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國際知名的美籍德國猶太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發(fā)生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西方人精神處境,弗洛姆在此被尊為“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在德國時弗洛姆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移居美國后始終保持和該學派的關聯(lián)。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圖調(diào)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跟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學說,其思想可以說是新佛洛依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
生平經(jīng)歷
早年生活
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國法蘭克福市一個猶太人家庭,為家中獨子。1918年 弗洛姆進入法蘭克福歌德大學學習兩學期法學。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進入海德堡大學學習,改學社會學,老師有Alfred 韋伯 (馬克斯·韋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1922年從海德堡獲哲學博士學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學專攻精神分析學,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學會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完畢。1930年,他開始臨床實踐,加入法蘭克福社會觀察學會。納粹在德國執(zhí)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內(nèi)瓦,1934年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1943年離開哥倫比亞后,他幫助組建華盛頓精神病學學校 紐約分校,1945年 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學,精神分析和心理學協(xié)會。
晚年生活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為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這里的醫(yī)學院建立精神分析部。他擔任密歇根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從1957到1961年,1962年以后擔任紐約大學 文理學院心理學客座教授。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歲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堅持臨床實踐,出版著作。
學說主張
弗洛姆的作品以紀錄社會政治以及作為基礎哲學和心理學著名。
弗洛姆于1941年發(fā)表他的第一本重大著作《逃避自由》。1947年出版其續(xù)集——《為自己的人》。這兩本著作概述了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理論中人的性格理論。弗洛姆最流行的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愛的藝術》,他在這著作中概括并補充了《逃避自由》和《為自己的人》及其他著作中的人性理論。
弗洛姆從小學習《塔木德經(jīng)》(猶太教的法典),人生觀受深遠的影響。年輕時跟隨猶太教祭司J. Horowitz學習圣經(jīng),后來在海德堡大學修讀社會學博士時跟隨祭司Salman Baruch Rabinkow學習 。在法蘭克福讀書時又跟隨過Nehemia Nobel和Ludwig Krause。弗洛姆的祖父及其兩個哥哥都是祭司,一個舅公是著名的塔木德經(jīng)學者。可是在1926年,弗洛姆離開正統(tǒng)猶太教,轉(zhuǎn)向以人本主義解釋圣經(jīng)的典范。
弗洛姆對圣經(jīng)中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的解釋奠定了他的人本主義哲學的基石。弗洛姆指出,辨別善惡通常被視為是一種美德,研究圣經(jīng)的學者卻都認為亞當與夏娃吃知善惡樹的果實犯了罪,因為他們違背了上帝。他認為人應運用其理智來建立自己的道德價值,不是以服從權(quán)威來建立道德價值。弗洛姆贊賞能夠采取獨立行動的人。這些論點都是有違傳統(tǒng)宗教的。
除了純粹遣責權(quán)威主義的價值體系,弗氏也把亞當與夏娃的故事作為比喻,以進化論和存在主義角度解釋人類不安的情緒。亞當與夏娃吃知識樹的果實,他們意識到當自己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己與大自然已不再是一體。于是他們覺得 「赤裸」和「羞愧」。他們已經(jīng)進化成人類,意識到自己,意識到道德價值,意識到面對大自然和社會的巨大力量帶來的無力感,不再是與宇宙為一體,只有動物本能的那個「準人類」。按照弗洛姆,一切罪惡感和羞愧都源于人意識到存在的割裂性。要解決這種存在的分裂,唯有全面發(fā)展人類獨有的特性─—愛和理性。弗洛姆強調(diào)其愛的概念與一般「愛」的概念有所分別,但實際上其概念是含糊不清的。
弗洛姆認為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創(chuàng)造力,而不是感情。他以此創(chuàng)造力把各種經(jīng)常來當作「真愛」的證明的自戀神經(jīng)癥和性虐待傾向區(qū)別開來。弗氏相信愛的本質(zhì)有四大元素: 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認為「愛情」的經(jīng)驗只代表一個人未能真正了解愛的本質(zhì)。弗氏利用圣經(jīng)里約拿的故事說明在現(xiàn)今人際關系中,關懷和責任的特質(zhì)已十分少見。故事講述尼尼微城鎮(zhèn)的居民有罪,要承受惡果,約拿卻不愿意去拯救他們。弗稱現(xiàn)代社會的人缺少對別人的自由的尊重,更不了解別人真正的希望和需要。
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病態(tài)、不義的尺度便是它不符合人性和人的需求,據(jù)此他提出了人有五種需求: 相屬需求。指個體具有愛人與被愛的需求,希望認識別人,了解、關懷別人,并愿意對別人承擔責任; 超越需求。指個人希望在作為上超越物質(zhì)條件的限制,在精神上能表現(xiàn)出創(chuàng)造性的人格特質(zhì); 落實需求。指個人希望與別人、社會及與大自然親密結(jié)合,從而獲得安身立命的需求; 統(tǒng)合需求。指個人力求自己人格統(tǒng)整,希望在世界上活出意義來的心理傾向; 定向需求。指個人具有努力尋求生活方向從而獲得心安的心理傾向。
