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武則天

    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tǒng)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xiàn)一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并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武則天 - 簡介

    武則天(624—705年):籍貫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人稱“武媚娘”,性巧慧,多權術。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之母。她在協(xié)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高宗去世后,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兒子中宗和睿宗,親登帝位,自稱圣神皇帝,廢唐祚于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唯一女皇。

    690—705年在位,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后執(zhí)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于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中肯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氏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以皇后身份參政時,“百司奏事,時時令后決之”。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因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便正式委托武氏掌管國家大事,裁決一切。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后亦號天后,天下之人謂之‘二圣’”。

    世人據(jù)其尊號“則天大圣皇帝”稱之為武則天(則,法則也,以為法則也。則天,即以天為法則,向上天學習,遵循上天的規(guī)律和要求的意思)。

    武則天 - 生平

    出身

    武則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生于首都長安,即今陜西西安。其父武士彠以經(jīng)營木材為業(yè),家境殷實,富有錢財。隋煬帝大業(yè)末年,李淵任職河東和太原之時,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結識。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資助過錢糧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從功臣”歷官工部尚書、黃門侍郎、判六尚書事、揚州都督府長史、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廣元)、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都督等職。

    武則天

    武則天從小性格強直,不習女紅,唯喜讀書,故知書達禮,深諳政事。童年時代,曾隨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閱歷深厚,培養(yǎng)了她的眼界和才干。

    入宮

    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聽說年輕的武則天長得明媚嬌艷,楚楚動人,便將她納入宮中,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故稱武媚娘。武則天入宮之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侍奉圣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tài)呢?”

    有一次,當她聽說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獅子驄”的烈馬,無人能夠馴服,便主動對唐太宗說:“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撾,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撾撾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唐太宗乃愛馬之人,對她的馴馬方法甚不認同,只覺武才人很是霸道。

    削發(fā)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干被廢,晉王李治被立。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際,武則天和李治相識并產(chǎn)生愛慕之心。唐太宗死,武則天依唐后宮之例,入感業(yè)寺削發(fā)為尼。

    再入宮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yè)寺進香之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并互訴離別后的思念之情。這時,由于無子而已失寵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當即應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則天便再度入宮。次年五月,被拜為二品昭儀。 

    為后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勣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終于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并加囚禁,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后。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力的宰相褚遂良貶為外州都督。據(jù)說武則天后來在宮中禁止養(yǎng)貓,而且常常夜夢王、蕭二人披頭散發(fā),在宮中作祟。所以,她在執(zhí)掌朝政以后,就常住東都洛陽,終身不歸長安。

    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則天又捏造罪名,將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至此,反對派武則天的大臣都被或貶或殺,一個不剩。

    掌政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患上頭風之疾,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遂命武則天代理朝政。但武則天生性霸道,故每當決事,高宗每每受制于武則天,高宗非常不滿,于是在麟德元年(664年)與宰相上官儀商議,打算廢掉武則天皇后之位。但上官儀的廢后詔書還未草擬好,武則天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來到高宗面前,追問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責任推到上官儀身上。十二月,上官儀被逮捕入獄,不久,即被滿門抄斬。從此以后,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則天必在簾后操縱,天下大權完全歸武后掌握,甚至連生殺大事都由武后決定,天子高宗只能唯唯從命,所以,朝廷內(nèi)外都稱為“二圣”。  

    廢立與稱制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臨終遺詔:太子李顯于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武則天決定。四天以后,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被尊為皇太后。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則天下令制造銅匭(銅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陽宮城之前,隨時接納臣下表疏。同時,又大開告密之門,規(guī)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國家都要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nóng)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實,亦不會問罪。

    垂拱四年(688年)七月,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貞及瑯邪王李沖父子相繼在博州(治所在今山東聊城東北)和豫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起兵反對武則天。武則天派左金吾大將軍丘神勣為清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征討。七天以后,李貞父子兵敗被殺。

    武后謀奪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諸王不自安,欲起兵對抗,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瑯邪王沖,八月于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應。武后分遣丘神勣、魏崇裕擊之,樞巴鯖_起兵七日敗死;九月,越王貞兵敗自殺。武后想盡盡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審訊之,迫韓王元嘉、魯王靈夔、黃國公撰、東莞郡公融、常樂公主等自殺,親信等均被誅。

    稱帝

    是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云經(jīng)》四卷,指武后是彌勒佛下世,當代唐為天下主,武后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經(jīng)》,命僧人講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余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后準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武后稱圣神皇帝,以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立武氏七廟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首領李盡忠和孫萬榮率兵叛亂,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翙。武則天派將軍曹仁節(jié)、張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討。由于誤中吐蕃伏兵,全軍覆沒。接著,武則天再派武攸宜、王孝杰等率兵討伐,均大敗而歸。神功元年(697年)四月,武則天又派武懿宗、婁師德、沙咤忠義率兵二十萬,討伐契丹。六月,孫萬榮兵敗被殺,契丹余眾歸降于突厥。

    神功元年 (697年)武后使武懿宗審訊劉思禮謀反事,武魏宗說只要劉思禮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謀反,就免其死罪,于是劉思禮誣告宰相李元素、孫元亨等三十六家 “海內(nèi)名士”,皆遭滅族,親舊連坐流竄者千余人。時人以為武懿宗之殘暴僅次于周興、來俊臣。

    邵王重潤 (中宗長子,出生后高宗大悅,為之改元永淳,滿月后立為皇太孫,開府置官屬。中宗第二次為太子時封為邵王)與其妹永泰郡主及郡主婿武延基竊議張易之兄弟何得任意入宮,易之訴于武后,武后皆逼令自殺。

    退位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只有寵臣張易之和張昌宗侍側。宰相張柬之與大臣敬暉、崔玄暐、桓彥范、袁恕己等率羽林軍五百余人,沖入宮中,殺張易之兄弟,武則天被迫傳位給太子李顯,上尊號為則天大圣皇帝。恢復唐國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恢復以神都為東都。705年11月,武則天在上陽宮病死,年八十二。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神龍二年(706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意在“功過由后人評價”。

    武則天 - 作品

    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全唐詩》等錄有其詩58首,多為廟堂祭奠之作,然也間有記游抒情詩篇,其《如意娘》詩云: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據(jù)《新唐書·藝文志》錄有武則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輪集》十務已佚。令人輯有《武則天集》行于世。

    存世之作

    《唐享昊天樂 第一》[全唐詩:卷5_3]
    太陰凝至化,真耀蘊軒儀。德邁娥臺敞,仁高姒幄披。捫天遂啟極,夢日乃升曦。

    《唐享昊天樂 第二》[全唐詩:卷5_4]
    瞻紫極,望玄穹。翹至懇,罄深衷。聽雖遠,誠必通。垂厚澤,降云宮。

    《唐享昊天樂 第三》[全唐詩:卷5_5]
    乾儀混成沖邃,天道下濟高明,闓陽晨披紫闕,太一曉降黃庭。
    圜壇敢申昭報,方璧冀展虔情。丹襟式敷衷懇,玄鑒庶察微誠。

