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 - 高門子弟,東晉姻戚
東漢末年,潁川郡鄢陵縣縣衙有一個門卒庾乘,長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受當時名士郭泰賞識,介紹他入學官,為太學生們傭工。后來,庾乘經(jīng)過刻苦自學,竟然能講論經(jīng)義。因其出身卑微,他每每坐在學舍的下座,但是太學生,甚至博士們,都經(jīng)常找他請教問題。庾乘的名氣逐漸大起來了,朝廷幾次征辟他做官,他卻婉言謝絕,因此被人們號為“征君”。從此,鄢陵庾氏家族興盛發(fā)達了。
庾乘之子嶷,曹魏時官至太仆。第三代中的庾峻、庾純,出任過西晉王朝的尚書、侍中、中書令等顯要官職。第四代做官的人更多,庾氏已經(jīng)成為中原的高門大族。
庾亮是這個門第顯赫的家族的第五代。庾亮(289年—340年)字元規(guī)。他容貌俊美,儀表不凡,喜讀《老子》、《莊子》一類的書籍。又擅長清談,動輒講究禮節(jié),有一副名士派頭。他很早就享有盛名,人們把他比作三國時代的夏侯玄、陳群一流的人物。他十六歲時,北方正處在“八王之亂”的高潮,西晉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辟召他當佐史,他沒有答應。永嘉(307年—313年)初年,其父庾琛出仕會稽太守,他也隨行到了江南。庾亮深居簡出,有些人雖然仰慕他,卻不敢冒昧造訪。
當時,鎮(zhèn)東大將軍、瑯邪王司馬睿渡江南下,駐于建鄴(后更名建康),圖謀建立偏安政權(quán)。在王導的輔佐下,他網(wǎng)羅了一大批南北士族擔任幕僚。庾亮就是在這個時候應司馬睿的辟召,入鎮(zhèn)東大將軍府擔任西曹掾。這個舉止嫻雅、談吐不俗的青年人博得司馬睿的喜歡和器重。司馬睿聽說庾亮的妹妹庾文君尚待字閨中,主動提出與庾氏聯(lián)姻,為長子司馬紹聘定了這門親事。司馬睿稱帝(即晉元帝),立司馬紹為太子,庾亮官拜中書郎、領著作郎,與太子中庶子溫嶠在東宮陪侍司馬紹讀書,從而三人結(jié)為布衣之好。后來,庾亮又累遷給事中、黃門侍郎、散騎常侍。
庾亮 - 巧妙周旋,受遺輔政
東晉初年,諺云“王與馬,共天下”。元帝依賴王導、王敦兄弟的扶持,君臨江南。朝政大權(quán)主要控制在王氏兄弟的手中,元帝處處受到掣肘。元帝為了加強君主集權(quán),推行“以法御下”的政策,有意重用親信刁協(xié)、劉隗而疏遠王導,因此,帝室與王氏的關系日趨緊張。一頭是皇室姻親;另一頭是大族權(quán)臣,庾亮夾在中間,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在感情上,他傾向于帝室,在理智上,他卻不敢得罪王氏,只能謹慎小心地應付著這個復雜的局面。有一次,元帝賜給太子一部《韓非子》,庾亮婉轉(zhuǎn)地對太子說:“申、韓冷酷無情,敗壞社會風氣,殿下不必去讀它!庇钟幸淮,庾亮奉使到蕪湖與王敦商議國事,兩人原來各坐一旁,談著談著,王敦喜歡上庾亮,不禁湊到了他的跟前。送走庾亮,王敦贊嘆說:“庾亮比裴賢明多了!”以后,王敦還上表舉薦他為中領軍。
王敦以誅刁協(xié)、劉隗為名舉兵攻入建康,元帝郁郁而死。元帝死后,司馬紹繼立,是為明帝。明帝任命庾亮為中書監(jiān)。中書監(jiān)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職位,原來由王導擔任。庾亮深知王氏兄弟對自己懷有戒心,這個中書監(jiān)是萬萬當不得的。他立即上表辭讓。明帝見庾亮態(tài)度很堅決,只好作罷。不久,庾亮又借口養(yǎng)病,向朝廷告假。
太寧元年(323年),王敦謀反的消息不斷傳來建康,明帝暗中進行反擊準備。東晉王朝的興廢與庾亮的利益息息相關。他名為養(yǎng)病,實際上時時刻刻關注著政局的變化。這時,在王敦身邊任記室參軍的老朋友郭璞請假歸來,庾亮邀約溫嶠找他。郭璞的卜筮之術(shù)名聞遐邇,據(jù)說非常靈驗。庾、溫兩人求他占占王敦的吉兇,郭璞擺弄一番,搖搖頭說:“算不出來。”兩人又求他占自己的吉兇,稍頃,郭璞說:“大吉。”告別了郭璞,兩人議論說:“郭璞說算不出王敦的吉兇,或是不便明說,或是王敦不敢動手了。而我們將要參加輔佐皇室削平王敦的義舉,卻得了吉兆,可見這次義舉一定會得到成功!