他討論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應付孤獨感的幾種心理機制,他稱之為性格的動力傾向性: 接納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沒有生產(chǎn)或提供愛的能力,他所需要的一切完全尋求別人幫助、依賴別人,是接受者而不是給予者。 剝削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并不期望接受,而是依其暴力、詭計等,從他人處巧取豪奪,以滿足自己的欲望。 貯藏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把外部世界視為威脅,通過貯存和占有而獲得安全感。 市場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的價值觀是在市場上把自己當作商品,使自己具備適合雇主所需之性格特征。 創(chuàng)造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人充他發(fā)揮其潛能,成為創(chuàng)造者,對社會可以作出創(chuàng)造性的奉獻。 上述前四種傾向性都是人格的病態(tài)表現(xiàn),針對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提出應當根據(jù)患者的心理需求合性格傾向?qū)嵤┲委熍c拯救;只有創(chuàng)造傾向性是人格常態(tài)的、健康的表現(xiàn),對一般的健康人,應加以積極的引導,促使他們的人格健全地發(fā)展。
對愛的看法
綜述
弗洛姆認為,愛是一門藝術,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數(shù)人認為者愛僅僅是一種偶然產(chǎn)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只有幸運兒才能"墮入"愛的情網(wǎng).人們產(chǎn)生這種錯誤的想法有三種原因:(1)大多數(shù)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2)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3)人們不了解"墮入情網(wǎng)"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qū)別。要掌握愛的藝術,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三是即要把成為大師看得高于一切.
愛的要素
對人來說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和擺脫孤獨的監(jiān)禁。而這只有通過真愛才有可能實現(xiàn).真愛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xiàn),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愛情的積極性除了有給的要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成熟的愛
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但無條件的母愛有其缺陷的一面。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父愛的本質(zhì)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父愛的積極一面也同樣十分重要。因為父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這種愛。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fā)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fā)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nèi)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
自愛
自愛不是"自私",自愛是愛他人的基礎.對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長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愛的能力為基礎的,這就是說,看你有沒有能力關懷人、尊重人,有無責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愛,那他必然也愛自己,但如果他只愛別人,那他就是沒有能力愛。
性愛
性愛的一個重要因素:即意志的因素。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一個諾言。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愛一輩子的諾言就沒有基矗一種感情容易產(chǎn)生,但也許很快就會消失。如果我的愛光是感情,而不同時又是一種判斷和一項決定的話,我如何才能肯定我們會永遠保持相愛呢?
主要作品
《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AKA The Fear of Freedom), (1941)
《為自己的人》或《自我的追尋》Man for Himself (1947)
《心理分析和宗教》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1950)
《人心--他的善惡天性》The Heart of Man: Its Genius for Good and Evil (1964)
《被遺忘的語言》Forgotten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dreams, fairy tales, and myths (1951)
《健全的社會》或《理性的掙扎》The Sane Society (1955)
《健全社會》The Sane Society (1955)
《愛之藝術》The Art of Loving(1956)
《弗洛伊德的任務--他的人格和影響分析》Sigmund Freud’s mission; an analysis of his personality and influence (1959)
《心理分析和禪宗》Psychoanalysis and Zen Buddhism (1960)
《人性會占優(yōu)勢嗎》May Man Prevail? An inquiry into the facts and fictions of foreign policy (1961)
《馬克思論人》Marx’s Concept of Man (1961)
《在幻想鎖鏈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馬克思和弗洛伊德》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 my encounter with Marx and Freud (1962)
《基督教義分析》The Dogma of Christ and Other Essays on Religio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1963)
《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Socialist Humanism (1965)
《像上帝一樣生存》You Shall Be as Gods (1966)