    《唐享昊天樂 第四》[全唐詩:卷5_6]
    巍巍睿業(yè)廣,赫赫圣基隆。菲德承先顧,禎符萃眇躬。銘開武巖側,

    圖薦洛川中。微誠詎幽感,景命忽昭融。有懷慚紫極,無以謝玄穹。
    《唐享昊天樂 第五》[全唐詩:卷5_7]
    朝壇霧卷,曙嶺煙沉。爰設筐幣,式表誠心。筵輝麗璧,樂暢和音。仰惟靈鑒,俯察翹襟。

    《唐享昊天樂 第六》[全唐詩:卷5_8]
    昭昭上帝,穆穆下臨。禮崇備物,樂奏鏘金。蘭羞委薦,桂醑盈斟。敢希明德,幸罄莊心。

    《唐享昊天樂 第七》[全唐詩:卷5_9]
    尊浮九醞,禮備三周。陳誠菲奠,契福神猷。

    《唐享昊天樂 第八》[全唐詩:卷5_10]
    奠璧郊壇昭大禮,鏘金拊石表虔誠。始奏承云娛帝賞,復歌調(diào)露暢韶英。

    《唐享昊天樂 第九》[全唐詩:卷5_11]
    荷恩承顧托,執(zhí)契恭臨撫。廟略靜邊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資先化,無為遵舊矩。禎符降昊穹,大業(yè)光寰宇。

    《唐享昊天樂 第十》[全唐詩:卷5_12]
    肅肅祀典,邕邕禮秩。三獻已周,九成斯畢。
    爰撤其俎,載遷其實;蛏蚪担┱\惟質。

    《唐享昊天樂 第十一》[全唐詩:卷5_13]
    禮終肆類,樂闋九成。仰惟明德,敢薦非馨。
    顧慚菲奠,久馳云輧。瞻荷靈澤,悚戀兼盈。

    《唐享昊天樂 第十二》[全唐詩:卷5_14]
    式乾路,辟天扉。回日馭,動云衣。登金闕,入紫微。望仙駕,仰恩徽。

    《唐明堂樂章 外辦將出》[全唐詩:卷5_15]
    總章陳昔典,衢室禮惟神。宏規(guī)則天地,神用葉陶鈞。
    負扆三春旦,充庭萬宇賓。顧己誠虛薄,空慚馭兆人。

    《唐明堂樂章 皇帝行》[全唐詩:卷5_16]
    仰膺歷數(shù),俯順謳歌。遠安邇肅,俗阜時和。
    化光玉鏡,訟息金科。方興典禮,永戢干戈。

    《唐明堂樂章 皇嗣出入升降》[全唐詩:卷5_17]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謙以表性,恭惟立身。
    洪規(guī)載啟,茂典方陳。譽隆三善,祥開萬春。

    《唐明堂樂章 迎送王公》[全唐詩:卷5_18]
    千官肅事,萬國朝宗。載延百辟,爰集三宮。
    君臣德合,魚水斯同。睿圖方永,周歷長隆。

    《唐明堂樂章 登歌》[全唐詩:卷5_19]
    禮崇宗祀,志表嚴禋。笙鏞合奏,文物惟新。
    敬遵茂典,敢擇良辰。絜誠斯著,奠謁方申。

    《唐明堂樂章 配饗》[全唐詩:卷5_20]
    笙鏞間玉宇,文物昭清輝。晬影臨芳奠,休光下太微。孝思期有感,明絜庶無違。

    《唐明堂樂章 宮音》[全唐詩:卷5_21]
    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靈。萬方資廣運,庶品荷財成。
    神功諒匪測,盛德實難名。藻奠申誠敬,恭祀表惟馨。

    《唐明堂樂章 角音》[全唐詩:卷5_22]
    出震位,開平秩。扇條風,乘甲乙。龍德盛,鳥星出。薦珪篚,陳誠實。

    《唐明堂樂章 徵音》[全唐詩:卷5_23]
    赫赫離精御炎陸,滔滔熾景開隆暑。冀延神鑒俯蘭尊,式表虔襟陳桂俎。

    《唐明堂樂章 商音》[全唐詩:卷5_24]
    律中夷則,序應收成。功宣建武,義表惟明。
    爰申禮奠,庶展翹誠。九秋是式,百谷斯盈。

    《唐明堂樂章 羽音》[全唐詩:卷5_25]
    葭律肇啟隆冬,蘋藻攸陳饗祭。黃鐘既陳玉燭,紅粒方殷稔歲。

    《唐武氏享先廟樂章》[全唐詩:卷5_40]
    先德謙撝冠昔,嚴規(guī)節(jié)素超今。奉國忠誠每竭,
    承家至孝純深。追崇懼乖尊意,顯號恐玷徽音。
    既迫王公屢請,方乃俯遂群心。有限無由展敬,
    奠醑每闕親斟。大禮虔申典冊,蘋藻敬薦翹襟。

    《早春夜宴》[全唐詩:卷5_41]

    九春開上節(jié),千門敞夜扉。蘭燈吐新焰,桂魄朗圓輝。
    送酒惟須滿,流杯不用稀。務使霞漿興,方乘泛洛歸。

    《游九龍?zhí)丁穂全唐詩:卷5_42]
    山窗游玉女,澗戶對瓊峰。巖頂翔雙鳳,潭心倒九龍。
    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故驗家山賞,惟有風入松。

    《贈胡天師》[全唐詩:卷5_43]
    高人葉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間風月,去去隔煙霞。
    碧岫窺玄洞,玉灶煉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靈槎。

    《從駕幸少林寺》[全唐詩:卷5_44]
    陪鑾游禁苑,侍賞出蘭闈。云偃攢峰蓋,霞低插浪旂。
    日宮疏澗戶,月殿啟巖扉。金輪轉金地,香閣曳香衣。
    鐸吟輕吹發(fā),幡搖薄霧霏。昔遇焚芝火,山紅連野飛。
    花臺無半影,蓮塔有全輝。實賴能仁力,攸資善世威。
    慈緣興福緒,于此罄歸依。風枝不可靜,泣血竟何追。

    《石淙》[全唐詩:卷5_45]
    三山十洞光玄箓,壓嶠金巒鎮(zhèn)紫微。均露均霜標勝壤,
    交風交雨列皇畿。萬仞高巖藏日色,千尋幽澗浴云衣。
    且駐歡筵賞仁智,雕鞍薄晚雜塵飛。

    臘日宣詔幸上苑》[全唐詩:卷5_46]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氝B夜發(fā),莫待曉風吹。

    《如意娘》[全唐詩:卷5_47]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制袍字賜狄仁杰》[全唐詩:卷5_48]
    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

    武則天 - 評價

    歷史評價

    對于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并且儒家正統(tǒng)觀念還沒有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比較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鑒》,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大明宮辭》就講述了中國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一生。她,有著蘇東坡的大氣,有著李白的豪氣,有著李清照的才氣,有著歷代帝王的霸氣。她,揮一揮衣袖,輕輕的為盛唐續(xù)上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一筆。這一筆驚天動地,絕徹古今。

    為了社稷,為了江山,她的青春一去不復返,身為君主,她必須拋棄個人的兒女情長,她親手結束了兩個兒子的生命,她承受著整個大唐無法承載的悲哀。但是,她的努力終于換來了大唐的一片繁榮昌盛!