在庾亮、溫嶠等人的支持下,太寧二年(324年)六月,明帝發(fā)布討伐王敦的詔命,任命庾亮以中書監(jiān)領左衛(wèi)將軍,與諸將共同抵御王敦的心腹錢鳳。不久,王敦病死,王敦的另一個心腹沈充敗逃吳興。明帝又任庾亮為假節(jié)、都督東征諸軍事,追擊沈充。事平之后,明帝論功行賞,封庾亮為永昌縣開國公,賜給絹五千四百匹,庾亮謙讓不受。
明帝不愿當傀儡皇帝,他著手調(diào)整內(nèi)外軍事將領,任命宗室南頓王司馬宗為左衛(wèi)將軍、舅父虞胤為右衛(wèi)將軍,統(tǒng)領京城宿衛(wèi)禁軍;任命寒門出身的將領陶侃鎮(zhèn)守荊州,控制荊楚地區(qū)的軍事力量。庾亮被拔擢為護軍將軍,但反而失去實權(quán)。他和司徒王導都很不滿意,曾經(jīng)在明帝面前流短飛長,說司馬宗等人的壞話。明帝大不以為然,對司馬宗、虞胤更加信任了,甚而把宮門的鑰匙全交給他們掌握。明帝生病的時候,有一天夜里,庾亮聲稱有事要進宮見明帝,派人向司馬宗索取鑰匙,司馬宗不但不給,還大聲斥責來人說:“這宮門難道是你家的門戶,可以隨隨便便進出的嗎?”庾亮一聽,更加憤憤難平。
明帝病重,不愿人家去打擾他。群臣進宮,司馬宗、虞胤一概擋駕。明帝如有不測,皇位由誰繼承?庾亮不覺心急火燎,他懷疑司馬宗、虞胤以及司馬宗之兄——西陽王司馬羕有陰謀。于是不顧宿衛(wèi)禁兵的阻抗,強行闖入禁內(nèi)。一見明帝,淚水止不住簌簌而淌,他便咽地說:“西陽王羕、南頓王宗居心叵測,策劃排斥大臣,謀取輔政大權(quán),這件事關系社稷安危、國家興亡,臣懇請陛下予以貶黜!泵鞯坌闹幸徽,若有所悟,但默然不作聲。
不久,明帝病危,傳詔引太宰司馬羕、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壸、車騎將軍郗鑒、護軍將軍庾亮、領軍將軍陸曄和丹楊尹溫嶠入宮。明帝宣布以他們七人輔佐太子,輪流統(tǒng)領禁兵宿衛(wèi)宮殿,免去司馬宗、虞胤的左、右衛(wèi)將軍之職。拜卞壸為右將軍,庾亮中書令、加給事中,陸曄錄尚書令。
也許明帝對身后的安排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七個輔政大臣中,有宗室,有外戚,有南、北士族,使之相互制約,可以防止個人擅權(quán)。然而事與愿違,明帝一死,東晉大權(quán)落到了庾亮的手中。
庾亮 - 一意孤行,釀成動亂