《希望的革命--通向人性化的技術》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 (1968)
《人的本性》The Nature of Man (1968)
《心理分析的危機》The Crisis of Psychoanalysis (1970)
《一個墨西哥村莊的社會性格--一項社會心理分析研究》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a sociopsychoanalytic study (Fromm & Maccoby) (1970)
《人的破壞性剖析》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 (1973)
《占有還是生存》To Have or to Be (1976)
《弗洛伊德思想的偉大和局限》Greatness and Limitation of Freud’s Thought (1979)
《關于不服從》On Disobedience and other essays (1984)
《生存的藝術》The Art of Being (1993)(死后由Rainer Funk整理發(fā)表)
《聽的藝術》The Art of Listening (1994)
《存活的人》On Being Human (1997)
人物名言
1、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奇怪的不是為什么有人發(fā)瘋,而是很多人為什么沒有發(fā)瘋。
2、人類越是脫離原始的紐帶,就越疏遠自然世界,而尋找擺脫孤獨途徑的需要也就越是強烈。
3、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4、從本質(zhì)上來看,愛應該是一門關于生命意志的藝術,是一門以一個完整的生命去承諾另一個生命的藝術。
5、雖然人人都有諸如饑、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異的那些沖動,如愛恨、貪求權(quán)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或恐懼感官享樂等,都是社會進程的產(chǎn)物。人的傾向,最美好亦或是最丑惡的,并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創(chuàng)造人的社會進程的產(chǎn)物。
換言之,社會不但具有壓抑功能,而且有創(chuàng)造功能。人的天性、激情和焦慮都是一種文化產(chǎn)物;實際上,人自身就是人類不斷奮斗的最重要創(chuàng)造物和成就,其記錄便稱之為歷史。
6、有些人對他人的每一點細微的錯誤都很靈敏,而對自己的缺點卻不聞不問,他們永遠都在考慮的如何指責對方或者是教育對方。如果一對男女雙方都熱衷于這么做,那么他們的愛情關系就成為相互的投射。
7、現(xiàn)代人誤以為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實際上他所想要的是別人期望他要的東西。Modern man lives under the illusion that he knows ’what he wants, while he actually wants what he is supposed to want.
8、愛是一種主動活動,而不是一種被動情感。它是“分擔”,而不是“墜入”。在一般意義上,愛的主動性可以理解為:愛首先是給予,而不是接受。
9、我們現(xiàn)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對世界的關系是一種人的關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等等。
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你對人和對自然界的一切關系,都必須是你的現(xiàn)實的個人生活的、與你的意志的對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現(xiàn)。
如果你在戀愛,但沒有引起對方的愛,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愛作為愛沒有使對方產(chǎn)生相應的愛,如果你作為戀愛者通過你的生命表現(xiàn)沒有使你成為被愛的人,那么你的愛就是無力的,就是不幸。
10、這個社會終將會變成一個沒有個性、生機和愛的社會。
11、個體化進程是一個力量增長和個人人格不斷完善的過程,但同時又是一個喪失與別人共有的原始共同性, 其中兒童與他人越來越分離的過程。
這種日益加劇的分離可能導致寂寞的孤立,產(chǎn)生緊張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如果兒童能夠發(fā)展內(nèi)心的力量和創(chuàng)造力的話,也有可能與他人建立一種新的密切而又休戚相關的關系。發(fā)展內(nèi)心的力量和創(chuàng)造力是與世界建立新型關系的前提。
12、你必須花時間確定對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為愛與信仰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它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樣也需要理性元素。
除了與生具來的部分,還要體會,學習,領悟,練習,揣摩,先評估自己是否有愛人的能力才有資格談愛。
13、現(xiàn)代人生活在這樣一種錯覺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實上他追求的,不過是別人期望他去追求的東西罷了。
14、了解的層次有很多種;作為愛的一個要素的了解是要洞察到事物的核心,而不是皮毛。要想達到這種了解程度,我只能超越自己的關注點,而完全從對方的立場出發(fā)。
15、為了克服孤獨與無能為力感,個人便產(chǎn)生了放棄個性的沖動,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
然而,這些沖動與由此而生的新紐帶及自我增長進程中切斷的始發(fā)紐帶并不是一回事。正如兒童永遠無法在肉體上返回母親的子宮里,同樣,個體化進程在物質(zhì)上也是不能重復的。
此類企圖必然帶有臣服特征,其中權(quán)威與臣服于它的兒童之間的基本沖突永遠不會消除口兒童可能在意識上感到安全和滿足,但在潛意識里,他卻認識到其代價便是放棄力量與自我完整。因此,臣服的結(jié)果是物極必反:既加劇了兒童的不安全感,同時又制造了敵視與叛逆情緒。
16、愛是人身上的一種積極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沖破人與人之間的樊籬并使人與人結(jié)合。
愛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疏離感,但同時又能使人保持個性,保持自身的完整性。
在愛中會出現(xiàn)這樣的悖論形態(tài):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又仍然保留著個人的尊嚴和個性。
17、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背墒斓膼鄣脑瓌t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
18、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癡如醉的強烈程度當作是強烈愛情的證據(jù),而實際上這只不過表明了這些男女先前是多么地孤單、寂寞、無聊而已。
