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馮盎

    馮盎

    馮盎是唐朝時期我國著名的軍事家,在我國的盛唐時期能脫穎而出的軍事家可想而知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可以代表那個時候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理論跟才能。

    馮盎 - 簡介

    馮盎,字明達,唐高州(今廣東省高州、電白一帶)人,冼夫人孫。隋開皇九年(589年),受蔭封為宋康(今廣東省陽西縣)令。十年,番禺俚人首領(lǐng)王仲宣反隋,包圍廣州。受冼夫人派遣,率兵與隋援軍會合,于次年擊敗叛軍,受封為高州刺史。仁壽二年(602年),潮(今省廣東省汕頭、潮州一帶)、成(今廣東省封開一帶)等5州叛亂,馮奉命出兵討平,被授為金紫光祿大夫,封漢陽(今屬湖北。┨。隋亡唐興之初,馮盎領(lǐng)有番禺、蒼梧、朱崖等地,并曾率領(lǐng)數(shù)萬軍隊進駐海南島。有人勸他乘唐朝國力未達嶺南,自立為南越王,馮堅不采納。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嶺南20州地歸附唐朝。高祖授予上柱國、高州總管,封越國公,管領(lǐng)高、羅、春、白、崖、儋、林、振8個州。貞觀五年(631年),赴長安朝見太宗。不久羅(今廣東省陽江、茂名)、竇(今廣東省信宜一帶)諸峒叛,奉命率部為先鋒前去平叛,一馬當先連發(fā)七箭傷7人,叛眾驚而敗走,嶺南遂恢復(fù)安定。二十年(646年),病逝于高州任上。被追贈左驍衛(wèi)大將軍、荊州都督。

    馮盎 - 生平

    馮盎(?~646),字玉昆,號佳漳,唐代高州良德(今電白霞洞鎮(zhèn))人,馮寶、冼夫人之孫,馮仆之子。

    馮盎少年時就有謀略,、英勇善戰(zhàn)。隋開皇中任宋康縣(境域為今廣東陽西織篢至電白電城之間)令。十年(590),番禺俚帥王仲宣起兵抗隋,嶺南各族首領(lǐng)紛紛響應(yīng),圍攻廣州總管韋洮。冼夫人派盎領(lǐng)兵前往救援。不久,盎遠見卓識擊殺王仲宣部將陳佛智,會合隋軍擊敗王仲宣。馮盎因功封為高州刺史。

    仁壽二年(602),潮(今潮陽縣西北)、成(今封開縣東南賀江中)等五州僚人造反。時盎的祖母已故,他親自前往京師請旨討伐。文帝詔左仆射楊素與他議論敵方形勢。盎分析得頭頭是道。楊素很為驚嘆,說:“想不到蠻夷中竟有這樣的人物!庇谑敲活I(lǐng)江嶺兵進行討伐。平亂后,盎授金紫光祿大夫、漢陽(今肅禮縣西南)太守(明嘉靖《廣東通志》載為漠陽太守)銜職。

    大業(yè)七年(611),盎隨煬帝出征遼東。后升遷左武衛(wèi)大將軍。

    義寧二年(618),隋朝滅亡,盎與子智戴逃返嶺南,聚集各部落酋長,擁兵馬5萬,守土防亂。

    唐武德三年(620),番禺(廣州)、新州(新興)的高法澄、冼寶徹起兵,殺朝廷官吏。盎率兵平定高、冼的叛亂。寶徹侄智臣復(fù)聚兵于新州拒戰(zhàn),盎率兵征討。交戰(zhàn)時,盎在陣前,除去甲胄大聲說:“你們認識我嗎?”智臣的士兵一看馮盎,便紛紛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投降,寶徹、智臣等均為盎所擒。從番禺到蒼梧(今廣西梧州),以至朱崖(今雷州半島、海南島一帶)等地全部歸附于馮盎。盎自稱為總管。當時,有人游說馮盎“隋朝已滅亡了,國內(nèi)外到處很亂,唐朝雖應(yīng)運而生,但政教還未孚眾望,嶺南尚未有所歸屬。你現(xiàn)在已轄有二十州,領(lǐng)地數(shù)千里,其地已廣于趙佗,還是稱南越王吧!”盎牢記其祖母“要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維護民族的團結(jié),不要搞分裂”的教導(dǎo),說:“我世居南越,迄已五代。作為嶺南邊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錢財我都有了,人生寶貴像我一樣的也不多。我常常擔憂的,是如何才能無愧于先人所創(chuàng)建的勛績,怎敢擅自稱王呢?”由于馮盎治理有方,嶺南局勢穩(wěn)定,社會安寧。