太寧三年(325年)閏八月一天,司馬衍即位大典就要開始了,忽然,司徒王導派人來請病假,這猶如給隆重的大典兜頭倒下一桶涼水。尚書令卞壸聲色俱厲地說:“王公難道不是國家大臣嗎?大行皇帝還沒有殯葬,嗣皇帝還沒有繼位,這時候是臣子稱病告假的時候嗎?”王導自知理虧,才坐車趕來。司馬衍即位,是為成帝。成帝年方五歲,皇太后庾氏臨朝稱制而委政于庾亮。從此,王導常常稱病不上朝。王導執(zhí)政,實行優(yōu)容世家大族的政策,導致東晉初年政治腐敗,官吏貪污,豪強兼并,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的局面。庾亮執(zhí)政,反其道而行之。他提倡法治、主張加強中央集權(quán),削弱地方勢力,因此,遭到世家大族的反對。尤其嚴重的是,庾亮和地方勢力的矛盾不斷激化。當時,荊州刺史陶侃和豫州刺史祖約懷疑庾亮私自刪改明帝遺詔,有意把他們排擠出輔政大臣的行列,所以對庾亮散布了不少流言蜚語。歷陽內(nèi)史蘇峻自恃手擁強兵,實力雄厚,不把庾亮放在眼里。他在歷陽私自招聚亡命之徒,擴充軍隊,以致運送軍需物資去歷陽的船只首尾相接,給朝廷造成沉重的負擔。只要稍不如意,蘇峻就破口大罵朝廷。為此,庾亮派遣溫嶠任江州刺史,都督江州諸軍事,鎮(zhèn)守武昌,監(jiān)視荊州方面的動向。接著,他又布署修筑石頭城的工事,加強首都的衛(wèi)戍力量,預防發(fā)生突然事變。
亂子首先從京城發(fā)生。司馬宗從左衛(wèi)將軍的顯要職位下臺以后,心懷怨望,暗中組織力量,企圖搞掉庾亮。庾亮搶先一步,在司馬宗猝不及防的情況下以謀反的罪名誅殺了他和他的同伙,貶斥了司馬羕和虞胤等人。司馬宗的一個部下卞闡逃亡到歷陽投奔蘇峻,庾亮下令蘇峻把人交出來,蘇峻拒不從命。
庾亮一直覺得蘇峻是一個禍根,早就有心剝奪蘇峻的兵權(quán)。卞闡潛逃一案,促成他將蘇峻調(diào)回建康的決心。起初,他私下征求王導的意見,王導勸阻說:“蘇峻為人陰險多疑,不會老老實實奉詔回來,不如暫且寬恕他,免于鬧出風波”。庾亮聽不進去,又召集群臣商議,他慷慨激昂地說:“蘇峻狼子野心,總有一天要出來搗亂,現(xiàn)在征他回京,縱然不肯順從,禍害畢竟小一些;如果再放縱幾年,恐怕就難以制服了!背蒙弦魂嚦聊。這時,卞壸站出來反對說:“蘇峻手握強兵,逼近京城,從歷陽到建康,不足一天的路程,一旦發(fā)生動亂,建康就十分危險,這件事應該慎重考慮。”庾亮哪里聽得進去。卞壸越想越不安,只得寫信給溫嶠,讓他出面規(guī)勸庾亮,但是庾亮依然置若罔聞。
消息傳到歷陽,蘇峻意識到庾亮將要拿自己開刀了。他又是差人向庾亮求情,又是上疏表示愿意在邊境為朝廷效力,然而朝廷的詔書還是頒發(fā)下來了:征召蘇峻回京,擔任大司農(nóng),加散騎常侍。蘇峻狗急跳墻,與祖約一道以討伐庾亮為名舉兵反抗。
咸和二年(327年)十月,一場動亂爆發(fā)了。江州刺史溫嶠聞報,請求率軍下援建康,隊伍還沒有出發(fā),庾亮來信制止說:“我對西部邊陲的憂慮超過歷陽,足下不可越雷池一步。”庾亮不許溫嶠越雷池東向,是對陶侃放心不下。與此同時,三吳將領請求發(fā)兵保衛(wèi)建康,庾亮也加以拒絕。庾亮太盲目自信了!