19、在性愛中,兩個獨立的人結(jié)合為一,而在母愛中,過去是一體的兩個人卻分開了。母愛不僅應該容忍這一分離,而且還應該希望并支持這一分離。
就是在這一階段,母愛才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母愛要求無私,貢獻一切,除了被愛者的幸福以外別無所求。也正是在這一階段,許多母親都失敗了,沒能完成母愛的任務。
20、如果他們找到合適的對象,他們就信心十足,覺得自己占了全世界的上風,這時他們對其他人也會和藹可親、溫文爾雅。但過了一段時間,如果妻子不再合乎他的想象,就會出現(xiàn)沖突和摩擦。
21、意志是自由自在的,人實現(xiàn)了他的意志,也等于實現(xiàn)了他自己,而這種自我實現(xiàn)對個人來說是一種最大的滿足。
22、母愛使孩子感到:降臨人間是美好的;母愛在孩子身上逐漸灌輸了對生命的熱愛,而不僅僅希望活著就是了。
23、貪欲就是無底洞,無盡的欲念,讓努力的人精疲力盡。
24、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給予比接受更快樂,并不是因為它是一種被剝奪,而是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給予的行為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我的能力。
25、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愛情可以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而雙方都會因喚醒了內(nèi)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
26、愛情與成熟度無關。
如果不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種愛的努力都會失敗;
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27、通過努力換回的愛往往會使人生疑。這種愛往往會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為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歸根結(jié)底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28、作為給予行為的愛的能力取決于個人性格發(fā)展的水平。它預先就假設了人要取得一種占主導地位的創(chuàng)造性傾向。
在這一傾向中,此人必須克服他的依賴性、自戀和支配欲、盤剝他人以及也就是慳吝的愿望;對他本人的個人力量擁有信心,對憑自己的力量達到目標的勇氣信心十足。
如果在某種程度上此人缺少這些品質(zhì),那么他就會害怕付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愛。
29、愛本質(zhì)上是給予而非獲取。
30、愛,不是一種無需花費精力的享受,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31、當我們在睡眠中聽到自己良心的呼喚時,卻不能馬上有所行動;而當我們在醒后能采取行動時,又忘記了在夢中的覺悟。
32、在愛的關系中,只有完全的清醒才能不感到厭煩或不使人厭煩,確實是這樣的,不感到厭煩或不使人厭煩正是愛的主要條件之一。
33、在成熟的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特有的態(tài)度:成熟的人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的力量;成熟的人只想得到他自己為之付出勞動的果實;
成熟的人放棄了全知全能的自戀幻想;成熟的人取得了一種以自己的內(nèi)在力量為基礎的謙恭。而這種內(nèi)在力量只能由真正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所給予。
34、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生長的積極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就沒有愛。
35、人類的一切熱情,無論“好的”還是“壞的”都是因他想使生命有意義。
必須讓他找到一條新的道路,讓他能激發(fā)“促進生命的”熱情,讓他比以前更感覺到生命活力與人格完整,讓他覺得活得更有意義。這是唯一的道路。否則,你固然可以把他馴服,卻永遠不能把他治愈。
《人類的破壞性剖析》
36、害怕?lián)p失的吝嗇鬼,不管他擁有多少財產(chǎn),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他也只是個貧窮和可憐的人。
37、不成熟的愛是: “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倍墒斓膼凼牵骸拔倚枰,因為我愛你!
38、愛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領,而是需要通過后天習得的能力。 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 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永遠也得不到滿足。
39、現(xiàn)代的人往往不追求幸福,又或以為欲望的滿足便是幸福。
40、責任就其真正的意義來說,是一個完全自愿的行為;責任是我對另一個生命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需要的響應!柏撠熑巍本鸵馕吨心芰Σ蕚鋵@些需求予以響應。
41、最重要的是學會一個人單獨地待著,而且不看書、不聽廣播、不抽煙、不喝酒。有沒有集中的能力表現(xiàn)在能不能單獨地待著,而這種能力又是學會愛的一個條件。
正因為我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個人連在一起,這個人也許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這種關系同愛無關。
42、現(xiàn)代人生活在幻覺中,他自以為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么,而實際上他想要的只不過是別人期望他要的東西。
要使大家接受這一真理,就必須認識到,弄清楚一個人真正想要什么并不像多數(shù)人想的那樣容易,而是人必須解決的最大難題之一
43、我們只有擺脫了童年時代妄圖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觀性和運用自己的理智。
44、我們可以在母愛中間發(fā)現(xiàn)自戀的因素。因為她一直把孩子視為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親對孩子的愛和癡迷可能是對自戀的一種滿足。
45、一個人所處的荒謬的,也是悲劇性的處境就是:當他最需要良知時,良知卻最軟弱。
46、如果只有名利和地位才值得人們耗費精力、付出代價,而愛情只是對靈魂有用的空談。那么在現(xiàn)代意義上,愛情毫無用處,只是一種奢望,一種不值得人們?yōu)槠涓冻龃鷥r的奢望。
47、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樁判斷,一個承諾。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么承諾相愛一輩子就沒有基礎。一種感情來了,又會離去。如果我的愛不包含判斷和決定的話,我又何以能肯定愛情的綿綿無期呢?
