賓雁
1956年初春,《中國青年報》的記者劉賓雁,將他的第一篇文學特寫《在橋梁工地上》寄到《人民文學》編輯部。劉賓雁長期擔任記者,接觸面廣,頭腦敏銳,又愛思索。1956年春節(jié),他將長期積累的感受,用文學特寫的形式表達出來,一吐方快,只一個星期,《在橋梁工地上》便完稿。文筆犀利、深沉,可以說在我們建國以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上,第一次這樣鋒利、深刻地觸及官僚主義、保守主義的時弊;而且不只是官僚主義、保守主義,還第一次大膽、尖銳地觸及了某些領導干部的風派氣質和風派行徑,這比單純地揭露官僚主義、保守主義更見深刻。后來的事實不斷證明,像羅立正這樣一個風派氣質、“一貫正確”的人物,在我們風云多變的政治生活中,實在是個難得的典型。在這以前,劉賓雁寫過大量新聞特寫,翻譯過蘇聯(lián)作品,但利用文學形式反映生活,在他還是頭一次!对跇蛄汗さ厣稀肥撬膶W的處女作。
而秦兆陽作為這篇作品的第一個讀者,一下子發(fā)現(xiàn)了劉賓雁,他立即給他去信,以簡短、鮮明的語言,肯定了他的探索。接著在《人民文學》四月號,以頭條、通欄、極為顯著的地位,發(fā)表了《在橋梁工地上》。秦兆陽為作品寫了編者按語:“我們期待這樣尖銳提出問題的、批評性和諷刺性的特寫已經很久了,希望從這篇《在橋梁工地上》發(fā)表以后,能夠更多地出現(xiàn)這樣的作品。”他還在編后記中寫道:“在現(xiàn)實生活里,先進與落后、新與舊的斗爭永遠是復雜而尖銳的,因此我們就十分需要‘偵察兵’式的特寫。我們應該像偵察兵一樣,勇敢地去探索現(xiàn)實生活里邊的問題,把它們揭示出來,給落后的事物以致命的打擊,以幫助新的事物的勝利。本刊這一期所刊登的《在橋梁工地上》就是這樣的特寫。像羅隊長這樣的人,像曾工程師這樣的人,像他們之間的斗爭,在我們的生活里難道是很少的嗎?我們怎么可以對他們視而不見呢?怎么可以看見了而不寫呢?”
秦兆陽 - 甘當伯樂
秦兆陽在具體幫助新作者修改作品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作為小說家,他懂得小說藝術的規(guī)律,曉得創(chuàng)作的甘苦,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構思,因而提的意見往往切中要害,對作者幫在點子上。而作為編輯,他又能以較寬闊的視野對作者提出要求,使作者盡可能跳出個人的一些局限,從更高、更寬廣的角度思考作品的問題,而這正是作者十分需要的。他有時把作者請到編輯部,當面交換意見,既具體又有條理地分析作品的長處和不足。有時寫出長達幾頁十幾頁的意見,寄給作者。等到作品經過作者修改基本可以用了,秦兆陽又幫他們做文字上的修飾、潤色。記得林斤瀾的《臺灣姑娘》,李威侖的《愛情》,楊大群的《小礦工》,都是作者接受秦兆陽提出的中肯意見,對作品修改后,在發(fā)表時達到了較理想的水平。
秦兆陽是個小說家,他在建國初期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幸福》、兒童文學《小燕子萬里飛行記》,顯露了自己的才華和獨特風格。其后發(fā)表的《農村散記》清新、俊逸,充滿生活的詩意,更是膾炙人口。他被譽為寫農村生活的能手。但在建國以來很長一個時期,由于工作需要,他主要是干文學期刊的編輯工作,寫小說只是業(yè)余的。在他擔任小說編輯的建國初期,那時創(chuàng)作還很不活躍,老作家對新生活的適應有個過程,解放區(qū)來的作家大都擔負著繁重的工作,寫作的時間少,青年作家還沒有起來,但又要求刊物發(fā)表“示范性的作品”,他和他的同事們不得不花費很大的精力,從無名作者來稿中去發(fā)現(xiàn)有希望的苗苗,精心修剪,使它們能見諸版面,以度困難局面。后來擔任《人民文學》的執(zhí)行主編,他更是以全部精力投入工作,日日夜夜,看稿、改稿,接待作者,籌劃刊物的改進。這不能不常常是以犧牲自己的創(chuàng)作為代價(實際上還不僅僅如此。D菚r他不到40歲,正當盛年,他把最好的年華,旺盛的精力(雖則他那時患有胃病,也常常是帶病工作)、才智,獻給了文學編輯工作,獻給了廣大青年業(yè)余作者。