叛軍主動進攻,庾亮卻采取消極防御,局勢的發(fā)展十分不妙。有人對王導建議說:“應當派兵迅速切斷阜陵,堅守江北當利等渡口,在敵寡我眾的情況下,完全可以一戰(zhàn)勝之。倘若敵軍未到,我們可以進逼歷陽;如果我們不進攻,敵軍就會先發(fā)動進攻。這是先聲奪人,機不可失啊!”王導聽了很贊成,庾亮卻認為建康固若金湯,蘇峻決不敢直接進犯建康。然而,當庾亮還在自我陶醉的時候,蘇峻的部將韓晃、張健襲取了東晉囤積了大量食鹽、大米的姑孰,直搗慈湖。庾亮得到報告以后,叫苦不迭。
建康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庾亮自任假節(jié)、都督征討諸軍事,其弟庾翼,當年二十二歲,尚未出仕,也帶領幾百名士兵守衛(wèi)石頭城。宣城內(nèi)史桓彝率軍入援,被韓晃堵截在廣德。徐州刺史郗鑒也準備起兵,庾亮仍是硬充漢子,以防御北方敵人為由,發(fā)詔阻止。然而建康的局勢日益險惡了,庾亮派司馬流守慈湖,司馬流貪生怕死,還沒有交鋒,就嚇得吃肉都送不到嘴里,慈湖很快失守。咸和三年(328年)一月,蘇峻、祖約的聯(lián)軍二萬多人從橫江渡口搶渡長江,進抵陵口,晉軍抵擋不住,連連敗北。二月,蘇峻占領蔣陵覆舟山。敵人近在咫尺,建康城內(nèi)人心惶惶,雞犬不寧,王公貴族和官僚已經(jīng)競相把家眷送到外地避難。這時,又有人給庾亮出主意說:“蘇峻知道石頭城有重兵防守,不敢從正面發(fā)起進攻,一定會從小丹楊南路迂回,應該派兵埋伏在那兒,截擊他們,就可以取勝!扁琢羷傘棺杂,竟再次拒絕部屬的正確意見。后來聽說蘇峻果真從小丹楊繞道過來,夜里行軍時迷失了方向,隊伍七零八落。這樣一個殲滅敵人,扭轉(zhuǎn)危局的大好機會又被庾亮貽誤了。蘇峻攻入建康臺城,卞壸戰(zhàn)死。庾亮率領諸將守衛(wèi)宣陽門,陣勢還沒有拉開,將士們見敵人蜂擁而來,紛紛丟盔棄甲潰逃了。庾亮知道大勢已去,也顧不上當皇太后的妹妹和皇帝小外甥了,匆匆對侍中鍾雅說:“這里的事就拜托你了!辨R雅見庾亮臨陣脫逃,怒沖沖地說:“大梁折斷,房椽崩塌,這究竟是誰的責任呢?”庾亮無可奈何地說:“今天的事情不必多說了,你等著我打回建康就是了。”然后,急忙和弟庾懌、庾條、庾翼跑了。他們剛剛在江邊登上一條小船,敵軍也追趕上來了,雙方混戰(zhàn)一場。庾亮左右開弓,匆促間不意誤中船上的舵手,船上的人一時大驚失色,慌張地要跳船逃跑。庾亮反倒冷靜下來了,他一動也不動,悵恨自責說:“這雙手那能用來殺賊!”眾人的情緒才安定下來。
小船脫險以后,直駛尋陽。一個月前,溫嶠見局勢危急,不再理會庾亮的“不得越過雷池一步”的禁令,移兵尋陽,馳援建康。庾亮見到溫嶠,以皇太后的名義,宣詔進溫嶠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之職。溫嶠堅決不受,說:“還是消滅蘇峻要緊!”他把一部分兵力分給庾亮。二人共商征討蘇峻大計,庾亮推舉溫嶠為盟主,溫嶠則推舉庾亮,爭執(zhí)了半天。