    武德五年,(622)七月,盎歸降高祖。李淵以其所轄之地莉分為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為上柱國、高州總管,封吳國公,后改越國公。封其子智戴為春州(今陽春)刺史、智戜為東合州(今雷州)刺史。不久,又改封盎為耿國公。

    貞觀元年(627),有人誣告馮盎反叛,說盎已起兵拒境。太宗昭示右武衛(wèi)將軍藺暮率領(lǐng)江嶺甲兵準備討伐。魏徵進諫說:“唐朝政權(quán)剛剛建立,百廢待舉。軍隊作戰(zhàn)很為疲勞,又流行疾病。且朝廷之兵不應(yīng)與蠻夷作戰(zhàn),就算是打勝了,也不足顯示我們的強大;如果打敗了,盎有所圖謀,卻沒有真憑實據(jù)。不如對盎在動亂之時雖有略州控夷的行動,但現(xiàn)在當?shù)厣鐣寻捕。唐太宗于是派遣散騎常侍韋叔諧(《資治通鑒》載為李公淹)前往安撫馮盎。盎即派其子智戴入朝侍帝(實質(zhì)是以子作人質(zhì),表示歸降之意)。帝說:“魏徵一席言,勝于十萬兵!蔽迥辏631)正月,馮盎上京朝見。太宗宴賜很豐盛。

    不久,羅竇(今信宜鎮(zhèn)。┲T洞僚人叛亂,太宗詔盎率二萬兵眾為各路軍先鋒進行剿除。僚人數(shù)萬人據(jù)險固守,如果硬攻不知要死傷多少人。于是盎決定智取,他張著弓箭對部下說:“我的箭射盡,勝負便可見曉!彼B發(fā)7箭,命中7人。僚人懼怕,紛紛棄械逃走,盎率部眾乘機沖殺,僚人千余斃命。僚亂平定后,太宗派智戴歸省慰勞,賞賜不可勝數(shù)。其時盎有子30人,奴婢萬余人。為了使這個龐大的家族有個安定的住所,盎在電白霞洞建立馮家村,休養(yǎng)生息(宋《太平寰宇記》)。

    貞觀二十年(646),馮盎卒,贈左驍衛(wèi)大將軍、荊州都督。

    馮盎 - 世系

    馮盎(549—646),父馮仆,為冼夫人的第三孫子。馮仆九歲為陽春太守,由冼夫人輔政,571年仆調(diào)石龍(今化州)太守,至德中(584年)卒于陽春。仆生三子:長子魂、次子暄、三子盎。馮盎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卒于陽江,官歷宋康令、漢陽太守、高州都督,封吳國公、越國公、耿國公,贈左驍騎大將軍、荊州都督。

    史稱,馮盎有子三十,以智戴最知名。其中長子智戣、次子智戴、三子智(唐·高力士墓志銘)。武德五年,馮盎歸唐,封高州總管,轄“高、春、羅、辯、雷、崖、儋、新”八州,馮智戴為春州刺史,馮智彧為東合州刺史(新唐書)。貞觀末,分高州為高州、恩州、潘州,高州治從陽江遷至今電白霞洞。高州“恩命分府為三州,授君之三子,子智戣高州刺史,子智玳恩州刺史,猶子子游潘州刺史”(唐·馮君衡墓志銘)。

    馮子游為馮智戴的兒子,于神功元年(697)與兒子卒于武則天的征馮事件。歷代史籍把馮子游記錄為馮盎的族人,甚至猜想他是馮暄的兒子。猶子其含義除了侄子外,還有后輩的意思。“族人子游,以豪俠稱,貞觀中入朝,載金一舸以自隨”(《新唐書》馮盎傳附子游傳)。查閱信宜縣六謝《馮氏族譜》,馮子游是馮智戴兒子,馮盎的孫子,生子馮梧。1974年出土的冼夫人六世孫墓碑,碑文有“祖智戴”,“父子游”等十分明確的文字記錄。永徽初,馮子游仍為潘州刺史。這時期,中書令許敬宗的女兒嫁給潘州刺史順政公,生有1子。由此看來,潘州刺史順政公也應(yīng)是馮子游。

    馮君衡,字正平,卒于圣歷中(699),生三子元琎、元珪、元一。元一,即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關(guān)于馮君衡的生父,有許多說法。史料相互矛盾,張冠李戴。但馮君衡作為馮盎的孫子,這是確定無疑的。