    武則天是聰明坦蕩的,她由一個宮女成為一個女皇,干了那么多石破天驚的大事,主宰了46年的江山,她不傾喜訴悲,也拒絕了別人對她歌功頌德,卻在自我評價上留下了一張白紙,立下一塊無字碑。

    名人評價

    宋慶齡在武則天廟的雕塑上題詞: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毛澤東評武則天:武則天確實是一位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
    毛澤東還談過武則天立碑的事:武則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讓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說其本意是功德無量,書不勝書。其實,那是武則天認識到,一個人的功過是非,還是由后人去評論。(摘自《毛澤東這樣學習歷史這樣評點歷史》)

    林語堂評武則天:武則天這個女人是古今少有。與其他高貴的女人是不易相比的。既不是埃及艷后克麗拉,也不是俄羅斯凱薩琳女皇。她一部分像英國伊莉莎白女皇,一部分像法國亨利二世的皇后凱薩琳?德?美第奇。她有那位英國女皇的精力,有法國皇后的殘忍。當然,她是匈牙利與波希米亞馬莉亞德薩莉皇后的正相反的人物。武則天公然藐視道德家,歷史家不知把她在位的年間的年號怎樣稱呼,也沒法決定對她的稱呼。因為她是皇帝的情婦,是篡奪帝位的人,是皇后,更慌亂的是——她是“女皇帝”,所以我稱為“武氏”。她粉碎的傳統(tǒng),創(chuàng)設的改革,引起的紊亂,超過歷史上任何陰謀險詐的男人。

    柏楊評武則天:中國有史以來,空前成功的一個女強人——一個可怕的怪胎。不要說古代女人不及,就是現(xiàn)代女人也沒有誰比得上。她擁有蓋世的美麗、絕頂?shù)穆斆、超凡的理性、徹底的無情,和刻骨的惡毒,再加上強烈的政治欲望,和無與倫比的好運。她綜合許許多多絕對的條件,全力發(fā)揮才智,終于在權力爭奪的殺戮戰(zhàn)場上,創(chuàng)下奇跡,在傳統(tǒng)封建的父系社會中,建立一個女性當主宰的嶄新帝國。

    郭沫若: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

    武則天 - 史書評價

      《舊唐書》評價:史臣曰:治亂,時也,存亡,勢也。使桀、紂在上,雖十堯不能治;使堯、舜在上,雖十桀不能亂;使懦夫女子乘時得勢,亦足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義之威。觀夫武氏稱制之年,英才接軫,

    武則天劇照

     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報先帝之恩,衛(wèi)吾君之子。俄至無辜被陷,引頸就誅,天地為籠,去將安所?悲夫!   昔掩鼻之讒,古稱其毒;人彘之酷,世以為冤。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恒態(tài)也。然猶泛延讜議,時禮正人。初雖牝雞司晨,終能復子明辟,飛語辯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時憲而抑幸臣,聽忠言而誅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贊曰:龍漦易貌,丙殿昌儲。胡為穹昊,生此夔魖?奪攘神器,穢褻皇居。窮妖白首,降鑒何如。   《新唐書》評價: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其于殺君篡國之主,皆不黜絕之,豈以其盜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沒其實,所以著其大惡而不隱歟?自司馬遷、班固皆作《高后紀》,呂氏雖非篡漢,而盜執(zhí)其國政,遂不敢沒其實,豈其得圣人之意歟?抑亦偶合于《春秋》之法也。唐之舊史因之,列武后于本紀,蓋其所從來遠矣。夫吉兇之于人,猶影響也,而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于兇者有矣;為惡者未始不及于兇,其幸而免者亦時有焉。而小人之慮,遂以為天道難知,為善未必福,而為惡未必禍也。武后之惡,不及于大戮,所謂幸免者也。至中宗韋氏,則禍不旋踵矣。然其親遭母后之難,而躬自蹈之,所謂下愚之不移者歟!

    武則天 - 影響

    惟不可否認的是,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打擊了保守的門閥貴族

    武則天對歷史發(fā)展做出的第一個貢獻是,她打擊了保守的門閥貴族。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后,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個一個的都趕出了朝廷,貶逐到邊遠地區(qū)。這對于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貴族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jīng)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志著關隴貴族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tǒng)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

    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nóng)桑,薄賦役”。在他掌權以后,又編撰了《兆人本業(yè)記》頒發(fā)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nóng)的參考。她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jiān)察。對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農(nóng)民,也采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因此,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古時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jīng)濟發(fā)展的客觀數(shù)據(jù)。

    穩(wěn)定了邊疆形勢

    武則天執(zhí)政后,邊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鎮(zhèn),吐蕃也不斷在青海一帶對唐展開進攻。北邊一度臣服的突厥叛亂并且和東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則天一方面組織反攻,恢復了安西四鎮(zhèn),打退了突厥、契丹的進攻,同時在邊地設立軍鎮(zhèn),常駐軍隊,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廣到縣甘肅張掖,武威、內(nèi)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薩爾一帶。以溫和的文化政策,接納多元文化的發(fā)展。對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婁師德,武則天特更致書嘉勉。書中特別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鎮(zhèn)兵的糧食“數(shù)年咸得支給”。

    推動了文化的發(fā)展

    唐人沈既濟在談及科舉制度時說到:“太后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太后君臨天下二十余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沈既濟的這些話包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一是武則天重視科舉,大開志科。有一次策試制科舉人時,她親臨考場,主持考試。二是當時進士科和制科考試主要都是考策問,也就是申論。文章的好壞是錄取的主要標準。三是武則天用人不看門第,不問你是否是高級官吏的子孫,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間選拔高級官吏?婆e出身做到高級官吏的越來越多。這就大大刺激了詩人參加科舉的積極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讀書學習的熱情。這就是沈既濟所說的“浸已成風”。開元、天寶年間“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就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fā)展。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崔融、李喬都是這個時期涌現(xiàn)出來的。雕塑、繪畫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負面影響

    武則天消極行為也不少,迷信且大興土木,浪費大量人力物力。當時大興特務統(tǒng)治,重用酷吏,在打擊政敵過程中濫殺無辜,導致起義不斷。所以盡管社會經(jīng)濟有所上升,但官吏大增,農(nóng)民負擔加重,逃戶日益嚴重,府兵制走向衰亡,國土面積亦不如高宗時期。

    1、武則天主政初期,由于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學家不齒于她擁有男嬪妃(稱為“男寵”),所以史書內(nèi)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后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但趙翼為武則天的私生活辯護,說:“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千百,后既為女王,而所寵幸不過數(shù)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為諱,而且不必諱也。”

    2、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chuàng)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wěn)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

