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鏊從小聰穎異常,8歲能讀經(jīng)史,12歲能作詩,16歲隨父讀書,寫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國子監(jiān)諸生就爭相傳頌,一些大臣都稱他為天下奇士。明成化十年(1474),王鏊在鄉(xiāng)試中取得第一名“解元”。翌年,會試又取得第一名“會元”。一時盛名天下。
孝宗即位(公元1488年),王鏊被遷為侍講學(xué)士,充任講官。當(dāng)時孝宗寵信李廣,整日在李廣陪伴下游玩。王鏊便以周文王勤政的典故反復(fù)勸諫,終使孝宗感動,在選擇太子僚屬時,就命他兼任諭德,不久轉(zhuǎn)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
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王鏊被進為吏部左侍郎兼學(xué)士。十二月,王鏊進為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次年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xué)士。
王鏊一生為人正直,采用各種辦法堅持與宦官勢力作斗爭。朝廷忠良尚寶卿崔睿等3人被劉瑾借故毒刑敲打幾死,王鏊不顧個人安危,當(dāng)劉瑾面斥責(zé)道:“士可殺,不可辱!眲㈣Х桨儆嫐⒛婕撼柬n文、劉健、謝遷,因王鏊“前后力救得免”。劉瑾權(quán)傾內(nèi)外,焦芳又一味奉迎,’氣焰日益囂張,王鏊于是憤然請求告老回鄉(xiāng)。正德四年(1509),以武英殿大學(xué)士致仕。此后,朝廷大臣交相薦舉,終不肯復(fù)出。
王鏊致仕回鄉(xiāng)至逝世,家居共14年,“不治生產(chǎn),惟看書著作為娛,旁無所好,興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他居官清廉,全無積蓄,被人稱為“天下窮閣老”。他潛心學(xué)問,文章爾雅,議論精辟,使弘治、正德間文體為之一變。著有《震澤編》、《震澤集》、《震澤長語》、《震澤紀聞》、《姑蘇志》等。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王鏊病逝,享年75歲。逝世后,追封太傅,謚“文恪”。其故里陸巷有惠和堂及解元、會元、探花牌樓。葬東山梁家山,其墓前曾有唐寅手書的“海內(nèi)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的牌坊,F(xiàn)陸巷有“惠和堂”!半p進士坊”等遺址。
其人其事
正直清廉
王鏊居官清廉,為人正直,時稱“天下窮閣老”。
王鏊閉門讀書,遠離權(quán)貴。弘治初,升為侍講學(xué)士,擔(dān)任講官。宦官李廣引導(dǎo)皇帝游玩西苑,王鏊就講周文王不敢在出游狩獵方面縱情娛樂的故事,反復(fù)規(guī)勸皇上,情真意切,皇上被感動了。講完后,皇上對李廣說:“講官指的就是你們這些人啊!眽蹖幒顝垘n以前與王鏊有交往,等到張巒富貴以后,王鏊就再不與他來往了。皇太子出就封國,朝中大臣請求遴選正直之士做皇太子的宮僚,王鏊保持原有的官職兼任諭德。不久轉(zhuǎn)任少詹事,又被提升為吏部右侍郎。王鏊曾經(jīng)向皇上陳奏邊防策略,他認為如今火篩、小王子并不值得畏懼,而本朝奸佞小人亂政,大臣將士功罪不分明,職責(zé)不專一,法令不實行,邊境空虛,這些才是最可怕的。但愿皇上振奮剛健決斷的氣魄,經(jīng)常召見大臣,咨詢了解守邊將士的勇敢或膽怯。有罪必罰,有功必賞,明確規(guī)定主將的職權(quán)。優(yōu)待體恤邊境戰(zhàn)事中死亡者的家屬,招募邊境上驍勇的人。分配兵力,多方出擊,出奇制勝,敵人必定不敢長驅(qū)直人;噬下爮牧怂慕ㄗh。
正德元年四月,擔(dān)任左侍郎,與韓文等大臣請求誅殺劉瑾等“八黨”。不久劉瑾卻掌管司禮,大學(xué)士劉健、謝遷相繼離職,內(nèi)閣只剩下李東陽一個人。劉瑾想要推薦焦芳,但朝廷大臣們只推薦了王鏊。劉瑾迫于公論,任命王鏊保留原本官職,兼任學(xué)士,與焦芳一同入閣。一個月后,升任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第二年加任少傅兼太子太傅。尚寶卿崔璿等三人被戴上枷鎖,面臨殺頭之禍。王鏊對劉瑾說:“士可殺,不可辱。如今你侮辱他們,還要殺他們,我還有什么臉面坐在這里?”李東陽也竭力相救,崔璿等人得以保命而受遣戍之罰。劉瑾對尚書韓文懷恨在心,一心想殺害他,又想借其他事情中傷劉健、謝遷,王鏊奔前跑后,竭力相救,他們才得以幸免。有人在劉瑾面前誹謗楊一清,說他修筑邊境城墻浪費資金。王鏊爭辯說:“一清為國家修筑邊防,怎么能把功臣當(dāng)成罪人?”劉瑾憎恨劉大夏,把他抓到京城,想要判他“激變”罪名處死他。王鏊又爭辯說:“岑猛只是遷移延時沒有行動而已,沒有叛變怎么叫做激變?”當(dāng)時中外大權(quán)全都歸于劉瑾,王鏊起初與他開誠布公地談,他有時還會聽取意見。然而焦芳一味隨和,沒有主見,劉瑾專權(quán)蠻橫日益厲害,災(zāi)禍殃及縉紳。王鏊無法挽救局面,竭力要求離職。正德四年,上了三次奏疏,皇上準(zhǔn)許了他的請求。在家居住十四年,朝廷大臣交相舉薦,他始終沒有再入朝。
王鏊堅持正義不阿諛逢迎,保持自身清正及早引退。這實在是明曉去就的分寸,作為一個清正的大臣,怎么能以隨和應(yīng)付、曲意周旋的態(tài)度去逢迎取悅呢?