溫嶠從弟溫充提議他們應該共同推舉陶侃為好,于是溫嶠派人去荊州邀請?zhí)召?五月,陶侃兵眾到達尋陽。人們竊竊私議說,陶、庾本來不睦,蘇峻之禍又是庾亮惹起的,陶侃此來,當誅殺庾亮以謝天下。庾亮委實惶恐不安,但他不得不聽從溫嶠的安排,硬著頭皮去拜見陶侃,陶侃很吃驚,連忙扶起他,帶著幾分不解和幾分得意的神情說:“庾元規(guī)怎么拜起我陶士行來了!”士行,是陶侃的字。想當初,庾亮是名士中人,求見一面尚且不易,今日竟拜倒在寒門將領陶侃的腳下。陶侃一肚子氣,頓時消了一半。庾亮又引咎自責,那聲調(diào),那姿態(tài),使人感到又誠懇又親切。陶侃一陣大笑,揶揄地說:“君侯曾經(jīng)修筑石頭城工事要對付老夫,今天也來求我了!碧召┰O宴招待庾亮,二人飲宴終日,談笑風生。
以陶侃為盟主的四萬聯(lián)軍從尋陽出發(fā),浩浩蕩蕩進軍建康。聯(lián)軍屯駐在蔡洲,遙對石頭城。庾亮率先派將領王彰攻打石頭城,被蘇峻的部將張曜所敗。首戰(zhàn)失利,庾亮羞愧交加,心情十分沮喪。他派人把象征軍事指揮權(quán)的節(jié)傳送交陶侃,以示自責。陶侃派人寬慰他說:“古人曾經(jīng)三敗而后勝,君侯這才失敗了兩回。當今情況緊急,不要總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后來,庾亮帶領二千人守衛(wèi)白石壘,蘇峻步兵萬余人從四面發(fā)起強攻,白石壘前煙塵滾滾,殺聲震天。庾亮指揮若定,激勵將士們英勇殺敵,終于打退敵人的進攻,又乘勝追殺了數(shù)百名敵人。
庾亮 - 出守藩鎮(zhèn),庾王之爭
咸和四年(329年)二月,聯(lián)軍平定了蘇峻之亂。成帝在群臣的擁簇下駕臨溫嶠乘坐的大船。庾亮上船拜謁成帝,他長久俯伏在地,欷歔不已。庾亮哭什么?是君臣重逢,悲喜交集而激動?還是哭在動亂中因不堪凌辱而自殺的庾太后?或者是哭自己輕舉妄動鑄下的大錯呢?或許兼而有之吧!翌日,庾亮又入宮謝罪。八歲的小皇帝突然問:“往日被稱作白頭公的那個人在哪兒呢?”庾亮大吃一驚,成帝說的白頭公指的是司馬宗,他忙答道:“司馬宗因為謀反,早已伏法了!背傻垡宦牽蘖,對著庾亮說:“舅舅說人家造反,就可以隨便把人殺了;人家要是說舅舅造反,又該怎么辦呢?”庾亮真沒有想到成帝這樣說,嚇得臉色慘白,冷汗直流。他叩頭不止,請求辭去官職,允許他全家到遠離京師的偏僻地區(qū)去,做無聲無息的平民百姓。
庾亮心里又急又怕,雖然成帝派遣尚書、侍中送來一道手詔,說“這次大亂是國家的一場災難,不是舅舅的責任”,但是他覺得是非走不可了。他上疏成帝說:臣凡鄙小人,才不經(jīng)世,階緣戚屬,累忝非服,叨竊彌重,謗議彌興,便煩顯任!畔挛桓撸M忘退,乘寵驕盈,漸不自覺。進不能撫寧外內(nèi),退不能推賢宗長,遂使四海側(cè)心,謗議沸騰。祖約、蘇峻不堪其憤,縱肆兇逆,事由臣發(fā)。社稷傾覆,宗廟虛廢,先后以憂逼登遐,陛下旰食逾年,四海哀惶,肝腦涂地,臣之招也,臣之罪也。朝廷寸斬之,屠戮之,不足以謝祖宗七廟之靈;臣灰身滅族,不足以塞四海之責。臣負國家,其罪莫大,實天所不覆,地所不載。陛下矜而不誅,有司縱而不戮。自古及今,豈有不忠不孝如臣之甚!不能伏劍北闕,偷存視息,雖生之日,亦猶死之年,朝廷復何理齒臣于人次,臣亦何顏自次于人理!臣欲自投草澤,思愆之心也,而明詔謂之獨善其身。圣旨不垂矜察,所以重其罪也。愿陛下覽先朝謬授之失,雖垂寬宥,全其首領,猶宜棄之,任其自存自沒,則天下粗知勸戒之綱矣。