    武則天 - 個人事跡

    支持佛教

    在輕視婦女,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的中國封建社會里,一個女性要想?yún)⑴c政事,甚至要當君臨天下的皇帝,所遇到的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武氏在執(zhí)政過程中,需要尋求來自各方面的支持。而佛教對她的支持更是她所歡迎的,所以唐代武則天時期,朝廷特重佛法。

    武則天支持佛教,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

    造字

    武則天造的字
    照(曌、瞾);月(囝);地(埊);國(圀);人(玍);正(缶)

    據(jù)說武則天當皇帝時,曾造過19個字。武則天造字,都是把原來已有字的字形加以改變,并沒有新鮮的內(nèi)容,實在是多此一舉。但在武則天看來則是夸耀她的高明、偉大、博學、睿智,表達她皇統(tǒng)萬年、長治久安心愿的一種手段。比如改“照”為“曌”,明含她的法號明空,暗含她猶如日月當空,無微弗明,無遠弗照(武則天名曌);“、“ ”已是古代的死字,她下令起死回生,這不僅表明她認得古字,而且說明她領有山川土地,并要求臣民對她忠心不二;但改“國”為“圀”,倒是有點波折,據(jù)《正字通》載:“有言國中或者,惑也,請以‘武’鎮(zhèn)之,改為‘ ’!笨捎腥苏f不妥,改后像武氏被困,于是又改成“圀”,頗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意味。

    武則天造字,根本不合文字發(fā)展規(guī)律,全是以繁代簡,多帶封建迷信色彩,因其執(zhí)政,人們被迫遵從,一旦人死權消,就被世人遺忘了。

    武則天 - 人物年譜

    年齡 年代  主要大事 備注
    1歲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正月二十三(公歷2月17日)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

    父:武士彟,年48歲,任工部尚書判六曹尚書事。母:楊氏,年46歲。

    異母兄武元慶、武元爽稍長;

    姐一人尚幼。

    3歲

    武德八年(公元626年)

    六月初四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李建成、弟李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初八,唐高祖李淵傳位于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為太宗。

    封武士彟為豫州都督。

    5歲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

    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誕生。 本年,袁天罡為武相面,在當?shù)亓粝铝顺礻P、望云埔等傳說
    12歲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

    五月初六日高祖死于長安大安宮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歲。

    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于陜西三原獻陵,廟號高祖,與太穆皇后合葬。之后,與母親楊氏回文水(屬山西呂梁市)葬父。

    14歲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

    太宗李世民聽說武士彟之女美麗聰明有才華,召入宮中,立為才人
    賜號“武媚”。
    16歲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

    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于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長相繼遣使朝貢! 全國有州府358個,縣1551個。
    貞觀十七年(643年) 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為太子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

    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詔軍國機務并委太子李治處理 此后,太子隔日聽政,朝罷,入侍藥膳,武與太子開始接觸,兩人同在太宗身邊侍疾。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賜太子李治。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

    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詔長孫無忌、褚遂良輔佐太子李治。太宗駕崩。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為高宗,時年22歲。

    按當時的法律,皇上死后,沒給皇上生皇子的妃子,要去做尼姑。二十八日,武在感業(yè)寺出家為尼。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于昭陵,與長孫皇后合葬。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

    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為皇后。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業(yè)寺行香,見到武。

    武氏哭泣,高宗傷感落淚。王皇后暗示武氏留長發(fā),并勸皇上接其回宮。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八月武入宮,為一般宮女,在王皇后身邊。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

    七月初二立李忠(陳王忠)為太子;本年冬,武生長子李弘。

    戶部奏:全國有戶380萬

    永徽五年(公元654)

    三月封武為昭儀;十二月十七日,高宗離京師謁昭陵,武從行,生次子李賢于途中!

    三月十四日,唐高宗應武之請求,加贈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后的舅父看出皇后寵衰的現(xiàn)實,自請罷官,改封為吏部尚書。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

    三月,武著《內(nèi)訓》一篇;六月王皇后與其母柳氏為“厭勝”事發(fā),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宮,后舅罷知政事;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蕭淑妃廢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詔立武昭儀為皇后。十一月初一,舉行隆重的冊立皇后儀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長朝皇后于肅儀門。初七,追贈武后父武士彟為司空。

    此時,在皇后廢立問題上朝臣分為兩派:長孫無忌、褚遂良、朝瑗、來濟等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等擁護立武則天為后。十一月,武后處死王皇后、蕭淑妃。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

    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后子李弘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贈武后父武士彟為司徒,賜爵周國公。九月十二日,武后制《外戚誡》獻于朝。十一月初五,武后生第三子李顯于長安!

    三月十七日,武后祀先蠶于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與武后在安福門樓觀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晉以來,佛事活動從無如此之盛大。

    顯慶二年(公元657年)

    二月十二日封李顯為周王。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

    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以皇族與后族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殺長孫無忌及柳奭。

    九月,高宗下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127個,全國疆域進一步擴大。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

    正月,高宗與武后及太子在東都洛陽過春節(jié)。二十三日,離洛陽到并州。二月初十、至并州。十五日,會見隨從官員、諸親及并州官屬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后宴請親戚故舊鄰里于朝堂,宴婦人于內(nèi)殿。初八,高宗講武于并州城西,引群臣閱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后一行離并回東都。

    十月,高宗初患風眩病,委武后處理部分政務,從此,武后參與朝政,處事都符合高宗旨意。十月九日,改封武后母代國夫人楊氏為榮國夫人,品第一。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

    正月,武后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yōu)之戲(古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高宗采納并下詔。四月,高宗欲親率大軍進攻高麗,武后抗表進諫以為不可,被采納!

    龍朔二年(公元662年)

    六月初一,武后生第四子李旦于蓬萊宮含涼殿,于殿內(nèi)作佛事,供玉像。 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滿月,大赦天下,賜宴三日。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

    十二月,西臺侍郎上官儀謀廢皇后失敗下獄。十三日,殺上官儀等,賜廢太子忠死。

    此后,高宗視朝,武后垂簾于后,中外稱之為“二圣”。約于本年,武后生太平公主。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后與太子去泰山封禪,從駕文武儀仗數(shù)百里不絕,東自高麗,西盡波斯,各國朝會者隨從。 本年,又獲豐收。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于泰山之南。初二,封于泰山之上。初三,禪于社首山,武后為亞獻。初五,禮畢,高宗御朝覲壇受朝賀,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

    二十四日,至曲阜,贈孔子為太師。二月二十二日,還至亳州,高宗等祭老君廟,尊之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后回東都洛陽。令刻《登封記號文》,立于泰山。十九日,離泰山。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

    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監(jiān)國,改封殷王李旦為相王。

    總章元年(公元668年)

    閏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長安、萬年二縣置乾封、明堂二縣,以明志。

    九月十二日,李績攻克平壤,擒高麗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麗。

    總章二年(公元669年)

    正月,封諸王嫡子皆為郡王。 十二月初三,李績病死!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

    正月初七,劉仁軌因年老辭官。 三月十九日,許敬宗退休養(yǎng)老。八月初二,武后母楊氏病死于九成宮,享年92歲。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

