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1877年3月,清廷選派第一屆赴歐留學生,羅豐祿以候選主事、翻譯身份獲選,可見他在當時已是同輩中的佼佼者。羅豐祿于5月11日(三月十八日)抵達英國,入英國倫敦琴士官學(King’s College,皇家理論學院),受教于化學家、《化學鑒原續(xù)編》與《補編》的原作者C.L.Bloxam,學習氣學、化學、格致,尋求"以格致哲學為體,政治交涉為用"。在學期間兼任華洋"翻譯、文案"襄助華洋監(jiān)督,兼任英、德使館等翻譯。
1878年,羅豐祿兼任清朝駐德國公使館翻譯、駐英公使館翻譯,邊學習邊從事外交翻譯工作。1880年2月,學習期滿回國,羅豐祿入幕于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北洋水師營務處工作,并兼任李鴻章的英文秘書,充當李鴻章的外交顧問兼翻譯,同年4月任天津大沽船塢總辦,在大沽海神廟選購民地建造船塢,并回福州及上海等地招募工匠等200余人,使大沽船塢"遂成規(guī)模",建成北洋海軍基地雛形。1881年2月,經(jīng)李鴻章奏請由候選主事升同知,賞加四品銜。1883年5月,羅豐祿調升水師營務處道員。翌年春、秋,羅豐祿兩次邀同英俄兩國水師官兵到天津水師學堂參與天津水師學堂第一屆駕駛班畢業(yè)會考。1885年,羅豐祿升任天津水師學堂會辦。1888年5月,羅豐祿奉命協(xié)同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及林泰曾、劉步蟾等起草《北洋海軍章程》。甲午中日戰(zhàn)爭失敗后,1895年4月17日清廷被迫簽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其后,清廷尋求"弱國外交",謀求"以夷制夷"。
任職
1896年初,羅豐祿作為李鴻章的隨從參加沙皇的加冕禮并參與簽約談判;在德國,參加李鴻章與俾斯麥的會見;在英國,謁見維多利亞女皇,獲賜"羅稷臣豐祿爵士";在法國、比利時、美國等進行各種外交活動,1896年清朝廷諭命以二品頂戴記名海關道,賞四品京卿,升任太仆寺卿(從三品),出任駐英、意、比三國欽差大臣,來自閩縣的青年才俊逐漸成長為一代外交重臣。
去世
1896年4月,羅豐祿以翻譯身份隨李鴻章從上海乘法國郵船"愛納司托西蒙"號赴俄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并參加中俄《御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的談判。隨后羅豐祿又隨代表團出訪德、荷、比、法、英、美等國。1896年11月23日,羅豐祿以二品頂戴記名海關道賞四品京卿出任駐英公使兼駐義(意大利)、比(比利時)公使, 1897年授三品京堂銜。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fā)后,英、法、俄、德、美、日、意、奧等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沙俄在參加八國聯(lián)軍進攻京津的同時,侵占中國東北三省,并于11月誘逼奉天將軍增祺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妄圖變中國東北三省為它的殖民地。在全國人民強烈反對聲浪中,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官員亦表示反對,日本、英國為維護其在華利益也向清廷施加壓力。清廷左右為難,既想與沙俄維持共同制日同盟關系,又想利用西方列強力量迫使沙俄從我東北撤軍。[5]1901年8月29日,清廷調"外交干才"羅豐祿任駐俄公使,授一品頂戴太仆寺卿,去與沙俄交涉歸還東北三省,但羅豐祿由于患鼻癌終未成行。1901年羅豐祿病故,終年51歲。