秦兆陽 - 同事印象
在友人和同事的印象里,秦兆陽“瘦長身軀,一臉深沉、凝重、寡言;常愛側身枯坐于不顯眼的地方,不慣或不肯在人前拋頭露面”。他“性格內向,郁郁寡歡,難得有快樂的時候”。
有人注意到,在社里的一次業(yè)務性會議上,他“動作頗拘謹”,“抽著煙,很留心地聽著別人的議論,目光隨著發(fā)言人的轉移而轉移,而他自己卻遲遲不講話”。在1978年人文社召開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座談會上,他也發(fā)了言,“聲音徐緩,溫厚謙和,沒有文人堆中常見的慷慨激昂之詞”。
1980年1月,他和幾位作家去云南和海南島訪問。一路上,他總是以一個姿勢坐在汽車的前座上,默默地吸煙,兩眼專注地凝視著窗外,別人的歡聲笑語,根本引不起他的一點興趣。
雖然,他在1979年第三次全國作家代表大會上被選為書記處書記,但他不參加作協(xié)書記處會議,也沒出席過人文社的黨委會,從不參與社里的行政事務。給他專門準備的辦公室,他只去了兩次就再也不去了。挪威奧斯陸大學曾請他去講學,他婉言辭謝了。有一次作協(xié)安排他到意大利訪問,他執(zhí)意不去,此后出國的事他不再與聞。
就是這個在眾人眼里性格內斂、寡言少語、面容清癯的秦兆陽,在五十年代的那個多事之秋,曾經在文壇上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成了一個萬眾矚目的人物。
秦兆陽 - 在文革中
1957年因發(fā)表《現(xiàn)實主義—廣闊的道路》一文及力主推出脫離概念化公式化的文章而于1958年7月下旬被劃為“右派”。7月25日被開除黨籍,下放廣西柳州勞動改造。1961年11月宣布摘掉“右派”帽子,1962年春天從柳州機械廠調回南寧。1979年3月平反昭雪,恢復一切名譽。
秦兆陽在“反右”運動中蒙受不白之冤,到十年“文化大革命”,一直受到錯誤批判,自1958~1978年下放廣西長達20年之久。期間,1972年9月至1976年9月到河池地區(qū)都安瑤族自治縣指導文藝創(chuàng)作,具體指導和直接參與創(chuàng)作一部反映桂西大石山區(qū)“農業(yè)學大寨”的長篇小說。
1972年9月,剛從武鳴干校解放出來的秦兆陽,被派到都安加入創(chuàng)作組,參與和指導長篇創(chuàng)作。一個大作家到都安來,下面各級都以仰視的目光看稀奇,尤其是文化界人士和業(yè)余作者,心里的震動波不。壕┏抢飦淼摹按笥遗伞弊骷,肚里肯定都是墨水和才華!縣委和縣革委對秦兆陽也很敬重,主要領導召見了他,安排他住縣委招待所一個大單間,管吃管住。
秦兆陽通過在北京和在河池都安受到的冷暖待遇對比,感覺到人間的暖流還是在祖國的大地上吹拂,復活了他重返文壇的希望和信心。盡管他身上還背著“脫帽右派”的“十字架”,但他還是執(zhí)著地參與和熱心地進行具體指導。在地、縣領導的關懷下,長篇創(chuàng)作各方面的工作都進行得相當順利。
創(chuàng)作的這部長篇小說從1972年冬開始補充生活素材,提煉主題、編寫提綱,中間幾經反復,于1973年底,擬出了長篇的具體章節(jié)提綱。雖說是“三結合”集體創(chuàng)作,但不可能由眾人同時在紙上落筆,最后只好落實到秦兆陽和藍漢東身上,由秦兆陽口授,藍漢東代其執(zhí)筆。這種安排主要考慮到當時的政治氣候,秦兆陽不便走上前臺,而藍漢東是從都安保安公社農村抽來的青年作者,他高中畢業(yè)后回鄉(xiāng)第二個月就在《廣西日報》副刊發(fā)表了一篇8000字的短篇小說《婚事》,有一定的文學創(chuàng)作基礎。秦兆陽和他相處一段時間以后,對這個從大石山里出來的青年很感興趣,提議和點名叫他代執(zhí)筆。于是,秦兆陽、藍漢東、盧勛(當生活顧問)三人到都安都陽公社郵電所閉門靜心寫作,于1974年底寫出第一稿,30余萬字。