    正月初七,高宗與武后離京師長安到東都,留太子李弘監(jiān)國,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輔政。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正月,以梁積壽為帥,發(fā)兵討叛“蠻”。 昆明蠻14姓3萬戶歸順,設殷、敦、總三州。

    咸亨四年(公元673年)

    八月,高宗患瘧疾,病重,令太子李弘于延福殿受諸司奏事。 十一月,高宗監(jiān)制樂章,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官》《十洲》《得一》《慶云》等曲。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

    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為神堯皇帝,太宗為文武圣皇帝,高宗自稱天皇,武后稱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十月二十七日,武后上意見十二條,高宗贊同,令施行。

    九月初七,高宗下詔復長孫無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

    三月十三日,武后祀先蠶于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風眩病加重,不能聽政,政事皆由武后處理。高宗欲遜位于武后,宰相郝處俊諫止。武后引文學之士于宮中著書,參決表奏,被人們稱為“北門學士”。

    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被殺。五月初五,追謚太子李弘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賢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于河偃師恭陵,高宗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 

    儀風元年(公元676年)

    二月初七,武后勸高宗封禪中岳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詔今冬有事于嵩山。

    閏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詔停封禪,遣相王李旦等率軍抵御吐蕃。

    儀風三年(公元678年)

    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長朝武后于光順門。

    調(diào)露元年(公元679年)

    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賢監(jiān)國。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正月十九日,武后登洛陽城門樓,宴請諸王諸司三品以上及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編《六合還淳》舞。 八月二十二日,廢太子李賢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顯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開耀元年(公元681年)

    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請百官及命婦于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詔免雍、岐、華、同四州兩年地稅。二月,武后表請赦杞王上金、鄱陽王素節(jié)之罪,乃以上金為沔州刺史,素節(jié)為岳州刺史,仍不許朝集。河南、河北遭水災處免稅一年。

    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紹。閏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顯監(jiān)國。十一月初八,令廢太子賢遷巴州。

    永淳元年(公元6682年)

    二月十九日,皇孫重照滿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 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孫李重照為皇太孫。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

    正月初五,武后隨高宗至少林寺,見其母舊營之所未償完功,倍感凄涼,作詩并序,令武三思資金絹等物續(xù)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詔今年十一月有事于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為來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詔罷來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則天門樓宣詔,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詔。當夜,高宗崩于洛陽宮貞觀殿,終年56歲。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為中宗。尊武后為皇太后。

    遺詔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輔政,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武后進止。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

    正月初一,改元嗣圣,大赦天下,中宗立韋氏為皇后。武太后撰寫《高宗天皇大帝溢議》及《述圣記》。二月六日,武太后與裴炎等廢中宗為廬陵王,幽于別所。七日,立相王李旦為皇帝,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后處理。八日,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流韋玄貞于欽州。九日,令丘神績往巴州監(jiān)視廢太子李賢,以備外虞。以韋待價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營造乾陵。三月初五,廢太子李賢在巴州自殺。四月二十二日,遷廬陵王李顯于房州,二十六日遷均州。

    五月十五日,高宗靈柩運往長安,武太后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留鎮(zhèn)洛陽。八月十一日,葬高宗于乾陵,廟號高宗,刻述圣記碑立于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后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后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為魯靖公,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原安成王,父士彟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于文水。二十九日,徐敬業(yè)以匡復為名在揚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后令李孝逸等率兵30萬討伐徐敬業(yè)。十八日,斬裴炎于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后令左鷹揚衛(wèi)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徐敬業(yè)。十八日,徐敬業(yè)敗逃,部將王那相殺徐敬業(yè)后投降。李孝逸令追捕余黨,平定揚州!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

    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業(yè)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后下詔:“朝堂所置肺石及登聞鼓不預防守。有上朝堂訴冤者,御史受狀以聞。”

    三月二十一日,再遷廬陵王李顯于房州。四月,下《求賢制》,制令自舉。十一月,武太后作《方廣大莊嚴經(jīng)序》,撰《臣規(guī)》兩卷,普賜臣僚,以教為臣之道。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

    正月,武太后欲復政于睿宗李旦,李旦固讓,請武太后繼續(xù)理政。武太后開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后令鑄銅匭,這是一個功能齊全的意見箱。 十二月,免并州百姓庸、調(diào)二稅,終其身。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 正月初二,武太后封皇孫李成美為恒王,李隆基為楚王,李隆業(yè)為趙王!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正月初五,武太后在神都洛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令四時享祀如京師太廟之儀。十一日,令毀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懷義督辦。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讓唐同泰獻上,其文曰:“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武太后命名為“寶圖”。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號稱“圣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后更名“寶圖”為“天授圣圖”,改洛水為永昌洛水,“寶圖”所出為“圣圖泉”,設永昌縣于泉側。封洛水神為“顯圣侯”,嵩山為“神岳天中王”。又以先于汜水得瑞石,改汜水為廣武。

    八月十七日,瑯邪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太后。武太后令丘神績討伐,未至,李沖已為地方軍所敗。二十三日李沖被其舊部殺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貞起兵于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后令左豹韜衛(wèi)大將軍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后軍大總管,討伐李貞,削李貞屬籍,改姓虺氏。十一日,兵臨城下,李貞自殺,平豫州。十三日,殺韓王、魯王等參與叛亂者。十二月二十七日,明堂建成,號“萬象神宮”,富麗堂皇,準許民眾入內(nèi)參觀。武太后又令于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貯夾像。頒《親享明堂制》。  

    載初元年(公元689年)

    正月初一,武太后服皇帝袞冕,大饗萬象神官,登則天門,改元永昌,大赦天下。初三,在明堂接受朝賀。初四,布政于明堂,頒九條以訓百官。初五,在明堂饗群臣,吐蕃等遣使來賀。十一月初一,武太后大享萬象神官,改元載初,并始用周正(周歷),即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正月為一月!

    二月十四日,武太后尊其父魏忠孝王為周忠孝太皇,其母為周忠孝太后,文水陵為章德陵,咸陽陵為明義陵。置祟先府官。十五日,武太后再追王其祖:魯靖公(克己)為太原靖王,北平王(居常)為趙肅恭王,金城王(儉)為魏義康王,太原(華)為周安成王。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

    正月初二,武太后布政于明堂。八日,下詔推行新造的字,其中新造字“曌(或作瞾)”為己名。改詔書為制書。二月十四日,武太后策試貢生于洛城殿,數(shù)日方休。貢生殿試自此開始。九月九日,武太后隆重登基稱帝,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十二日,群臣上尊號曰“圣神皇帝”!