    在各種史籍中,馮盎兒子的名字常出現(xiàn)的有:智戴、智玳、智垈,或智戣、智璣,或智彧、智、智侙等。在他們名字中,取“戈”旁排序的有“戣、戴、彧”,取“玉”旁的有“璣、玳、”。其中,“戣與璣”、“戴與玳”、“彧與”等都屬諧音,應(yīng)分別是馮智戣、馮智戴、馮智彧等三人名字的異讀或異寫!蔼睘樯熳,姓氏宗譜常見有這種造字的現(xiàn)象!蔼弊肿畛醭霈F(xiàn)在張說所書的高力士墓志銘,后世以“”與“侙”形近而記作“侙”多次出現(xiàn)在歷代文獻中。此外,許敬宗編纂的《文館詞林》錄有唐貞觀初給馮盎的一篇敕文,將“智戴”記錄為“智垈”。這也屬于取其諧音,并不能說明另有其人。

    馮盎 - 大事記

    仁壽初,馮盎入朝與楊素論兵,平定潮成等五州之反叛
    《新唐書·馮盎傳》載:"仁壽初,(馮)盎為宋康令。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馳至京師,請討之。文帝詔左仆射楊素與論賊形勢。素奇之曰:’不意蠻夷中乃生是人!’即詔盎發(fā)江嶺兵擊賊,平之,拜漢陽太守。"
    《舊唐書·馮盎傳》《冊府元龜》卷九百六十二亦載。

    馮盎

    大業(yè)七年(611年),(馮盎)跟從(隋)煬帝遠征高麗,升任武衛(wèi)大將軍。
    《新唐書·馮盎傳》載:"大業(yè)七年,(馮盎)從(隋)煬帝伐遼東,遷武衛(wèi)大將軍"。
    《舊唐書·馮盎傳》亦載。

    大業(yè)末,馮盎與馮智戴帶本鄉(xiāng)士兵至洛陽作隋煬帝的宿衛(wèi)。
    《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四載:"大業(yè)末,(馮智戴)隨父至洛陽仍領(lǐng)本鄉(xiāng)驍果宿衛(wèi)。"

    隋末,馮盎和馮智戴回嶺南。
    《新唐書·馮盎傳》載:"(隋)煬帝(被)弒,(馮智戴)引其下逃歸。時盜賊多,嶺嶠路絕,(馮)智戴轉(zhuǎn)戰(zhàn)而前。至高源,俚帥脅為謀主,會盎至,智戴得與盎俱去。"
    《舊唐書·馮盎傳》《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四亦載。

    隋末,馮盎在端溪征兵,陳頵等赴之。
    (嘉靖)《廣東通志·陳頵傳》載:"陳頵,德慶人,隋末馮盎調(diào)兵端溪,集鄉(xiāng)鄰丁壯赴之,事平,拜瀧州刺史,撫有方……"

    唐武德三年(620年),馮盎一聲大呼,平定嶺南動亂,自號總管。
    《新唐書·馮盎傳》載:"番禺、新興名賊高法澄、洗寶徹等受林士弘節(jié)度,殺官吏,(馮)盎率兵破之。寶徹兄子曰智臣,復(fù)聚兵拒戰(zhàn),盎進討,兵始合,輒釋胄大呼曰:’若等識我耶?’眾委戈,袒而拜,賊遂潰,擒寶徹、智臣等,遂有番禺、蒼梧、硃崖地,自號總管。"
    《舊唐書·馮盎傳》《資治通鑒》卷一八八、《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四和卷九百九十七亦載。

    唐初,馮盎附于林士弘。
    《舊唐書·丘和傳》載:"會煬帝為化及所弒……馮盎以蒼梧、高涼、珠崖、番禺之地附于林士弘。"
    《資治通鑒》第一百八十五卷亦載。

    又,唐初,馮盎不搞分裂國家的活動。
    《新唐書·馮盎傳》載:"或說盎曰:’隋季崩蕩,海內(nèi)震騷,唐雖應(yīng)運,而風(fēng)教未孚,嶺越無所系屬。公克平二十州,地數(shù)千里,名位未正,請南越王號。’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貴,如我希矣。常恐忝先業(yè),尚自王哉?’"
    《舊唐書·馮盎傳》亦載

