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也牧 - 簡介
蕭也牧(1918—1970)原名吳承淦,作家。1918年出生于浙江吳興,參加革命后改名吳小武。代表作《我們夫妻之間》是新中國第一篇城市小說,蕭也牧坦率善良,才華橫溢,不僅擅長寫中、短篇小說,也擅長寫散文和報告文學(xué)。他的作品樸實無華,語言干凈洗煉,所敘故事看似平淡無奇,卻又真實感人。主要作品有《秋葵》、《連綿的秋雨》、《識字的故事》、《我和老何》、《鍛煉》、《山村紀事》、《地道里一夜》、《難忘的歲月》、《海河邊上》、《攜手前進》以及《我們夫婦之間》等。有《蕭也牧作品選》。蕭也牧 - 生平簡介
蕭也牧1923年春中學(xué)畢業(yè)后,到上海一家機電制造廠當工人。1938年1月,赴晉察冀邊區(qū)參加抗日斗爭。先在晉察冀邊區(qū)行署辦的《救國報社》工作,后在五臺地委編輯《前衛(wèi)報》,并擔任“鐵血劇社”演員、宣傳隊干事。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在張家口編《工人報》。新中國建立后,在共青團中央宣傳部編青年教材。1952年后,在中國青年出版社文藝編輯室從事文藝編輯工作,并擔任文藝編輯室副主任,分管傳記文學(xué)組。1954年,根據(jù)中央領(lǐng)導(dǎo)同志宣傳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育青年一代的指示精神,蕭也牧同張羽、黃伊同志一起創(chuàng)辦了《紅旗飄飄》叢刊,并為創(chuàng)刊號寫了《編者的話》?锝舆B出版十多期,發(fā)表了許多老黨員、老干部、老紅軍的革命回憶錄,在廣大青年中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蕭也牧從事編輯工作三十余年,他善于發(fā)現(xiàn)新人新作,曾參與編輯了《“偉大的祖國”小叢書》《時事叢書》《紅旗譜》《太陽從東方升起》、《白洋淀紀事》等著名作品。蕭也牧長期堅持文學(xué)創(chuàng)作,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尤為突出,其作品收入《蕭也牧作品選》。蕭也牧在20世紀40年代初開始發(fā)表文章,時有新作問世。其中,《山村紀事》、《地道里的一夜》、《海河邊上》、《難忘的歲月》、《秋葵》、《連綿的秋雨》、《大爹》等從不同的角度和側(cè)面,反映了抗戰(zhàn)時期邊區(qū)軍民的斗爭和解放初京津地區(qū)的工農(nóng)生活,塑造了生動、真實的人物形象。這些作品不以情節(jié)的曲折離奇取勝,而以生活細節(jié)的真實可感、人情風(fēng)俗的烘托渲染見長,呈現(xiàn)出散文式的自然流暢和濃郁的抒情味,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表現(xiàn)方法。20世紀50年代蕭也牧創(chuàng)作了《我們夫婦之間》,發(fā)表在《人民文學(xué)》第1卷第3期上,成為他最受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歡迎的短篇小說!段覀兎驄D之間》剛一發(fā)表,《光明日報》等四家報刊就發(fā)表了推薦文章,上海昆侖影片公司很快將它搬上銀幕。但到1951年6月就受到《文藝報》等報刊的批判。
蕭也牧一生坎坷。因一篇小說厄運纏身,被迫放棄了他喜歡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轉(zhuǎn)行到剛成立不久的中國青年出版社做編輯工作。1958年蕭也牧又被錯劃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嚴重迫害,1970年10月,含冤死于河南潢川“五七干校”,年僅52歲。蕭也牧沒有熬到“文革”結(jié)束,沒有等到為他平反昭雪的那一天。1979年也就是在蕭也牧離開人世后的第九年,他被錯劃的“右派”得到改正,被迫害致死的冤案得到昭雪,恢復(fù)了黨籍和名譽。
蕭也牧 - 編輯出版家