    四月十一日,范履冰下獄死。告密之風起。七月,置制獄于麗景門,專理謀反案以掃除政敵。九月,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6萬余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氏。睿宗皇帝也上表自請賜姓武氏。十月十四日,改文水縣為武興縣,縣令品秩同赤縣(京師長安),百姓世代免除賦稅。

    69歲 長壽元年(公元692年) 一月初一,皇帝召見存撫使所推薦的人。全部試用,高者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者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自此開始。二月初三,吐蕃、黨項部落萬余人歸順,分設十州。三月,五天竺國遣使朝貢。五月,吐蕃酋長曷蘇率部請歸降。六月,別部酋長咎捶率羌蠻8000余人歸降。 八月,女皇帝令嚴善思按問舊獄,平反冤案850余人,羅織之風開始平息。十月,狄仁杰請放棄安西四鎮(zhèn),皇帝不納。二十五日,武威軍總管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zhèn)。置安西都護府于龜茲,發(fā)兵戍守。
    70歲 長壽二年(公元693年) 一月二十四日,前尚方監(jiān)裴匪躬、內(nèi)常侍范云仙私自拜見皇嗣李旦,被腰斬于市。又有人告李旦欲謀反;实勖鼇砜〕紝弳柶潆S從人員,太常工人安金藏自剖其胸以證明李旦不反;实塾H臨探視,嘆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令停止審查此事。這是圣神皇帝第一次在人前承認錯誤。 九月初九,武承嗣等5000人上表請加尊號曰“金輪圣神皇帝”;实墼谌f象神宮舉行慶典接受尊號。是年正月初二,皇嗣李旦之妃,竇德妃(唐玄宗的生母)及劉氏(肅明皇后)為武則天所殺,尸體下落不明.。
    71歲 延載元年(公元694年) 一月初十,帝令婁師德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營田大使,令做好邊境營田。二月,王孝杰擊敗吐蕃、突厥各3萬余人。韓思忠擊敗泥熟俟斤等萬余人。十六日,帝命薛懷義為伐逆道行軍大總管,率18位將軍討伐默啜。 八月十七日,蕃胡慕義,捐錢百萬億,請立天樞,以頌女皇帝功業(yè)。帝令于端門外鑄天樞!
    72歲 天冊萬歲元年(公元695年) 正月初一,女皇加號“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改元證圣,大赦天下。十六日夜,明堂起火,照城中如晝。二月初四,殺薛懷義。十六日,皇帝去除“慈氏越古”之號。九月初九,皇帝合祭天地于南郊,加號為“天冊金輪大圣皇帝”,賜宴九日,改元天冊萬歲,大赦天下。  四月初一,天樞鑄成。天樞由工匠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女皇親自書寫樞名:“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群臣賦詩稱贊。七月,吐蕃犯臨洮,皇帝令肅邊道大總管王孝杰討伐。
    73歲 天冊萬歲元年(公元695年) 臘月初一(這時已進入696年)皇帝前往嵩山封禪。十一日,封嵩山為“神岳”,改元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成縣為告成縣。免天下百姓當年租稅。三月十六日,新明堂建成,規(guī)模小于舊者,名曰通天宮。四月初一,皇帝行親享之禮,改元萬歲通天(辭海等附錄作三月改元),大赦天下。

    五月十二日,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叛,攻陷營州。李盡忠自稱可汗,以孫萬榮為先鋒,兵至數(shù)萬。二十五日,武則天令左鷹揚衛(wèi)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張玄遇、左衛(wèi)大將軍李多祚、麻仁節(jié)等二十八將率軍征討。七月,皇帝令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防備契丹。八月二十八日戰(zhàn)于峽石谷,唐軍大敗。繼而叛軍又設計伏擊,唐軍全軍覆滅。武則天再次發(fā)兵征討。九月二十一日,默啜率部討伐契丹,皇帝封其為遷善可汗。十月,默啜破松漠,虜李盡忠妻、子。皇帝加封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在唐軍與突厥的共同打擊下,不久李盡忠兵敗身亡。李盡忠死,孫萬榮代領收拾其眾,軍勢復振,數(shù)侵擾州縣,攻陷冀州,河北震動! 

    74歲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

    四月初三,九州鼎鑄成。十八日,武則天令武懿宗、何迦密率軍征討。五月初八,又令婁師德、沙吒忠義率軍二十萬征討。

    六月初三,皇帝下《暴來俊臣罪狀制》,殺來俊臣。三十日,斬殺孫萬榮,討平契丹,余部降于突厥。
    75歲 圣歷元年(公元698年) 正月初一,皇帝祭通天宮,改元圣歷。本月,皇帝下《條流佛道二教制》,禁止佛、道教徒相互毀謗。三月初九,托病,令徐彥伯召回廬陵王李顯。二十八日,廬陵王至神都洛陽。 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作太子不得憂憤而死。十三日,皇帝令武重規(guī)、張仁稟、李多祚等率兵30萬討突厥。九月十五日,李旦固請讓位于李顯,皇帝準,立李顯為太子。十七日,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以討突厥。二十一日,以狄仁杰為河北道副元帥,知元帥事,帝親自送行。
    76歲 圣歷二年(公元699年) 臘月二十五日,賜太子姓武氏。大赦天下。本年,改昊陵為攀龍臺,順陵為望鳳臺。  二月登嵩山,過緱山,謁升仙太子廟,親書升仙太子碑文,立碑于緱山升仙太子廟。四月,吐蕃贊婆等來降。十八日,皇帝為防止身后太子與武姓不相容,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作誓文,告天地于通天宮,銘之鐵券,藏入史館。七月,吐谷渾1400帳歸順。
    77歲 圣歷三年(公元700年) 正月,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羅為平西大總管,鎮(zhèn)守碎葉。三月初六,令東至高麗國,南至真臘國、西至波斯、吐蕃及堅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并為入蕃,以外為絕域。四月二十九日,在三陽宮避暑,作成《宴石淙詩及序》。五月初五,服長生藥病愈,改元久視,大赦天下,去“天冊金輪大圣”之號。六月,令契丹降將李楷固擊契丹余黨,全部平定。七月,吐蕃將領麴莽布支侵犯涼州,圍昌松,被唐休璟打敗! 十月初十,下詔復以正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一月為正月。
    78歲 大足元年(公元701年) 正月初三,成州言佛跡現(xiàn),故改元大足。八月,蘇安恒上表請圣神皇帝還政,抑武興唐。十月,皇帝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等從洛陽回到長安,改元長安,大赦天下。十一月,武則天以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郭元振到任后,以南境硤口設和仁城,北境磧口設白亭軍,控其要沖,拓寬州境一千五百里,突厥不敢侵擾。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五年中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遺,積軍糧可支數(shù)十年。 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臺碑)于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經(jīng)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是年,李顯之女永泰郡主李仙蕙及其夫武延基因竊議二張事,被殺,郡主年僅十七歲,一起被殺的還有李顯的世子邵王李重潤,后郡主追封永泰公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墳墓被冠稱為“陵”的公主。
    79歲 長安二年(公元702年) 正月十七日,首設武舉選將才。