軼事典故
王鏊對宜興的風(fēng)景名勝饒有興趣,尤其對善卷靈跡推崇備至,曾為善卷洞賦詩、撰序,著《善卷洞》、《善 權(quán)寺古今錄序》。王鏊同宜興人亦交往甚密,感情十分融洽。明成化八年進士(傳臚)邵賢,自山東提學(xué)副憲告老還鄉(xiāng)后,在周孝侯祠崇邱建造了“東邱娛晚堂”,作為宴飲和欣賞良辰美景諸老聚會的地方。多位老人或登邱、或吊古、或棋奕、或垂釣、或吟詠,各得其所,百無禁忌。正德三年,王鏊來宜,在此會見了宜興掛冠而老者12人。他們是:前九江推官萬盛,黃州府經(jīng)何釗,平樂知府李廷芝,湖廣布政司參議翁信封,翰林學(xué)士吳經(jīng),工部侍郎沈暉,宜春知縣楊琛,通政王玉,福建布政司李云,山東按察司副使邵賢,歸州知州胡璉,撫州知府胡孝。王鏊興致勃勃地撰寫了《東丘娛晚記》碑文。該碑現(xiàn)保存在周王廟內(nèi)。
家庭情況
成化六年(1470年)娶武山西金吳氏為妻,十二年(1476年)生一女,次年卒。
成化十七年(1481年)娶張氏為妻,生子延喆。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娶李氏為妻,生有二女。李氏多病,不久卒,葬于洞庭東山嘶馬塢。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娶胡宜人為妻,生二子一女。
正德十一年(1516年)側(cè)室萬氏,生子延昭。
王鏊有四子五女:長子王延喆(子貞),次子王延素〈子永〉,三子王延陵,四子王延昭。長女嫁徐縉,次女嫁朱希召,三女嫁卲鑾,四女嫁靳仁,五女嫁嚴濡。
蘇州王鏊祠
王鏊祠原名王文恪公祠,位于景德路274號,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祠堂為其子中書舍人王延哲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奏建,其地本景德寺廢基。歷經(jīng)清康熙、乾隆、嘉慶、同治、光緒年間多次修繕。
建筑坐北朝南,分頭門、過廳、享堂三進,彼此以庭院過渡,兩側(cè)連以廊廡,占地約1000平方米。
頭門面闊五間,進深五界,硬山頂,明間立砷石,設(shè)抱框,置金剛腿,做斷砌門,額枋挑門簪一對。
過廳面闊五間,進深七界,硬山頂,明間前后設(shè)長窗,次間及稍間砌半墻,置短窗。礎(chǔ)石均為青石素覆盆式,明間和次間廊柱、金柱、脊柱皆承以木。
享堂面闊三間15.02米,進深11界13.84米,高7.66米,硬山造。前設(shè)軒廊,檐枋下飾掛落,次間和梢間檐柱間安欄桿,廊東西兩端粉墻辟磚細貢式門洞。前廊柱間裝落地長窗,明間八扇,次間各六扇。各柱均承以覆盆式連磉青石礎(chǔ),明間金柱又于礎(chǔ)上加置合盆式石。石礎(chǔ)雕飾不統(tǒng)一,有纏枝花卉、蓮荷嬰戲、萱草雙鶴、牡丹蓮荷嬰戲等,雕飾工細。梁架扁作。廊枋上置斗三升隔架科承。脊桁坐斗,綴山霧云,飾抱梁云,雕刻精細。后檐柱間,明間設(shè)長窗八扇,次間砌半墻,各置短窗六扇。
王鏊祠是保存較完整的一座祠堂建筑,頭門雖已改為清式,過廳和享堂仍為明代遺構(gòu)。1980年曾全面整修,現(xiàn)為蘇繡藝術(shù)博物館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