在出版社的具體指導和幫助下,1975年春著手進行修改,同年9月底完成第二稿,47萬字。第二稿寫出來后,印出了征求意見本,先后在都安瑤族自治縣、河池地區(qū)和南寧市多次召開工農兵,業(yè)余、專業(yè)文藝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座談會,廣泛征求意見,1976年春再次進行修改,同年6月底定稿,書名為《穿云山》,1977年元月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由序曲、20章、尾聲組成,共749頁,印數(shù)10萬冊。署集體筆名:韋任敏(為人民的諧音)。
這部長篇小說,雖說是在秦兆陽的具體指導下創(chuàng)作,但實際上是“遵命文學”,是“三結合”集體創(chuàng)作的產物,這就難免留下了當時“三突出”(在所有的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創(chuàng)作原則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痕跡。從秦兆陽個人來說,這也是逼不得已而為之的。
秦兆陽在都安期間,在公開場合很少講話,特別是涉及文藝理論問題,他常保持沉默,獨自點著煙,一根接著一根地抽。明白人一眼就會看出,他那顆受傷了的心是多么的痛苦!因寫作關系,他與藍漢東在一起的時間最多,他最了解藍漢東,藍漢東也為有這樣的忘年之交而感到欣慰。長篇動筆前,他和創(chuàng)作組的同志曾跑都安縣內外很多地方深入生活和進行采訪,每到一處,秦兆陽都把人民群眾視同手足,把天地當做父母。有時飯后散步,他不走大路,常穿過田間地頭小路,邊走邊想。思些什么,想些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到都安三只羊公社采訪四位“老愚公”時,他特地從四位老人造的梯地上帶回一包土珍藏;到都安六也公社和城廂公社六里村采訪,他用手反復摩挲引水渡槽的橋墩;他把寫在渡槽邊上的“雄心征服千層嶺,壯志壓倒萬重山”14個紅漆字,記在自己的筆記本里。離開都安前夕,他寫給藍漢東的贈言是:“不要虧待大地和站在大地上的人民!
秦兆陽 - 著作書目
平原上(短篇小說集)1949,天下
小燕子萬里飛行記(童話)1950,少兒
幸福(短篇小說集)1951,人文
論概念化公式化(理論)1953,人文
聰明勇敢的張小明(小說)1954,少兒
農村散記(短篇小說集)1954,人文
在田野上,前進!(長篇小說)1956,作家
一封拾到的信(短篇小說集)1979,人文
女兒的信(中篇小說)1980,百花
秦兆陽小說選 1982,四川人民
文學探路集(理論)1984,人文
大地(長篇小說)1984,人文
黃山失魂記(散文集)1987,文化藝術
風塵漫記(散文集)1987,長江
秦兆陽 - 相關評價
涂光群這樣評價秦兆陽“他不是徒具虛名,不干實事。他不是等待下屬人員給他送復審稿件去,他只在稿件上簡單地批上“用”或“不用”一兩個字。他有一種直接到堆積如山的無名作者來稿中去尋找佳作,發(fā)現(xiàn)人才的樂趣。秦兆陽就是這樣的主編!
“秦兆陽人很質樸,不喜歡虛的浮的花的不實在的東西;和他在一起,心情特放松,他愿意聽你講話;別看他平常沉默寡言,其實內心特別有激情,只要看到好稿子,一下子就會激動起來,不管不顧的。”
秦兆陽 - 懷念秦兆陽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不事喧囂的正直;作為一個編輯家,他長者的寬厚和對后輩無私的扶植,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公論。他走了,他的書后人還在讀;他參與推出的作品,豐富了中國新時期的文學畫廊。而由他主持的《當代》雜志更秉持著對現(xiàn)實主義的執(zhí)著,堅守著知識分子的人文理想。
懷念秦兆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