中國青年出版社是靠英雄人物傳記故事起家的。從1951年到1957年,中青社相繼出版了《劉胡蘭小傳》、《卓婭和舒拉的故事》、《董存瑞》、《青年英雄故事》、《黃繼光》等在億萬青少年讀者中產(chǎn)生了極廣泛影響的書。但是,到了1956年,中青社就很難約到作家來寫這類稿子了。傳記組的黃伊為此而深感苦惱,一天,他因發(fā)不出稿而對張羽發(fā)了幾句牢騷。張羽勸他說:“發(fā)不出稿不能怪我們。你看,來稿不老少,可有的篇幅短,出不了單行本。有的長稿,又只是幾個片斷精彩,要反復(fù)修改加工才能出書!秉S伊無奈地長嘆了一口氣。就在這時,張羽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好主意:“從前郭沫若他們在香港搞民主運動,抓著一個好主題就編什么叢書,我們是不是可以編一個叢刊呢?”他轉(zhuǎn)過頭來對王扶說:“你去請小武(蕭也牧原名吳小武)過來一下!笔捯材吝^來聽了張羽創(chuàng)辦一個叢刊的設(shè)想,說:“出版描寫英雄人物和革命斗爭讀物,從來都是我們中青社的重點。你這個想法很好!苯又,他就和傳記組三個編輯一起議論起了辦刊宗旨和實施方案來了。在說到起什么刊名時,蕭也牧說,他最近想寫一個中篇,題目叫《船兒飄飄》。黨中央的刊物叫《紅旗》,我們的叢刊叫《紅旗飄飄》如何?黃伊一聽就拍了一下把掌:“對呀,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黨中央高舉的’’紅旗’’,我們當然應(yīng)該讓它高高飄揚!”當時,室主任江曉天正在中央黨校學(xué)習(xí),蕭也牧特意在星期天到江曉天家與他合計此事后,再去向社長朱語今請示。朱語今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重慶參與辦過《新華日報》,一聽蕭也牧匯報的創(chuàng)辦《紅旗飄飄》叢刊的方案,就點頭批準了。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緊鑼密鼓的籌劃,《紅旗飄飄》第1集就問世了。
蕭也牧在《紅旗飄飄》第1集《編者的話》(即發(fā)刊詞)中所說:“在我國人民革命的歷史上,有著多少可歌可泣,驚天地、泣鬼神的事跡!但是這一切,對于當今一代的青年,并不是熟悉的。因此,他們要求熟悉我們?nèi)嗣窀锩臍v史,并從英雄人物的身上吸取精神力量,建設(shè)壯麗的社會主義事業(yè),保衛(wèi)我何偉大的祖國;時刻保持蓬蓬勃勃的朝氣。不怕任何風(fēng)險,勇于克服困難,無限忠誠于人民的事業(yè)。讀者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瓰榱藵M足廣大讀者的迫切需求,我們除了組織各方面的作者,寫作這類讀物以外,同時,我們籌辦了這個專門發(fā)表描寫英雄人物和革命斗爭的作品的叢刊!
《紅旗飄飄》叢刊的創(chuàng)辦,不只是滿足了廣大讀者的迫切需求,而且也為編輯拓寬了用武之地,開辟了出版社的新局面。仿佛是在出版界和文學(xué)界樹起了一面鮮艷的旗幟,引萬眾囑目,不勝欽羨。蕭也牧是從晉察冀老解放區(qū)來的作家,熟悉革命斗爭歷史,他親自為《紅旗飄飄》叢刊初創(chuàng)時期擬定選題計劃,帶領(lǐng)編輯上門拜訪、采訪革命前輩和英雄人物,老一輩革命家何香凝、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夏之栩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許多高級將領(lǐng),都熱情惠稿,予以支持,單是第一集至第六集,就發(fā)行了213萬冊。其中的好些作品,后來成了哺育了幾代人成長的紅色經(jīng)典,如第2集刊登的葛振林講述的《狼牙山跳崖記》,一經(jīng)發(fā)表就被《中國青年》等刊物轉(zhuǎn)載,多次修改完善后被編入小學(xué)語文課本,成了至今耳熟能詳?shù)摹独茄郎轿鍓咽俊;根?jù)叢刊發(fā)表的文章印成單行本的《在烈火中永生》,印數(shù)高達328萬冊……其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以至到了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末,歷史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刊登領(lǐng)袖傳記、革命回憶錄為主的紀實類的雜志紛紛創(chuàng)刊,少說也有幾十種,但至今沒有一種能在發(fā)行量和影響力上超越當年的《紅旗飄飄》!
