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 - 人物簡介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唐永興(今蕭山)人,早年遷居山陰(今紹興)。少時即以詩文知名。唐武后證圣元年(695)中進士,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后遷太常博士。開元十年(722),由麗正殿修書使張說推薦入該殿書院,參與撰修《六典》、《文纂》等書,未成,轉(zhuǎn)官太常少卿。十三年為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后調(diào)任太子右庶子、侍讀、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右庶子、侍讀、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jiān),因而人稱“賀監(jiān)”。
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回鄉(xiāng)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
賀知章詩文精佳,且書法品位頗高,尤擅草隸,“當世稱重”。他常醉輒屬籍。繁紙不過數(shù)十字!皬d館好墻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fā),落筆數(shù)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索不如也!睈酆脮ㄕ咭暈檎淦贰K哪E留傳很少,現(xiàn)存尚有紹興城東南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的《龍瑞宮記》石刻和流傳到日本的《孝經(jīng)》草書。
賀知章生性曠達豪放,善談笑,好飲酒,又風流瀟灑,為時人所傾慕。當看到李白的詩文,即贊為“謫仙人也”,后成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薦給唐玄宗為官。賀晚年放蕩不羈,自稱“四明狂客”。常與李白、李適之、王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飲酒賦詩,時謂“醉八仙”。
天寶三年(744),賀知章告老還鄉(xiāng),為道士。離開京師時,玄宗曾賜詩,皇太子及文武百官為其餞行;剜l(xiāng)后不久病卒。
賀知章 - 事跡四則
【《舊唐書》卷“文苑”中《賀知章傳》】
賀知章,會稽永興人,太子洗馬德仁之族孫也。少以文詞知名,舉進士。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又遷太常博士,皆陸象先在中書引薦也。開元十年,兵部尚書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奏請知章及秘書員外監(jiān)徐堅、監(jiān)察御史趙冬曦皆入書院,同撰《六典》及《文纂》等,累年,書竟不就。后轉(zhuǎn)太常少卿。
十三年,遷禮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又充皇太子侍讀。是歲,玄宗封東岳,有詔應行從群臣,并留于谷口,上獨與宰臣及外壇行事官登于岳上齋宮之所。初,上以靈山清潔,不欲喧繁,召知章講定儀注,因奏曰:“昊天上帝君位,五方諸帝臣位,帝號雖同,而君臣異位。陛下享君位于山上,群臣祀臣位于山下,誠足垂范來葉,為變禮之大者也。然禮成于三獻,亞終合于一處!鄙显唬骸半拚缡,故問卿耳!庇谑请罚骸叭I于山上行事,五方帝及諸神座于下壇行事!倍韺倩菸奶愚埃性t禮部選挽郎,知章取舍非允,為門蔭子弟喧訴盈庭。知章于是以梯登墻,首出決事,時人咸嗤之,由是改授工部侍郎,兼秘書監(jiān)同正員,依舊充集賢院學士。俄遷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jiān)。
知章性放曠,善談笑,當時賢達皆傾慕之。工部尚書陸象先,即知章之族姑子也,與知章甚相親善。象先常謂人曰:“賀兄言論倜儻,真可謂風流之士。吾與子弟離闊,都不思之,一日不見賀兄,則鄙吝生矣!敝峦砟暧燃涌v誕,無復規(guī)儉,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jiān)”,遨游里巷。醉后屬詞,動成卷軸,文不加點,咸有可觀。又善草隸書,好事者供其箋翰,每紙不過數(shù)十字,共傳寶之。
時有吳郡張旭,亦與知章相善。旭善草書,而好酒,每醉后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時人號為張顛。
天寶三載,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xiāng)里,乃舍本鄉(xiāng)宅為觀。上許之,仍拜其子典設郎曾為會稽郡司馬,仍令侍養(yǎng)。御制詩以贈行,皇太子以下咸就執(zhí)別。至鄉(xiāng)無幾壽終,年八十六。
肅宗以侍讀之舊,乾元元年十一月詔曰:故越州千秋觀道士賀知章,器識夷淡,襟懷和雅,神清志逸,學富才雄,挺會稽之美箭,蘊昆岡之良玉。故飛名仙省,侍講龍樓,常靜默以養(yǎng)閑,因談諧而諷諫。以暮齒辭祿,再見款誠,愿追二老之蹤,克遂四明之客。允葉初志,脫落朝衣,駕青牛而不還,狎白衣而長往。丹壑非昔,人琴兩亡,惟舊之懷,有深追悼,宜加縟禮,式展哀榮?少浂Y部尚書。
先是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于上京。朝萬一華按:“萬”字衍。]止山陰尉,齊融昆山令,若虛兗州兵曹,巨監(jiān)察御史。融遇張九齡,引為懷州司戶、集賢直學士。數(shù)子人間往往傳其文,獨知章最貴。
【《新唐書》卷一九六“隱逸”《賀知章傳》】
賀知章字季真,趙州永興人。性曠夷,善譚說,與族姑子陸象先善。象先嘗謂人曰:“季真清譚風流,吾一日不見,則鄙吝生矣!