    武德四年(621年)冬,馮盎遣子到桂林見李靖,李靖授予馮家官爵。
    《新唐書·李靖傳》載:"(李靖)乃度嶺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撫,其大首領(lǐng)馮盎、李光度、寧真長等皆遣子弟來謁,靖承制授其官爵。"
    《新唐書·李靖傳》亦載。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馮盎歸唐,受封,任高州總管;馮智戴任春州刺史、馮智彧任東合州刺史。
    《新唐書·馮盎傳》載:"武德五年,(馮盎)始以地降,高祖析為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上柱國、高州總管,封越國公,拜其子智戴為春州刺史,智彧為東合州刺史。"
    《舊唐書·馮盎傳》《資治通鑒》卷一九十卷,《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四、卷八百四十六和卷九百六十二亦載。

    馮盎歸唐后,每歲恒遣愛子入朝。
    《前敕》載:"卿(指馮盎)每年恒遣愛子入京,使人朝集不絕。"

    貞觀元年,馮盎破新州等數(shù)縣。
    《前敕》:"卿(指馮盎)已破新州,復(fù)劫數(shù)縣。"

    貞觀元年冬,唐太宗發(fā)江淮兵將討馮盎。
    《新唐書·馮盎傳》載:"或告(馮)盎叛,盎舉兵拒境。太宗詔右武衛(wèi)將軍藺暮發(fā)江淮甲卒將討之。"
    《舊唐書·馮盎傳》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四、《貞觀政要》[13]卷九亦載。

    又,魏征不信馮盎造反,勸唐太宗罷兵。
    《新唐書·馮盎傳》載:"魏征諫曰:’天下初定,創(chuàng)夷未復(fù),大兵之余,疫癘方作,且王者兵不宜為蠻夷動,勝之不武,不勝為辱。且盎不及未定時略州縣,搖遠夷,今四海已平,尚何事反未狀,當懷之以德,盎懼,必自來’。"
    《舊唐書·馮盎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四、《貞觀政要》卷九亦載。

    貞觀元年(627年)冬,唐太宗遣韋叔勸喻馮盎。
    《前敕》載:"去冬又令員外散騎常侍韋叔諧等殷勤慰諭。"
    《新(舊)唐書·馮盎傳》亦載。

    貞觀元年冬,馮盎上表唐太宗表述心跡,遣馮智戴入朝,化解馮家與朝廷的誤會。
    《前敕》載:"聞卿有自悔前行,令子入侍,更令旋旆,不入卿境……比得卿表云,既老且病,寒暑異宜,山川遐阻,豈可令卿冒涉遠涂,有勞筋力。"
    《新(舊)唐書·馮盎傳》《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四亦載。

    貞觀二年(628年)春,唐太宗給馮盎發(fā)敕文,要求馮家不得侵略州縣,恒令兒子更番來去,依式遣使入朝。
    《前敕》:"……自今以后,但宜卿家將攝,以自怡養(yǎng),更不得遣山洞群小鈔掠州縣,仍別恒令兒子更番來去,又依式遣使參朝,朕即知卿赤心,自然不畏他人表奏。"

    又,馮智戴與唐太宗(或馮盎與唐高祖)談云氣論兵,馮智戴任左武衛(wèi)將軍。
    《新唐書·馮盎傳》載:"(馮智戴)入朝,帝勞賜加等,授衛(wèi)尉少卿。聞其善兵,指云問曰:’下有賊,今可擊乎?’對曰:’云狀如樹,方辰在金,金利木柔,擊之勝!燮嫫鋵Α@圻w左武衛(wèi)將軍。"
    《唐語林》卷五《補遺》亦載。

    貞觀二年后,馮盎繼續(xù)侵掠安州、新州等地。安州都督等人奏稱馮盎侵掠,唐太宗又集結(jié)軍隊將伐嶺南。
    《后敕》載:"安州都督府使人周懷義還,及張斌至,并具來表,省覽周環(huán),良以增嘆!公(指馮盎)心跡未純,侵掠不已,新州已南,多被毒害。朕既為之父母,須拯艱危,所以聊命偏師,將救涂炭。亦未縱兵威,即入彼境。"

    又,馮盎遣馮智垈?cè)氤觋,說劉感構(gòu)惡,唐太宗調(diào)走劉感,解散軍隊。
    《后敕》載:"公前遣智垈,數(shù)命使人,每自申陳,云劉感構(gòu)惡,妄相讒毀。朕謂公未相見,無以自明,是以頻遣敕書,令公入覲。公尚然疑慮,猶懷偃仰,以矜遐阻,未欲朝謁,復(fù)有推注;更遣行人云,高州正被兵臨,蹊徑擁塞,又懼劉感譖訴,投杼為疑。既有此辭,命所司盡公本意。劉感既不能綏撫藩服,與公失和,即令真定公齊善行代為郡督,見集兵馬亦復(fù)散還。"