畢方說,那是她最值得懷念的一個集體,尤其是蕭也牧,他十分注意對年輕編輯的培養(yǎng),常給年輕編輯講課。他知識面廣,又善于表達,語言豐富生動、幽默風(fēng)趣,他的講課獲得普遍歡迎。有時他在辦公室作即興發(fā)言或在休息時聊天,其他編輯室的人也擠進來聽他講山海經(jīng)。他總是講得眉飛色舞,神采飛揚。未料,他在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撤銷了編輯室副主任的職務(wù)。他正在寫的反映老區(qū)生活的小說《船兒飄飄》,自然也就泡了湯,飄無蹤影。盡管已陷入逆境,但蕭也牧依然忠于職守,辛勤工作。最突出的一個例子,是他在1958年7月22日草擬了給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的一封約稿信,經(jīng)批準,發(fā)往重慶。信中說:“尊作《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在《紅旗飄飄》發(fā)表后,很受廣大讀者歡迎。聽說你們已把它擴展寫成長篇,這是件令人十分高興的事。如果已經(jīng)寫好了,請即寄來一讀!覀儺斠攒S進的精神迅速處理。”三位作者送來長篇小說《禁錮的世界》(《紅巖》的原名)后,江曉天、蕭也牧都看了原稿,曾多次與作者交換意見?梢哉f,沒有蕭也牧就沒有《紅旗飄飄》,沒有《紅旗飄飄》也就不會有《紅巖》這部建國后發(fā)行量最大的小說,以至依據(jù)《紅巖》改編的電影《在烈火中永生》、歌劇《江姐》……
蕭也牧 - 悲劇人生
1950年,蕭也牧的短篇小說《我們夫婦之間》在《人民文學(xué)》發(fā)表,贏來一片喝彩聲,《光明日報》等四家報刊發(fā)表推薦文章,上海昆侖影片公司很快將它推上銀幕。1999年,著名作家李國文曾在《不竭的河——五十年短篇小說巡禮》一文中描述:“如果將文學(xué)比做一棵樹的話,新中國成立以后,短篇小說算是很快展開枝葉的品種。我還能記起1950年第一次在《人民文學(xué)》雜志上讀到《我們夫妻之間》(蕭也牧)的快感,這大概是建國后第一篇產(chǎn)生熱烈反響的短篇小說,很快在年輕人中間不脛而走,口碑載道……誰知,沒過多少日子,地面上也就出現(xiàn)了最早的霜凍。這種最初的‘文學(xué)即人學(xué)’的開拓嘗試,很快被革命家們一篇篇聲嚴色厲的判決,嚇得噤口結(jié)舌!焙镁安婚L:1951年6月,丁玲主編的《文藝報》和《人民日報》發(fā)表文章,率先批評《我們夫婦之間》“歪曲革命知識分子形象”,“丑化工農(nóng)干部”等等。頓時風(fēng)云突變,全國一片討伐聲。為此,蕭也牧在報上作了公開檢討。1953年,蕭也牧被調(diào)到中國青年出版社當編輯,從此不再發(fā)表作品,蕭也牧這一名字在文壇銷聲匿跡。但蕭也牧在新的崗位上工作依然出色。由他精心編輯或策劃的《紅旗譜》、《紅旗飄飄》和《難忘的歲月》這些書,在讀者中銷路很廣,享譽甚高。
由于蕭也牧有過被批判的歷史,1957年那場風(fēng)暴來臨的時候,他的片言只語又被無限上綱,他成了“右派”;在經(jīng)過幾年農(nóng)村的“勞動改造”,“摘帽”之后,他回原單位工作,以為還能好好地干一陣子。不久,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他再次被列入“牛鬼蛇神”另冊,進了“牛棚”。1969年4月,團中央和直屬單位的干部下放河南潢川五七干校勞動。蕭也牧已變得十分蒼老和憔悴,頭發(fā)很長,衣衫不整。
蕭也牧所在的“四好連隊”和其他連隊的一個不同之處是,大人小孩見到“牛鬼蛇神”可隨意毒打。蕭也牧由于體弱多病,手腳不靈,挨打最多,走路時被打倒在水坑里,打飯時飯碗被打翻在地上。