證圣初,擢進士、超拔群類科,累遷太常博士。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表知章及徐堅、趙冬曦入院,撰《六典》等書,累年無功。開元十三年,遷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一日并謝。宰相源乾曜語說曰:“賀公兩命之榮,足為光寵;然學士、侍郎孰為美?”說曰:“侍郎衣冠之選,然要為具員吏;學士懷先王之道,經(jīng)緯之文,然后處之。此其為間也!毙谧詾橘澷n之。遷太子右庶子,充侍讀。
申王薨,詔選挽郎,而知章取舍不平,蔭子喧訴、不能止,知章梯墻出首以決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肅宗為太子,知章遷賓客,授秘書監(jiān),而左補闕薛令之兼侍讀。時東宮官積年不遷,令之書壁,望禮之薄,帝見,復題“聽自安者”。令之即棄官,徒步歸鄉(xiāng)里。
知章晚節(jié)尤誕放,遨嬉里巷,自號“四明狂客”及“秘書外監(jiān)”。每醉,輒屬辭,筆不停書,咸有可觀,未始刊飭。善草隸,好事者具筆研從之,意有所愜,不復拒,然紙才十數(shù)字,世傳以為寶。
天寶初,病,夢游帝居,數(shù)日寤,乃請為道士,還鄉(xiāng)里,詔許之,以宅為千秋觀而居。又求周宮湖數(shù)頃為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賜詩,皇太子百官餞送。擢其子曾子為會稽郡司馬,賜緋魚,使侍養(yǎng),幼子亦聽為道士。卒,年八十六。肅宗乾元初,以雅舊,贈禮部尚書。
【唐·竇蒙《述書賦注》《全唐文》卷四四七】
仍拜其子典設郎曾子為朝散大夫,本郡司馬,以伸侍養(yǎng)。知章以羸老乘輿而往,到會稽無幾老終。元年冬十二月,詔曰:故超州千秋觀道士賀知章,神清志逸,學富才雄;挺會稽之美箭,蘊昆岡之良玉。故飛名仙省,待詔龍樓;愿追二老之奇蹤,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協(xié)初志,脫落朝衣;駕青牛而不還,狎白鷗而長往。舟壑靡息,人琴兩亡;惟舊之懷,有深追悼。宜加縟禮,式展哀榮,可贈禮部尚書者也。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十七】
天寶初,病,夢游帝居,數(shù)日寤,乃請為道士,還鄉(xiāng)里,詔許之,以宅為千秋觀而居。又求周宮湖數(shù)頃為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詔令供帳東門,百寮祖餞。御制送詩,并序云:“天寶三年,太子賓客賀知章,鑒止足之分,抗歸老之疏,解組辭榮,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遲暮,用循掛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將歸會稽,遂餞東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帳青門,寵行邁也。豈惟崇德尚齒,抑亦勵俗勸人,無令二疏獨光漢冊。乃賦詩贈行!痹娫疲骸斑z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獨有青門餞,群英悵別深!庇衷疲骸绑坶_百壺餞,詔許二疏歸。仙記題金(竹錄),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滿光輝!