    貞觀五年(631年)春,唐太宗再給馮盎發(fā)敕文,要求馮盎入朝。
    《后敕》載:"如能悉朕虛懷,以取富貴,即宜馳傳暫至京師,旬日便命旋軫。姓以南方,子子孫孫,長壽福祿。" 

    貞觀五年,馮盎率陳頵等酋長入朝見唐太宗,唐太宗賞賜馮盎。
    《新唐書·馮盎傳》載:"(馮)盎來朝,宴賜甚厚。"
    (嘉靖)《廣東通志·陳頵傳》載:"盎歸唐,(陳頵)亦至長安預(yù)燕賚。"
    《舊唐書·馮盎傳》亦載。

    又,馮盎和唐太宗論香料。
    乾隆《廣東通志·物產(chǎn)》載:"太宗問高州首領(lǐng)馮盎云:’卿宅去沉香遠近?’對曰:’宅左右即出香樹,然其生者無香,唯朽者始香矣!"

    同年,馮盎顯神勇,七箭平動亂。唐太宗讓馮智戴回嶺南慰勞,賞賜馮盎不可勝數(shù)。
    《新唐書·馮盎傳》載:"羅、竇諸洞獠叛,詔盎率眾二萬為諸軍先鋒。賊據(jù)險不可攻,盎持弩語左右曰:’矢盡,勝負可知矣!l(fā)七矢斃七人,賊退走,盎縱兵乘之,斬首千余級……令智戴還慰省之,自后賞賜不可勝數(shù)。"
    《舊唐書·馮盎傳》《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七和卷八百四十六亦載。

    又,馮盎有奴婢萬人,所居地方二千里
    《舊唐書·馮盎傳》載:"盎奴婢萬余人,所居地方二千里。"
    《新唐書·馮盎傳》亦載。

    馮盎善于治理,得民心。
    《新唐書·馮盎傳》載:"盎善為治,閱簿最,擿奸伏,得民歡心。"
    《舊唐書·馮盎傳》《冊府元龜》卷九百六十二亦載。
    又,馮盎有子三十。
    《新唐書·馮盎傳》載:"(馮盎)子三十人。"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馮盎去世,朝廷將馮盎轄地分給馮盎諸子任刺史,任高州刺史一說是智戣,一說是智璣;任恩州刺史一說是智玳,一說是智戣;任潘州刺史一說是智玳,一說是子游。
    《高力士神道碑》載:"智戣為高州刺史,智戴為恩州刺史,智玳為潘州刺史。"
    《馮君衡墓志銘》《馮君衡神道碑》《高力士神道碑》《高力士墓志銘》《高元珪墓志銘》《新(舊)唐書o馮盎傳》以及各有關(guān)省府縣志均載。

    永徽二年(651年),馮盎妻送給廣州都督蕭齡之金銀奴婢等物。
    《唐會要》卷三九載:"永徽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華州刺史蕭齡之,前任廣州都督,受左智遠及馮盎妻等金銀奴婢等。詔付群臣議奏。上怒。令于朝廷處盡……

    TAGS: 中國軍事人物 軍事家 大唐雙龍傳人物 政治人物
    名人推薦
    • 東鄉(xiāng)平八郎
      東鄉(xiāng)平八郎(1848年1月27日-1934年5月30日),日本海軍元帥海軍大將,侯爵,與陸軍的乃木希典并稱日本軍國主義的“軍神”。在對馬海峽海戰(zhàn)中率領(lǐng)日...
    •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01.26~1964.04.05),美國著名軍事將領(lǐng),1944年授銜五星上將,并且曾任菲律賓陸軍元帥。20世...
    • 斐迪南·福煦
      斐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1851年—1929年),法國元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最后幾個月協(xié)約國軍總司令,公認是協(xié)約國獲勝的最主要的領(lǐng)導(dǎo)人。...
    • 弗朗西斯·德雷克
      [p][b]弗朗西斯·德雷克[/b]爵士(Sir Francis Drake,1540年-1596年1月28日),英國著名的私掠船長、探險家和航海家,據(jù)知他是第二位在麥哲...
    • 菲德爾·卡斯特羅
      菲德爾·卡斯特羅(Fidel Castro,1926年8月13日—2016年11月25日),出生于古巴奧爾金省比蘭鎮(zhèn),又稱老卡斯特羅,是古巴共和國、古巴共產(chǎn)黨...
    • 耿彪
      耿飚,男,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耿飚同志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秀黨員,久經(jīng)考驗的忠誠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無...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