48、孤獨的感覺是所有焦躁的根源。
49、愛首先不是同一個特定的人的關系;它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性格傾向。
這種態(tài)度、性格傾向決定了一個人同整個世界的關系,而不是同一個“愛的對象”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只愛一個人,而對其他人漠不關心,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共生性依戀或者是一種放大的自我主義。
50、愛別人與愛自己并不是兩者擇一、不可兼得。恰恰相反,在一切有能力愛別人的人身上,我們恰恰能發(fā)現(xiàn)自愛的態(tài)度。愛,在原則上說,是無法將“對象”跟自己分別開來的。
真正的愛是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xiàn),包含了關懷、尊重、責任心和了解諸因素。愛不是一種被人推動的情感,而是積極地渴望被愛者的發(fā)展和幸福;這種追求的基礎是人自愛的能力。
51、愛的標尺就是我們必須客觀地去認識自己和對方,以便使自己能夠真實地看到對方的現(xiàn)實狀態(tài),或者能夠克服自己的幻想。
也就是要克服自己想象中那個被歪曲了的對方影像。只有當我們客觀地認識了一個人,才能在愛中了解他真正的本質(zhì)。
52、我們對自己是一個謎,正如同別人對我們來說,也一直是個謎。得到全面知識的惟一途徑是愛:愛超越了思想,超越了語言。愛是對融合體驗的大膽投入。
但是思想所能給予的認識,即心理學知識,也是在愛中達到全面認識的一個必要條件。為了能夠看到他的現(xiàn)實,或者是克服幻象,消除對他的歪曲印象,我必須客觀地認識他和我自己。我只有客觀地認識一個人,我才能在終極本質(zhì)中,在愛中認識他。
53、一個人能夠,并且應該讓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夠接納不安全的現(xiàn)實。
54、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從一種非理性權(quán)威的信仰,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體驗的一種堅定的信念。
55、在他的給予中,他豐富了他人;通過提高自己生命感,他也提高了別人的生命感。他并不是為了得到才給予;給予自身就是一種異常的愉悅。
但是在他的給予中,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醒某些東西,而這些被喚醒的東西則返回到他自己身上;在真正的給予中,他禁不住會接受從對方身上返還的東西。
56、真正的理想決不是某種居于個人之上的神秘力量,它是無條件肯定自我的一種有力表現(xiàn)。凡是違反了肯定自我這一原則的任何理想,都被證明并不是一種理想,而只是一種病態(tài)的目標。
57、尊重意味著關注對方應該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長和表現(xiàn)。因而,尊重也包含著不能利用對方的意思。我希望被愛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為了自己去成長,去表現(xiàn),而不是服務于我的目的。
如果我愛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體,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于我的利用。只有當我自己取得獨立的地位,在沒有拐杖的情況下獨立站起來,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別人時,尊重對方才是可能的。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才會有愛。
58、愛就是實事求是地看待一個人,認識到其獨特的個性。尊重意味著他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我希望被愛的人應以自己的方式,為自己的目的成長、發(fā)展,而不是來迎合我。
尊重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的。正如一首古老的法國歌曲所唱的那樣:“愛是自由之子,永遠不是統(tǒng)治的產(chǎn)物。”
59、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義隨人把自身作為一個獨立和分離的存在物加以認識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變化。
60、人的行為不受固定的先天本能決定,他不得不在內(nèi)心里權(quán)衡可能的行為模式,他開始思考;他改變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從完全被動的消極適應變?yōu)榉e極的主動適應,他開始生產(chǎn);他發(fā)明了工具,并在支配自然的過程中,離它越來越遠。
他開始朦朧地意識到自我或其群類與自然不同;他漸漸明白了自己的悲劇命運:他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他還發(fā)現(xiàn),哪怕竭力幻想否定死亡,但死亡仍是他的最終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