賀知章 - 飲中八仙
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學者名人,亦稱酒中八仙或醉八仙!缎绿茣だ畎讉鳌份d,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中八仙人”。杜甫有《飲中八仙歌》。瓷器畫面繪飲中八仙,每每于人物之上書以人名。以清朝為多見。一仙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陽王: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適之: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四仙崔宗之: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五仙蘇晉: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張旭: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
賀知章 - 故事傳說
【賀知章乞名】
唐玄宗天寶初年,文名頗著的秘書監(jiān)賀知章,上書朝廷,欲告老致仕歸故鄉(xiāng)吳中。玄宗李隆基,對他非常敬重,諸事待遇異于眾人。
賀知章臨行,與唐玄宗辭別,不由得老淚縱橫。唐玄宗問他還有什么要求。知章說:“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賜名,實老臣歸鄉(xiāng)之榮也!毙谡f:“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為孚!敝掳葜x受命。
時間長了,知章不覺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吳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為我兒取名‘孚’,豈不是稱我兒爪子嗎?”
【賀知章金龜換酒】
唐代孟棨《本事詩》記:“李太白初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jiān)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賞者數(shù)四,號為謫仙。”從此李白被稱為“謫仙人”,人稱詩仙。兩人相見恨晚,遂成莫逆。賀知章即邀李白對酒共飲,但不巧,這一天賀知章沒帶酒錢,于是便毫不猶豫地解下佩帶的金龜(當時官員的佩飾物)換酒,與李白開懷暢飲,一醉方休。這就是著名的“金龜換酒”的故事。
【識才育人】
繼肅宗之后,賀知章慧眼識英才,他嘗識了小神童李泌,推薦了詩仙李白等,成為傳世佳話。
李泌字長源,京兆一帶人,官家出身,為人聰敏異常,張說,張九齡稱他為奇童,新舊唐書中都有李泌的傳記。晚年曾任杭州刺史,引水入城,挖掘六井以利民,這是他刺杭時的二大政績。繼之白居易,蘇東坡到杭,也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注:六井即相國井,西井(化成井),金牛池,四眼井,白龜井,小方井。蘇東坡有《錢塘六井記》,白居易刺杭時曾復浚李泌的六井。)所以杭州人不會忘記李泌,白居易,蘇東坡三位“老市長”,也不會忘記張說,張九齡,賀知章對李泌的培育。
李泌出生時已在母親的肚里“懷孕”三年了,所以頭發(fā)已長到眼眉,他的記憶力又特強,一教就會背,六七歲已能寫出好文章。唐玄宗從九歲的神童員那兒得知此事,忙派人把李泌接來,命宰相張說考考李泌的學問。張說讓他詠方,圓,動,靜四字,李泌果然對答如流,說:“方若棋盤,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毙诟吲d地說,他是個了不起的神童,從儀表相貌看,可知是棟梁之材!賀知章也說:“這小子目如秋水,智力過人,將來一定能做卿相!”賀知章說對了,李泌不但當上了刺史,長史,大夫,御史,鄴候這樣的卿位,還被升為當朝宰相,代宗時又封李泌為廣平王,任天下兵馬都元帥。李泌的天才被張九齡知道后,他也和張說一樣,把李泌請到自己家里,一道生活和學習,有左右宰相來培育李泌,李泌的進步更快了。
開始,玄宗把神童送到忠王院,忠王就是太子李亨,教李亨的老師就是賀知章。正因為有這一段歷史,李亨和李泌才有了深厚的交情。賀知章在精心培養(yǎng)李亨時,也非常重視對李泌的教導,使二人都成了國家的大材。李泌為人比較耿直,不喜奉諛,有時見面也不打招呼,引起一批權臣的不滿,就在背后說他的壞話。李泌知道后,就辭去職務,隱居到大山中去了。后在安史叛亂,玄宗外逃四川之時,太子李亨派虢王李巨將李泌接到靈武,暗中與李泌商討國家大計,一舉收復了兩都,隨后玄宗派崔圓等傳旨,冊立李亨為皇帝,是為肅宗。同時,玄宗還嘉獎了李泌。在平定安史之亂后,因奸臣作對,他又到嵩山等地隱居去了。后來他再次復出,當了宰相和廣平王,為大唐的安危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亨,李泌和大將軍李光弼等平定安史之亂,及時挽回玄宗的敗局,是救國救民之舉,功高蓋天。無可否認,這里也有賀知章的一份功勞。
賀知章 - 賀知章秘監(jiān)祠
賀知章秘監(jiān)祠(賀秘監(jiān)祠),俗稱湖亭廟。相傳宋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郡守莫將在賀知章讀書的故地重建“逸老堂”,以祀賀知章和李白。乾道五年(公元ll69年),太守張津重修。寶慶三年(公元l227年),太守胡矩重新進行維修。元至元年間(公元1335-l340年),逸老堂和涵虛館合并,改設水馬站,分為南北二館,賀秘監(jiān)祠被廢址。至正十九年(公元l395年),浙江分省命理問邱修館舍,得知章像於蕪穢中,於是就在驛站東西的偏房作祠堂祀之。明洪武初年,南北二館合并為一驛站,將祠堂遷至今天的位置上。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l782年?)建後殿,F(xiàn)存建筑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的,坐北朝南。該建筑共有三進,均為五開間。正殿門額題有“唐秘書監(jiān)賀公祠”,祠內(nèi)原有北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的《眾樂亭詩刻》,其中有王安石、司馬光等十五人詩二十首;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重建逸老堂記》,吳潛撰文,張即之書,元至正二十年(公元l360年)《賀秘監(jiān)祠堂記》劉仁本撰文,史銓書,周伯琦篆,徐仲?蹋幻骷尉付辏ü猯543年)《敘唐秘監(jiān)賀公知章碑》,沈愷撰文方仕集唐李邕書等碑刻。有的已遷至天一閣東園。