成帝下詔苦苦挽留,庾亮決定不辭而別,他帶著家眷,由暨陽東門出城。成帝又派人扣住了船只,不放他走。在這種情況下,庾亮請求朝廷放他出任方鎮(zhèn),效力疆場,朝廷也就同意了,于是任命他擔任持節(jié)、都督豫州、揚州之江西宣城諸軍事、平西將軍,假節(jié)、豫州刺史、領宣城內(nèi)史,鎮(zhèn)蕪湖。
不久,后將軍郭默矯詔擅殺江州刺史劉胤,占據(jù)湓口。司徒王導不僅不予追究,而且以他繼任江州刺史。太尉陶侃不滿王導姑息養(yǎng)奸,發(fā)兵東下湓口。庾亮隨即也上表朝廷,督率步騎二萬余人西上,配合陶侃討伐郭默,很快平定了這次叛亂。事后庾亮不受爵賞,撤兵回到蕪湖,陶侃寫信給他說:“賞罰黜陟是國家的重要制度,我實在不理解你為什么要過分克制,獨自當君子!”庾亮回信說:“這次勝利上有元帥指揮,下有將士效力,我庾亮有什么功勞呢?”朝廷又進庾亮為鎮(zhèn)西將軍,但他怎么也不肯接受。這時,王導再度執(zhí)政,“上無所忌,下無所憚,把自己凌駕于成帝之上。成帝一天一天長大了,可是見了王導要下跪,給王導的手詔要稱“惶恐言”,好像他不是皇帝,王導反倒是皇帝似的。陶侃和庾亮對王導的擅權(quán)都耿耿于懷,陶侃曾經(jīng)倡議起兵廢黜王導,由于郗鑒反對,才避免了一場干戈。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病死。朝廷擢升庾亮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進號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假節(jié)。這一次,除開府以外,庾亮都受而不辭了。隨著地位的提高和權(quán)力的增大,庾亮對王導“挾震主之威下陷百官”更不能容忍了。他寫信給郗鑒說:昔于蕪湖反復謂彼罪雖重,而時弊國危,且令方岳道勝,亦足有所鎮(zhèn)壓,故共隱忍,解釋陶公。自茲迄今,曾無悛改。主上自八九歲以及成人,入則在宮人之手,出則唯武官小人,讀書無從受音句,顧問未嘗遇君子!髦僖,不登進賢哲以輔導圣躬。春秋既盛,宜復子明辟。不稽首歸政,甫居師傅之尊;成人之主,方受師臣之悖。公與下官并蒙先朝厚顧,荷托付之重,大奸不掃,何以見先帝于地下!愿公深惟安國家、固社稷之遠算,次計公與下官負荷輕重,量其所宜。