    十一月一日,封相王李旦為司徒。命蘇審查酷吏舊獄,昭雪者眾多。十二月,設北庭都護府于庭州,使安定北境。

    六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jīng)歷。
    80歲 長安三年(公元703年) 正月初一,令武三思、李嶠、朱敬則等修《唐史》。 四月初九,吐蕃遣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求婚。六月初一,突厥默啜又遣使請以女嫁太子之子。是年,武則天在麟德殿會見并設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
    81歲 長安四年(公元704年) 八月,病臥長生殿。 十月二十二日,封秋官侍郎張柬之為同平章事。十一月初五,封天官侍郎韋承慶為行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82歲 龍元年(公元705年) 正月初一,改元神龍。病重。下詔:“自文明以來得罪者非揚、豫、博三州及諸反逆魁首,皆赦免!笔,張柬之、崔玄暐等迎太子李顯,殺張昌宗、張易之,進至皇帝寢宮,逼迫讓位。二十三日,皇帝令太子李顯監(jiān)國。二十四日,傳位于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是為中宗。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705年12月16日),則天大圣皇帝崩于上陽宮仙居殿,享年八十二歲.遺詔去帝號,與高宗合陵,并赦免王皇后及蕭淑妃的族人! 神二封相王李旦為太尉,同三品。太平公主加號鎮(zhèn)國。令免今歲稅賦,放宮女3000人。皇族中的流放者和籍沒者,子孫皆復屬籍,量敘官爵。二十六日,圣神帝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中宗李顯率百官謁帝,上尊號“則天大圣皇帝”。二十九日,中宗李顯封崔玄暐為守內(nèi)史,敬暉、桓彥范為納言,張柬之為天官尚書,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并同三品。二月初一,中宗率百官詣上陽官問則天大圣皇帝起居,此后每十日一往。初四,中宗復國號為唐,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均恢復永淳前原狀。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并州。五月初四,中宗遷周七廟神主于西京崇尊廟。下詔:“武氏三代諱,奏事者皆不得犯!绷⑻铺珡R社稷于東都,封張柬之等五人為王,降武氏諸王為公。

    神龍二年(公元706年)五月十八日,葬則天大圣皇帝于乾陵。謚曰:“則天大圣皇后”!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七月七日,改稱“天后”!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十月十八日,改稱“大圣天后”!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六月十七日,改稱“則天后”! 

    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六月十五日,追尊為“則天順圣皇后”。

    武則天 - 歷史謎團

    武則天出生時間

      第一次修的《則天實錄》和二次修的《則天實錄》已經(jīng)無從尋找,《資治通鑒》依據(jù)當時第二次修的《則天實錄》記載武則天死時為八十二歲,但是和其他史書很不一致!短茣-皇后-天后武氏》條和《新唐書-武后傳》為八十一歲說,《舊唐書-則天紀》有八十三歲說,加上《資治通鑒》的八十二歲說。那么到底武則天死的時候是多大年齡呢?按照第一種說法,武則天是生于武德八年,第二種說法是生于武德六年,第三種說法武德七年。確定武氏死亡年齡很簡單,首先從她入宮的時間來看,武氏是貞觀十二年年入宮,行年十四歲(有虛歲)。由此可以確定武氏生于武德八年,死于神龍元年底,加虛歲是八十一歲。   武則天生年的另一權威學說:一代女皇武則天于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農(nóng)歷戊子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大周歷正月二十三日)出生在四川廣元(利州)。

    武則天的名與字

      武則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賜名武媚,稱帝后以武瞾為名。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漢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后男女名、字才有區(qū)別,女性多以花草嬌美、貞柔明媚等陰性文字取名,區(qū)別與男性。

       《新唐書》和《舊唐書》說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稱帝之后造的字,所以不可能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則天”這個名字的本來也不是她本來的名字。首先,“則天”這個詞不是名字,她是武則天退位之后,新皇帝給她上的尊號的一部分。(則天大圣皇帝→則天大圣皇后→天后→大圣天后→天后圣帝→圣后) 

    武則天畫像
     

      《舊唐書-孫處約傳》記載“尋避中宮諱,改名茂道”,由此可見,武氏原名與處、約有關。孫處約名處約,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這與唐朝的情況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下面咱們再看《新唐書-韋思謙傳》“本名仁約,字韋思,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這個記錄有問題。應該是諱武則天的名,所以改的。為什么不說是“處”呢,簡單因為武氏稱二圣的時候,有宰相郝處俊,如果是處,那么作為武則天心腹的郝處俊也一定會改,但是他沒有改,那就不是“處”。

       為什么確定武則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崇尚佛教,她極有可能給武則天取一個與佛教有關的名字!安仭笔俏鋭t天稱帝之后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稱帝之前曾用過一段時間的名字。史書記載“朕宜以‘明空’為名”,之后才用“瞾”為名。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業(yè)寺時用的法號,但是她的姐姐名順,字明則,她姐姐沒有做過尼姑,所以根據(jù)史書等研究,明空是武則天的字,后來她用字做了法號,然后又有一段時間依照家族慣例以字行之。

       約有預期、簡要、節(jié)省、窮乏等意思,明空也有這個意思,所以根據(jù)古代起名的規(guī)律,這意思是相配的,楊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為武氏以明空為字,以約為名。

       媚娘不可能是武則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貴胄,其母更是名門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這個字,更不可能為她起名“媚娘”。《新唐書-武后傳》記載“太宗聞士彠女美,召為才人,方十四歲。母……母題……既見帝,賜號‘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賜,至于武媚娘則不可查,可能是因為習慣,在后面加了一個“娘”。




    武則天 - 子嗣

    據(jù)史書記載,武則天共生過六個子女,四個男孩兩個女孩,均系二次入宮后和高宗李治所生。但載有姓名或封號者,只有四男一女。

    姓名

    李弘(652~675)

    李賢(654~?)

    李顯(656~?)

    李旦(生卒年不祥)

    李令月(667~?)

    另一個女兒

    曾被封為代王,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立為太子,死后追為孝敬皇帝。

    曾被封為雍王,李弘死后李賢被立為太子,曾注《后漢書》。

    656年封為周王,李賢被廢后,立為太子,683年以中宗即位,嗣圣元年二月被廢為廬陵王,689年又被立為太子,705年正月二次登基,二月復國號曰唐。

    662年被封為豫王。684年廢中宗李顯后,以睿宗稱帝,武則天一直臨朝聽政。后又被廢,立為相王。

    即太平公主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據(jù)史書記載,為653年末所生,按六子女應排行第二,早夭。

     

    武則天 - 相關影視作品

    1、《武則天》(1939)

    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關于武則天的影視作品,是1939年上海新華影業(yè)公司拍攝的,由當時上海最著名的女明星之一顧蘭君(1917-1989)扮演女主角武則天。(注意:這一版常常與六十年代李麗華版本相混淆,以至很多人都誤認為李麗華是該版的主演,這點需要澄清。)

    2、李麗華版電影《武則天》(1963)

    上個世紀20年代出身梨園世家的李麗華曾經(jīng)是第三屆和第七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1963年在電影版《武則天》里成為了“熒幕武則天第一人”。

    3、大陸電視劇《武則天》(1995)
    劉曉慶飾演武則天。

    4、港版《武則天》馮寶寶主演(1984)
    主要演員:
    武則天-馮寶寶飾

    5、臺灣版《一代女皇武則天》(1985)
    武則天-潘迎紫飾

    6、電視劇《大明宮詞》(2000)
    歸亞蕾飾演武則天。

    7、電視劇《無字碑歌》《謝瑤環(huán)》
    斯琴高娃飾演武則天。

    8、電視劇《至尊紅顏》
    賈靜雯飾武則天

    9、電視劇《護國良相狄仁杰〉

    王姬飾武則天

    10、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一、二、三部)