賀知章 - 詩詞賞析
【《回鄉(xiāng)偶書二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翻譯:
離別家鄉(xiāng)已很長時間了,回家后才知道家鄉(xiāng)的人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只有門前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樣漾著清波。
賞析: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xiāng)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xiāng)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痘剜l(xiāng)偶書》的“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fā)于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第一首寫于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于故鄉(xiāng)熟悉而又陌生的環(huán)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shù)十年久客他鄉(xiāng)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tài),并以不變的“鄉(xiāng)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fā)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zhuǎn)而為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zhuǎn),別有境界。后兩句的妙處在于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xiàn);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三四句筆墨蕩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zhuǎn)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周圍三百余里。賀知章的故居即在鏡湖之旁。雖然闊別鏡湖已有數(shù)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一如既往。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涌上了他的心頭,于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詩人以“不改”反襯“半消磨”,以“惟有”進一步發(fā)揮“半消磨”之意,強調(diào)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幾乎已經(jīng)變化凈盡了。從直抒的一二句轉(zhuǎn)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仿佛閑閑道來,不著邊際,實則這是妙用反襯,正好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寫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襯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顯得愈益深沉了。
陸游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xiāng)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于詩作展現(xiàn)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象這樣源于生活、發(fā)于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本題共二首,是作者于天寶四載(744)致仕還鄉(xiāng)時所作。詩中既抒發(fā)了久客傷老之情,又充滿久別回鄉(xiāng)的親切感,雖為晚年(八十五歲)之作,卻富于生活情趣!秾Υ惨拐Z》:“楊衡詩云:‘正是憶山時,復送歸山客。’張籍云:‘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R象《還家詩》云:‘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R知章云:‘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Z益換而益佳,善脫胎者宜參之。”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翻譯:
早春的柳樹發(fā)出嫩綠的新芽,如同一位婀娜美人,垂下來的萬縷垂絲好像是綠色的裙帶。不知這綠葉是誰剪裁出來,原來是二月的春風細細剪裁。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描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詩中把楊柳比作婀娜的美女,形象地描繪出枝條細柔修長的楊柳搖擺于春風之中的迷人風態(tài)。二月的春風被詩人比喻成一把剪刀,細細地剪裁出了那些嫩綠的柳葉。
詩人描繪出剛剛發(fā)出新芽的柳樹美麗的姿態(tài),并對大自然的神奇發(fā)出了由衷的贊頌,表達出詩人對春天的熱愛。
賀知章 - 參考資料
1、《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宋祁 撰 中華書局 2003年07月2、《唐詩宋詞三百首》 郭漫 主編 航空工業(yè)出版社 2007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