庾亮也要起兵趕王導下臺,但郗鑒仍不同意,庾亮才沒有輕舉妄動。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庾亮的動向被陶侃的兒子陶稱覺察到了,陶稱便報告王導,王導故作從容地說:“我和元規(guī)休戚與共,聰明人那能傳播這種捕風捉影的無稽之談。即便真有這么回事,他來我走,回家當平民百姓,有什么可怕的!”話雖這樣說,但由于庾亮手伸得很長,坐鎮(zhèn)荊州而遙控朝政,一些趨炎附勢之徒都倒向他,王導心里很不舒坦,遇到刮西風的日子,他一面舉起手中的扇子去擋灰塵,一面慢悠悠地說:“庾元規(guī)刮來的灰塵太臟了!”后來,陶稱告密的事也被庾亮知道了。庾亮故意推薦他任監(jiān)江夏、隨、義陽三郡軍事、南中郎將、江夏相。陶稱從長沙帶領本部二千兵眾興沖沖到江夏赴任,途中,轉(zhuǎn)道往武昌拜會庾亮,隨身只帶了二百人。庾亮當著眾多的將佐,歷數(shù)他的罪狀,把他殺了。按照晉制規(guī)定,使持節(jié)者才能殺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即使陶稱犯了死罪,庾亮也無權(quán)擅殺。所以庾亮上疏為自己辯解,說陶稱是“豺狼愈甚,發(fā)言激切,不忠不孝”,說自己是“義有專斷”。石勒死后,庾亮便有北伐后趙、收復中原之志。咸康五年(339年)三月,他對所轄地區(qū)軍事部署作了一番調(diào)整,表請桓宣任都督沔北前鋒諸軍事、平北將軍、司州刺史,鎮(zhèn)守襄陽;又以其弟庾懌任監(jiān)梁、雍二州諸軍事、梁州刺史,鎮(zhèn)守魏興;弟庾翼任南蠻校尉,領南郡太守,鎮(zhèn)守江陵;毛寶任監(jiān)揚州之江西諸軍事、豫州刺史,與西陽太守樊峻統(tǒng)領精兵萬人戍守邾城。此外,庾亮還派遣偏師進攻蜀中的成漢政權(quán),俘獲成漢荊州刺史李閎、巴郡太守黃植。
庾亮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之后,決定親自領十萬大軍北上,移鎮(zhèn)石城,作為其他諸軍的后援。他上疏朝廷說:“襄陽北連宛、許,南有漢水阻隔,地勢險要,糧食充足。臣請求移鎮(zhèn)襄陽石城,派軍隊星羅棋布于江、沔之間。幾年以后,戰(zhàn)士得到訓練,即可抓住戰(zhàn)機,大舉進軍,直指河、洛!背傻圩尮浯蟪歼M行討論,多數(shù)人都不贊同,于是不許庾亮移鎮(zhèn)。
咸康五年(339年)七月,王導死去,成帝征庾亮入輔,擔任丞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庾亮不肯就職,他信心十足地準備移鎮(zhèn)襄陽了。此時,邾城突然失陷。這個消息給庾亮極大的打擊。原來,后趙以重兵圍攻邾城時,守將毛寶曾經(jīng)派人告急,庾亮麻痺輕敵,以為邾城十分堅牢,沒有及時派兵增援,結(jié)果邾城傾覆,智勇雙全的大將毛寶和突圍而出的六千將士又都淹死在江中了。庾亮自求貶官三等,降為平西將軍,雖然詔命恢復原職,但從此以后,他郁郁不樂,漸而成疾,次年二月病死,時年五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