    呂中飾武則天

    11、《唐明皇》(1990) 

    朱琳飾武則天

    12、《鏡花緣》(1997)

    汪明荃飾武則天

    13、《唐太宗李世民》(1993) 

    孟蕾飾武則天   

    14、《大唐情史》(2001) 

    秦嵐飾武則天

    15、《天子尋龍》(2003)

    羅冠蘭飾武則天

    16、《貞觀之治》(2006)

    張笛飾武則天  

    17、《大唐儒將開漳圣王》(2007)

    王思懿飾武則天

    18、《美人天下》(2011) 

    張庭飾武則天

    19、《武則天秘史》(2011)

    殷桃飾武則天 

    20、《太平公主秘史》(2011)

    劉雨欣飾武則天   

    21、《太平公主秘史》(2011)

    李湘飾武則天    

    22、《夢回唐朝》(2011)

    王力可飾武則天

    武則天 - 相關雜錄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時,有個天文師說,李氏江山會敗給一個姓武的人手里。于是太宗屠殺武氏朝臣,卻沒想他身邊的武媚娘會稱帝。

    相傳感業(yè)寺時期,李治有次前往祭拜,看到武則天后便魂不守舍。當時,與蕭淑妃爭寵的王皇后,便趁此納武則天為自己派系,跟蕭淑妃對抗,最后兩人皆亡于武則天之手。

    武則天稱帝后,亦有多名男寵。其中最出名者乃馮小寶(薛懷義),武則天后派他在洛陽東的白馬寺出家,法名懷義,但仍與武則天私通。某年盂蘭盆節(jié),已逐漸失寵的懷義,為討武則天注意,火燒明堂,火勢蔓延整個洛陽。

    武則天為了改革文化,創(chuàng)造了則天文字。部分的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韓國,甚至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

    武則天究竟叫什么名字?

    按照現(xiàn)代人的習慣,難道她就姓“武”,名就叫“則天”不成?但這仔細一琢磨,也太不靠譜了。姓“武”,倒是沒有問題的。但至于這名,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很多女子甚至連個名字都沒有,嫁人之后,干脆就隨丈夫的之姓,叫某某氏了,武則天怎么可能一出生,就取名“則天”呢?這也太大逆不道了吧,所以,仔細一 想,這武則天究竟叫什么名字,倒還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疑問。

    其乳名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正是武則天在歷史上留下重重一筆,成了名人,才會令后人想要對有關她的歷史之謎尋個明白。但她在早年的時候可不是什么顯赫的人,再加上舊社會里婦女地位很低,因此史料對她的記載不詳細,至于其乳名為何,自然就說法不一了。

    有人說,武則天是母親楊氏生的第二個孩子,姐姐叫了“大囡”,她就叫“二囡”,沒有正式的名兒。但這種說法未免站不穩(wěn)腳。武家是世代官宦人家,到了父親武士彟這里,雖然最初時慘了點兒,但他后來經(jīng)營木材生意“因致大富”,是個唐朝的成功人士!秲愿敗份d:武士彟“才器詳敏,少有大節(jié),及長,深沉多大略。每讀書,見扶主立忠之事,未嘗不三復研尋,嘗以慷慨揚名為志”?梢娺@是個知書識字、抱負不小的儒商,不可能僅用“二囡”這個名兒就把女兒給打發(fā)了。

    另有一種說法,武則天少年時父母曾給起乳名叫“華姑”。據(jù)史料記載,唐時湖南華榮縣曾更名為榮縣,就是為了回避女皇的名諱。這個名字是最不為人知的,但也許這個名字是最真實的。然而歷史早已離我們遠去,很多事情早已無法考證。

    還有一種說法,據(jù)唐史演義之類的通俗小說杜撰,武則天14歲入宮后,唐太宗見她姿色超群,嬌媚可愛,又送給她一個“媚娘”的昵稱。駱賓王在《討武曌檄》一文中有“狐貍偏能惑主”之說,這句話不僅源于“妲己禍國”的傳說,恐怕也與“媚娘”的稱謂有關。

    其頭銜稱號

    武則天生前加號甚多。除去武才人、武昭儀、皇后、天后、太后、皇太后這一類表示身份的名稱之外,在登上帝位之后,這位傳奇女性又給自己加了一連串富于神秘色彩的吉祥尊號: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輪圣神皇帝、越古金輪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天冊金輪大圣皇帝等等。

    武則天死后,中宗去掉她的帝號。至此,始有“則天”二字出現(xiàn)。其所以稱“則天”,即因武則天當年是在則天門上宣布改唐為周的,更因“則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則”的含義。到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編撰《則天實錄》一書時,特用“則天”二字,來稱呼這位既是皇后,又當過皇帝的非凡女性。這是武則天這個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現(xiàn),但這種稱謂并未從此流傳開來。在長達千余年的封建時代里,所有史書都仍將武則天稱做太后或天后。武則天這一名稱,則是在近代對她的評價逐漸升高以后才隨之流行的。

    其自創(chuàng)名字

    “曌”這個字,雖然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不再使用,但很多人應該對此字不陌生了。這就是武則天為自己自創(chuàng)的名字。據(jù)史書記載,在武則天稱帝之前,薛懷義和東魏國寺僧法明曾獻給她一部《大云經(jīng)》,稱武則天為彌勒佛降生,當主天下。適逢此時,她的堂外甥,鳳閣侍郎宗秦客向她進獻了12個新字!皶住弊志褪瞧渲兄,其音同“照”,結構特殊,能使人聯(lián)想到日月當空,光芒萬丈,給蕓蕓眾生帶來了光明和幸福。正是隱喻武則天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彌勒佛,這也可能是武則天獨鐘情于它,并選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

    名人推薦
    • 童世璜
      百科名片童世璜,工業(yè)自動化控制專家。長期在生產(chǎn)過程自動化等領域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幾十年的辛勤耕耘,使他在為中國電力設備研制和生產(chǎn)過程自動...
    • 童書業(yè)
      童書業(yè),教授。安徽蕪湖人。曾任《禹貢》編輯,光華大學教授,上海博物館歷史部、總務部主任。建國后,歷任山東大學教授、歷史系副主任。九三學社社...
    • 王兆俊
      王兆俊,寄生蟲病學家。在寄生蟲病防治研究工作中,堅持以科研指導防治、以防治促進科研的指導思想,通過大量調(diào)查證明了黃淮平原黑熱病的流行與犬關...
    • 王公衡
      王公衡,造船學家和教育家,是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和交通大學造船系創(chuàng)始人之一。代表中國政府參與制訂《一九四八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建成中國第...
    • 王守仁
      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漢族,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
    • 王昭君
      王昭君(約前52年—約8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與貂蟬、西施、楊玉環(huán)(楊貴...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