1970年9月4日,蕭也牧被住在隔壁的人毒打。從這天起,小便嚴重失禁。連長認為蕭也牧“極不老實”,“要加重勞動,以示懲戒”,把蕭也牧從牛組調(diào)到勞動量較大的菜組去種菜。蕭也牧腰背發(fā)僵,四肢乏力,間苗薅草只得跪在菜地里爬行,把拔下的草和苗放在一堆,準備下工時帶走。不料一陣風(fēng)吹來,把草和苗吹得散落各處,監(jiān)工的人認為他有意搗鬼,又把他狠打一頓,打得他在地上翻滾。10月3日大會批斗!叭罕妼U毙〗M對蕭也牧推推搡搡,拳打腳踢,會后又罰他去挑糞。群專小組組長跟在后邊,用竹棍不斷抽打他的屁股。蕭也牧勉強把桶挑到菜園地頭,就再也干不動了……
10月6日下午,在柳樹塘前的地頭上,蕭也牧吃力地推了兩車草,又被喊來挑草上垛。這本來是強勞力干的活。對久病無力的蕭也牧來說,僅僅一柄木杈就像有千斤重。他只挑了幾根稻草,可杈子還未舉起,稻草已經(jīng)簌簌地掉了下來。場上的“紅哨兵”在一旁嘟嘟囔囔罵他“磨洋工”、“裝蒜”,但沒有敢動手。排長動了邪火,從旁邊走過來,朝蕭也牧腿上橫掃了一杈,接著罵道:“吳小武,你以為離開你,地球就不轉(zhuǎn)了?”現(xiàn)場最高指揮者一動手,群專小組組長也撲了過來,厲聲喝道:“旁人不敢打你,我敢打!”原先只是咋咋;5摹凹t哨兵”也趕上來噼里啪啦地追打起來。蕭也牧邊退邊躲,從一個老實人身旁逃過時,那個老實人為了表示和蕭也牧劃清政治界線,也在背后抽了他一杈。群專組長和“紅哨兵”跟著追打,用木杈抽打蕭也牧的屁股和小腿。蕭也牧又跑了幾步,就被打倒在地……不大一會兒,收工了。排長下令說:“我們走,不要管他!”所有的人都走了。只有蕭也牧一個人孤零零地拄著木杈站在那兒。他走不動了……
直到深夜十點以后,他兒子吳家剛找到地頭,把他扶了回家……蕭也牧被扶上床后,長吁了一聲,就一動不動了。接連數(shù)日,除兒子偶爾來看看他以外,無人照料……10月15日中午,蕭也牧逝世。
蕭也牧死時,還扣著“沒改造好的摘帽右派”的帽子。他不能入“革命同志”的墓地,只能埋在亂葬崗上,連墓碑也沒有。蕭也牧平反后,家屬去收尸骨,墳已空蕩,棺木無存。對此,蕭也牧生前同事和難友李庚寫了一首詩:“弄筆羅文網(wǎng),揮鋤未得生,毀甚終銷骨,墳空但墨香!崩罡诘磕钍捯材恋奈恼轮袑懙,蕭的“無主孤墳,棺材便如夏瑜的頸血,被不應(yīng)受責(zé)備的貧困的人們拿去利用,又發(fā)生了《藥》似的悲劇”。
蕭也牧 - 緬懷大師
1955年秋,中國青年出版社李庚與蕭也牧來四川省文聯(lián)組稿,叫流沙河把已發(fā)表的一些短篇小說收編成集,給他們出版。流沙河當時二十四歲,因在批俞平伯和批胡風(fēng)兩次運動中表現(xiàn)積極,被上面視為“新生力量”,當作培養(yǎng)對象,能得春氣之先,有機會出第一本書了,流沙河剪貼本整理好,編個目錄,合成一冊,很快寄往北京,等著出書。來組稿的兩位,李庚沉靜少言,蕭也牧熱情多話,1956年夏天,流沙河在北京城鼓樓東大街103號中國作家協(xié)會文學(xué)講習(xí)所求學(xué)。一日忽見蕭也牧來課堂旁聽,便急忙跑去招呼他,懷著感恩報德之情,大叫一聲“蕭也牧同志”。蕭也牧卻趕快聲明:“我是吳小武。”很熱情的,雙手握流沙河,滿面笑容。流沙河一為自己認錯人了,赧顏之后,不好解釋,也就假裝相識,含糊咿唔兩聲,退回自己座位去。此后多日,還遇見吳小武,流沙河都設(shè)防回避,假裝沒有看見。可是蕭也牧卻快步上前,熱情招呼,使流沙河尷尬不已。次數(shù)既多,吳小武察覺了流沙河的有意回避,也就不好再招呼。
直到三十幾年之后,讀到紀念蕭也牧的文章,流沙河才明白蕭也牧是筆名,本名是吳小武。當初蕭也牧聲明“我是吳小武”,顯然是因為怕人提起被《文藝報》批判的往事,可惜流沙河且不明白。1956年,蕭也牧來組稿的短篇小說集《窗》,不到一年就出版了。流沙河得錢五百多元,當時能買米萬斤,價值不菲!集內(nèi)有一篇《辣椒與蜜糖》,1957年被共青團中央推薦到莫斯科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獲得文學(xu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